1、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作者:白居易
2、丛幽一笑东篱晓,霜华又随香冷。晕色黄娇,低枝翠婉,来趁登高佳景。谁偏管领。是彭泽归来,未荒三径。最惬清觞,道家标致自风韵。——《齐天乐(菊)》作者:高观国
3、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盈筐时采得,服饵近知门。——《采菊》作者:李建勋
4、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忆白菊》作者:陆龟蒙
5、怎奈花残又莺老。槛里青梅数枝小。新荷长池沼。当晴昼、燕子声闹。亭栏花绽颜色好。风雨催催、等闲开了。酒醒暗思量,无个事、甚刚烦恼。——《菊花新》作者:杜安世
6、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菊》作者:李峤
7、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叹庭前甘菊花》作者:杜甫
8、小院菊残烟雨细。天气_凉,恼得人憔悴。被暖橙香羞早起。玉钗一任慵云坠。——《蝶恋花》作者:程垓
9、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庭前菊》作者:韦庄
10、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将赴湖州留题亭菊》作者:杜牧
11、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咏白菊》作者:罗隐
12、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咏菊》作者:陈叔达
13、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14、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1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0、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22、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23、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24、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2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2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2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画菊》
2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29、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30、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
31、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32、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33、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3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
35、菊暗荷枯一夜霜。——苏轼《浣溪沙·咏橘》
36、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杨万里《咏菊》
37、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38、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39、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40、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41、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42、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苏轼《送顿起》
43、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梅尧臣《残菊》
44、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司空图《白菊三首》
45、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46、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47、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48、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49、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50、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化石吟》课堂实录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
教学目的: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石的了解比较少,教学时要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观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生:《侏罗纪公园》。
师: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可以通过化石。
师:好,化石。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化石没有?请看到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生: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看见了恐龙化石。
师:有些同学看到过,有些同学却没有看到过,不要紧。老师这儿有几块化石,展示给大家看看。(教师出示化石实物:5500万年前湖北江汉鱼化石和4~5亿年前震旦角石。)
师:有同学会说太远,看不清楚。这也不要紧,下面我们再观看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展示化石图片课件:树叶化石、龟化石、猛犸化石、鹦鹉嘴龙化石。)
师: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读完了诗歌,大家说一下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生:赞颂、赞美、吟咏。
师: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生:诗歌第三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生:诗歌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我认为诗歌第六节中的“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师: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师: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你可以感受出来?
生: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提出了四个问题。
生:诗歌的第二节有“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两句,也是诗人提出的问题。
师:从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感受出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下面我们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注意读出诗歌的语气来。(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齐声朗读。)
(1)怎么没下巴、怎么嘴长牙、怎么没有腿、怎么不开花──连用四个问号,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你看到化石的实物以及图片的时候,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疑问没有?(学生说有。)
(3)你能不能像诗中的语句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采用男生女生接龙比赛的形式。)
女生1:最早的大象为什么毛很长?
男生1:最早的鸟儿怎么不会飞?
师: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钥匙。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用钥匙打开科学之门,继续研究。
师:不仅诗歌的第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第二节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语气。(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1)“万载”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很长的时间。
(2)逝去万年、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遥远世界会重现吗?
生:不会。
生:我认为会。人们可以把化石组合起来,再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复原远古的世界。(很多学生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3)诗人站在化石旁,他并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吗?
生:看见了。
(4)从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
生:从诗歌的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可以看出。
生:还有诗歌第六节中“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5)“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诗人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的世界。(教师展示课件中一幅远古丛林的图片。)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下面请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师:这位同学运用“如茵的绿草”、“五彩缤纷”等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远古世界。
生: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师:第二节的第二句同样也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之心。(学生朗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1)诗人听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呢?
生:听见了。
(2)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生:从诗歌的第二节“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两句表明化石苏醒了,并开始向诗人讲述了。
生: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最能体现诗人已经听到了化石的述说。
(3)化石会向诗人诉说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4)这并不难,我们和孙悟空学个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再次展示课件中的化石图片。)
师:选择好了吗?记住,现在你就是一块化石了。把老师当作诗人,向我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5)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
(6)请学生发言,讲述化石的故事。
生:我是一块菊石,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至2.5亿年前的中生代海洋中,是一种介于章鱼和贝类之间的动物。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沉入海底最深处避暑并且玩耍。在沙里钻来钻去,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比赛跑。我们玩得多高兴……玩累了,我们倒在软软的沙子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好像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了。周围也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摇动,难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吗?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晃动越来越剧烈,灾难来临了!剧烈的地震光顾了全球,海底火山爆发,一阵阵的巨浪掀起,横扫整个海洋。就在那一晚,我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不知过了多少年,待我再次感受到阳光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块化石。
师: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却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却听到了。诗人有什么秘诀呢?
生:想象。
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展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齐读。)
师:我们不仅要把这句话记在脑海中,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长空中翱翔。
【反思】激趣导入也要得法
为了上好这节示范课,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上了试教课。然而,试教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下课时,我的课还没有结束。最后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时,许多学生认为“了解了什么是化石”和“学习了很多关于化石的知识”。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为什么学生收获的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发现问题出在第一个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了解化石而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了准备的化石标本。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大约3分半钟《侏罗纪公园》片段,确实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兴趣。但我想既然学生对影片是熟悉的,就可以不必放那样长,我将片段截为2分钟。在展示化石标本时,我让学生互相传阅,拿到化石的学生在看,而没拿到的则无事可做。后来,我先让学生介绍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然后采取教师展示的方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避免了浪费时间。
对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后,我执教的示范课很成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上完课后,我再次反思了这次示范课,觉得第一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简洁些,多媒体课件中已经有了好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就不必展示化石标本,因为教室大、学生多,化石标本又小,许多学生未必看得清楚。
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对语文课堂“激趣导入”有了新的认识。激趣只是开端,仿佛点燃一根引线,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主体部分释放出炫目的礼花;激趣不是重点,醉翁之意在于后,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根本目的。
菊石拼音
【注音】: ju shi
菊石解释
【意思】:古代软体动物的一类,开始出现于泥盆纪,在中生代达到全盛时期,至白垩纪末期灭绝。
菊石造句:
1、和罗马花椰菜一样,菊石外壳也会按照对数螺旋的方式生长,这种生长模式在自然界中颇为常见。
2、巴彻博士说15种菊石生物中仅有2种逃脱了第二次灭绝事件,但在(短短)100万年内,这(两种菊石)再次分化成15种,恢复了往日的多样性。
3、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处教堂楼梯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菊石。
4、菊石是鹦鹉螺的近亲,这种外壳呈螺旋状的海生生物在6500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了。
5、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6、它锋利而强大的喙可以咬开有壳的动物,比如菊石。
7、以菊石为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对菊石缝合线的形态进行了定量描述。
8、杯椎鱼龙的头长一米,长有短小、锋利的牙齿,能让它撕碎大型的爬行动物,但是它最喜欢的还是鱼类和头足类动物,例如菊石。
9、该网站由BrunoGranier编写,提供了有关古地中海领域的白垩纪地层的详细说明,其说明主要是根据菊石古生物学研究。
10、描述的菊石标本采自江西安福乐平系,计有2新属、2新种和1个未定种。
11、糕菊石是晚白垩世世界范围内分布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