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珍珠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教学本课之前,可提问“你见过泉水吗?”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泉水,对于没有亲眼见过泉水的学生,如果有条件,可以让他们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向他人求教。教师可准备有关泉水的课件或一些图片资料。
2.本课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点拨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课文时,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3.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指导。
(1)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比如,描写太阳光照在水泡和潭底石头上的情景:“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描写的流动中的美,色彩的绚丽,在头脑里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还可以把想象到的情景互相说一说。
(2)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和观察的仔细,比如,读潭底冒水泡的情景时,“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从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指导读的时候,要着重体会这种感情,语气要轻松、活泼,好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3)指导朗读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和大家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感情。比如,朗读珍珠泉周围的景物,要强调“绿”字,绿青苔、绿草、绿树、绿水,还有“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三个“那样”要读出绿的美感和赞叹的感情。“绿得……”“清得……”强调绿的程度要读出赞叹的感情。“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是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要强调重音和停顿,读出自豪感。
4.适时背诵,积累语言。本课语言优美,虽然是略读课文,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有选择地背诵,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语句抄写下来。这里可不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优美语言,培养积累的习惯。
5.阅读要求及文后泡泡。连接语提出的“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完成。在初读课文后,可以提出问题思考,教师重点指导阅读:珍珠泉周边的景物怎样?潭水是什么样的?泉水是怎样冒出的,为什么叫珍珠泉?然后就珍珠泉的特点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珍珠泉四周绿色环绕,水是绿色的,清且深,泉水有冒不完的水泡,在阳光下涌出,形成多彩的珍珠。
文中的泡泡“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可以在课文学习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乡景物的可爱与美丽之处。这里只布置学生去想,去回忆,去观察,为口语交际课做准备。
6.资料袋的使用。本课的资料袋介绍了有关泉的内容:西藏的羊八井泉、河北的喷鱼泉、台湾的水火泉。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阅读,凭借字典认识、理解资料中读不懂的字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泉水的见闻。
开学近两周,课文学习已进入第三单元。同事笑言:简直是疯了。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是重视文本细读?还是力在拓展阅读面?如此单元为系列学习课文以来,有些许
首先,学生的预习能力和效果有所增强。读课文也可以上瘾,教材安排的课文,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线,学生在课堂上跟着录音读课文,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在一次次地朗读中揣摩感情,对课文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课下布置读书的作业,因为有课堂的基础,便力求读得更好。配合预习单的初步预习以及自己试着做配套的学习提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查阅资料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单元学习的流程,学生心里已经清晰。很大程度上不再依赖老师,大部分学生会提前预习下一单元课文,首先做到读通读顺读正确课文,自主认字,查手边的工具书进行理解书中某些自己的疑惑。同时,结合自己的描红作业本,认真描写生字,进行基础的训练。一部分学生会走在前面,提前练习提高上的题,其中不少结合课文阅读的题或者短文阅读,也很有兴趣自己去阅读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增强,不是坐等老师的讲解,而是去主动思考,或是动手查阅,互相讨论,节奏显得紧凑起来。
再者,锻炼了学生自由安排时间的能力。单元学习把很多原本觉得琐碎的东西变得系统起来,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巩固旧知,可以预习新知,也可以阅读自己的课外书,并且一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平日里速度较慢的学生,多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磨蹭,不会利用课外时间,作业拖拉,学习无效率。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也不觉抓紧课余时间,逐渐学会自主学习。
同事提出异议,一次学习那么多课,学生才三年级,基础知识很重要,生字什么时候记?经典的`课文怎么去消化吸收?配套的练习题一课都要处理一节,何况一个单元?.......
在单元学习中,生字词的记忆的确是一项基本内容,除了课堂上的引领指导外,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找规律或按字理记忆,不注重机械性的多遍抄写,每天晚上以听写生字为主,多些记忆的时间,少些机械抄写的时间。关于课时的安排,也是机动的,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说理性的课文一课时可以安排三课左右,以拓展相关阅读为主。而一些经典的或含有写作方法指点的课文,一课时两课时安排一课也是未尝不可的,比如第一单元的《燕子》、《荷花》、《珍珠泉》,以致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都是如此,每篇课文几乎都是学生状物、景物描写的典范,甚至每段话都是需要熟记在心的,因此便会潜下心来体会,多遍的朗读,当堂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做些同步的小练笔。
特级教师韩军主张学语文应该“举三反一”。他认为学语言以积累为本,读书为本,数量在先,大量读书识文,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学理科可“举一反三”,通过一个例子学会解大量同类习题,老师“举一”于前,学生“反三”在后;学语文,则是“举三反一”,学生自我积累、大量积淀,才会读写反刍点滴,“举三”于前,“反一”在后。我想其重点在于以课本为引子,把学生放逐到辽阔无边的课外阅读中去,语文素养或者会水涨船高起来。
不论哪种教学方式,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而是以教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拥有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学习充满热情,以达到学无止境的状态。尝试仅仅两周,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也会慢慢梳理成文,教无定法,若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知识,拥有学习能力,同时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课外阅读,何乐而不为呢?
教材分析
本课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按珍珠泉所在的位置,潭水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进行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课文选择了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富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大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读自悟,乐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表现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西藏的羊八井热泉附近雪山连绵起伏,银光闪闪,泉中沸水翻滚,热气升腾;杭州虎跑泉泉水甘甜,又有神奇的传说而闻名天下。(出示制作的关于泉水的课件,播放的同时教师做介绍,学生欣赏。)
2.在作者的家乡也有一眼泉水,家乡人称之为珍珠泉。让我们去欣赏珍珠泉的倩影吧!(板书课题:4*、珍珠泉)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出示带读词语。
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自学自悟
1.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也可以和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那么你是喜欢珍珠泉的绿、清,还是水泡的晶莹、闪亮?请你再细读课文,划出句子,用句式来说一说:
“我喜欢珍珠泉的( ),因为()
感悟“绿”
引导学生划出文本中表示绿的词语,并展开想象。在头脑里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想到的情景互相说一说。
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背一背积累。
感悟“清”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水里还看见了什么?
③感悟“深”
引导大家读出一种赞叹,而不仅仅只有惋惜。
④感悟冒水泡的“有趣”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水泡的`有趣?
在作者眼里,这些水泡还仅仅是水泡吗?
多么可爱的水泡!多么天真的孩子!谁愿意来读一读。
多么富有生命力的调皮的小水泡呀!让我们一起读。
4.讨论:
在知道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5、教师出示思考问题:
珍珠泉周围的景物怎样?
潭水是什么样的?
6.学生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
四、课后拓展
1、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语句抄写下来。
2、“我们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让我们课后回忆回忆,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
学生可以随时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出两点阅读要求:
1.交流读后的感受;
2.讨论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以同桌间互相交流,共同提炼出泉水绿、深、清和水泡晶莹、闪亮的特点。
我喜欢珍珠泉的清绿,因为绿得像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
“一嘟噜一嘟噜”把泉水声音也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从“摇晃着、绽开、扑哧一笑”一系列的动词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已经把他们当作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①“开始,水泡……消失了!”。②“水泡闪亮……珍珠啊!”③“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布置学生课后回忆.观察,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将图文结合,声情并貌地将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阅读兴趣。
正确认读生字词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要在有需要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词语。
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有效的结合交流合作的方式,由学生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自己提出关键问题“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再由学生自己在自学和讨论中完成。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描写的流动中的美,色彩的绚丽。
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描写得细腻和观察得仔细,和融入其中的喜爱之情。指导读出喜悦的心情,语气要轻松、活泼,好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乡景物的可爱与美丽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设计特色: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进行课后延伸。
1、本课的资料袋介绍了有关泉的内容:西藏的羊八井泉、河北的喷鱼泉、台湾的水火泉。我将资料袋的内容在播放课件时作为介绍由老师揭示出来,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更加生动形象,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从生字、词到课文的理解放手让学生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有效的结合交流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读懂,提高阅读能力。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自己提出关键问题“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再由学生自己在自学和讨论中完成。
3、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描写的流动中的美,色彩的绚丽,在头脑里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还可以把想象到的情景互相说一说。还可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描写得细腻和观察得仔细。比如,读潭底冒水泡的情景时,“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从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指导读的时候,要着重体会这种感情,语气要轻松、活泼,好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指导朗读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和大家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感情。比如,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是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要强调重音和停顿,读出自豪感。
4、适时背诵,积累语言,课后延伸。本课语言优美,虽然是略读课文,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有选择地背诵,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语句抄写下来。这里可不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优美语言,培养积累的习惯。文中的泡泡“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在课文学习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乡景物的可爱与美丽之处。这里只布置学生去想,去回忆,去观察,为口语交际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