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花儿与少年》
2、就像所有恶作剧里的主角,结尾都会有一个幸福的亮点,人生里,学会和麻烦过招,它们也许就成了点赞之交。---《花儿与少年》
3、对一个男人来说,比带一个女人回家更难的,也许是带一群女人去旅行。---《花儿与少年》
4、并不一定要像角斗士般生死决斗,有时候能打倒困难的是微笑而不是石头。---《花儿与少年》
5、他们清扫你所有的痕迹,来不及说再见。---《花儿与少年》
6、既然所有的迷途都有一条回家的路,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比如,明天就发明一颗星星。---《花儿与少年》
7、生活就是这么烧脑,真相永远纠缠不清,自尊心也总太淘气。---《花儿与少年》
8、所有旅行的途中无论你收获了什么,无论是陌生人的沟通之路,还是异域环境的相处之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花儿与少年》
9、每个旅馆的房间,都为你开启一个城市的入口,又迅速地关上门。---《花儿与少年》
10、惟愿这场旅行,我们都触及了从未到达过的灵魂彼岸。---《花儿与少年》
11、最能伤人的是亲密,最能伤心的是怀疑。---《花儿与少年》
12、我们熟悉着熟悉,熟悉着陌生,陌生着熟悉,陌生着陌生。---《花儿与少年》
13、人类先发明了旅行,然后又不停地追问,旅行的意义。其实,世间所有的相遇,不是久别重逢,就是后悔莫及。人生如旅,简单点,你打得赢怪物,就收得到礼物。---《花儿与少年》
14、幻想都是用来破灭的,童话总会在现实面前变成普通话。而成熟的人们,却永不甘心绝望... ...---《花儿与少年》
15、旅途中最难免的是等待,但有些笨拙的惊喜,让人等的伤不起。---《花儿与少年》
16、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次半路掉头,错过了最后。又有多少人中途走丢,有情人终成怨偶。是,最浪漫的事,但愿人长久。---《花儿与少年》
17、夜色的罗马裹着蜜糖,目眩的人们一路的遭遇,就像甜美和考验总是一同不期而至。---《花儿与少年》
18、作为演员 我们擅长在镜头前扮演别人,当表演变成一种习惯, 或许也只有旅行 ,面对没有剧本和
19、时间太短,我们看到彼此的闪光点,却来不及磨合适应彼此的棱角。所以让我们记住每个闪光的地方吧,忘记不愉快,只把最美好的种子栽种在记忆里。---《花儿与少年》
20、也许真的,胸怀是用委屈撑大的,所以这个世界,少了男人万万不可。---《花儿与少年》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描绘的画面,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到民间歌曲的魅力,逐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花儿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花儿”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结构,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并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
【难点】了解乐曲结构,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龙船调》,并提问:这都是什么地区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苏、湖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曲库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去青海,学习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顺势揭示课题《花儿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优美、欢快地,速度为小快板。
2.教师复播歌曲,并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青海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充分发挥了器乐的丰富表现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第一主题情绪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欢快,活泼,速度较快。
2.再次感受第一主题,教师提问学生: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四个十六音符节奏,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刻画了青海女儿热情、豪迈的性格。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主题,并提出问题:第二主题音乐情绪、速度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优美、抒情地,速度变慢。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主题,说说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旋律特点上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第二主题节奏舒展,节拍变为3/4拍,运用延音线将旋律拉长,刻画了青海女儿向心爱的人互诉衷肠、娓娓道来的动人画面。
5.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觉得乐曲的结构是下面哪一种?(并出示相应的图片,第一种结构:A;第二种结构:A、B;第三种结构:A、B、C;第四种结构:引子、A、B、A、尾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作品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A、B、A。并且乐曲前配有引子,乐曲最后加有尾声。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介绍《花儿与少年》是上世纪中叶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创编的歌舞曲;引导学生聆听青海民歌《四季调》;感受两首作品的异同。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音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民族民歌。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花儿与少年》,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2、熟练视唱主题旋律,初步了解青海民歌花儿的特点。
3、运用律动、拍击节奏等形式感受乐曲三个部分在节拍、节奏、情绪、旋律等方面的变化,体验《花儿与少年》独特的民歌韵味。
学情分析
本校为乡镇中学,学生音乐基础差,进入中学后,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熏陶,学生掌握了一些音乐知识,也有了对初步感知歌曲的能力,但是在课程设计和问题设置上,依然不能过深过难。
重点难点
1、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动感明快的节奏。
2、为乐曲创编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识“花儿”,初步了解《花儿与少年》
1、组织交流:你感受到这首青海民歌的情绪是怎样的`?
2、简单分析对花儿的理解。(花儿是指姑娘,花儿是山歌的一种。)
二、初听歌曲
《花儿与少年》在青海民歌中是流传最广的民歌,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作品,还有很多形式可以来表现,比如这首电子合成器版的《花儿与少年》21cnjy。com
1、听赏电子合成器演奏的《花儿与少年》,PPT出示问题:
(1)整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你在欣赏乐曲时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3)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听赏完乐曲后逐一解答问题。
2、简单了解电子合成器。(师生问答式)
三、分段聆听
1、赏析第一乐段:
(1)、聆听老师电子琴弹奏引子和第一段并思考: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节拍?情绪是怎样的?
(2)、第一段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活泼欢快?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师生交流:二四拍的节奏富有节奏感。旋律的音符比较密集,大多为十六分音符,节奏快情绪也欢快。
(3)、学生跟琴视唱第一主题音乐。(要求:划拍视唱,感受欢快的情绪)
(4)、快慢速度对比视唱,感受情绪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速度快情绪欢快,速度慢情绪抒情)
(5)、实践与创作
要求:请学生为第一段主题音乐创编合适的律动节奏。
请学生运用电子琴的打击乐音色创作打击乐的节奏。请全体学生合作完成唱奏主题音乐、律动、打击,充分感受第一乐段活泼欢快的情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赏析第二乐段:
(1)、初听第二段主题音乐
要求:感受情绪和节拍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2)、视唱第二主题音乐
(3)、师生运用肢体语言体验第二主题音乐的旋律之美。
3、赏析第三乐段:
(1)、组织交流:音乐有什么变化?与哪段音乐相似?
(2)、创设舞蹈动作感受最为欢快的第三乐段的音乐。
(3)、理解尾声,为什么最后第二乐句突然慢了下来?
四、全曲欣赏
1、师生跟着乐曲一起演唱全曲,体验整曲的情感变化。
2、总结全曲的ABA结构、节拍、情绪、节奏等的变化。
五、拓展
感受另一种《花儿与少年》的风采
启发学生还能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如:R&B
六、小结本课
青海民歌是如此的美妙,我国的民歌和民族音乐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希望大家课后多看多听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