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①劘mó ,削。切劘,切磋之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属:连缀,写作
B、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敝:衰败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矜:同情
D、则谁不可诛耶 诛: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众好之,必察焉B、其既往之过
盘盘焉,囷囷焉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D、不惑于众人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以其无礼于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京师曾向段缝介绍曾巩其文,但没有介绍曾巩的为人,而在本文中他特别回顾了回江南后与曾巩的交往,表明自己所写乃眼见的真实的曾巩。
B、作者用“勇于适道”高度评价了曾巩的为人,认为他虽然不无缺点,但坚持正义的雄心,恐怕是无法用刑罚祸患、名利官禄来打动的。
C、 作者指出对曾巩的诋毁是“愚者”对“贤者”的嫉妒和诽谤;尾段末,先引孔孟的话,再举匡章的例,由一般推到个别,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事实,立论有依据,层层深入,令人心服,充分表现出王安石和曾巩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3分)
(2)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3分)
(3) 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4分)
参考答案
5、答案:D。 诛,责备。
6、答案:C。C都是连词,修饰关系;A代词,它或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样子;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于,介词,被;介词,对。
7、答案:C。“这样由一般推到个别”错,此处不存在“由一般推到个别”。
(1)在我的交往的朋友当中,没有发现可以和他匹敌的。
(2)我曾说过朋友有过错,不可以绝交,一定要规劝他。
(3)如果被普通人(或:一般人)迷惑,不过是普通人(或:一般人)罢了,他们成为孔孟的特征体现在哪里呢(或:从哪里看他们是孔孟呢)(亦、耳呼应表限止)
翻译:
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识并且敬佩他和他作了朋友,那时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让朋友们来说他。你的话是真的吗?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合乎道德,这不是可以用刑罚和利益可以改变的。他父亲在贫穷之中生活,他生活在父亲身旁照顾他,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不旺盛,能指望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他,你应当大力地攻击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然而曾巩作为儿子和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但在京师时,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不能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就大彻大悟。曾巩当然也有教导我的地方。作了《怀友书》两篇,一篇自己保存起来,一篇给了我,来求和我商量,这样以负于后悔的心情可以看到了。我曾经说,朋友有了过错,不可以断绝来往,当然要规劝他。假如劝说他就听从,用文字的方式来让他看到后来制约自己,还没有做过。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带着妒忌和怨恨的看法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的过失听说了的人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并未被人们所接纳,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而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的缘故呀。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怨恨,对于听说的人有妨碍的原因而产生的。你仍要借用猜忌他,怨恨他的言辞,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说:“国人都说可以杀了的不一定可以,我看到可以杀,然后才杀了他。”匡章,全国的人都觉得他不孝顺,可是孟子却独独以礼相待。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所引诱。如果被一般人所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的议论曾巩
一、基础题。(4分)
1.解释加粗词语。(2分)
(1)谓吾忍舍汝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抑汝能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2分)
(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不忍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3分)
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各题。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2分)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忆否”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后,相信你肯定会被感动的。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不少于5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中考题(19分)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少年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有蛟( ) 三横( ) 朝闻( ) 更相庆( )
2.解释加粗字的含义。(4分)
(1)或说处杀虎斩蛟 _________(2)始知为人情所患_________
(3)实冀三横唯余其一_________(4)处遂改励,终为忠臣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
(1)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假如你周围有周处这样的同学,你如何劝说他改过自新?(不少于50个字)(4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抛弃(2)还是,或者。表示选择。 点拨:词语的解释应放在句子中进行思考。
2.(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点拨:译文不要丢掉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点拨:联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爱汝”考虑。
1.(1)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点拨:注意关联词语“与……无宁”的解释。
(2)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
2.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 点拨:从与上下文的联系考虑。
3.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 点拨:抓住事情概要。
4.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的感情。 点拨:从三件事共同蕴含着的对妻子的“挚爱”考虑。
5.略 点拨:可从作者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革命的大义进行思考,符合题意即可。
1.jiāo hèng zhāo gēng 点拨: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1)有人(2)才(3)希望 (4)就,于是。点拨: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思。
3.(1)才知道被人们当成了祸害,自己有了改正的意思。
(2)古代的贤人很看重“为了追求到道义,哪怕是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况且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点拨:根据上下文和重点词语来推断。
4.人有了过错不要紧,但只要勇于改正错误,就会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点拨:从“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句思考。
5.略 点拨:如给他讲一些名人改过自新的故事,劝他改过,符合题意即可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一时之怜 怜:爱慕B.惟吾年差长 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 刺:名片D.间常自思间:有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A:好尚既符,嗜欲又寡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B: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C: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D:下庶几垂竹帛之声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5分)
(2)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5分)
参考答案:
8.B(差:稍)
9.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10.C(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11.(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