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爱上四季景物:
二、复习生字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指导课题的写法:四字上宽下窄,季,上面的撇捺要伸展。
2、检测生字:自读,开火车读。
3、读准生字词,相信大家课文可以朗读得更流畅,端正坐姿。
4、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第一段,完成板书。
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三、体会动态描写,感悟情景之美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很美的句子,学习动态描写。
预设: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全体初读,初步理解,这句描写美在哪里?(板书:情景美)
(2)品析:写了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想象萤火虫飞行的样子,生交流。
师总结:第一段中写颜色慢慢变化的句子是动态描写,像这样写出萤火虫飞行样子的句子也是动态描写。
(3)生再读,读出荧火虫的动态之美,
(4)师指导:重读能表现萤火虫动态美的词语。
(5)熟读自然成诵。
(6)师总结:这一句我们重新认识了动态描写,写出了事物运动时的样子的描写,就是动态描写。(板书:动态描写)
2、像这样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很多,你还发现了哪一句?交流。
(1)预设交流: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2)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归鸦急匆匆朝窠里飞去的运动的样子。)
(3)这句写得美吗?品析美的原因。这句写“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想象乌鸦为什么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呢?它急着飞回去干什么?(预设:喂孩子,喂妈妈,乌鸦反哺。)这句话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4)读出归鸦着急的心情,指名读。
(5)背诵。
(6)师总结:作者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之美。
3、继续交流动态描写的句子。
预设交流:成群结对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1)理解:什么叫“比翼而飞”?翅膀挨着翅膀飞翔,比喻同事同学朋友肩并肩向前进。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啊。这是什么美?也是情感美。
(2)它是动态描写吗?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的运动状态。)
(3)读出喜爱之情,背诵。
(4)出示小视频,用动态描写写出一两个句子,交流。
四、师生对读课文,感受独特韵味
1、师:这篇课文作者不仅用动态描写写出了四季之美,而且她的感受格外细腻,笔下的景物独有韵味。师生对读:
我们写夏天的夜晚,多写明亮的月夜,作者却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生齐读)。
我们写秋天的黄昏,多不喜欢那黑漆漆的乌鸦,作者却说——夕阳斜照西山时——(生齐读)。
我们写冬天的早晨,多写雪景的美丽,作者却说——落雪的早晨(生齐读)。
2、作者笔下的四季好美啊,请大家配乐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四个小组展示读,各读春夏秋冬。
五、认识文章作者,扩大阅读视野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姓清,少纳言是她的官职。《四季之美》选自她的《枕草子》。《枕草子》,语言优美,有独特的韵味,是日本最早的随笔作品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认识了动态描写,积累了动态描写的语句。
(2)朗读了课文,提高了朗读能力。
(3)认识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选做:观察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动态描写写出你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的特点。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重难点)
3、 仿照课文写几句话。
课前积累:
我们积累几个短语,谁来读第一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读,声音响亮。第二行,你来读,字正腔圆。请你说。
鱼肚色的天空 微微的红润 红紫红紫的彩云 朦胧的微光
泛着鱼肚色的天空 染上微微的红润 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闪着朦胧的微光
预设1、是的,加上动词之后给我们一种动态的画面感(是呀,加上动词之后增强画面的动态美)
这是大自然向我们翻开一页又一页绚丽多姿的画面。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四季之美》的散文,(板书《四季之美》),跟老师板书课题(我相信同学们的目光一定都集中在我的手上)齐读课题,嗯,声音真响亮。
2、了解作者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看大屏幕(出示简介,生读)
清少纳言日本散文的鼻祖,这么厉害的女作家写的文章,相信大家已经预习好了。
二、检查预习,摸清脉络
1、听写词语。
现在老师要检测一下预习情况,拿出听写本开始听写,注意坐姿和执笔姿势。红晕乌鸦 比翼而飞 愈发 心旷神怡 凛冽 闲逸
请同桌两人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批改,错误的圈出来,并让你的同桌修改订正。
预设1、老师在听写时发现“凛冽”这个词语错的最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跟老师在书写一遍。(预设2、错三个以上的请举手,请你说,比翼而飞的翼,闲逸的逸,凛冽,这些词语有错误的请举手,看来有些难度,跟老师一起书写一遍,请在本子上在写两遍。)大家的学习习惯真好,写完之后马上坐端正了。
2、这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描写了什么?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说。
预设1、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四季之美。太简单了,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如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什么来写呢?对,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2、你真会读书,抓住关键词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每一段话的中心句。
3、同学们四季之美,人人都能写,如果让你写四季之美,你会写什么?
预设1、比如春天你会写什么?山和树、花、草、柳树等。夏天呢?荷花绽放、下河游泳。秋天: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冬天雪花飞舞、堆雪人、打雪仗。
孩子们,我们写四季时往往写的是事物,这是从事物的视角来写,它是比较常见的。
三、精读课文,感悟四季。
过渡、是啊,作者写的是四季的四个时刻,这是作者写作的一种时空的视角,它是很独特的。(板书:视角)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随着作者这种独特的视角,走进春天的黎明。自己读读,尽可能的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指名读。
2、读的真好,你们听出来没,它那一点点泛着鱼肚色的天空,好像让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天空慢慢的亮了。
没错,这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谁还想说?
预设2、:我想到的是太阳一点点的升起来,天边的白云都被太阳染成了红的或者金的,五颜六色的,大地也被阳光照耀着发出了美丽的光彩。
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她能从文字当中看出颜色的变化画面,你来读一读。
预设3、孩子们,你们欣赏过黎明吗?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又欣赏过几个美好的黎明呢,但是清少纳言不一样,她爱着这每一个黎明,她爱这黎明中变化的色彩,她爱这黎明里面悠然的清新,春天,读第一段——
第二自然段
1、走过春天的黎明,我们来到夏天的夜晚,自己读一读文章,想象文字当中的画面。看到什么样的画面能描述一下吗?
预设1:看到在美丽的夜晚中,时常飞过几只美丽的萤火虫,给这夜晚增添了一份乐趣。
她看到的是明亮的月夜,月色迷人。
预设2:夏天最美的夜晚就是明月和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比较幽静。
预设3:我看到清朗的夜晚,天很黑,萤火虫给人一种幽静而快乐的感觉。
2、其实我们想着想着就会发现,作者其实写了三种夜,第一种夜,明亮的月夜,第二种夜,你们说——漆黑漆黑的暗夜,第三种——蒙蒙细雨的夜晚,没错,这三种夜中蕴含的画面非常丰富,但是作者写的却非常的简洁,明亮的月夜他只用了三个字:固然美,后面几种用他也一两句话,为什么他要写的这么简洁?琢磨琢磨。
预设1:我认为他第一个写得比较简洁,因为我们都见过比较普通。
预设2:作者总的笔墨写的后面,没有用过多词语就写出了动态。
3、也就是说这些画面作者没有给到你眼前,而是给到了你脑海里,心里,这种表达也是也在文章中处处可见(板书:表达),我们来读一读这三种夜,带着我们的想象。指名三个学生读(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先肯定学生再扣关键词句)
4、同学们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词他们没有画面感但是可以把这三种夜连起来,一层一层细腻的送到我们心里,咱们接着再听。指名生读。
5、这情景着实迷人,是什么把清少纳言给迷住了呢?
预设1:生命的美。
预设2:写了夏天的三种夜,各有各的特色,她被迷住了。
6、那如果我们就看第三句,她在第三句中,这情景着实迷人是什么把她迷住的呢?
预设1:被灯光迷住。
7、如果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迷住清少纳言的不是单一的事物——
预设1:我觉得是蒙蒙细雨衬托出萤火虫微光的感觉。
8、同学们,这蒙蒙细雨的夜晚就是一个大的背景,那种宁静那种深邃的映衬,其中点点萤火的动态之美,更加的迷人。这种宁静的背景之下的动态之美,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孩子们,你们有谁用心感受过夏夜呢?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几乎让我们忘记去感受夏夜的美好,清少纳言不同,她爱着这每一个夏夜,明亮的月夜她觉得美,漆黑漆黑的夏夜她觉得也美。就算是蒙蒙细雨的夏夜她还是觉得美,她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静静地微笑,全班读——
第三自然段
1、走过夏天的夜晚,我们来到秋天的黄昏,自己读一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1:秋天写了在太阳快落山时,大雁和鸟都比翼而飞飞到自己的巢里,在夜晚还有风刮起来,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2、 、同学们,蒙蒙细雨的夜晚,那点点萤火的动态之美,让清少纳言着迷,而夕阳斜照点点飞鸟的动态描写,则让他感动,同样是对鸟的动态描写,我们曾学过《鸟的天堂》里也有: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3、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1:四季之美描写的鸟是安静的,静谧的,鸟的天堂里描写的是鸟的热闹。
这种心境不一样,情绪不一样,感觉不一样,还有哪不同?
预设2:第一句有点悲伤,灰鸦到底干什么,无从知晓。但第二句,这是个鸟群幸福的家,这两句时间不一样,第二句没有时间,给人对比的感觉,给人的情感不一样。
但是这两位作者有相通之处,他们都要写飞鸟,但是一开始却都不写飞鸟,为什么?
预设3:我觉得她应该先把环境写出来,第一句是悲伤,一般描写诗人悲伤都在夜晚,这里环境衬托出心情。
4、大家从大的背景衬托,这点点飞鸟的动态之美才更加生动,才更美,同学们像这种写法,这段里面还有,你们能找到吗?同学们,你们看,上面也有。指名读。(相机指导阅读。孩子,那种辽远空旷你感受感受,再读。夕阳西沉,夜幕降临的声音,你再感觉感觉)
5、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大的背景下动态美如此生动,指名读——
6、同学们,有句古诗说的很好,它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听过吗?也就是秋天往往会引人伤感,但他眼中的秋天却不伤感,他感动着凝望着秋天,读——
7、同学们走过秋天的黄昏,我们来到冬天的早晨,冬天的早晨我们常常会说“好冷啊”,但是你猜一猜清少纳言她可能会说什么?自己读读。
预设1:今天早上我去跑步一点都不冷,感觉这首诗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不是大人写的。
她有一颗少女的心。
预设2:我觉得作者可能会说今天下雪了,好高兴,想起自己的童年,从书上写“冬天最美的是早晨……”作者很喜欢下雪,“只是到了中午……”作者很喜欢冬天,但中午到了雪没了,作者有点扫兴。
8、其实老师觉得他可能还会说,我的那盆炭火呢,它在这儿,它变成了一堆白灰,有点扫兴,但是挺有意思,大家一起来读。
9、同学们走过冬天的清晨,我们再一次走过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春天的'黎明,谁来?春天黎明中变幻的色彩,那悠然的你来读,夏天的夜晚,蒙蒙细雨中的动态之美,无限的遐想,你来读,秋天的黄昏,静谧高原之下的点点飞鸟的动态,那温柔而深情的凝望,你来,冬天的早晨,那份和谐,那份闲适,你来读——
10、掌声送给他们四位,这种韵味(板书)他们感受到了,同学们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只属于清少纳言,别人他看不到那也写不来,那我们自己,心里一定也有一处难以忘却的景致,它属于谁?它也只属于自己,别人可能真的看不到,也不来,让我们也写写自己心中最美,印象最深的那一处景致,写出我们自己,如果你能在大的背景之中写出一点动态的美,就更好了,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14)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出示课件16)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诗词教学设计1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 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古诗内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理解“蹊”、“留连”、“戏”、“娇”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根据古诗想象出景象,领悟意境。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成语?
2、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五彩动人的季节,它的优美怡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色,学习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同学们,有兴趣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3、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呢?
4、请学生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5、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同学们,你们会读这首诗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谁来给他评一评?
2、你们的评价真棒。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朗读啊?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同学请举手。那在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出现了什么?(花、小路、蝴蝶、黄莺)
4、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词或是句子请你画下来,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跟同桌研究研究。
5、指名朗读。让学生评价。在你读古诗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地方到目前还不明白,咱们大家来帮助你。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你们能不能自己独立学会呢?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用不同方式来读一读。一会儿要讲给大家听一听(同桌、小组齐读、一人一句读等)。
2.学生交流、汇报。
(1)说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2)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
(3)谁愿意朗读?想怎样朗读?
(4)评议。教师指导朗读。
(5)练读。
a.请同学们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轻声地读。结合音乐练读。个人或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配乐朗读。
b.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仿佛眼前就有这么一幅美丽的画,咱们踱步走在这美丽景色当中,一起来吟诵。(配乐 背)
(四)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同学们真棒,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有的同学已经能背诵了。那么,你知道这首
诗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
2、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3、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为什么?(重点指导:“留连”、“戏”、“自在”、“娇”等词)
4、同学们理解真好!面对着如此动人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齐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份美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改编、绘画等等)
2、学生自由准备,汇报。
3、今天这堂课,老师不仅被古人的诗歌所吸引,更为大家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所陶醉,更对同学们的智慧和才华表示钦佩!谢谢大家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六)板书:略
诗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三、学习《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四、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五、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诗词教学设计4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诗词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教材分析:
本篇习作指导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从而对美丽的祖国有了新的认识。然后扩展延伸,让学生把课外读过的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中描写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丰富语言积累,并与同学共同欣赏,提高自身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写话水平。另一部分提示学生摘抄时,可选一段话或几句话来摘抄,以突出对某一事物的完整描写。
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通过欣赏,找出佳句摘抄,体会好句佳段的积累价值。引导学生读书,增大阅读量,积累一些好的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从面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边读边欣赏,找出好句佳段并摘抄下来。
教学难点:选择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去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积累描写优美的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2、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选择一些写景的好文章,找出描写美丽风光的好句佳段,并摘抄到笔记上,认真体会好句佳段的好处。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闪游览了祖国的一的一些风景名胜,如:庐山、日月潭、黄鹤楼、黄果树瀑布等让我们对美丽的祖国有了新的认识,你还读过别的描写祖国风景的文章吗?把你喜欢的.认为优美的景物描写摘抄下来,与同学们欣赏好吗?
板书:摘抄写景的句段。
2、播放音乐,出示黄果树瀑布挂图
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观察图画,教师用优美的词句把图画的内容说出来,让学生感觉图画的美。
(1) 课前预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
(2) 知道选材①文章哪些话或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地印象?
②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3、小组合作
(1)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仔细阅读,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景物描写的词句,画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读一读。
(2)百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段落有感情的读给同组同学听。
4、把小组内认为好的句、段读给班级同学听,师生共同欣赏,师生评价
5、选一段话或几句自己认为优美的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6、选抄其他同学摘抄的句段。
7、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