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昆明的雨》文章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教学目标:
1.吟哦讽诵,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成:1、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划出关键词句。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内容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吟哦讽诵,读出情感。)
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四、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辨析:辩读句子,体悟文章的语言风格。
五、总结归纳,课外美读(推荐阅读《葡萄月令》)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长 想念 口语
不气闷 喜爱 自然
明亮 感激 平淡
丰满 赞美 清新
使人动情
昆明的雨
(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汪曾祺《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几场喜笑颜开的雨水过后,不知不觉闷热的天气走到了夏秋时节。走在菜市场的街口,各种野生菌已经摆满街边,孩子拽着我的手,天真幼稚地问我菌子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孩子菌子是从山上长出来的。孩子一脸疑惑,为了让孩子实地看看菌子的来历,我决定周末带着孩子去找一回久违的菌子。
周末在孩子盼望的眼神里如期而至,天刚刚亮,孩子就兴奋地催促着我带他去找菌子。带孩子吃过早点,带上雨具及孩子的零食,骑上摩托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向山上挺进。刚到山上,孩子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个季节才会出菌子呀?搜寻记忆里的知识,农村都有“六月六鸡枞菌子出”的农彦,记得小时候,每到六月份下雨打雷时,父母总是说,雷公催着菌子出了。第二天天还蒙蒙亮,我们便带着母亲头晚准备好的饭团,背上小背篓,从村子崎岖的小路向山上去找菌子了。每当太阳偏西时,我们总能从郁郁葱葱的松林林里背回满满的一背篓菌子,在门口心急的母亲总时接过我们的背篓,用衣服袖子帮我们擦擦额头上的汗,催促着我们去吃桌子上摆冷了的饭。吃过饭我们便把背篓的菌子倒出来,母亲拿着小刀削菌子脚上的泥土。
母亲拿出一朵红色小帽子的菌子,告诉我们这叫红菌,但生长在狗胡椒树下的不能吃,只能吃麻栗树下的和松毛树下的。木碗菌有好几种,红色帽子的叫过水青,也叫红木碗。把它掐开接触空气它的肉就会变成淡蓝色。黄色帽子的'叫黄木碗也就是现在的牛肝菌,这种菌子煮了吃粘纤比较多不好吃,只能炒了吃。黑色帽子的叫黑木碗也叫羊肝菌,白色帽子的叫白木碗,也叫苦马肝,这种菌子煮出来如同吃中药,一般只能晒干菌子。身上哇着有许多土的叫背土菌,这种菌子吃起来比较柴,颜色更白的叫石灰菌,比较辣。黄红色的掐开就有奶的叫奶芝菌,这种菌子可以生吃……不知不菌我们竟认识了五六十种菌子。
正当我回味着“黄落伞,黄落伞,吃了背大板”的时候,孩子一阵惊叫打破了我的思绪。原来他在一棵松树下发现了几朵菌子,我走过去看看,原来是松毛菌,这种菌子比较多,每到这个季节松毛树下都是,但这种菌子吃了会啦肚子,所以一般人都不会要,最多找会去晒干菌子。孩子不信任地看着我,然后依依不舍地丢弃了手里的那朵菌。看着偏西的太阳,我催促着孩子该回家了。孩子不无好气地说,这也不能要那也不能要,我们什么都没找到。我笑着对孩子说,虽然我们没找到什么菌子,可你知道了一些菌子的名字,这比你找到菌子都重要,另外,你看着郁郁葱葱的松树,新鲜的空气,你在爬山的过程中也品尝了天然氧吧的味道,锻炼了你的意志,这不是拾菌的收获吗?孩子似懂非懂地不说话了。
山林捡菌的遐想 朋友,您品尝过野生菌的鲜美之味吗?不用说,您肯定享用过。也许菌子的奇香鲜美正让您回味呢!那么,您捡过菌子吗?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草丛中隐藏着多彩多姿的菌子。在崇山峻岭的山林里,或斑茅草丛中,或悬涯绝壁上,或山箐灌木中,处处都生长着美味的野生菌。如果您去捡过,那您一定体验过捡菌的过程比吃菌更让人惬意!更让人欣喜!如果您不曾去过,那也別遗憾,现在我带您去体验,去欣喜。
在云南,到处是山的海洋,山的世界。抬头看见的是山,低头看见的也是山,您走着走着,不出几公里,不论向北,向南,还是向东向西,您都会看到山。在这些山里,有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菌子。
我的家乡玉溪,那是群山竞秀的地方!
这里的山林里,到处都生长着鲜肥的菌子。品种繁多,容易寻捡。
在碧绿玉溪生长的我,少年时代最爱的就是去山林采菌。大雨连绵,又艳阳高照的夏季。田野,山林无不充满绿意,生机盎然,生命蓬发,这正是采菌的好时节。 听到大人们热议明天釆菌的事,年少的我便兴高彩烈。只听放牛的大爹说这边的山菌子多,放羊的小叔说那边的山菌子更多,大妈大婶更是大声而欢乐的说个不停。煤油灯下的人们都异常兴奋,我年少的心早已飞到山林。
天上的星星还在闪烁,大地还在沉睡幽暗。去采菌的一群人,肩背竹箩,手拿镰刀,踩着淡淡月光,爬上一坡又一坡,翻过一山又一山,一走十多里,步行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地处西边山脉的腹地一一长岭山脉。海拨二千米左右的山峰,四周山体连绵,群山叠障,山脊绵长,山箐陡峭奇丽。满山遍野的松林,地上铺起厚厚的`金黄松叶,杂木丛丛,山花艳丽。
晨曦初现,星隐月落,天光放亮。捡菌的一群人四面散开,按选好的山林各自搜寻。
一会就传出兴奋的欢呼:〞哦,我看到一窝白羊干菌〞,另一边又高呼:〞好多好多的红羊干菌〞。欢呼声,惊喜声此起彼伏,在上岗,在山箐,在半山腰喊声缭喨回旋,余音袅袅。我快速地寻找,专注地搜寻。欢喜中一脚踏上又黄又厚的坡上松毛,像滑冰般,一下从山顶滑下山腰,落在厚厚的松叶上,站起一看,眼前星星点点,一朵一朵的,又肥又嫩的菌子,顶开覆盖的松叶,娇美的挺立。我欢悦着蹲下,小心翼翼地采拮。釆完这边,刚走几步,在松散的绿草丛中,又看见几朵又大又鲜的红干菌,形态优雅,昂首挺立。我异常兴奋,又小心翼翼地摘取。一路寻找,一地细心搜寻,像寻找珍宝,那么专注,那么用心,时而用镰刀勾开落叶,时而用手扒开斑草。功夫不负所望,在野兔洞里,终于找到又肥又壮的干巴菌,形态美如花冠,异香扑鼻。更有穿梭在山箐的灌木丛林,灿烂的阳光散射树影,使林中显的斑煉美焕,沟谷流着清澈之水,水声悦耳,悠声如乐。抬头寻望,梨花树下一朵朵鲜嫩美丽的青头菌隐居树下。偶尔还能见到伞状的鸡枞花菌,像仙女散花。非常美观。山箐两旁的悬涯峭壁上,或绿草丛中,又常常使你捡到干巴菌,使你倍感欣喜。但有时你走了一山又一山,翻遍草丛和丛林,可是菌子的影子你都看不见。有时他人刚采到许多菌子,人才离去,你的来到又有新的收获。有时你发现一窝菌子,采拮后顺菌脚小菌的方向寻去,又会有许多菌子等待你。釆菌的过程就是这么有趣!山林的深博神秘使你不由的充满遐想!让你收获的不仅是菌子!
山峰魏峨,山脉绵绵,丛林茂盛,野花奇丽,箐水潺潺,鸟儿鸣唱。灌木丛林,你一台头,许多绚丽的山花,那种奇丽,那种神姿,美的让你心颤。还有形形色色的野果,随手摘一颗尝尝,又鲜甜,又解渴。满山遍野的扬梅,更会让你尝涎欲滴。
上山采菌,可以捡拾美味的菌子,可以让你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无穷,可以使你神思飞扬,更可以让你感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爱!
朋友,如果您到玉溪来,如果您被我的描述而动心。没关系,我带您去深山老林。我心里很想很想再去山林深处采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