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绘敦煌飞天优美句子 正文

描绘敦煌飞天优美句子

时间:2025-04-30 11:35:15

(一)

走进敦煌石窟,

我们像是读着一本书,

亲眼看到那动荡惊惧中,

机敏的北朝人,

将西域样式融进了,

魏晋风骨;

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

雍容华贵,从容自信,

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

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

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

而西夏人的朝气和蒙元的强悍,

却一次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惊喜。

(二)

不是妖艳,不是凄凉,

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

因为,它积淀了,

一千多年的风沙,

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朝代的兴衰,

岁月的轮回,

生命的存亡,

莫高窟中,有辛酸,

有甜美,有苦涩,

有辉煌,有愤恨……

这些味道,这些情感,

交织着,铺洒着,

飞扬着,诉说着,

洋洋洒洒地筑成了一个莫高窟,

一个永久的神话。

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

莫高窟,是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

莫高窟,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三)

一座石窟,一个世界;

一孔洞穴,一截历史。

壁画、雕塑、藏经、传说……

每一样都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

不,一辈子也不够。

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

千手的观音、飞天的女神;

反弹的琵琶、怀抱的胡笳,

那一样不让人沉迷。

石窟里很静,

又似乎又像在讲述,

那饲虎的王子,

救人的七色鹿;

那是谁?

割下自己的肉,

欲换取鸽子的生命。

这一切西来的文化,

都融进了中华文明之中,

这就是我们的博大与包容。

不是有人在探索、

追寻中华文明为什么,

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吗?

这里就镌刻着答案。

大漠深处,

河西走廊的尽头。

我的敦煌,

我的莫高。

丝绸之路上,

一个小小的驿站,

中华文化中,

一首壮美的史诗。

莫高窟,

是我精神的至高点;

莫高窟,

是我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说,

莫高是一杯浓酒,

那么我愿举杯,

用生命举杯;

如果说,

莫高是一轮明月,

那么我愿仰望,

以一生仰望。

莫高——挚爱——神话。

(四)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

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

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

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

置身其间,

却仍能隐隐感受到,

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

使人不得不慨叹,

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让我惊异还有,

莫高窟大小佛像,

鲜艳的色彩和飞动的衣袂,

也不是让人敬仰的伟岸身躯,

而是古人对光线出神入化的妙用。

天光透过两道洞口漫射进来,

正好照在尊者的脸和胸部,

其他部位渐远渐暗,

其他人物亦渐暗渐远,

唯独至高的尊者佛光普照。

我留连到最后,

待洞中的参观者散尽,

排除了游人对光的干扰,

释迦尊者立刻光艳柔美,

色泽祥和,

令人肃然起敬。

两道洞口掌控天光,

准确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

依次过度到黑暗。

其庄严肃穆,

令人怦然心动。

莫高窟不仅有,

精妙绝伦的彩塑,

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记录佛教故事的,

有描绘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间生活的,

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

就像是走进了,

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是活着的,

它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它见证着历史,

记录着历史,

聆听着历史。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倾听者,

听着历史的低吟浅唱。

莫高窟是绝美的,

但它永远不是艺术品,

因为肤浅的艺术品,

永远不及莫高窟的深度。

莫高,

意味着文化,

意味着美。

还意味着永久的信仰……

莫高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人类。

是人类文明的精粹,

是人类灵魂的凝结。

它是永恒,

是神的力量。

(五)

莫高窟,

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

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

血脉畅通、呼吸匀停,

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

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

喧闹的背景,

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

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

你可以蹲下身来,

细细玩索一块碎石、

一条土埂,

在这儿完全不行,

你也被裹卷着,

身不由主,踉踉跄跄,

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在这儿,

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

那干脆就丢弃自己,

让无数双艺术巨手,

把你碎成轻尘。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长廊。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顶有二百七十三个五彩间隔,每个间隔里都画着五彩的画。

2、长廊,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简单的扫把、水桶、拖把…,但一到了下课,愉快的谈笑声及欢乐声又将充满那属于我们的小天堂──长廊。

3、这条长廊长七百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么独特的风景,您一定没有见过吧!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4、颐和园内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这条长廊。长廊一共728米,273间。漫步长廊,旁边的景物全都尽收眼底。

5、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顶有二百七十三个五彩间隔,每个间隔里都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6、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7、刚进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了久负盛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第一长的长廊。他曾在1990年的“奥蒂斯大会”中获得了世界十大长廊之一名号。

8、长廊,是摆放扫具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花园。

9、长廊非常漂亮据石碑上介绍,长廊总长度为728米,共有273个间隔,是乾隆专门为***妈欣赏昆明湖的雨景而建造的。

10、这就是大殿,我们绕过大殿就可以来到长廊。长廊又叫画廊,一共有237间,长达728米。每间的槛上都有一幅画,每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11、走进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这条长廊有7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看!这每一间的横涧上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在这几千幅画中,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12、又有一条举世闻名的长廊。它全长七百二十八米,共二百七十三间,是我国古建筑中最长的廊。廊间每根坊梁上都有彩画,一共竟有一万四千余幅。

13、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4、我们来到了颐和园长廊。其长廊是吉尼斯之最,长廊长782米,廊上彩绘精美,计有1400多幅。

15、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颐和园有名的长廊。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美啊!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共有273间。

16、颐和园的长廊,也是全中国最大的画廊,廊上面全是精美的雕刻:有婀娜多姿的仙女;有高大强壮的骏马;琮有壮丽的山峰和流水,

17、踏上皇家园林颐和园最具代表景物的长廊,我便惊叹建筑师的妙手和画师的如椽巨笔。别致、幽雅、古色古香,是这条匠心独运长廊的特征。

18、而我总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用心的感受同学之间与世太平的气氛,并且研究、推测哪个同学的心情与平常不同,或是望着那些来回奔波的老师们。

19、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20、让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看。这是颐和园里很有名的长廊。

21、一条气势雄伟的长龙又盘旋在了我们的眼前,定眼一看,原来是一条曲折蜿蜒的`长廊,这长廊古香古色,很是好看。一阵风吹过,我好像听见了龙的怒吼声;一束阳光照过,我好像看见了龙在展示他的绝技--神龙摆尾。说这条廊子是龙,实在是形象:以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亭子为准,亭子是龙头,那弯弯曲曲、不知去向的长廊便是龙身,可是,龙尾却一直不肯露面,像一位害羞的姑娘用面纱遮住了自己的脸。这可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呀!

22、然后,我到了长廊,它是一条很长的走廊,上面的两边都有不同的花鸟画和一些神话故事的图画。

23、微风拂过,菡萏和着风声浅吟低唱,露水在如玉盘的荷叶上来回滚动。再向远望,满眼的荷花淡淡地微笑,风声如水汩汩,诉说着古色古香的拙政之园,诉说着如诗如画的古韵苏州。

24、长廊与教室虽然只隔一道墙,但两者的意义却有极大的差别。在我们的教室里因空间狭窄,所以顶多只能聊聊天、说说话,是个较拘谨的地区,但如果是在长廊,活动范围变宽、变大之下,我们可以做的事也较多元化。

25、竹声如萧,悠远神秘的乐曲又如水般柔柔倾泻;落英缤纷,娇嫩柔美的花瓣又如舞者翩然起舞。穿过一扇扇石拱门,眼前一处换一景,这处的山突兀嶙峋,那儿的石玲珑诗意,像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独具匠心的一笔。

26、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长廊,长廊上雕龙画凤,神态各异,美不胜数,廊间不时飘出古乐声,有一种穿越古代的感觉。

27、我抬头望去,这四座亭子造型各异、各不相同,分别是:春、夏、秋、冬亭。每座亭子里都有每个季节明显的代表性事物,真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呀!我又来了劲儿,这儿跑跑,那儿看看,不得安稳。我发现,春亭的窗棂、屏风上雕刻的喜鹊花纹尤其好看,他们象征着喜上眉梢、富贵吉祥、出门见喜。亭子的顶上也分别雕有不同的图案,十分精致,于是,我变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着每一处图案。

28、颐和园长廊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在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

29、园林的东边有一个庭院,庭院里栽满了鲜花,开的花朵不是很大,从远处看星星点点,颜色有黄、红、白。还散发着阵阵清香,庭院里装修的富丽堂皇。园林的西部主要是假山。假山重峦叠嶂,设计的十分逼真,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真山里游览,栩栩如生。园林的北部有个小树林,里面种有竹子、杏树、桃树、铁杉等等。夏天在此遮凉避暑是最好不过了。

30、在宽大的长廊,虽有着如士兵般整齐排列的扫具以及四个大型蓝色塑胶桶摆放在旁,但活动空间依然很大。下课时,一群特爱玩线上游戏的男生坐在长廊的窗台上,吱吱喳喳兴奋的讨论着昨晚他又如何被陷害、如何战胜怪兽。诸如此类。而在走廊的另一角,一群女孩正望向学校前自由路上熙熙攘攘的车辆,边寻找名 贵房车,边聊着昨晚电视连续剧或综艺节目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31、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细细地玩味。

32、顺着小路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闻名于世的长廊。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为了观看昆明湖上的景物而建造的。

33、清晨,阳光洒在带有露水的竹叶上,如同为竹子编织一件金丝做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也披上了雨露的衣裳,显得格外娇嫩,更加生机勃勃。一只蜘蛛正在拨动它的网为竹林伴奏,蚂蚁正在围着它们的食物跳舞,小鸟在枝头高歌,蟋蟀在草丛中竖起了翅膀。

34、我来到了长廊,看到长廊的顶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画,有画人物的,有画风景的,总之,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

35、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具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个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调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大红和金黄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建得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36、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为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者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倒显得欠缺。也有例外的,潭拓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也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37、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38、园林是美丽的。夜晚,雨点下在园林的小河里,如同一首轻快的乐曲。丝丝缕缕的月光洒在小河上,如同闪耀的灯光,为在小河里畅游的小鱼增添了几份美丽。

39、这个园林很美,它因庭院里的花和树、竹子而出名,故名做亭香园林。庭院里的的花香扑朔而来,在这里面散步,使人忘记一切烦恼,树林里的树木,高大挺拔,很茂盛,颇有田园之意啊。在园林的后面有座亭五山,站在上面远看园林,犹如一副优美的图画,它的布局统一,即使不是站在亭五山上看,也是一副优美的图画,这样美的园林,谁不赞美?

40、我最喜欢的地方就属长廊了。长廊好像彩带一样,把各个景点紧密地连接起来,它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走廊,长廊还是一条优美的画廊,走廊间的每根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各不相同。彩画色彩鲜明,内容多为山水、花鸟以及四大名着中的情节。它还被收进吉尼斯纪录呢!

41、突然,我的目光又被一座怪石林立的假山吸引了过去,那座假山还真是有趣,千疮百孔的,像是一位患了皮肤病的老爷爷。由于这些天天上的仙女老是哭泣,假山上已经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洼,又像一位刚洗过澡的壮男。

42、是花繁草茂满园的华丽,是翠竹落英山石的雅致,是鱼戏绿波花浓的和谐,是出水芙蓉连天的古典。苏州的园景,有如持伞而过的江南少女,凌波微步,充满诗情画意的古韵。

43、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44、狮子林是元代园林风格的代表,以假山石闻名。假山石的特点是石峰玲珑透瘦,多且好,最高的当然是“狮子峰”了,它为诸峰之霸,合乎“透”“漏”“瘦”三大要求。这奇特的技艺,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实在惊人。

敦煌,绮丽诡怪莫高窟。

汉唐雄风吹拂着西域,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

踏入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窟龛徒地向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历史告诉我们:“敦,大也,煌,盛也。”但是,对于敦煌,我们却显得异常陌生。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要塞,它南枕祁连,西接塔克拉玛干,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从地理环境看,敦煌无异于漫漫沙漠戈壁中的一片绿洲。

可是,如今当我们行走在奔往敦煌的路上,有时竟一连数百里都看不见人烟和生命。

从车窗向外望去,旷野里无一不是黑色或者黄褐色的石头和黄沙。

导游解释说:一望无边的黑色或黄褐色的石子叫“戈壁”;那漫无边际的黄沙叫“沙漠”。

在猛烈太阳光的烤炙照下,公路两旁的戈壁和沙漠所升腾起来的光焰让人看得头晕目眩。即使,间或出现一丛或几蓬低矮的红柳、骆驼刺、梭梭草之类的绿色植物,也无一不是灰头秃脑的,仿佛随时都有被烤焦、枯萎或蒸发的危险。

我们还看到,那些绵延起伏的灰色山脉,由于长年干旱无雨,山上寸草不生,没有植物,毫无生机可言,成为典型的的“死山”。

莫高窟的周围也莫不如此。

“鸣沙山”由数个大沙丘堆积而成的,著名的“月牙泉”就蜷缩在这偌大的沙漠里。

在“鸣沙山”,当你目睹周围高高的沙山随时都有夷为平地,其间的那一汪名叫——“月牙泉”的清泉随时也都有被黄沙掩埋的可能的时候,谁人不会忧心忡忡呢?

历史上,曾把敦煌叫做“沙州”。

抵达敦煌,你会突然发现:随时准备向人类发起进攻的高大沙丘就虎视眈眈地睡在你的身旁。让你惊讶于人与自然的对抗竟是这般切近!

千百年来,敦煌和莫高窟就一直在顽强而艰难地抵御着大风和沙丘的疯狂进攻!

感谢一条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群中属疏勒河系的河流,是这条全长800里的内陆河,成为浇灌敦煌绿洲惟一的生命之水。

这条河流,名叫党河。

是这条母亲河一直哺育了敦煌,成为莫高窟免于沙漠吞噬的绿色屏障的。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3华里之多。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雍容大度的佛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栩栩如生、飞天婀娜多姿,精巧的构图,艳丽的色泽……宛如朝夕成就。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城东南,一砾石层断崖之上,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临大泉河,南北长达近4里。

据唐代碑文记载,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历经千多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着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的洞窟735个,壁画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据唐代碑文记载,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历经千多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着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的洞窟735个,壁画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顺着时空的'引导,一阵千年后的足音,先后漫过第429窟、第290窟、第96窟、第130窟、第148窟、第158窟……

其中,第429窟是一幅再现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由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当时游牧民族狩猎生动场景的壁画。图中两个骑手正在山林中与群兽搏斗,一个在山巅跃马而起,弓张弦满,正射向扑来的老虎;另一个在山谷纵马奔驰,挽弓猛射,追逐成群的猎物。黄羊、野牛和龙或腾跃或狂奔于山中,神态生动异常。背景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气势磅礴。色泽浓重强烈,线条简洁明快、遒劲挺拔,表现手法自由而纯熟。这一时期,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开始了史称“北朝”的时代。在一百四十多年中,这一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十分盛行,此间的壁画,就是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情的真实再现。

而第290窟,则是一幅反映北周贵族隋国公杨坚称帝,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政权,建立了“汉人”称帝的大一统隋朝时期“马与马夫”生活场景的壁画。壁画生动地描画了一对疲惫不堪的红马半卧在地,不听主人使唤,愤怒的主人扬鞭向马打去,马低首扬蹄似挣扎又似反抗。画面主设红、黑二色,单调而明快,马和马夫的形象生动,动感强烈,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刚劲有力的马蹄、人腿。而马夫的衣着、面形也颇具西域“胡人”的气质。壁画对于研究生活在西北戈壁和草原的少数民族“人与马交互”的生活与历史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第9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窟,始修建于唐朝(公元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等共同建造,又称“大佛殿”。大佛殿位于石窟群的正中间,窟檐依崖而建,原为四层,晚唐改建为五层,宋初重修,现存的九层木构窟檐为1935年建造。俗称“九层楼”,高达45米。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窟内的倚坐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4.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内石胎泥塑佛像。为敦煌石窟内第一大佛,我国第二大佛,世界第四大佛(世界第一大佛为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第二大佛为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东大佛,高45米,已被炸掉;第三大佛为巴米羊石窟西大佛,高38米。)。据敦煌遗书记载,这尊大弥勒佛像因位于唐开元年间所造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称北大佛。大佛经过后代多次重修,现存外表为公元1928年重修九层楼时妆绘,但是基本上保存了初建时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双手。

第130号洞窟(南大佛)为敦煌第二大像,因位于96号窟之南,所以称为南大像。像高26米,石胎泥塑弥勒佛坐像。前后耗时30余年。大佛头部较大,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是却很好的解决由下向上仰望时的视觉察差,从而使所有敬佛者当下跪在大佛脚下仰望佛的面部时,仍能清晰的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面部表情。

其洞窟中的飞天为敦煌石窟最大的飞天图像。绘于南北两璧之上部,每璧两身,各长2米,为宋代重修时所作。

第148号洞窟(李家窟)位于南区崖面南段三层。该窟建于唐大历年间,乾宁时重修,窟主李大宾,故称“李家窟”。据造像题材又称“卧佛洞”、“涅槃窟”。佛床上塑释迦涅槃像一身,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72身(清修)。

第158号洞窟(大卧佛):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又称涅槃像、睡佛,吐蕃时期所造,像身长15.8米,肩宽3.5米,为石胎泥塑。头南脚北,面东,右胁累足横卧在长17.2米、高1.43米、宽3.5米的佛床上。其洞窟中的璎珞飞天,是飞天壁画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佛祖涅槃后,诸天人于其遗体上空飞行,遍散七宝、珍珠、香花、璎珞的情节。

无论是再现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由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生动场景;还是反映北周贵族杨坚建立了“汉人”大一统隋朝时期人马与戈壁、草原“交互”的生活场景;不论是石胎泥塑还是飞天壁画,无不堪称一时一地的代表作之作,也是一时一地的历史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真乃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旷世杰作!

在若干千万年里,早在远古时代,由中原西迁的“三苗”部落就在敦煌一代繁衍生息。汉唐时期,敦煌是扼守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也是当时的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更是佛教东渐传播的枢纽地域。

该想,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胼手胝足和辛勤的耕耘,才拾掇出了这么一片文化的瑰宝——-“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