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
2、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
3、我的青春欠我一千万,所以在没还清这笔钱之前,我是不会放过它的。
4、我娘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谁给我金子?我换。
5、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6、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
7、我从来不和男朋友合影,以备随时随地翻脸不认人。
8、我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闭嘴。
9、喜欢一个人没有错,错就错在喜欢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10、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永远陌路。
11、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
12、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
13、喜欢一个人,就是在一起很开心;爱一个人,就是即使不开心,也想在一起。
14、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15、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16、我年轻,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17、我要说你是个二愣子,我都是表扬你。
18、我曾经和一个人无数次擦肩而过,衣服都擦破了,也没擦出火花。
19、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的重难点
1, 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 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我们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课文导入
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
1,作者简介
1、王
王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兰亭集序》的相关背景
A、兰亭: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从浙江绍兴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B、《兰亭集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
C、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三,朗读课文
四,带领同学梳理课文。
除了逐段的
1,着重讲解的知识要点: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
“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2) “修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4)“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7)“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
“一死生与齐彭觞”: 语出《庄子•齐物论》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
2,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
(一)字词活用
【少】少长咸集
: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齐】齐彭殇为妄作
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二)一词多用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五,思考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从整体上把这篇课文的字词和相关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因而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了,下节课我们讲从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着手,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下去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哪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并分别用一个字来
第二课时
六,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1, 提出问题:上节课课后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大家下去之后思考了没有,现在我们接着学习和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A.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分别用一个字
B 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找出相关例证。
明确: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来
3.具体讲解。通过我们上面对这篇课文思想情感的总体把握,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
(一)第一段
老师先朗读第一段,让同学们思考何为乐。
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信可乐也”,何为乐呢?每个人都又自己的见解,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看法。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可见在王实甫的眼中,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人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他的快乐。那么本文作者的乐趣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第一段中又哪些时间是描写时间和天气的。一起回答(学生回答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宜人爽目的天气的用两个字
大家再找一下文中描写地点和环境的句子又哪些呢?(同学回答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这个环境清秀的地方集会,可谓是具备了”地利”的条件,这是作者乐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已经有了天时,地利,还缺一个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了。大家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场景的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长须幽情)。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名士,故人坐在一起,饮酒作诗,畅叙幽情,可谓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真是可以成为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而有之,作者想要不乐都很难啊。
(二)第二段
点同学起来朗读第二段,其他的同学在下面思考,作者是如何由乐转为痛的,作者为何而痛,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来。(朗读课文)
( 点同学起来回答文中表达作者悲痛原因的句子,在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行归纳总结)痛的原因
A人生短暂:“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B世事无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C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三)第三段
请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从文中的相关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难体会出,在这里作者的悲是指向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并不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悲哀,正如文中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具有千古同悲的特点的,。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和曹操的“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感慨就是对千古同悲的回音。
七, 总结回顾
这篇文章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作者在清丽的环境和其乐融融的场景中,着重写一乐字,然后由乐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个悲字做结。虽然情感色彩迥然不同,但是前后过渡却协调自然,可见作者行文的高妙。
八,板书设计
天时
乐 地利 信可乐也 乐
人和 尽
人生短暂之痛 悲
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死生亦大矣
生死难测之痛 来
古人 千古同悲
悲 今人
后人
至于作者这种乐尽悲来的思想情感和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又是如何看待,要作何评价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由自己的不同的见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着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下。
九,针对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提出相关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发同学的思考。
根据上面对作者情感的分
学生发言,讨论
老师明确:
⑴ 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
⑵第二种观点:不是悲观的。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蒙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她性格豁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章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十,结语
对王
十一,作业
必做: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
选做:搜集王
对书法感兴趣的同学,用钢笔或毛笔临
附:原文
兰 亭 集 序
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8、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9、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
10、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