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关于石灰吟的优美句子 正文

关于石灰吟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4 06:44:50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7、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白居易《望月有感》

8、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0、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诗》

11、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1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1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1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7、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9、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20、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22、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李清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23、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24、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5、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2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7、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28、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3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31、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32、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33、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34、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5、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3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7、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38、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9、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40、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1、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4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4、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怨》

45、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4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47、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8、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49、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50、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1、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5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5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陈与义《登岳阳楼》

5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5、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5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7、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58、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5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6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6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6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6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67、人生长恨水长东。——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68、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69、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

70、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71、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7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7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7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75、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76、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77、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78、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79、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80、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81、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8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8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4、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8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8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8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8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89、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90、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石灰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激情导入

1、激趣

(1)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等。

2、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在上新课之前,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暮江吟》,大家齐背一下。你认为“吟”有什么含义呢?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吟咏石灰)。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3、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大屏幕,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教师重点强调“锤”和“焚”。接下来看看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同学们了解了于谦的一些知识,现在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教师及时的评价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读了这首诗,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石灰的制作过程。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读了这两句你有何感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6、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

7、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补充于谦的资料(于谦拒收礼的小故事)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周围合作,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6、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背过了,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吧。

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吟诵这首诗?

7、面对这样伟大的于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

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一起来朗读一下。

石灰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2、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3、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1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 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古诗内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理解“蹊”、“留连”、“戏”、“娇”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根据古诗想象出景象,领悟意境。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成语?

2、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五彩动人的季节,它的优美怡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色,学习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同学们,有兴趣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3、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呢?

4、请学生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5、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同学们,你们会读这首诗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谁来给他评一评?

2、你们的评价真棒。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朗读啊?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同学请举手。那在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出现了什么?(花、小路、蝴蝶、黄莺)

4、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词或是句子请你画下来,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跟同桌研究研究。

5、指名朗读。让学生评价。在你读古诗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地方到目前还不明白,咱们大家来帮助你。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你们能不能自己独立学会呢?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用不同方式来读一读。一会儿要讲给大家听一听(同桌、小组齐读、一人一句读等)。

2.学生交流、汇报。

(1)说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2)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

(3)谁愿意朗读?想怎样朗读?

(4)评议。教师指导朗读。

(5)练读。

a.请同学们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轻声地读。结合音乐练读。个人或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配乐朗读。

b.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仿佛眼前就有这么一幅美丽的画,咱们踱步走在这美丽景色当中,一起来吟诵。(配乐 背)

(四)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同学们真棒,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有的同学已经能背诵了。那么,你知道这首

诗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

2、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3、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为什么?(重点指导:“留连”、“戏”、“自在”、“娇”等词)

4、同学们理解真好!面对着如此动人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齐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份美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改编、绘画等等)

2、学生自由准备,汇报。

3、今天这堂课,老师不仅被古人的诗歌所吸引,更为大家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所陶醉,更对同学们的智慧和才华表示钦佩!谢谢大家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六)板书:略

诗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三、学习《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四、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五、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诗词教学设计4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诗词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