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在中国文人的情调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无论是踏春、赏春、游春、咏春、伤春,它总是历代文人咏花诗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在穿越时空的`岁月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吟咏桃花的绝美佳作。以下是关于十里桃花的诗句大全,欢迎阅读。
1、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2、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3、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王维《洛阳女儿行》
4、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阮逸女《花心动·春词》
5、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6、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姜彧《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7、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李白《独不见》
8、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9、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10、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11、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李白《长歌行》
12、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13、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14、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李白《鹦鹉洲》
15、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姜彧《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16、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左辅《浪淘沙·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17、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18、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19、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20、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2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2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2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2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27、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28、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2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30、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31、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3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33、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34、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35、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36、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3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8、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39、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40、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4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42、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43、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4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45、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46、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7、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赵孟頫《东城》
48、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50、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51、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52、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53、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54、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55、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56、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7、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58、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徐铉《题雷公井》
59、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元稹《离思五首》
60、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61、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62、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63、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戴复古《淮村兵后》
64、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65、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66、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凌廷堪《点绛唇·春眺》
67、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王维《酬郭给事 / 赠郭给事》
68、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69、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70、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71、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薛道衡《昔昔盐》
72、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73、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吴文英《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74、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75、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白居易《牡丹芳》
76、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77、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元稹《连昌宫词》
78、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79、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80、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黄图安《闲咏二绝》
81、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顾德辉《蝶恋花·春江暖涨桃花水》
82、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纳兰性德《送荪友》
83、夭夭园桃,无子空长。——曹丕《煌煌京洛行》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
月明松下房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简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赏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
【赏
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写一位渔人因捕鱼,进入桃源世界,见到秦时避乱来居的村民,饶有无为而治的纯朴古风。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兵灾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王维《桃源行》的内容梗
诗人舍去了一些纯粹交代事件的细节,将原作的故事情节予以精简、浓缩,并加以抒情,使之诗化。
例如,诗一起笔就展现“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春景,改变了原作开头的“晋太陵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叙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写“忽逢桃花林”。诗中则浓缩为一句“坐看红树不知远”,把忘路之远近与欣赏桃花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段文字,在诗中浓缩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就将桃源的来由交代清楚了。
诗人还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结尾:“(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这首长篇七言歌行,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转换自然有致。起、结及中间抒情浓郁的地方均用悠扬悦耳的平声韵。全篇音节和谐,韵致清新,语言婉转流畅,易于上口成诵。很明显,王维吸收了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格律,受
清人王士
翁方纲更盛赞说:” 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幕渔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诗鉴赏:
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写一位渔人因捕鱼,进入桃源世界,见到秦时避乱来居的村民,饶有无为而治的纯朴古风。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兵灾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王维《桃源行》的内容梗
诗人舍去了一些纯粹交代事件的细节,将原作的故事情节予以精简、浓缩,并加以抒情,使之诗化。
例如,诗一起笔就展现“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春景,改变了原作开头的“晋太陵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叙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写“忽逢桃花林”。诗中则浓缩为一句“坐看红树不知远”,把忘路之远近与欣赏桃花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段文字,在诗中浓缩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就将桃源的来由交代清楚了。
诗人还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结尾:“(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无穷。整首诗的意境,美丽、静谧、闲适、虚幻、奇妙,非常迷人。
这首长篇七言歌行,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转换自然有致。起、结及中间抒情浓郁的地方均用悠扬悦耳的平声韵。全篇音节和谐,韵致清新,语言婉转流畅,易于上口成诵。很明显,王维吸收了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格律,受
清人王士
翁方纲更盛赞说:“ 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