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领略小石潭的美景,体会柳宗元的感情呢?我在教学中尝试从“读──画──写──音乐赏析”这几个环节入手,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了小石潭。
一、在“读”中走进小石潭
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但读也要讲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确定相应的读书方式。在《小石潭记》中,我安排了三种读书的方式:
1、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子停顿,读得流利,读懂文意,通过诵读,落实字、词、句,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
2、在“画”中读:
在教学中,有一个“评画”的环节,要求学生点评同学们为小石潭作的画。在评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一幅画的特点,让学生选读相应的文段。达到以画促读,以读入画,以读入情的目的。如:有──幅画形象地画出了潭中自山自在的.游鱼,就让学尘边赏画边朗读“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一文段,让学生品味作者对水中游鱼栩栩如生的描绘。有一幅画画出了随风摇动的竹林及柳宗元坐在潭边的背影,就让学生朗读“坐潭上……乃记之而去”这一‘文段,使学生品味到了小石潭幽寂的气氛及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3、品读:
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体会了作者游小石潭的复杂心情后,请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体会它山情入景,山景及情的写法,然后放声朗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
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勾勒出小石潭的形象。就这样,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学生就会渐渐走进小石潭中。
二、在“画中”走进小石潭
《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细腻逼真,文中的各种景致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但仅让学生透过文字来感知小石潭,再怎么发挥想象,小石潭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1、深入阅读课文,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
学生要准确地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课文,自己去体验、去探究,根据自己人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创作。在阅读──构思──画画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学生阅读潜能,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每一幅画都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评画:
将学生的画用实物投景仪投放出来,要求学生以课文句子为依据,点评出每幅画的优点与不足。如:有──幅画画的是一条小溪及溪边的竹林,学生点评时就指出:“课文中的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及‘其岸势犬牙差互’,而你这──幅画没有画出小石潭的这个特征来。”再有一幅画画的是柳宗元坐在潭边,低头凝视水中的游鱼。学生点评时就指出:“这幅画的优点在于很好地体现了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一个片断,画出了柳宗元为游鱼之乐而乐的情景。”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又能对自己画中的小石潭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这个教学环节,山眼(文字)中之潭到心中之潭,再由心中之潭到画中之潭,一个幽静秀美的小石潭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学生由“画”走进了小石潭。
三、在“写”中走进小石潭
通过“读”和“画”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小石潭有了更具体可感的认识。这时候让学生描写小石潭,就不是无话可写,而是急于要写,乐于要写了。因此,我又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描写小石潭。先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再以“小石潭真__________啊!”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自己对小石潭的印象。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读”和“画”的基础上,学生已是“胸中有潭”。潭中那清澈见底的泉水,怡然自得的游鱼,潭边那奇形怪状的岩石,互相缠络的古树翠蔓……这种种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是呼之欲出了。此刻要组织语言来描写小石潭就如蚕茧吐丝,源源不断。因此,学生胸中之潭又化为笔下之潭,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又走进了小石潭。
四、在“音乐”中走进小石潭
叔本华曾经指出“音乐的可能性和功能超越其它一切艺术之上”,“音乐比文字更有力”。确实,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因此,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个环节: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带领学生去触摸柳宗元的心灵。先是让学生倾听──段古筝弹奏,然后思考以下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段乐曲与课文的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或缓慢或急切,或清幽或愤懑的乐曲声中,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宋体验,有的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有的感受到了柳宗元的孤独凄凉……理解了柳宗元寄情.山水,因景而乐;又触景生情,因景而悲的复杂心情。音乐成为一个媒介,让学生融入音乐中,融入景中,融入情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共鸣。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情景交融的《小石潭记》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宋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小石潭记》的教学正是基于以上体会进行设计的。
【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段赏
1、第1段:
①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
②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2、第2段: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先写鱼呆呆的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3、第3段:
这一段写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犬牙差互”写的是两岸的形状。潭是“石”潭,岸是“石”岸,特征突出。
4、赏
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 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理解性默写
1.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5.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6.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7.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0.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1.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三、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2.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3.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4.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