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与貂蝉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貂蝉是四大美女之之一,她美艳迷人,闭月羞花,周旋于董卓、吕布、曹操、关羽之间,令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为报国仇家恨,成功引吕布、董卓反目,结束了董卓专权。传说中,姿色超群,胆识过人。
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武功盖世、世上谁不忌?在《三国演义》中关于“三英战吕布”可谓是震撼全场,当时的关羽、张飞二人围攻吕布,吕布才占下风,而刘备一上场,吕布才退阵,未能将其战倒,可见吕布可称的`是三国第一战神。
混沌三国,能够在乱世中得到勇猛吕布与美丽貂蝉,将是多大的幸事啊!而这两人的结合可称的上英雄配美人,真正的三国无双,当然在很多人看来吕布和貂蝉之间没有爱情,而在我看来吕布和貂蝉却是最唯美的爱情。
吕布见貂蝉一见钟情
记得他们第一次相遇,貂蝉是一个侍女,扮相其实很朴素,但就是朴素打扮下的这种浑然天成的美貌吸引了吕布,可谓是一见钟情,可这样的一对璧人总是躲不过命运的捉弄,而此时的貂蝉的义父王允为了大汉江山,正在酝酿一个完美无瑕的美人连环计。
貂蝉献舞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一日,王允邀吕布夜宴,酒至数巡,召貂蝉侍席,吕布听见环佩声响,一阵芬芳飘到筵前。不久貂蝉姗姗而来,行同拂柳,翩若惊鸿,到了吕布座前,轻抬玉手,提壶代斟。吕布见她一双柔荑,已不觉销魂,再看那闭月羞花的容颜,早不知身在何处了。貂蝉秋波频送,吕布魂魄俱散。王允连呼数声,吕布才隐约听见,方觉似梦初醒。酒一杯接一杯,不觉已大醉。王允再令貂蝉歌舞侑觞,貂蝉展莺喉,摆柳腰,长袖生香风,吕布耳眩目迷,心神俱醉。忽然歌罢舞歇,貂蝉脸上略现红晕,至吕布座前告辞,临走前凝眸一笑,随即返身退去。
吕布目送芳踪,痴望不已,早瘫痪在座中了。好半天,他才回头问王允:“此女何人?”王允说是义女貂蝉。吕布又问及曾否嫁人,王允又答言未嫁;吕布还在叹不绝口。王允直说道:“将军如不嫌小女鄙陋,谨当使侍巾栉!”吕布一跃而起:“司徒可是真话?”王允微笑说:“美女当配英雄,天下英雄惟有将军,还恐小女不配,怎得说是虚言呢?”吕布倒身下拜说:“承司徒见赐,恩重如山,布誓当图报!”王允即与吕布约定迎亲的吉期。吕布欢喜而去。
过了两三天,王允伺吕布外出,请董卓过来赴宴,王允大排筵席,水陆毕陈。董卓高坐正位,王允在一旁相陪,边饮边谈,说了许多阿谀的话,待董卓已微醉,仍令貂蝉出来侑酒。待貂蝉出来,董卓还以为姑射神人,汉宫飞燕也为之逊色,她未语先笑,董卓早心旌摇荡,连饮酒也忘了。便问王允此女来历,王允说是一个歌妓。(不说义女,大概知道自己不配做董卓的丈人)董卓赞叹说:“真是绝世无双!”王允即说:“既蒙太师见赏,便当献与太师!”董卓不禁大喜,待至酒阑席散,便携貂蝉回了董氏府第。
不久事为吕布所知,责备王允负约,王允却佯装说:“太师过来为将军接取义女,允怎敢推阻?只好使小女随行,想来太师看重将军,故有此举,将军且去问明太师,与小女结婚即可!”吕布半信半疑,返入董卓府中,探听貂蝉的下落,谁知心上人竟被董卓占住。吕布怒气填膺,又去责问王允。王允劝解说:“这大概是府中人误传,太师望重一时,怎会奸占儿媳?难道是因为吉期未到,以致此迟留,请将军再去问问。”
吕布听了王允的话,又回去探问。正巧董卓入朝不在,他步入凤仪亭,正与貂蝉相遇。貂蝉见了吕布,便泪流颐下,哽咽不止;吕布看她泪容满面,好似带雨梨花,怒气早已化为乌有,便替她拭泪。貂蝉且泣且语:“将军别污了手,妾身已为太师所占,只望可见君一面,死也甘心。今幸如妾愿,从此与君永诀!妾为王司徒义女,侍君箕帚,生平无憾,不意堕入诈谋,被人强占,此身已污,不能再事将军,罢了!罢了!”说着竟撩起衣裾向荷花池内跳。吕布忙抢前一步,抱住纤腰,曲意温存;貂蝉若迎若拒,顺势依偎在吕布怀里,吕布遂决然道:“空为一世英雄,却不能庇一女子,生又何趣?此生不娶貂蝉,布誓不为人!”
一切都如王允所计划的完美无瑕,吕布与董卓反目,最后斩杀了董卓,从而结束了董卓霸处京师的局面。董卓一死,貂禅的使命也完成了...吕布最终抱得美人归,两人从此过上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当然美人在手中,难免也会得意忘形,正在吕布还陶醉在温柔乡时,曹操已胜券在握,加上曹操使用反间计离间陈宫与吕布,最后大破吕布。
深情往事,如同过眼云烟
冬季的徐州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太阳很早就升起了。虽然是清晨却一点也不冷,只有吕布确感到寒气逼人,也难怪今天是他和心爱的人貂婵诀别的日子。他把要向曹操要说的话,想了又想。这时哐当门开了,两个刀斧手进来稍一施礼,朗声到“奉丞相令,今日送将军上路”。吕布知道说也无益,就点点头算是回礼。阔步走出牢门。
囚车拉着吕布很快出了城,吕布还是很深情的看一眼曾经住过的将军府,想象着此时往日和貂蝉在一起的情景。不禁叹了一口气,悔不听宫台的话,以致今日离别难。刑场早布置好了。刀斧手把吕布带到曹操面前,曹操冷眼看了一眼阶下囚,面无表情冷冷的说“今日之事,非个人恩怨,乃为国家不得不如此。”吕布还是怀着一丝希望忙跪下,恳切求道“吕布不敢怨恨丞相,如丞相能饶我不死,定当以死相报丞相大恩。”曹操不禁大笑“将军与我作战以来,每战都是亲冒箭石,奋不惜命,未曾退缩。今日何以如此怕死”?左右军士也都暗笑。吕布怒气勃发,立刻站起,背向曹操大声道“大丈夫死有何惧,我要不是为了貂婵,怎么会向你曹阿瞒下跪。言闭昂首挺胸朝刑台走去。
曹操略一沉吟,挥手道“斩”。快到刑台吕布转身重新跪下,道“我看丞相也是当今英雄可否成全吕布最后一个心愿,吕布九泉之下感念丞相大恩”。旁边将士以为吕布又要求生,不觉苦笑人言吕布怕死,果不其然。不待曹操开口,吕布又道“貂婵当年有助我杀董卓之大功,惜丞相怜惜好声看待,赡养。吕布下世定当报答丞相大恩大典。另外把我埋在高山上要直立竖葬,把我的脸对准许都的正中间,让我日夜都能看到貂婵。”众位军士闻言都纷纷哭了,曹操心里有些感动,正在犹豫刘备急急上前道“不可为吕布之言所惑,今日不除他日必有后患”。吕布的旧将张辽等听到刘备这样讲都气得瞪眼看着他。刘备只好退下。曹操犹豫良久,叹息一声“果然有情有意,没想到霸王别姬的事今日又见了。好吧,我答应你的愿望。念你夫妻情深,容你再见貂婵一面”。说完转身回观刑台。
少时,貂婵到。往日天生丽质的貂婵面色憔悴,双目红肿。“将军”貂婵大叫一声扑到吕布怀中。哽咽着说不出话。吕布轻轻的抚摸着貂蝉的面容说“阿婵,是我对不起你。我现在好悔不该去追求那荣华富贵,还不如做一农夫就可以和你白头皆老相爱一世。如今我去了,你自己保重,如遇情深意重之人。再嫁无妨”。貂婵闻言大哭道“妾愿随君生死相随”。说完突然起身从军士身上把出宝剑自刺于胸膛。剑过处血光逆出。片地鲜红。众人看见都大惊失色,忙下台探望。
这是天突然转阴,狂风刮起,大雨倾盆而下。连天地都为之动容。待曹操走近时貂婵已面色苍白,气喘嘘嘘。只见貂婵勉强开口说“吕布得罪丞相,我情愿以死待他赎罪请丞相。。。。。”。未说完就双目圆睁断气了。吕布见了也不说话,从貂婵手中夺过剑横抹喉咙。只见吕布高大的身躯晃了一晃好象要瞄准什么,朝着貂婵身上径直到去,两人紧紧相抱一起。众人都为着生死之恋感人的一幕惊呆了。都一动不动的站立着。转眼之间雨停了,大雪飘飘而下,覆盖着两位英雄的尸体。把一片苍茫染的洁白。好象为他们带着孝。
当我看完这片由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时,感受到貂蝉舍生取义[注: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事迹和爱过情怀而仍旧在我脑海里出现。
话说有一天,吕布去王府查审王允是否串通曹操用七星刀行刺董卓。在王府发现了貂蝉,并且一见钟情[注: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王允为了东汉的太平,先让貂蝉借着跟吕布的感情爱上他。然后假装请董卓去王府赏花饮酒,让董卓看到她的义女美若天仙,并把她送去做汉献帝的妃子。(其实自己想独吞美色), 其实这是王允想救汉献帝,就使用连环记一箭双雕:让他们同时爱上貂蝉。最后,吕布果然为了貂蝉亲手杀死董卓,从此亡命天涯。
从这里我知道人不应该为了蝇头小利[注: 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而让别人对你失去信任,更不能贪婪美色和金钱。否则会像《连环计》中的董卓和吕布因小失大[注: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一、语言积累运用(27分)
1.默写(10分)
⑴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⑶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醉翁亭记》中指做某件事的用意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另有目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请写出描写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表达(5分)
⑴下面是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联“截来淇上平安竹;开到人间顷刻花”,适合其挂放的商店是()(2分)
A.花店?B.爆竹店?C.印染店?D.玩具店
3.名著阅读(12分)
⑴下列《三国演义》的情节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有:(?)(2分)
①三顾茅庐②空城计③桃园三结义④三气周瑜⑤赤壁之战⑥隆中对策
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⑵下列人物与情节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诸葛亮——智激周瑜B. 赵云——大战长坂坡
C.刘备——白帝城托孤D. 周瑜——巧借东风
⑶下列对故事情节描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王允设下连环计,将貂蝉同时献给董卓和吕布,并从中离间二人,利用吕布杀了董卓。
B.张飞大闹长板桥,对着曹军三次大喝,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死。
C.刘备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无缘谋面,第二次去的时候只见到其兄诸葛瑾,到了第三次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D.张飞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下令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伐吴。由于其部将范疆、张达一时难以置办齐全,张飞怒将二人绑在树上鞭打。二人怀恨在心,趁张飞酒醉未醒,杀了张飞。
⑷请任选以下一个故事情节加以复述,字数50字左右。(6分)
①官渡之战?②陆逊火烧连营
二、语言综合运用。(8分)
1.仿照下面诗句的形式,自选立意写一首小诗。(4分)
人生是一张白纸,心灵是画笔。既可彩霞满天,也可阴霾密布。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课铃声响了,王明同学还慢吞吞地往教室走,进教室之后,依然不紧不慢地走到座位。此时老师笑着对大家说:“王明同学真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上次他在楼道里乱追乱窜,老师批评了他,你看他现在稳重多了,连打了上课铃,依旧沉得住气。都不快走两步。”教室里爆发出大声的.哄笑。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老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4分)
①言外之意:。
②你说的话:。
三、文言文阅读(65分)
(一)《桃花源记》(25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②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
③妻子:__________________?④无论: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4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3分)
6.文中画横线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说出他们“叹惋”的内容。(3分)
7.桃花源中的人送渔人离开时,为什么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8.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二)《湖心亭看雪》(23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②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得:___________________④及下船: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______?,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分)
4.“痴”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样的性格品质?(3分)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6.读完此文你一定会想到柳宗元的《江雪》,请比较一下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7分)
(三)课外文言文(17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⑤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⑤识(zhì志):记住。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使子路问之:______________②子之哭也:_________________
③何为不去也:______________④苛政猛于虎也: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妇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原本生活的地方?(3分)
4.从表达方式看,本文运用了;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本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主题。(2分)
5.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这句话?(4分)
八年级下册
一、语言积累运用(27分)
1.⑴坐看云起时。⑵气蒸云梦泽。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⑸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⑴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⑵B
3.⑴C?⑵D?⑶C?⑷①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而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②陆逊火烧连营:刘备为报仇,率大军攻吴。陆逊坚守不战,双方对峙。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因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犯下大忌。陆逊见时机已到,借东南风火烧蜀军联营。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后羞恨病故。
二、语言综合运用。(8分)
1.仿写:人生是一块土地,心灵是种子。既可繁花似锦,也可荒草满园。(4分)(本体与喻体之间有内在联系2分,结尾两句概括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2分)?2.①言外之意:该生不遵守纪律,没有按时进教室。(2分)②你说的话:请同学们以后按时进教室;作为学生要树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时进教室是对课堂纪律的遵守,对同学和老师的尊重。(2分)
三、文言文阅读(65分)
(一)《桃花源记》(28分)
1.①邀请。②都,全。③妻子和儿女。④不要说?2.村人,村人,村人,渔人3.①(村人)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②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叹惋外面世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外面的人们遭受了如此大的磨难7.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8.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二)《湖心亭看雪》(19分)
1.①止,停。②只有。③怎么。④等到2.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我勉强喝了几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我)说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3.崇祯;怀念故国的深情?4.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白描手法;简洁概括,宛如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悠远脱俗,富有意境的绝美图画。
6.①手法不同:张文用白描手法,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柳文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3分)②情感不同:张文痴情山水,抒发了孤高自赏的孤怀雅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玉洁冰清的坚贞操守,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2分)柳文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1.①派。②代词,你。③离开。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2.①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②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虎咬)死了?3.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4.记叙(描写);反衬(对比)。
5.苛政猛于虎也。可见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这里借老虎表现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承受苛捐杂税的同情,和对这种制度的不满。
语文网提供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题大家要认真阅读,更多试题复习尽在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