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赤壁赋》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赤壁赋里苏轼的感情是怎么变化?
苏轼与众友人观月色下江景,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箫,凄切婉转,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是作者继而思辨道: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这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最终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胸襟坦荡.心情是一波三折,哲理是步步深入.
由《赤壁赋》品苏轼人生
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赤壁赋》中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有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骈散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苏轼是中国文化的巨人,在诗词文赋书画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官员,他以屡遭贬斥和流放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不屈己阿人、不媚俗附贵、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的不朽人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对弟弟苏辙说的一句话概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前赤壁赋》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解读
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①。《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后赤壁赋》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后赤壁赋》解读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爱情美丽常开幸福花朵,人生堪慰永葆革命青春。
足迹半天下,心知唯故人。
县管端由心正,生花还觉梦奇。
自昔何休为学海,还如司马在史园。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好景君须记,深情我自知。
骋此长风快浪,欣然临水观山。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稼轩笔下龙蛇走,定庵砚上风雷吼。
文以载道,史以记事。
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有万夫不当之勇,无一事自足于怀。
桃灼灼,柳依依。
纵怀花事当春去,畅足清游载月归。
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
惟止乃能动,因昧而为明。
诗情岛佛非嫌瘦,书法坡仙不碍肥。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唇齿相依关世远,戚欣与共胜天伦。
才子凌云佳人雪,榴花映日蒲剑摇风。
风吹不动泰山,雨打不弯青松。
枕头枕枕,踏脚踏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当门花井蒂,迎户树交柯。
春情寄岸柳,香气凝寒海。
吟哦出新意,坦率见真情。
孙行者,祖冲之。
瓜熟蒂落,藕断丝连。
劝君更进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思考乃攀登书山之路,毅力是游渡学海之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喜有两眼明多交友,恨无十年暇读奇书。
劳瘁不辞披夜月,饥寒常忍履冰霜。
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
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井蒂莲。
江管春归花不发,周窗雨冷草空青。
好花偏遇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对偶句大全优美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时雨飞来半壁山河重洗涤,大星归去满天风月助凄。
莺啼燕语芳菲节,蝶影风声烂漫天。
银镜台前人似玉,金莺枕侧语如花。
莫言前路无知己,但恐此心难对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天欲飞霜,云将作雨。
动静相宜,虚实相生。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三月昏,参星夕。
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悟得柳公书内法,生来江子梦中花。
重重叠叠,弯弯曲曲。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朝前看,往前走。关于对偶句大全优美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读破万卷诗愈美,行尽千山路转赊。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
千年龙潭蒸琥珀,万里仙桥起祥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笔落惊风神,诗成泣鬼神。
孤舟棹雪夜一时逸兴遄飞,
奇石尽含千古秀,春光欲上万年枝。
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
诗妙尽从言外得,易微谁见画前真。
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云出人间合而为雨,泉流石上清于在山。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霜菊瘦,雨梅肥。最新对偶句大全优美
北伐长征人犹在,千伤万死鬼亦雄。
十口心思思民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波涛秋八月,风雨夜三更。
茸铺草色春江曲,雪剪花梢玉砌前。
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入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勋盖世重山河。
鸟听娇欲语,花看半开时。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无言者天此理显,有道之世其日长。
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云卷千峰色,梅供一枕香。
世事如椇一著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雨后双禽来占竹,空秋一蝶去寻花。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机所到都成趣,人力非关别有神。
尚书即散文之祖,诗经乃诗歌之端。
双眸翦秋水,十指剥春。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煮沸江海,融江冰山。
秋离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心最难寻。
千山不语齐俯首,万水鸣咽共吹箫。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梦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九载拼搏赢佳绩,一朝腾飞写华章。
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世事静观知曲折,人心甘苦见交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古径无人到,深堂有月来。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