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无讼的读后感 篇1
乡土社会,人们比邻而居。“生活各方面,人和人得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这套规则从小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形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权利,而在身内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克己……”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俗良序、道德。因而,早些年间,百姓有争端,往往推举乡绅出面“调解”,先无论情理,起冲突本身先自带三分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再根据公序良俗裁决。目的是“教化”作用。因而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也因此,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应当使每个人知礼,否则,便“子不教,父之过”,打官司是可羞之事,是教化不够。
而“律师”呢?都市社会里,人们之间并不熟悉,也就没有世代因袭“公序良俗”的.基础,因此“律师”是专门职业。它的目的已从“教化”转化为“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它并非分辨是非,而是厘定权利。它的出发点不是道德、伦理,因而我们常听说为了某个判决给法院施加“舆论压力”。它讲究证据。
无论礼治还是法制都不能涵盖全部案件情况,无论礼治还是法制都有其偏颇一面。最著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辛普森杀人案”,法官说:“全世界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是法律没有”。
乡土中国中无讼的读后感 篇2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只需,但并不能有效德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私信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乡土中国中无讼的读后感 篇3
在乡土社会礼治的环境下,个人从小就熟习社会规则,长期的教化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再是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自动地守规矩,不再有外在的监督。乡土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乡村里所谓调解(旧时叫作评理),也是一种教育过程。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刑法的用意在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现代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作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也得随时间而改变内容。律师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里,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若干法律条文和法庭,更重要的是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要先有一番改革。
1、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费孝通
2、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费孝通
3、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费孝通
4、语言本实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识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费孝通
5、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费孝通
6、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费孝通
7、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费孝通
8、欲望是什么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因之,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的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费孝通
9、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费孝通
10、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 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费孝通
11、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费孝通
12、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费孝通
13、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是的可靠性。——费孝通
14、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费孝通
15、所谓社会契约必须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