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百泉村四章的优美句子 正文

百泉村四章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5 08:59:29

一.教材分析:

《百泉村》是篇清新的散文,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同时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文章分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来传递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富于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已经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文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看一看(播放课件)

这里是百泉村(播放百泉村简介)

同学们这里美吗?这里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爷爷的家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波,谁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

今天我们学一篇金波爷爷描写自己家乡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8百泉村)

二、 初读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将从初读感知,精读学文,课外拓展三个方面来学习课文。首先让我们进入初读感知环节,在这一板块中我为大家提供了课文范读,词语注释,初读检测等学习资源,请大家充分利用资源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开始。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通过自读自测你都学到了什么?(白板圈画) 生:

小结:同学们自学得非常好,充分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字词,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学文

百泉村很美,这篇文章的语言也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细细领略百泉村的美丽。

下面让我们进入精读学文环节,这一环节包括山、泉、小小山村、家四处景物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三人为一小组,挑选你们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每一部分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词语的解释,图片,学习导航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请大家利用这些资源,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导航的问题,每一部分还有不同的展示内容,有我当小导游,诵读展示,好句积累等,

同学们自己练习,等会儿向大家展示。请同学们开始吧。

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自学完了吗?同学们学们学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开始汇报。

百泉村的山是什么样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这是我们小组完成的自学导航,由我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1、 山的样子是这几句话(画句字)

读第一句,这句话用了四个比喻句,写出了山的千姿百态的特点,

读第二三句,这两句写出了山的高的特点,特别是山高谷狭,对峙,碧绿的屏障这几个词最能体现山的巍峨雄壮的特点,从像一条带子这个比喻句能体会到这里山高谷狭。

师: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体会景物的特点,这里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里的山是光秃秃的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碧绿的屏障)对了,这里树木葱翠,远远望去满目葱翠,所以作者说这山像碧绿的屏障,这山有了绿树才有了生机对吗?

2、 由我来汇报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是童话世界。

这里的山千姿百态,看到这里的山我能想到很多童话故事,

比如:看到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我能想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捧着蟠桃。

比如:看到怒刺云霄的剑我想这高耸入云的剑一定是某位神仙的剑才能如此的厉害。所以作者说你不觉得你是生活在童话故事里吗。

师:通过联想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境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是啊,这里的山仿佛都有了灵性,真像童话故事中的仙境一样。

谁来给大家当小导游?

小结:这位导游解说的还真美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仙境般的大山会生发出怎样的泉水呢?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1、我来汇报前两个问题

读完这一章我知道这里为什么叫百泉村了,因为这里的水很多,山涧里流着小溪,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溪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

我还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了这里的水柔美温暖。涓涓是细水漫流的样子,我体会到这里的水很柔美,暖暖的泉水和即使是冬天,泉边也长着青青的小草说明这里的水很温暖。

2、我们小组都觉得这句话描写的景色最美,(读句子),读了这句话,我仿佛能看到……仿佛能闻到……这小溪有了花瓣的装扮变得更美了,我喜欢这桃花流水般的美景,我想去这里看看。

师:是啊,这春天的小溪迷人啊。谁为大家诵读小溪的美景?朗读是体会和表达情感的好方法,谁愿意再给大家读读?

小结:你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朗读,我越发感受到了这里无与伦比的'美,这涓涓细流滋养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金波爷爷从小就是喝着这甘甜的泉水长大的,他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感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曾经生活过的村子去看一看。

1、这个小村子山环水绕,我从这些句子能看出小村庄被大山环抱,画句子,读句子 从清泉在檐下流淌,我看出了这出门就是泉水,人们用水很方便。

师:是的,这里山清水秀,山环水绕,风景很美。

2、这里村庄最大的特色就是什么都是用石头做的,读句子

这里处处透露着大山的气息,这里的人们靠大山生活。

这里的村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宁静,读句子,这里让我感觉没有城市的喧闹和奔波,这里很宁静,人们生活悠闲自在。他联系生活实际想到我们城市的生活来体会这里的特点。 请你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带大家读一读好吗?请你再来找一句。

小结:是的,这里山清水秀,宁静自然,美得像一幅画,在这里你一定能放下满身的疲惫,感受到心灵的放松与沉静。作者就曾在这里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到作者家里去,看看家中有哪些让作者难忘的回忆呢?

1、 家中最让作者留恋的是家中的泉眼。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的描写,分别是泉的样子,泉的声音和隆冬时节的泉眼,读句子

从灿然如明镜我知道这里的泉水又清又亮,从光光的我想到作者家人常在这打水,把石头磨光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离不开这泉眼

隆冬时节泉水还是暖的,作者肯定会因为这个更喜爱这眼泉水。

师圈画点评:他找到了句子,知道了泉清清亮亮,声音好听极了,隆冬时节的泉水更可爱。

3、 作者与泉的情缘

小结:是的,最美家乡水,这泉眼养育了作者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所以作者喜爱着泉眼,爱着童年时代的家。

小结:课文读完了,同学们想一想,山、泉、村、家这四部分有什么联系呢?

1、 山是泉的源头,山中生泉。

2、 这里的山水养育了这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依靠大山和泉水生活。

3、 村里有作者的家。家里有作者喜爱的温泉。

4、 人们喜欢这里的山水才在这里安家,人们的生活要靠这里的山和水。

师:是的,这里的人们背靠大山,住着石头房子,喝着纯天然的山泉水,出门是满目苍翠的绿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有的是宁静自然,想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非常惬意。作者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所以这里怎能不让作者深深的留恋。作者爱这千姿百态的山,爱这柔美温暖的泉水,爱这宁静自然的小山村,爱这有着快乐同年的家。

全文赞美了山水村家,其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

生: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

四、 课外拓展

同学们,这篇课文选自金波爷爷的散文集《和树谈心》,你们想对金波爷爷有更多的了解吗?老师在拓展版块里为大家准备了有关金波爷爷的介绍和作品,描写家乡的美文还有泉水小百科,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阅读。

同学们课下多多阅读美文,积累语言,丰富精神体验,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写写我们的仙河镇。

篇一:白泉村

五上选学课文第8课《百泉村(四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东海实验学校 杨明杰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先来朗读两首诗歌。(屏幕出示,配乐齐读)——《村居》、《雨中的森林》

这优美的诗歌的作者就是诗人金波。(板书:金波)

我们今天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散文诗。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题后面还有“四章”两个字。这个“章”字老师查了字典(出示“章”字的注释),你觉得课文中应该选取哪一种解释?迅速浏览课文,课文由哪四章组成?板书:山泉村家。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标题,我们读课题时不用把这两个字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百泉村是诗人的家乡,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诗人笔下的百泉村是什么样的呢?请打开书本(出示自学提示)

1.教师巡视,板书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对峙 房檩 窗棂 门楣

2.指名读儿化音的词,齐读。——这些都是作者家乡的方言

3.指名读“房檩、房柱、窗棂、门楣”,齐读。——当地的民居很有特色,古色古香。

4.百泉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师小结过渡:(由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地引过来)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灵秀的山水养育了金波这位杰出的诗人。让我们先来欣赏山中的“泉”。自由轻声读“泉”,读到你的眼前仿佛有清泉在流淌了,再划下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三、学“泉”

1.指名读2、范读3、山中的泉哪儿值得我们去爱?

2.预设(实际教学时随学生的交流进行导学)

第二节:读着这节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你会对山外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理想的课堂交流应是这样的:指名说,教师引说、点拨、小结,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美些,详细些。让学生自己说出“我仿佛看到——我仿佛还闻到——”)

师:是啊,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诗人的眼里,这花瓣和溪水之间充满了情意。

第三节:读着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就像——(琴音、乐声)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山因为有了泉的陪伴,它不会寂寞。短短一句话,却有着唐诗里的意境。让你想起哪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示王维《鸟鸣涧》,如果说“鸟鸣山更幽”,那么文中的意境就可说成——(泉滴山更静)一起来感受这份意境。女生读。

第四节: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富有生机,充满生命力)哪些短语给了你这样强烈的感受?(涓涓的细流、暖暖的泉水、轻轻的小草)板书:叠词 正是叠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受到了泉的蓬勃生机。“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这充满生机的泉水,这富有韵律的句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它的美。

3.小结:山中的泉不仅有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美,更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份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他运用了哪些方法?再读读这一章。

(根据学生的发现板书:首尾呼应比喻——形美 叠词——韵美 拟人借景抒情)

对于“借景抒情”的写法可以这样引:作者正是借“泉”这一景物抒发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师读首尾,男生二节,女生三节,齐读四节。

四、学“山”

是山孕育了这动人的泉,诗人家乡的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山的美。

自由读读“山”这一章,划下你最欣赏的句子。

交流:你最欣赏的是——

(预设: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描绘出山形的美,真是形态各异,壮丽雄奇,使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每一座山,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显得格外神秘。

走在峡谷道上,是多么幽静。

拟人化的手法把天地间的景物写得富有情趣。

小结:如果说泉是温婉可人的,山是雄奇瑰丽的,那么,同学们,你们爱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你爱这古色古香、充满温情的家园吗?让我们在下节课一起去寻找心中的答案。

五、配乐师生齐读诗歌《山泉》

篇二:参与式学案设计五年级

8百泉村 (四章) △

云甸完小王晓林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山泉村家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 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景物的。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景物的。

学习准备:小黑板 词语卡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活动流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作者笔下的山泉村 家是怎样的?你想知道就随我去吧!板书课题(百泉村)

二、组织活动。

活动一:感知百泉村的景物

问题:作者笔下的百泉村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者笔下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二:欣赏百泉村景物

问题:百泉村的山、 泉、 村、家、是怎样的?

1:在小组中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百泉村的山 、泉 、村、家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交流:百泉村的山、 泉、村、 家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活动三:品味百泉村的景物。

问题: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1:小组交流,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2:在小组中读一读你体会到的部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的部分。

活动四:体味写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

1:组内交流: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

2: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全课小结。

四、板书

热爱家乡 白泉村 (四章)

热爱自然

篇三:仿写《白泉村》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借《百泉村》仿写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设问、比喻、叠词等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写

二、学习《百泉村》的写法

1、师:大家请看,这是上节课咱们学习的一篇课文——《百泉村》,我们知道它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爷爷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分别是山、泉、小小山村、家。每一个章节其实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每一章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幻灯片出示:相同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这四章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前我们已经借助学案进行了独立研讨,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案进行小班交流,达成共识,并做好大班展练准备。为了使交流更有效,第一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一个相同点,第二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二个相同点,其他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三个相同点。时间是三分钟。 好,现在开始。

2、大班展练,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1)一个小班展练文章的结构相同;

教师预设:四篇散文开头都是作者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对提出的疑问进行回 答。这样以设问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首尾呼应。( 板书:设问)

(2)一个小班展练文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预设: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所要写得景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贴切。(板书: 比喻)

(3)一个小班展练文章使用了许多“叠词短语”。

教师预设:使用叠词,我们读起来会更亲切,更加接近我们儿童的语言,读起来有一种“美”的韵味在里面。(板书:叠词)

三、教师牵引下“练能”,群文阅读

1.在我们的展练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金波爷爷赋予了所有景物“感情”, 让他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四个写景的文章片段,快速浏览,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默读并汇报:排比、拟人······

教师小结:这些文章都和金波爷爷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切物语皆情语。我们能否模仿金波爷爷: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的运用“比喻、叠词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写写文章呢?

四、学以致用,进行“小练笔”练习。

1.大家请认真的看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我们仿照金波爷爷的写法, 按照以下的提示进行“小练笔”。(时间10分钟)

2.学生展练自己的“小练笔”,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结束本课教学。

百泉村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选读课文,下面请看百泉村课文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百泉村课文的主要内容

你爱我们这里的山吗?

你看这四周的群山,你会发现,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你不觉得你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么?

这儿,山高谷狭,阳光和月光,常把山影儿描画在对峙的山峰上。

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

我们这儿的每一座山,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储存在我们心底的财富。

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你爱我们山中的泉吗?

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

冬天里,山中静得很,但你可以听见泉水一滴、一滴,滴落在深潭里的声音。

是的,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山中的泉的。

小小山村

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

它那么小,即使你走进群山的怀抱,你也不容易发现它。它坐落在深深的山谷里。

当你在峡谷里行走时,你会听见鸡的鸣叫、狗的吠声,还有孩子们的歌声和山村小学的铃声。你走进那山道口,你就能看见它——我们美丽的百泉村。

村里,路面是用石头铺的,房屋是用石头盖的,围墙是用石头砌的,猪窝、鸡舍也是用石头垒的。

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羊在山上散步,清泉在檐下流淌。

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小小山村的。

你爱我们的家吗?

走进我家的院子,你会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檩、房柱都是一色儿新的,散发着树脂的香味。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在我家小院的西头,你迈下几级石阶,就会看见一眼泉水。它离地面只有一尺深,灿然如一块明镜。泉边铺着一圈石头,脚常踩的地方,磨得光光的;水常浸的地方,长着厚厚的青苔。

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

泉边汲水方便极了。泉边长着一棵桃树,树上挂着爷爷用树杈削成的一根拐棒儿,我就用它钩住小桶汲水。每次,桶底儿刚轻轻碰到泉水,泉里就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那声音是深沉的、遥远的,好像空谷传音。

每当听到这泉水中的声响,我就这样想,那深山里一定藏着鸟儿的歌声,那歌声就顺着山泉流进了我家的泉眼吧!

我家的这眼泉水是温泉。当隆冬时节,山涧的清流都结了冰,群山也覆盖着白雪,我家这泉水还蒸腾着温暖的水汽,它的四周还是绿草丛生。

我好客的爷爷,总喜欢给我们讲这个有趣的故事,他说:春天的小女儿,爱上了我们这小小的山村,冬天的时候,她就住在我家的这眼泉水里……

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家的。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奇异的山峰。

第二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潺潺的溪流。

第三部分:描写的是美丽的百泉小村。

第四部分:描写的是温馨的小家和清泉。

【教材解析】

和美语文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章,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情感之美,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教这类写景文章,要如“小火煨汤”,不是“大火炒菜”;是“小口抿茶”,不是“大碗喝酒”。在一品一咂的过程中,“景语”、“情语”皆成“心语”,达到和美之境。

话虽如此,做起来却实则不易。我们要努力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不仅读出文章的美景,更从中感受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情感,教师认真地解读文本非常重要。

一、熟读课文,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当我们决定选择五年级上册一篇选学课文《百泉村》时,老实说,心里真的处于没感觉的状态,一篇有着整整3页纸的长文章,教学若面面俱到,实则是“面面不到”。那么要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品出个中三味,从而穿越文本,跨越地界,与作者一起分享美好与感动,让课堂达到“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之境,我们大家同时陷入沉思。

备课之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把自己的感受谈出来,期待着能从中激发灵感。

读第一遍时,我们发现课文特别长,整整3页纸我们读完用了将近3分钟。如果学生初读,起码要5分钟。所以,课前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还得把课文读通顺。课文中几个难读的生字,易混淆的多音字,是学生在读书时的障碍,在课上需要点一下。

读第二遍时,我们又发现文章的结构新颖,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不一样。一篇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山、泉、小小山村和家。每个章节首尾语句相似,一问一答,相互呼应。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尝试模仿写一写,这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读第三遍时,我们还发现文章的语言流畅、生动,把一些看似普通的景物,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山的高大险峻、泉的清澈美丽、山村的小巧和谐、家的温暖快乐。这是文章的景美。

于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备课时,我们把课文的目标确定为:

1、读准“对峙、载着、屏障、瓣儿、房檩、衣襟、青苔”等生字新词。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之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来表达喜爱之情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和美语文”中提过: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言学习的三部曲,运用是最终目的。教学时可以先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品读感悟、想象诵读、情境描述、问题设计等板块,让学生在或读、或思、或描述中与文本对话,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感受那里的山村带给我们特有的美。这样对经典语言“细嚼慢咽”,再适时进行迁移运用,建构成儿童自己的语言,即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合。

文章既然是写景文章,我们就把文本定位在“美”一词中,从课题《百泉村》出发,以“泉”为切入点,首先学习描写泉的篇章。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找描写泉特点的句子,用朗读表现出来,拉出一条线。然后引出其余3个篇章,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划重点词,读重点句,谈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画成一个圆,使学生感受到百泉村的美。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相差太远,实践之后才发现,整堂课,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个别学生有一次展示朗读的机会,其余就没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段,学生对文章的景美只停留在表面,而体会文章的情美就无从谈起。

二、精读课文,再寻新的生发点

这样可不行,我们一下子陷入深深的迷惘中。设计教案不能脱离文本,还是到文本中寻求答案。我们又一次坐下来认真地研读课文,读第四遍时,我们流连其间,细细品味,忽然我们为有了新的发现而兴奋:文章字里行间把看似普通的景物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表达,流露的不仅对美的赞颂,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小天地,这就是文章想表达的情美。

如“冬天里,山中静得很,但你可以听见泉水一滴一滴,滴落在深潭了的声音。”看似矛盾的一句,实际刻画了一个到处流淌着清泉的山村,即使在冬天也不例外。

“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别”一个平实的字眼,却激活出具有生机活趣的画面,“珍珠”,小而美,比喻山村的小巧而精致;“衣襟”则象征大山的高大险峻。寥寥几字,寓意深远,表达作者浓浓的情意。

于是我们又坐在一起重新讨论教案,决定把文章四个篇章分成两大块。山、泉、村为一块,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教学的略处理,将浅显的内容即情美部分一读带过,留给学生一片自由思维的“开阔地”。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即情美,家的描写更生动,就作为重点研读的章节。让学生通过划、读、想象,一步一步体会家中的泉不仅古老,更是这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温馨。泉的样子、泉的声音、泉的故事、泉的回忆无不让我们心中的快乐油然而生。

如:“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这“清清亮亮的、嘤嘤嗡嗡的”中读出了什么?

“每当听到这泉水中的声响,我就这样想,那深山里一定藏着鸟儿的歌声,那歌声就顺着山泉流进了我家的泉眼吧!”还有什么声音也流进我家的泉眼?等等句式的理解、品味。

这样在语言文字上做足文章,采用多种语言训练形式,对语言文字沉潜品味,领悟语言文字表达规律,悟用结合,迁移运用,使课堂呈现浓浓的语言味,体会文章的情美就显而易见。

试教后,新的问题又一次产生,以家为重点教学的板块并不凸显。反而整堂课教师带的痕迹很明显,四个章节是平均用力,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体会仍然停留在景美这一层,言意的融通更无从体现。《百泉村》中山、泉、村、家四个篇章语句都非常优美,写作手法也相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这可怎么办?我们心里开始急了,此刻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三、借助媒体,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不行,也许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必须里里外外地寻找写景文章教学的新视域,新生长点,新的解读规则。对!那就先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非常遗憾,网上什么都没有?那就找找作者金波的资料。一找,还真有。我们了解到金波的作品语言规范、凝练、晓畅。对用字,用词,以及标点的使用和段落的划分都非常讲究。读他的作品总是会有非常流利、顺畅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金波是用儿童的眼睛看,用儿童的心灵感受,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只有真正沉入课文,做一回作者,以作者的眼睛看村子,以作者的耳朵听声音、以作者的心灵感受美景,我向体会这份景美不就迎刃而解了。

《百泉村》一课中语言没有复杂的句式,句子却经得起推敲,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鸟鸣山更悠,人悠水更清”的意境。“和美语文”提出: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

即然这样,我们何不抓住课文中的词句来展开教学呢?抓什么呢?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对,那就抓“山环水绕”一词吧!主意已定,马上行动。我们又一次重新开始设计教案。从“山环水绕”入手,“山环”就是围绕山和山村2个篇章展开教学,“水绕”就以泉和家为切入点。而“山环”为略讲部分,重点体会景色的美丽,“水绕”是重点研读部分,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主。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我们的教案立刻就变得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一些并不太成熟,但充满“和美语文”浓浓韵味的课堂教学片段就这样应运而生:

——自由读“村”这一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点与面的融通

——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山的高大,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写?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通。

——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哪些词语让你读出山的高大险峻?(像一条带子、绿色的屏障)

练习一: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________像屏障那样,遮挡________、护卫着________。言意的融通

——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山涧里流着的小溪,向山外述说着大山的什么?

——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也流入我家的泉眼?课堂语言虚与实的融通。

——抓住每一章节开头、结尾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出什么?

——学了课文,你会爱我们的百泉村吗?是啊,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那就请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再来补写一个章节。课内学习与课外迁移的融通。

这次通过三个人的努力而设计的教案,相信会在不久的课堂上完美的展现。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在潜移默化中,把作者的情感转化成读者自己的情感。也许我们还不能真正把写景文章的精髓全部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让我们值得珍惜的是,我们都享受了这个过程。这是一次前所未有、催人奋进的教学体验。让我们一下子体悟到很多东西,也意识到自己缺乏很多东西。我想,作为青年一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唯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真正收获得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