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课文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长》翻译: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拔苗助长》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5、谓:对,告诉。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小学拔苗助长课文原文1:[苏教版第六册课文]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了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边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小学拔苗助长课文原文2:[语文S版第六册课文]
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累得精疲力竭。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小学拔苗助长课文原文3:[语文A版第七册课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wèi)其人曰:“今日病矣(yǐ),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大意]
有个宋国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就把禾苗拔高了。他匆匆忙忙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禾苗长高了!”
他的孩子跑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拔苗助长》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多读多认识。
《拔苗助长》
从前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心中焦急,在田边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他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把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了不少。
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