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赞美风景优美的骈文句子 正文

赞美风景优美的骈文句子

时间:2025-05-16 09:38:47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东坡被贬黄州,人生自此断裂为二。春风得意,逞才使气,心浮气躁的苏东坡隐退了,一个饱经忧患,屡陷困顿而终于突破人生困境的旷达的东坡先生缓缓的走进了历史的画卷,下面是下班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赏析,供大家欣赏。

《赤壁赋》赏析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徘徊”二字,不止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这时,在皎洁的月光的辉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说,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这里虽然回应到开头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开头一段,写“泛舟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享那“泛舟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通篇《赤壁赋》真正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一个“乐”字。

接着第二段是过渡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举酒属客”进了一步,是“饮酒乐甚”;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进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兴所作的歌词。这种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加强突出“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主要是为着带来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关键在“扣舷而歌”的歌词。歌词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歌词显然是从《月出》一诗生发而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么?“美人”,即漂亮的心上人儿,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这在写游赏赤壁的《念奴娇》词中,赞美年轻有为的“三国周郎”,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就表现得更为明确。不过,“击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当中,已然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了。对于苏轼在歌词中表现的这种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体会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曲洞箫,凄切婉转,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引得独处孤舟的寡妇不由得感伤身世而哀哀哭泣。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下泪。这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这篇赋的第三段文字来,这就是启下。承上写“乐”,启下写“悲”。第三段通过“客曰”,从反面揭示一个“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很容易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这自然会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发生在现在湖北武昌县西、嘉鱼县东北的赤矶山,一说在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总之,不在黄冈的赤壁。苏轼不过是因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来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发感慨,并非对于历史无知。他在《念奴娇》词里就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所谓“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属传闻,实无依据。在这里,借着景物、地点的关合,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景物还是曹诗中所描绘的情状,地点还是曹操曾经赋诗后来又被周瑜战败的处所,底下就有一个问题: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现在哪儿去了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握长矛朗诵自己的诗篇。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客认为他和苏轼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谈不到政治上有何作为,事业上有何建树,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鱼虾是伴侣,麋鹿当友人,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仅能活几个小时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颗丝毫也不显眼的米粒。这样就连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即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骤得”,那本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念奴娇》词不也说“人生如梦”么?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同样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评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四段。

因为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调则又表明客其实不能从江水、月亮得出关于短暂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的正确认识。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

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五段作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为游记文,固然要描写山川风物之美,《赤壁赋》也确乎使我们从它所刻画的自然景色中获得了艺术享受,但是,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山川风物本身,那意义与价值毕竟还是有限的,而《赤壁赋》则正是通过赤壁之游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赞同,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并且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并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把理论的反复申述跟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还应该看到,《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宏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我们稍不注意,还以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实它是押韵的,也有排比、对仗的句子,而主客对话的方式,又是来自汉代的大赋。不过,它没有大赋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没有骈赋、律赋的形式束缚,正体现了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其中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饰,又可以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1.

2.

3.

4.

5.

6.

7.

8.

9.

10.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崐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思考题:

1.课文所记内容有几个时间顺序?

2.课文四个部分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记叙顺序?

4.比较《黄山记》和《黄山三天》的异同。

5.比较《黄山记》和《雨中登泰山》的异同。

字词正音:

皖wǎ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崐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词语补释: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崐 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之崐 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qiān 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yīn yūn 形容烟或气很盛。P89注①

大手笔: 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P84注①

虚无缥缈: 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 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P85注②

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P85注③

逸兴: 超逸豪放的意兴。P85注④

鸟道: 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P88注①

载沉载浮: 又沉又浮。载: 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P91注①

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崐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崐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崐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崐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崐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崐“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崐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崐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崐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崐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崐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崐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敁高敋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敁天柱敋”,“敁高敋风敁峻敋骨”,“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崐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敁奇敋”。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崐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崐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崐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崐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崐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崐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崐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崐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崐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崐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崐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崐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崐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崐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崐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崐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崐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崐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崐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崐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崐“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崐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崐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崐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崐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崐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崐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崐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崐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崐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崐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小结:

一、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崐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崐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崐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崐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崐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崐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三、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崐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xx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比崐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崐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崐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崐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崐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崐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崐芝。

四、比较《黄山记》与《雨中登泰山》:

同: 对象都是名山,都有独出心裁的构思。

异: 大气磅礴,蕴蓄着深刻的思考;情趣盎然,饱含生活的气息。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五题、第六题。

雨中登泰山课件素材2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瀑布水势、泰山翠松的描写。

二、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用具:

“泰山示意图”挂图。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哪些名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请学生背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登攀到“绝顶”,才能领略那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登游览高耸雄奇的泰山。

二、作者简介。

李健吾,生于1906年8月17日,山西省运城县人,父亲是辛亥革命烈士。李是著名剧作家,也擅长小说、新诗、散文,作品有《青春》、《美帝暴行图》、《大妈不姓江》等,现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巴尔扎克、福楼拜的研究。

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文中多妙语取譬。

三、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1.学生质疑,在质疑过程中解决一部分生字难词。

豁然(hùorán)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悬崖崚嶒(léngcéng):高而陡的山崖,形容山高。

訇訇(hōnghōng):形容大声。

匍匐(púfù):爬行。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断。“自”与“舀”(yǎo)作比较。

蔫(niān):花木因失去所含的水份而萎缩。

潇洒(xiāo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2.本文自始至终扣紧什么景色来写的?作者在移步换景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

全文紧扣一个“雨”字,细描细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水淋淋,湿漉漉,令游览者饱享了“独得之乐”。

作者笔下的泰山,既奇美又壮观,活脱是一幅雄伟奇丽的立体画。自岱宗坊至南天门长约二十华里的中轴线上,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作者巧妙地牵线串珠,编织出泰山美妙的画卷。

四、介绍、分析。

1.起程。

(1)提问思考: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心情如何?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吗?

(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讲述作者要登泰山的心情。

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泰山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宝库,汇集了古建筑的荟萃,又是神话故事的摇篮。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两个“落”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分量甚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兴致勃勃”这个词一扫阴霾,气氛转换,从另一角度表现作者对泰山的神往。文章起笔波澜曲折,感情十分真挚。

作者对泰山如此深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向往?跟随作者足迹,冒雨前行吧!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见《孟子·尽心》。东山,山东蒙阴县南之蒙山。小鲁,认为鲁是小的。小天下:认为天下是小的。)

2.攀登。

(1)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色?过岱宗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请根据第3自然段进行介绍,要求语言生动,绘声绘色。

古人游山曾有这样的体会,“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泰山奇峻,险陡诡峭,而雨中泰山,更是灰蒙蒙,雾茫茫,烟云裹绕,不仅越发显得“崔嵬”(cuīwéi,高大),而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过岱宗坊,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七幅黄锦,闪亮发光,吼声震天,从虎山水库的桥孔奔涌而出。一“碰”一“激”一“撒”,把水流的湍急,浪花四溅的奇妙,水花拍石的声响绘声绘色地描了出来。怎会有如此奇景的呢?导游者把我们由眼前闪光的黄锦带入神话故事,又由神话故事回到现实:吕洞宾把虬龙从人间渡上天去,而共产党又把虬龙从天上带回人间,回到“故居”,撤播幸福给人民。天上人间,想象奇异。

站在坝桥上,眺望虎山水库两边景色,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喑恶叱咤,似千军万马,它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礼物;一边是平静的湖水,欲步不前,它是人定胜天的明证。在古老的泰山上建造现代化的`水库,增添了“瑰奇”的景色。作者既用一个个比喻描其美妙,又动用神话增添色彩,再次把天上人间交织起来写。

吕洞宾:古代神话中的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吕喦,字洞宾,号纯阳,曾在终南山修道。

喑恶叱咤(yìnwūchìzhà):《史记·淮阴侯列传》有“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喑恶,怀怒气;叱咤,发怒声。”此处指水势水声。

(2)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请简要地介绍。

七真祠也称吕祖殿,殿内塑像都是明代作品。人物神态迥异,栩栩如生。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造型的“逼真”和“亲切”,备加赞赏,以致流连忘返。只有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才真正懂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艺术也是人民创造的。

(3)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然而,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于是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请阅读第5自然段,介绍分析。介绍时紧扣重要词语展现意境,分析时简明扼要。

南天门千姿万态。风过云开之时,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仿佛不很远;乌云四合之际,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雾茫茫一片,又好像离得很远。既绘出南天门的变幻景色,又以比喻“灰色大蟒”突出十八盘的形态。

经石峪,泰山书法的神奇杰作。峪,山谷。在一亩大小的大石坪上,古代书法家刻下了隶书《金刚经》,现尚存1043个字,字大如斗,遒劲刚健。

柏树林,另是一番景象。浓荫深处,气氛阴森,天色由亮变黑,大汗淋漓的人们一到此处,就会觉得浑身发冷。

景景有特点,处处可饱览。作者未平均使用笔墨,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等皆一笔带过,剪裁疏密有致,推前接后,呼应顾盼,相映成趣。

五、作业:

熟读第1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合上书紧扣重点描述的词语回忆黄锦、七真祠、南天门、经石峪、柏树洞一幅幅图景。

第二教时

一、继续介绍、分析。

(续(2)攀登)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过岱宗坊,观黄锦美景,欣赏七真祠塑像,遥望南天门,看经石峪,进柏树林,已是上山的一半路程,下一半路程呢?山势陡峭,山路奇险,今天我们要奋力登攀,把十八盘踩在脚下,走上天街。

2.由二天门到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途中,什么景色最吸引你们?朗读有关语句,并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你所了解的不同的飞瀑。

隔山沟仰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随后又撞到水面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龙虎声威的飞瀑。一个“飞”字点出瀑布之势。作者转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对两条瀑布绘声绘形,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样写自有特色,不同于虎山水库的闪光黄锦,不同于香炉峰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不同于《绿》中的梅雨瀑。

3.爬盘道了,景更奇,路更险,我们边观赏,边体会。齐读第8自然段,读后有顺序地介绍奇景,谈攀登的自我感受。

野花野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挨挨挤挤,芊芊莽莽(qiānqiānmǎngmǎng草木茂盛),把山石装扮得煞是好看。美景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五十开外的作者也成了小孩,一“掐”一“丢”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作者的童心。

野花野草使人陶醉,而松树能给人以启示,给人以陶冶,以力量,使心灵优美高尚起来。“吸翠霞而夭矫”,引自郭璞的《江赋》,“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夭矫,屈伸的样子。“望穿秋水”,形容盼望的殷切。秋水,比喻清澈明亮的眼波。松树像盘龙柱子,松树望穿秋水,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松树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比喻、拟人交错使用,松树形态栩栩如生,松树精神跃然纸上。既颂其顽强的生命力、无以伦比的斗争精神(“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赞其开朗乐观的性格(“和清风白云游戏”);既写其扎根悬崖绝壁的总的特点,又描绘它们各自的个性。目睹这些泰山的天然的主人,怎不叫人感情激荡,唱一曲崇高心灵的赞歌?

从松树身上吸取力量,勇攀十八盘。

出示“泰山示意图”挂图,看图谈攀登,谈感受。

历来人们把登十八盘比作登天,三个十八盘像挂在天上的梯子,不吃一些苦,不流一身汗,是到不了南天门的。怎么攀登?“迈前脚,拖后脚”,“一级又一级”。怎么攀登?像应劭《泰山封禅仪记)说的那样“磨胸捏石扪天”。怎么攀登?“目视而脚不随”(《封禅仪记》里的句子,有的本子也写作“目视而两脚不随”,是说爬这段山路很累,五六步就要停下小歇,也顾不得脚下潮湿,即使“前有燥地”,但“目视而脚不随,力不从心了),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上到南天门。

是“苦趣”,也是“乐趣”。苦在攀登无比艰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乐在克服险峻,登上极顶,饱赏蔚为壮观的胜景,饱尝勇攀高峰的乐趣。

登十八盘的精神,是征服困难,奋不顾身的精神;是坚韧不拔,愚公移山的精神,今天必须大大发扬。胡xx同志在谈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曾作了一个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我们还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艰难的路程。好比登泰山,已经到了‘中天门’,前面还有一段要费很大气力的路——三个‘十八盘’。要爬过这一段路,才能到达‘南天门’。由‘南天门’再往前,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向着最高峰‘玉皇顶’挺进了,到了那里就好比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这段气壮山河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为实现灿烂美景而永远进击的奋斗精神。今天攀登泰山十八盘,联系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岂不是让我们想得更深,想得更远吗?

作者重点描绘攀登情状,大处落墨,工细点染。既写登山,又写生活道路上的攀登;既写自己的感受,又旁征博引,启人深思,激人共鸣。

应劭shào: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献帝时,任泰山太守。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书。

《泰山封禅仪记》:应劭《汉宫仪》中录有马第伯《封禅仪记》,记述汉朝皇帝封禅泰山事。此文亦收入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

窔yǎo辽:形容深远的样子。

縆gēng索:粗索。

重累人:人一个叠着一个,上下重叠。

3.绝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欣赏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

(1)天街小店。门口,窗口不同的标记——笊zhào篱、鹦鹉、棒棰、金牛等。——“趣”。

(2)别成一格的石头。千态万状.目不暇接.给人以——“奇”的感觉。

(3)云诲四茫茫。形态变,忽而在山峰间游来游去,忽而似积雪,忽而如棉絮堆;色彩变,忽而银涛,忽而镀金,忽而如烧成灰烬。——“幻”。

作者描此三景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用了众多的“有的”,铺写渲染。既象,又写虚象,编织成绝顶风光,不仅娱读者目,而且启人遐想。

“泰山岩岩”:见《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宋之问:唐代诗人,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桂阳三日述怀》一诗.除见本集以外,还见《全唐诗》,并可见唐人所辑《搜玉小集》。

二、提问总结。

1.我们起程过岱宗坊.攀十八盘.登天街,动力是什么?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

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具备不畏难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精神。作者写登泰山的立旨即在于此。

2.这次游览为何“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朗读结尾两段。雨中登山,别是一种格调。冒斜风细雨,躲倾盆大雨,观飞瀑,赏松石,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意兴盎然。晴天登山观日出是壮观,雨中观飞泉同样是壮观。锦锈山河美不胜收。

3.文中引用了不少诗文,起何作用?

文中多处引用杜甫、宋之问、应劭等诗文可更为深刻地表现泰山是活的历史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宝库的特点。旁征博引不仅使泰山特点毕现,而且读者可由此摸到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脉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作业。

l熟读第8、9自然段,开展对松、石、云姿态的想象,体会攀十八盘的感受。

2.课外阅读姚鼐《登泰山记》,比较晴雨两种天气中登山的异同。《文学报》1981年10月8日的《泰山赋》也可阅读。

3练笔参考题:《登山小议》《无限风光在险峰》《云海变幻》《奇山异石》《飞泉流布》《石级赞》。

1.做了多年

2.该文是阅读课文,在前三篇(《荷塘月色》、《绿》、《长江三峡》)写景散文中学生已初步掌握记叙复杂的景物须抓住景物特点,正确处理写景的立足点以及边写景边抒情,情景交融等有关知识,教该文时放手让学生朗读、口述、剖析,效果较好。学生读懂文中的画面,用明确生动的语言讲出画面,进行再创造,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3.学生口述时,注意始终抓住两个“趣”:“雨趣”和“苦趣”。点拨时让学生理解:全文用了十二个“雨”字,作者处处着笔一个“雨”字,创造了“人朝上走,水朝下流”的诗一般的意境。下笔点雨,“淅淅沥沥”,收笔点雨,“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前注后顾,创造了雨中登泰山的特定环境。明写三幅水景,暗写花草松石,无不显示“雨趣”。而登十八盘,更是把“雨趣”升华到“苦趣”,抒发顽强进取、以苦为乐的情怀。

4.有的学生在口述时只是客观地介绍景物,对文中寓情于景,景中抒情的特点缺乏具体的感受。对此,进行评论,及时指导。使学生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记雨中景,抒雨中情。结合景物的介绍,有的可倾吐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有的可表露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神往,有的可抒发自己积极奋发、百折不回的精神,力求取得情真意笃的效果。

引导语:《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名家赏析:《赤壁赋》赏析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总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这时,在皎洁的月光的辉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说,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这里虽然回应到开头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开头一段,写“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赋》真正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一个“乐”字。

接着第2段是过渡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举酒属客”进了一步,是“饮酒乐甚”;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进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兴所作的歌词。这种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突出“泛舟”时的欢快心情,还主要是为反迭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关键在“扣舷而歌”的歌词。歌词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歌词显然是从《月出》一诗生发而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吗?“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儿,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吗?“渺渺兮余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这在作者的也写游赏赤壁的《念奴娇》词中,赞美年轻有为的“三国周郎”,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就表现得更为明确。不过,“击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当中,已然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了。对于苏轼在歌词中表现的这种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体会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曲洞箫,凄切宛转,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引得独处孤舟的寡妇不由得感伤身世而哀哀哭泣。苏轼借助于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下泪。这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这篇赋的第三段文字来,这就是启下。承上写“乐”,启下写“悲”。第3段通过“客曰”,从反面揭示一个“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很容易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这自然会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发生在现在湖北武昌西、嘉鱼东北的赤矶山,一说在蒲圻西北的赤壁山,总之,不在黄冈的赤壁。苏轼不过是因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来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发感慨,并非对于历史无知。他在《念奴娇》词里就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所谓“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属传闻,实(http:///wenxue/)无依据。在这里,借着景物、地区的关合,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景物还是曹诗中所描绘的情状,地区还是曹操曾经赋诗后来又被周瑜战败的处所,底下就有一个问题: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现在哪儿去了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握长矛朗吟自己的诗篇。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客认为他和苏轼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谈不到政治上有何作为,事业上有何建树,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鱼虾是伴侣,麋鹿当友人,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仅能活几个小时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颗丝毫也不显眼的米粒。这样就连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即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骤得”,那本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第3段所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的戏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念奴娇》词不也是说“人生如梦”吗?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区的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同样结合着景物、地区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评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4段。

因为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调则又表明客其实不能从江水、月亮得出关于短暂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的正确认识。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

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5段作结。第5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前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为游记文,固然要描写山川风物之美,《前赤壁赋》也确乎使我们从它所刻画的自然景色中获得了艺术享受;但是,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山川风物本身,那意义与价值毕竟还是有限的,而《前赤壁赋》则正是通过赤壁之游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赞同,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并且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同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并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把理论的反复申述跟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还应该看到,《前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宏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做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做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做文赋。《前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我们稍不注意,还以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实它是押韵的,也有排比、对仗的句子,而主客对话的方式,又是来自汉代的大赋。不过,它没有大赋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没有骈赋、律赋的形式束缚,正体现了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其中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像,抒情而兼用夸饰,又可以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