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向各位老师介绍的是省编义务教材第八册20课《落地的经枣也不能吃》一课的教学情况。
这篇课文写1949年秋天,毛主席和警卫班的几个战士进城去。在路上小战士吃落地的枣,受到了毛土席的批评、教育,最后将落地的红枣放到了树下。
本课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1段(1、2自然段),写了事情的起因,是说毛主席和警卫班的几个战士从神泉堡出发进城去,道路两旁枣树上的红枣成熟了。这一段中描写了红枣成熟的景象。第2段(3—8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是说小战士要吃从地上捡起来的大红枣,毛主席耐心地解释落在地上的红枣也不能吃。第3段(9、10自然段)与了事情的结果,即小战士明白了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要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大家主动把落在地上的红枣捡起来,放到树下。
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共有5个,1个多音字,6个新词。
读音方面的重点是多音字“堡”(bu),翘舌音“缀”(zhui),“稚”(zhi),其中“风趣、稚气、会心”的词义在学习课文时解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简要、明白地说出段落的主要意思,这也是本册教材阅读训练的主要内容。作为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课文内容又不很复杂,所以在学生掌握了概括段意方法的基础上,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练习,进一步培养概括段意的能力。
从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教学的重点为:1.简明、正确地说出段落大意。2.理解毛主席说理的三句话,知道为什么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课后习题1、3正体现了这一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思想性较强,在教学时应避免上成思想品德课,防止简单说教,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内涵,概括主席的三个观点,从而达到明理,便是教学的难点。
本课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较远,所以在课前有必要向学生说说解放战争时期那艰苦的环境,让学生听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讲讲我军纪律严明的小故事,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另外,我认为本课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写了秋天陕北红枣满树的丰收景象,和主席与小战士之间的动人情感,充满美感,所以在教学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优美词句的鉴赏、积累。并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减少不必要的提问,非教学重点部分,“以读代讲”或“以读代问”带过,教师讲解应“惜言”如金,讲解在重点、难点上。
以上我谈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特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步教学:
第一步,从课题入手,直奔中心,产生疑问。以课题“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中的“也”为切入口,理解这里的“也”表示递进的意思,体会课题的含义。是“树上的红枣不能吃,落在地上的红枣也不能吃。”通过读题,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这便是学习这课的“主问题”。然后请学生读读找找,小战士刚看到落地的红枣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这种直奔中心,变序教学法,避免逐段讲解,节约了教学时间。
第二步,以读代讲,带入情境,落实教学目标。在学习第一段时,我首先对学生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陕北的枣子长得怎样”,以此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边读(书)——边画(枣园简笔画),再边看(重点词画面)——边背,从而理解第一段从红枣的数量、形状、颜色写出了满坡枣子红艳艳,压弯枝头的情景。这样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学习课文,背诵这节课文,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在学习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有关课文,读出感情,品味含义,加强语感。再让学生根据主问题,“读文说理”。此时,我抓住两条主线:
1.帮助学生理解主席的三个观点,即吃枣子是违反革命纪律的——不管是树上的、地上的枣子都是老乡的——应该把枣子拾起,放到树下。从而知道主席是如何说服小战士的。
2.从主席说话时的神态“笑着说,风趣地说、微笑着耐心解释”,体会他是一个自觉守纪、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人。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加深印象。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主问题”展开。
第三步,进行鉴赏,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如何内化,成为学生的积累呢?于是我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鉴赏、朗读、背诵。其步骤是先鉴赏课文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之处。通过品味、比较、移情换位等方式,领悟作者的匠心,从而使学生乐于积累。然后通过背诵、听写等练习,将文字学到手。要求积累的词句主要有课文第2节——描写红枣长得多而且熟透了,课文第9节——主要是明理。
下面再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概括段意。本课继续进行概括段意的训练。其中第一段学完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一段是由哪两部分内容组成:即
1.是人和事,即毛主席和警卫班的几个战士从神泉堡出发进城。
2。是道路两旁的红枣成熟了。段意即为毛主席和警卫班的几个战士从神泉堡出发进城,看见道路两旁枣树上的枣成熟了。进而使学生知道,概括段意时,应先抓住段落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归纳、概括。以此为例,在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时应抓住小战士怎么想,怎么做,毛主席如何说理。运用同样方法,学生可以概括第三段段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
枣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 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
延河 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枣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 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
延河 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