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于紫金山第二峰的的南面,由著名设计师山东人吕彦直设计,就像一口巨大的钟面积约为130平方米,既具有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气派雄伟壮观。
中山陵,顾名思义,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提起孙中山先生,他可不简单,领导了辛亥革命,虽然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的形象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从一条绿树成荫的大道走过,一座白石大门矗立在一个小型的广场上。顺着广场前的台阶一层一层地往上走,有一个碑亭。
这个亭子很大,里面石碑上的子,是先雕刻成行书,然后用金色的涂料刷上石碑记载的是孙中山先生生前做的丰功伟绩,和共产主义领导人为孙中山先生提的词。
392层的台阶上是祭堂和墓室,祭堂很大,估计有一个半篮球场那么大。祭堂中间,是孙中山先生坐在椅子上的雕像,四壁都是一些孙中山先生的一些老照片。祭堂很高,大概有6层楼高,有一点儿像西方的教堂。雕像后面就是墓室。墓室中间放的是按照孙中山先生本人身长、模样一样的尺寸的石像。
正是因为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使处于旧封建旧礼教统治下的中国人民觉醒过来,才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生活,我们永远铭记他。
第二篇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中山陵。中山陵坐北朝南,前临平川,背靠青山,墓室就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顶最高处。
进入中山陵,首先来到的是陵前的广场。广场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虽然不很大,但却为陵墓平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广场南面的高台上,矗立着的是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气宇轩昂,
由广场拾级而上就是墓道。在墓道的人口处,这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17.3米。这座牌坊上所镌刻的“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铭。
经过牌坊,就到墓道。整条墓道长480多米,分为三道。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走完墓道,我们就来到了陵门。陵门坐北朝南,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楼花铜门。陵门平面为长方形,高16.5米,宽27 米,进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
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全部用花岗岩建成。亭中这块高8.1米、宽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24个馏金大字。
现在我们过了碑亭,登上了陵墓的最高处。这座平台东西宽162米,南北进深38 米,祭堂就位于平台的正中。设计者巧妙的设计使我们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
请各位跟我进人祭堂。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宽 2.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坐像底座四侧的六幅浮雕,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画面。
各位,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范文1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原名陵园,位于钟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半圆形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整组建筑总平面取“自由钟”图案,表“使天下皆达道”之义。瞻仰者由下仰望,但见浩瀚林海衬映着碧瓦银墙,宛如伟人之浩然正气,与大地同存。恢宏的陵墓工程于1926年3月奠基,1929年春竣工。同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6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
经过相关部门的着手打造,耗资40亿元,大力整治长达四年之久的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近日完工后的新景点将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经过此次整顿之后,在原有的景区核心区周边新建成前湖公园、琵琶湖公园、梅花谷公园、下马坊遗址公园、博爱园、钟山运动园、营盘山公园等7座各具特色的公园。
中山陵自广场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中山陵392级台阶,拾级而上,步步增添庄重、崇敬之感。走完石阶到达大平台,回首俯视则一个石阶也看不见了,只见其间的八个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当你站在大平台上,举目远眺,群峰皆居脚下,陵园景色尽收眼底,岗峦叠翠,松柏苍苍,亭台楼阁,气象万千。
此次新建的前湖公园位于明城墙脚下的北临中山植物园,展示2000多种热带植物;梅花山扩建而成的梅花谷公园占地1533亩,梅花由1.5万株增加到近4万株,品种达350多个,成为“天下第一梅山”。而下马坊遗址公园以1.1公里长的孝陵神道为主线,沿线分布三组石刻建筑和新出土不久的高浮雕龙纹石碑、观音阁大石壁、康熙“奉旨免三则碑”等大量明清珍贵石刻文物,极有观赏价值。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范文2
中山陵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东邻灵谷寺、西毗明孝陵。孙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中国国民 党遵照他的遗愿,在南京为他修建陵墓。中山陵1926年1月开始兴建,1929年春建成祭堂等主要建筑,当年6月1日孙中山入葬,陵墓全部工程至1931年才告完成。
中山陵由吕彦直设计,整体平面呈警钟形,与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相契合。陵墓设计充分利用地势,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筑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缓坡上。中山陵吸取中国古代陵墓的对称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阶将主要建筑连为轴线,并布置大片绿地,将陵墓建筑群联接成与背景山势相称的宏大整体。陵墓主体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的大屋顶造型,应用西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以肃穆的蓝白色调和严谨的建筑构型表现出沉静恢弘的气度,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融合中西的经典作品。中山陵1961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因胆囊癌逝世。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据报道,他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据说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遵照孙中山的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暂厝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后再安葬南京。1925年4月4日,当时在北京的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成立了葬事筹备处和委员会,委员会以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杨庶堪、邵力子、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等12人为委员,确定葬事筹备工作的顺序为:确定墓址、测量墓地、交涉圈地、征求陵墓图案、决定陵墓图案、招标包工、兴工。
选定墓址
1925年4月,宋庆龄(左六)等人在紫金山考察墓址
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以东,东西长约7公里,居中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2米,东峰小茅山海拔360米,西峰天堡山海拔250米,北高峰与天堡山之间是海拔425米的二峰头陀岭,地势险峻,北高峰与小茅山之间是海拔351米的中茅山,地势较为平缓。为在紫金山上寻找合适的墓址,1925年4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孙中山之子孙科及多位葬事筹备委员先后三次登上紫金山实地勘察。4月10日,宋庆龄与孙科趁夜赶到南京,11日上午前往紫金山初步勘查后返回上海。20日下午,宋庆龄与孙科从上海再赴南京勘察墓址,同行的还有何香凝、杨杏佛、邵元冲、林焕廷、马超俊等12人。孙科、宋庆龄等提出,墓址要高过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他们在21日和22日两上紫金山,经过考察后认为紫金山中部的中茅山最为合适,宋庆龄还表示陵墓应建于南面的缓坡,不宜选在山顶。
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召开会议。会议汇报了实地考察的情况,并转达了宋庆龄的.意见,最终确定墓址选在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会议还决定将紫金山一带数万亩土地全部圈入陵园,由主任干事杨杏佛前往南京接洽圈地、实地测量和照相等事宜。杨杏佛随后赴南京拍摄了中茅山南坡的照片,并请江苏陆军测量局协助测量墓地。但圈地一事当时并不顺利,经过与占据南京的军阀势力反复交涉,陵园面积只定为2000亩,远低于委员会的计划。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陵园才顺利扩大到45870亩。
管理机构
1929年6月,孙中山入葬中山陵,葬事筹备委员会随即宣布解散。月底,国民政府组织成立直属的陵园管理委员会,下设陵园设计委员会、总务处和警卫处,负责管理守护陵园,继续完成陵墓工程,以及进行陵园内的工程和农林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谒陵规则》规定,祭堂每日开放,墓室则仅在每年的1月1日、3月20日、5月5日、6月1日、10月10日和11月12日对外开放。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抗战结束后,陵园管理委员会迁回南京,1946年陵园改称国父陵园。
1949年5月,陵园管理委员会由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此后相继由中央政务院内务部、华东局、南京市园林处、南京市城建局等管辖。1996年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局,直属于南京市人民政府。1993年,中山陵园管理处开始对中山陵游客收取门票。2010年11月12日,中山陵寝部分重新免费开放,此后一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范文3
各位游客:在到达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现已改为中山市),是中国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早年曾
1911年12月29日,在中央临时政府会议上,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商议成立中国临时政府并定都南京,确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l日,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因袁世凯的扶持和革命党人的妥协,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定都北京。革命虽然受到挫折,但是孙中山先生没有气馁,继续展开了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讨袁运动。1924年1月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着病痛,北上与冯玉祥商讨国事。1925年3月12日,终因肝病恶化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欢钟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登山游览。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总统之职后,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山水相依,气势雄伟,就有了他回长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当然,孙中山葬于紫金山,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临时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表示了讨伐帝制和继续革命的决心。
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年仅 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设计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为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时年36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陵。
它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多,耗资220余万银元,于1929年春竣工。孙先生的遗体是1929年6月1日从北京运抵这里的。整个陵区的面积达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组成。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孙中山先生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吕彦直的警钟形设计,寓意深刻,最贴切地表达了“唤起民众”之意。
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吕彦直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中国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属于封建糟粕一类的东西,如
第二篇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 计施工。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 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 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 中山亲笔书写的>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 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 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