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一:通感修辞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
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 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
借代,
借代,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2.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的种类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 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互文 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和B都有C和D。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理解的方法、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①互补互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汉乐府《木兰诗》)
三句的意思是: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
②当句互文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本大侠在学这首诗时,一直认为主人站在码头上,客人站在船上,认为“举酒欲饮”是主客双方站着喝酒。并因“醉不成欢惨将别”一句,而感叹古人酒量真大,隔着水站着喝都能喝醉!也不知道有没有下酒菜?认为是直到下文“主人忘归客不发”时,主人才上了船,“添酒回灯重开
宴”,在船上坐下来接着喝。后来老师说,“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恍然大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③凡指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回文﹐是利用汉语的词序﹑语法﹑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方式。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总之﹐这种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很高﹐但运用得当﹐它的艺术滋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二:通感例句欣赏
①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 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
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③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句中“酽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
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
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形象,显得真切生动。
④ 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 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
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 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
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
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
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⑤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
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 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 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
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
以视觉感受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
菊花台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三: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
简单说来,通感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导致感觉的转移,因此,也称之为移觉。作为一种修辞,就是使语言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通感的机理
任何一种生理现象,决不是空穴来风,都有着相应的生理结构作支撑,通感这一生理现象也如此。人体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它们的反射活动都有大脑皮层相应的活动中枢参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面积的大小,灵敏度的高低决定相应功能的强弱。比如,女孩子外语成绩往往好些,善于言谈,就是因为其语言中枢往往发达一些。左撇子经常使用左手,据研究左手使用频率高,能刺激右脑的语言中枢,因而使之较为发达,左撇子善于言谈者相应也多一些。男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数理化成绩整体优于女孩子。小说家、诗人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因此在相关领域成就也大一些。大脑的各个中枢之间,有相关的联络机制,这种联络机制健全、强大,各个中枢沟通的强度、灵敏度也相应要强,所以,有些人富于联想。通感中除了五大器官互相沟通,还有具象和抽象的互相转化,还有潜意识即第六感觉的产生,都与之有关,善于通感和善于辨别通感的人,也与之有关。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常被用来举例说明“通感”这种不同感觉在
大脑中互相沟通交错的现象。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这种现象并非文学家的比喻,而有其生理基础。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相关成果。据介绍,通感现象有多种表现,与朱自清“听见”香味相似,有的人可以“看见”声音,即在听到某些声音时眼前会出现某种颜色,还有些人在看到某些特别的数字或字母时眼前会浮现出某种颜色。本次研究的对象就是一些有最后这一种通感表现的人。
研究中使用了一种磁刺激手段,即对大脑特定部位施加微弱的磁场,观察大脑皮层的反应。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相比,那些有通感表现的受试者大脑中的视觉皮层更加敏感和活跃,只需很小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元就会发出相应信号。
研究人员德温·特休恩说,大脑中与视觉功能相关的皮层特别敏感可能是造成通感现象的原因,相关受试者虽然只看到一些字母或数字,但其视觉皮层被激起了关于颜色的反应。
本次研究还显示,这种通感能力的大小是可调节的。通过对大脑相应区域施加特殊的电流,可以改变这些区域中大脑皮层的敏感程度。如果把大脑皮层敏感度调得更高,受试者的`通感表现就更为明显;而如果降低大脑皮层的敏感度,甚至可以完全消除通感现象。
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通感的产生就可以理解,它不是唯心的也不是玄妙而不可思议的现象,任何通感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就可以理解有些古人不知通感的概念,却能不自觉地写出很有档次的通感句子,当代很多人明确了通感的概念,甚至明确了通感产生的机理,有
意识想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无法实现。一个个通感或非通感的例句放在一起,有人无须费力能够准确地将它们挑选出来,而有些人你即使帮他进行分析、引导他作出判断还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专家学者编撰通感的有关理论,也会把并非通感的例子引以为据。这不是学识的问题,而是通感机制强弱、灵敏度高低造成的。
三、通感的判断
通感的概念、机理不难理解,但运用其对一个句子进行判断却不一定容易,有时甚至很难。理论书籍举例失误,教学过程中、网络上对句子判断出现意见相左,就说明了这一点。判断不出现错误很难做到,同时,文学这东西,有些并不是不对即错两种答案,就是数学,也有模糊数学,何况是文学呢?因此,有少数句子看作通感没错,不看作通感同样没错。但是,大多数是不对即错的,在这个范畴内,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判断的失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生活常识、用词常规习惯去判断:
甜言蜜语:是通感。语言是听到的,而甜蜜是形容味觉的。用形容味觉的词语修饰听觉感受,感觉转移了,听来的语言有了甜蜜的味道,所以它无疑属于通感。
心明眼亮:不是通感。心(即脑)是思维器官,虽然明是形容光色、眼睛的,但心明在这里指思想不糊涂。
茶盏盛秋色:是通感。秋色,是眼睛看到的,它没有体积、重量和形状。
盛,是用来涉及有体积、重量和形状之物体的动词,由视觉转移为其他感觉,由抽象转移为具象是明显的。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是通感。鸡声白、鸟话红,用形容颜色的词汇形容声音,视觉与听觉沟通融合在一起。
2、通过其他相关词汇去判断: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整体看,听到笑声,没有感觉的转移,但“闪闪烁烁”是听不到的,它是形容光彩的词汇,从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到了视觉的参与,因此,它属于通感。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星星是看到的,闹,是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的融合,因此,属于通感。
莺声圆滑堪清耳:莺声清耳,是听觉感受,圆滑,是触觉感受。圆滑将听觉和触觉沟通起来,因此,属于通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花是看到的,春意,是感觉到的,不单纯属于视觉感受,还有心理判断,尤其是“闹”字,春意不能闹,但其生机勃勃、争奇斗艳,使人产生了一种闹的感觉,进一步将视觉听觉融合在一起,因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超越两种器官参与的通感。
3、从语法角度分析,抓住主干:
盏内有溪声:盏内是主语,有是谓语,溪声是宾语。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如果扩大这个句子,改变主语:我看到盏内有溪声,属于通感;我听到盏内有溪声,不属于通感。因为缺乏判断的依据,所以,只能作普通判断句看,而不能说是通感或非通感。
秋光冷画屏:这是名家经常引用为通感的例子,但不是通感。冷,属于使动用法,整个句子就是:秋光使画屏冷。换成普通句式就是:秋光冷了画屏。很明显,这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不属于通感。之所以出现失误,就是没有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为秋光是看到的,冷是感觉到的。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这也是名家经常引为通感的一个例句,其实不是通感。灯光冷于水,属于类比,意思是灯光比水还冷。之所以判断失误,理由如上。
三更萤火闹:不是通感。意思是三更萤火虫在闹。与林中鸟雀闹、元宵狮舞闹是同一类型的句式。闹,可以是视觉感受,也可以是听觉感受。这个句子属于普通的判断句。
4、根据语境判断:
有些句子,孤立地看,属于通感,但在大的语境中,则要作具体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唯妙唯俏,卓绝千古。其中有的是通感,有的属于单纯的比喻。看这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整体而言,这一段都属于比喻,但有的比喻包含了通感。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句的意思是,黄莺在花底下发出间关(鸟声的象声词)的婉转圆滑的歌声。圆滑,将听觉转化为触觉,所以,属于通感。
表现“通感”手法的句子!
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 句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1、月季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2、一阵风吹来,蜻蜓花摇了几下,那样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3、满塘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上荡着点点五颜六色的帆,煞是好看。
4、每逢秋风来临,露水成霜时,树叶脱落了,群花萎缩了,惟有菊花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
5、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笔盈盈地竞相怒放。
6、满天星那素雅的小白花星星点点地缀满在浅绿色的枝叶丛中。
7、石竹花从纷乱的杂草中探出头,它们粉红色的笑脸真好看!
8、喇叭花举起紫红色的大喇叭,好像在吹着一支好听的晨曲。
9、田野里,一片红艳艳的紫云英,像燃起的熊熊火焰。
10、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11、一簇簇丁香花,紫色的显得那么华贵,白色的是那样洁白无瑕,它们相互簇拥着,在微风吹动下,像一个花的摇篮。
12、一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
13、高处,木兰花轻轻地摇曳着它的花蕾,宛若一只只象牙香炉,散发出一阵阵比教堂里焚点的植香更为优雅的芬芳来。
14、迎春花,它的色彩没有玫瑰娇艳,它的芳香没有牡丹浓郁,可它不畏严寒,第一个用生命向人们报告了春天的来临。
15、有的菊花全开了,露出鹅黄的花蕊;有的菊花半开着,像位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美。
16、夕阳下,山丹丹花晶亮晶亮的朵朵红花闪耀人眼,红得似乎要从里淌出血来,俏艳无比。
17、在柔嫩的枝条上,茉莉花从层叠的绿叶中露出娇羞的小脸,雪白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颤抖着,使空气中弥漫起淡淡的清香。
18、绽放的昙花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显得那样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19、荷花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0、花盆里,有一株茂盛的郁金香,绽开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丝绒,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21、看这朵小花两片天蓝色的花瓣舒展,两根细细的花蕊高高地翘起,淡黄色的蕊头微微晃动,多像翩翩起舞的小蝴蝶。
22、那千百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的声音微笑低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23、总是风风火火开满枝桠间,红得那样决绝,不要叶子的陪伴。可不是它骄傲、轻狂,这是一种美的极致。想尽显张扬个性,所需的不止勇气,还要智慧。
24、每花开季节,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白雪似的槐花,地上落着厚厚的一层槐花雪。
25、一场春雨过后,美丽的迎春花开得更漂亮了。远远地看去,一朵朵花像一个个小喇叭。近一点儿看去,每朵花由六个花瓣组成,花的中间有细细的花蕊。它的颜色是嫩黄色的。一阵风吹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26、
27、牡丹花,所以被人尊为花中之王,是因为它富丽、华贵;水仙花,虽无花王之尊,然而它却以它的纯洁、芬芳,使人陶醉。
28、有的菊花全开了。露出鹅黄的花蕊,有的菊花半开着。像位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美。
29、梅花有五片花瓣,有单瓣的,也有双瓣的,它的花蕊是一丝一丝的,上面有一个比芝麻还小的小点,像一顶小帽子。
30、米兰四季常青,开花时各飘十里;那油绿清新、芬芳馥郁的米兰,谁能不爱它呢?
31、看!那绽放着笑脸的山茶花。几十片心形的花瓣叠叠层层,开得芬芳馥郁,开得欢快舒畅。她们有的缀在枝头"荡秋千",犹如一位正在表演精彩舞蹈的`少女;有的挂在枝腰,张着大嘴,正用甜美的嗓音歌唱春天的到来;有的嵌在树叉间,仿佛在积蓄力量,迎接挑战;还有的用绿叶遮住半边脸,显得很害羞,又好像在跟我捉迷藏……每朵山茶花里,小花瓣中都藏着浅黄色的花蕊,显得十分清雅。
32、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一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
33、清风吹过,一阵阵花雨飘落下来,山野像铺上了一床彩色的大锦被绽放的昙花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显得那样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34、美丽的樱花,有雪白的、粉红的,在微风中,时而相拥;时而在低声吟唱;时而又低头窃窃私语;时而又昂头哈哈大笑,这美丽的情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他们在观赏的同时,不停的拿出手机、相机拍照,摆出各种poss,把这开心又美丽的镜头留下美好回忆!
35、看这朵小花两片天蓝色的花瓣舒展。两根细细的花蕊高高地翘起。淡黄色的蕊头微微晃动。多像翩翩起舞的小蝴蝶
36、啊,牵牛花开了。六角形的花,像个小酒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显眼夺目。
37、迎春花。它的色彩没有玫瑰娇艳。它的芳香没有牡丹浓郁。可它不畏严寒。第一个用生命向人们报告了春天的来临
38、一朵纤尘不染的白莲,从水中钻出来,宛如一位白衣少女,羞涩地卧在碧枝翠叶与波光水影之间。
39、林里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花团,像片片火烧云,远远望去,美极了。
40、漫天的樱花纷纷扬扬地洒落,飘舞到地上,留下一地的粉色。阳光为樱花镀上温柔的金色。好一地的绚烂,在那零落的绝美的舞步中,我看到她们在笑。我的心在那一刻被揪起,才发现微扬的嘴角在颤抖。
41、一片轻柔的樱花瓣,轻轻地飘入你温柔的掌心,淡淡的妃色,带着个美妙的生命。一阵清风掠过,携着掌心的花瓣,带着飘落的花瓣,卷起地下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如粉红的丝绸带,如淡粉色的烟雨,在这朦胧的季节飘向属于它们的天空。
42、雨中的桃花,那么娇嫩,那么可爱,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的小女孩,稚气地望着你;那些湿润的小花蕾,好象婴儿们的小嘴唇,红艳艳地咧开着。
43、蝴蝶花的叶子长而宽,又是那样多,颜色是深绿色的,面上有不明显的叶脉,叶子的边缘是波浪形的。蝴蝶花有的才展开两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淡黄色的小花蕊。花朵是黄色的,一朵花有四片花瓣,两片大两片小,每一片花瓣上都有黑黑的大圆点,只有两片花瓣上的黑点是爱心形的,组成了蝴蝶形,蝴蝶花因此而得名。如果有一只蝴蝶飞到上面,就会分不出哪个是花哪个是蝴蝶了!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爆裂似的。
44、在那浓密的绿叶丛中,盛开着一簇簇娇小的丁香花,它们互相偎依,竞相开放,细嫩的柄托着五六片浅绿色的花瓣,片片都小巧纤细,尽力向外舒展,时而露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蕊。从远处看,这些小花就像在碧空中的一颗颗星,它们挨挨挤挤,闪烁着亮光。要是在远处看,夜丁香的花五颜六色,一丛丛,一簇簇,真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用各种颜色画出来漂亮的画。夜丁香的芳香,不像蝴蝶花那样浓郁刺鼻,也不像喇叭花那样清淡无味,而是香中带有甜味。
45、昙花开了!在海带状的绿叶上,一枝娇嫩的花蕾正在微微颤动。那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美丽的昙花,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怒放了,悄悄散发着清香。
46、喇叭花的花冠美极了。它的花蕊有六根左右,很细,像大头针一样。它的花瓣像喇叭,它的顶端像五角星,下面是白色的,上面是紫色的,中间是粉红的,它像支架一样托着喇叭口。它的叶子绿绿的、薄薄的,形状跟桃心似的。它的茎是浅绿色的,弯弯曲曲,像电话线一样,緾绕在护栏上,骄傲的擎着花冠,微风吹来,它的花冠左右摇动,好像在吹喇叭似的。
47、美人蕉的叶子渐渐地由绿带白,变成了浓绿,浓得几乎要流下来。美人蕉的顶端更增添了异彩,成串的花蕊像蜡烛,像火炬,越长越大,抿嘴欲笑。要开放了,要开放了……一天早晨,花终于盛开了,那鲜艳的花朵似红莲映水,红得耀眼。微风吹来,片片花瓣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那美呀,简直醉了我的心。一阵风吹来,蜻蜓花摇了几下,那样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着优美的舞蹈。那牵牛花儿爬在树上,调皮任性,无拘无束,就像小孙女缠着老爷爷。牵牛花的果,像盏盏小灯,向下垂着,好像在寻找适宜的地方,然后把种子弹落,让它在繁茂的枝叶上荡漾着翡翠般的嫩绿。一片片的叶儿一闪一闪,就像一张张少女的脸。嫩叶上残留着一两滴雨露,泪珠一样晶莹。
48、我喜欢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49、彼岸花开,如血染残虹,爱成空,今非昨,回眸长望,难舍千般情。汤饮尽,长桥绝,来生,可否寻见回家的路?
50、望着色彩艳丽的一大片樱花,我真怀疑是九天仙女把撕碎的彩缎撒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