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周记义卖篇一:《小学生二年级周记》正文开始
在寒假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新学期的教材上。通过寒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知道该怎样看课本了。我先看了一下目录,这学期的教材一共有12个单元,比上学期少两个单元。下册课本中的生词和上册课本中的单词几乎一样多。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好多单词以前接触过。就拿第15单元的生词来说吧,kind,workplace,even,make,anything,laugh等词对我来说已不再陌生。在剩下的11个单元中,有不少单词我已经会拼写了,但这些单词的涵义、用法我却不知道。了解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并且能根据其用法造句子,能自如地运用才是真正掌握了单词。比如kind一词,在第15单元中是名词,当种类讲,而这个词在第16单元中的意思却是和蔼的;友好的,是个形容词。英语中,一词多义、多种词性的现象很普遍。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多归纳、勤总结。
在语法方面,这册课本需要学习的内容可真不少。包括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冠词的用法、动词的种类、can,may,must,shall等情态动词的用法和过去进行时。此外,还有我不太熟悉的句子成分和句子种类。语法一直是我英语学习中的老大难,在新学期里,我力争在这方面多花些力气。
在预习中我发现,与上册相比,这册课本的对话少了,而且具体的口语项目也不多,主要包括邀请、问路与指路、看病等几项内容。而课文明显比上册的要长了,难度也增大了。有些单元中甚至出现了两篇文章。看来,从这学期开始,教材注重加大阅读比重,旨在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今后,在背诵、复述课文上,我要做好同困难做斗争的
寒假要结束了,我又将步入紧张、繁忙的校园生活。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回首一个多月的寒假生活,在享受假日快乐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我不想炫耀自己在假期学了多少英语,但我养成了一个天天学英语的好习惯,还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这方面说,我的寒假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选择最重要的材料
我们每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一篇
我们再来看两篇日记,作个对比。
7月25日晴
游山海关
今天,妈妈带我游览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环境优美。北面:燕山层峦叠嶂,石异峰奇,悬崖耸立。南面:渤海碧波滔滔,渔帆点点,沙岸透迤。著名的风景区有角山、悬阳洞和燕塞湖。这里气候宜人,是避暑的胜地。
山海关城楼采用传统建筑技巧,造型美观。屋脊双吻对称,栩栩如生。楼下红色的圆柱配衬五光十色的门窗,显得格外俊秀而雄伟。城楼上的巨幅横匾上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有力,是著名书法家肖显所写。看着这些字,我想: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练习书法。
游览完毕,我和妈妈在这里合影留念。
这篇日记,作者感受得最深的是什么呢?是他对“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的感慨。但是这一点,却轻描淡写,几笔带过。而大量篇幅写的是山海关的自然风光,而这些风光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感受不相关联。所以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抓住最重要的材料。造成的结果是:要说的没说出来,不要说的却说了一大堆。
下面这篇日记就不同了。
2月19日小雪
倒贴福字
今天,我跟爸爸、妈妈来乡下看爷爷、奶奶。
走进村子,我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爷爷家那一大排新房,每个门口也都贴上了红对子。
我还看到,不少人家在大门口贴了“福”字。奇怪的是,有的“福”字是倒着贴的。我对妈妈说:“您看,那些人真马虎,怎么把?福?字贴倒了?”妈妈笑了,爸爸也笑了。妈妈说:“把福字倒贴,就是?福到?,也就是说现在幸福已经到了这户人家。”听到这里,我也笑了。
这篇日记,写的是作者对农村新面貌的感受。他集中描写了家家户户挂红灯、贴春联的景象,特别写了倒贴“福”字的事。“福到”这在旧社会是一种向往,如今已变成了现实。福字本身事并不大,但它深刻地表达了农村的变化,所以这样的材料是最重要的。
我们在写日记时,不要一拿起笔就挑当天里最大的事情写,仿佛把最大的事情写出来就一定会写出好日记来。而是要仔细地想一想,今天哪些事使你感受最深,感受最深的材料才是最重要的材料。
(三)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对话等多种表现手法写好一篇日记,除有明确、深刻的主题以外,还要注意运用备种表达方法,这样才能把主题表现得更清楚,读起来也更生动。我们来看看这篇日记。
7月26日晴
去吧!蜻蜓
今天,院子里飞来许多蜻蜓,小伙伴们都争着捉蜻蜓玩。有的拿线拴住尾巴,有的用胶粘住它们的翅膀。
我也捉了两只。正玩得高兴,忽然想起了爸爸对我说过的话:“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
一天能吃掉好多好多蚊子,我们不要伤害它们。”我想:是呀,好朋友应该互相关怀,怎么能互相伤害呢?于是,我把两只蜻蜓放飞了。我还对小伙伴们说:“蜻蜓是益虫,能帮我们消灭蚊子,我们要保护它们才对,还是把蜻蜒放了好。”听了我的话,有的小伙伴说:“好吧!”就把蜻蜓放飞了。小伙伴一松手,蜻蜓就紧张地飞起来,好象有人在后面追它们似的。我看到蜻蜒在空中越飞越高,心里轻松多了。我默默地说:去吧,蜻蜓,去为人们消灭更多的蚊子吧!
这篇日记为什么写得这样生动、感人呢?是因为它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院子里飞来许多蜻蜓,小伙伴们都争着捉蜻蜒玩”、“我也捉了两只”、“我把两只蜻蜓放飞了”等,是叙述。
“小伙伴一松手,蜻蜓就紧张地飞起来,好象有人在后面追它们似的”、“我看到蜻蜓在空中越飞越高,心里轻松多了”等,是描写。“是呀,好朋友应该互相关怀,怎么能互相伤害呢?”,是议论。“去吧,蜻蜓,去为人们消灭更多的蚊子吧!”,是抒情。“蜻蜓是益虫,能帮我们消灭蚊子,我们要保护它们才对,还是把蜻蜒放了好。”“好吧!”,这些是对话。
看,这篇日记运用了这么多表现手法,难怪写得这样生动、亲切呢!
当然,表现手法不止这些,在同一篇日记中,也不是要把所有的表现手法部用上,这要看日记内容的需要。
二年级周记义卖篇二:二年级周记册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把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品,看过的图书、玩具、音像制品、小饰品等物品作为商品,进行“献爱心”义卖教育活动,把卖得的钱建立帮困基金,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在义卖活动中去体验,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品质,锻炼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初步培养商品意识。
二、活动时间:暂定11月21日(具体看天气情况)
三、活动地点:操场
四、活动过程
1、11月10日开始各中队准备义卖物品,统计定好物品价格,并贴好标签,价格要求合理,列好一张清单,在卖出时做好记录。
3、各中队准备好宣传海报(纸张11月10日由学校统一发),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师生目光,设计好展台。海报11月17日上交评比。
4、每位队员要准备好一定数目的零用钱,积极参加本次活动。活动过程中遵守秩序、注意安全,严禁到单双杠和绳网场地玩耍。
5、各中队根据活动内容和形式安排好班级的售货员、推销员等,班主任作为店铺经理,负责帐目,并作好售货员等服务人员的培训。一年级以段为单位,各班可邀请优秀家长协助组织,和孩子以亲子义卖的活动方式进行!
6、活动要求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奉献爱心。教师义卖品统一于11月18日上午到各办公室收,请提早贴好标价。
7、时间:班主任负责安排各班布置好义卖展台,分当广播响起《爱的奉献》这首歌时,各中队开始进行义卖活动。各班按照低段、中段、高段的先后顺序分批入场,每批前后间隔大概为10分钟,具体到时听广播指挥。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①场地布置:11点40分
②各班展台布置:12点整
③活动正式开始:下午12点30。(广播室播放音乐《爱的奉献》)④活动结束:下午2点30分。各班需在3点之前做好场地清理工作。
8、为控制活动时间,物品名码标价,不允许讨价还价。
9、活动中所有服务人员要求对顾客做到微笑服务、优质服务,让顾客买得称心。
10、在活动中还需要保持校园卫生,不乱丢纸屑。各展台准备好一个垃圾桶,放在展台下方,并在活动后搞好场地卫生。届时将在操场上分设4个大垃圾桶,分别由403、602、502、603四个班级负责清倒垃圾。大队部将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卫生监督,对有不讲卫生行为的个人或展台进行扣分处理,作为评选组织奖的参考依据之一。
11、严禁学生以个人名义兜售、倒卖货品,一经发现立刻对该生进行扣分处理,并取消其期末评优的资格,其所在班级也取消本次活动最佳组织奖的评奖资格。所以请各班主任不要采用流动兜售的销售方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并教育好学生到各班级展台购物,不要向个人购买。
五、活动要求:
1、设计展台
(1)每班设计一个展台,并给自己的展台起个名称,如“小浪花爱心超市”、“海贝儿小卖场”等等(可结合海报)。
(2)每班的展台安排4--6位服务员(可由商品多少调节)。(可佩带自己班设计的统一标志,如服务卡、头饰、帽子等)
(3)每班的展台都要准备一个财物盒,学生购买物品所花费的钱款全部放到收纳盒中,由专人保管,以免丢失。
2、义卖物品
要求:
(1)可以是自己的玩具、书籍、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
(2)义卖物品要求健康、卫生、安全,班主任对义卖物品进行验收,合格物品才能进入义卖市场。
(3)所有物品要求质量完好,至少保持七、八成新。
(4)每位学生准备1~2件义卖物品,义卖物品需家长同意。
(5)每件物品都贴上标价,且每件价格一般不超过10元。
六、总结评比:
1、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认真清点钱款,上交学校大队部作为帮困基金(清单一并上交)。
2、活动结束后,学校将根据活动情况评比出“最佳组织奖”、“最佳宣传奖”、“最具人气奖”。具体如下:
①最佳组织奖:以现场活动组织为主要依据。高段、中段、低段各一名。
②最佳宣传奖:以海报制作为主要依据。每段各一名。
③最佳人气奖:以义卖所得款为主要依据。高段、中段、低段各两名。
3、各班要结合周记、小作文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畅谈这次活动的意义和切身感受,并说说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写下.体验文章。
义卖款项使用:200元以下:80%入学校帮困基金会20%返还班级作班会费
200~400元:75%入学校帮困基金会25%返还班级作班会费
400以上:70%入学校帮困基金会30%返还班级作班会费
有关美食的优美句子精选
1) 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2)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3) 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笼汤包饱满,润泽,嗯,看起来就很好吃。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轻轻一捏就破碎了。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汤汁儿。
4) 汤汁浓、味道重、油水足”的菜,就是好菜,用“浓而不腻”、“味浓香醇”、“盐足油重”等词语,来形容美味佳肴。厨师调味,也离不了“浓、重、大”的三字原则。
5)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6)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7)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8)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街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文化习俗,可是没有你,似乎都一样。
9) 从进入厨房的瞬间开始,你们就肩负着烹饪美食的责任。这无关经验和立场。
10) 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
有关美食的优美句子
1) 云南的特色美食,我是几乎没有尝到过的。有高原胃口退化的原因,还有精神胜利法的原因,等等。现在已想不起那些味道了。也许有些辣,也许有些酸。也许,似是而非。
2)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3) 小笼汤包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错呢。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汤包就往嘴里塞。
4) 用刀切开它,可以看见那鲜红的瓜肉,里面一颗籽也没有,还没有吃到嘴里,就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你咬一口,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冷冻过的西瓜更清甜无比,比那刚买的还要好吃,冰凉凉的,真是夏天解暑的好水果。
5)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6)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已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没有经验的人,看着笼里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结果大概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有时候堂倌代为抓取。
7)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
8) 正在这时,李老师问我想吃什么肉,我毫不犹豫地说要骆驼肉。于是老师就给我点了串。看着红通通的火炙烤着那一串串骆驼肉,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飘出一阵阵肉香,我的口水忍不住流了三千尺。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终于烤熟了,当老师把肉递给我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张嘴就咬。“哟,好烫!”烫也顾不了了,吁了口气,我又继续吃着。一串、两串、三串……直到第五串,我才吃出味来:好酸!
9) 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
10) 一下车,我就往人堆里钻。一股浓浓的甜味迎面扑来,顿时,我垂延欲滴。定睛一看,原来是雪白雪白的棉花糖。啊,好想尝一尝!诸葛老师好象猜出了我的心思,立即给我买了一个。我来不及说声谢谢,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上去。“恩,味道果然是妙极了!”
11) 我总是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看着那些鸭舌、鸭掌、鸡爪在外婆的手下变化,直到放到炖罐里。我总是趴在火炉子旁,吸着鼻子,闻着越来越浓的卤香。而守在旁边的好处就是,在快炖好的时候,外婆总会夹起一块鸭掌,放在嘴边轻轻的吹气,再塞到我嘴里:“馋小子,尝尝好了没有?”
12) 我给大家说几种蔬菜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炒土豆丝:土豆切丝,水中泡五分钟,洗去表面的淀粉,表辣椒一个,切丝。锅里放油烧热,倒入土豆丝、辣椒丝同炒,放入少量盐、醋、鸡精、味精。炒熟装盘。
13) 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个,但是每个都包得俏式,小蒸茏里垫着松针(可惜松针时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卖相。名为汤包,实际上包子里面并没有多少汤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汤,表面上浮着七条八条的蛋皮丝,有人把包子丢在汤里再吃,成为名副其实的汤包了。这种小汤包馅子固然不恶,妙处却在包子皮,半发半不发,薄厚适度,制作上颇有技巧,台北也有人仿制上海式的汤包,得其仿佛,已经很难得了。
14) 外婆最拿手的就是做卤味拼盘了,这道菜也是江浙一带喜筵上不可缺少的。每次跟着外婆去帮厨,外婆总会带上她密制的卤料罐,而我的任务就是抱这那只青色的小瓦罐,神气的跟在后头,如同我也是喜宴里最不缺少的大厨。也许就在那个时候种下了我儿时成为一名厨师的梦想。
15) 提起温州,大都与电器之都、财富神话相联系。在那些飞速经济发展的光环下,清清的瓯江水大概流淌着孩子们幼年全部快乐的记忆,以及那些回荡在巷口的卤味、炸鱼干的香味,仍然会随着风,丝丝屡屡的鲜活着吹起,构成我所有关于乡情的念想。
16) 顺着人流,我们来到了蒙古烤肉区。这地方可真有意思!烟雾袅袅,服务员们穿着各式蒙古服装,边烤肉边跳舞,快乐得不亦乐乎。看着看着,我也不禁扭动身体跳了起来。这儿的肉可真多,有牛肉,有羊肉,有马肉,甚至还有骆驼肉!我可从来没有吃过骆驼肉,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真想尝一口啊!
17) 那么吃面也是很有讲究的,手工面一般是汤和面分碗而盛的,吃面的时候,是用筷子把面夹到汤碗里再吃的,这种面吃到嘴里,细而长、柔而韧、清而辣,辣中含清香。正如有人曾经评价:“一碗庆阳臊子面,吃到嘴里,赛过活神仙”。如今庆阳臊子面,已成为了城乡饭馆早餐的时尚面食,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18) 今天,大家来到了庆阳,不能不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庆阳的美食。庆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环县羊羔肉、镇原糖油饼、合水糖圈圈、正宁豆腐,还有荞剁面、炒豆豉、猪血灌肠、冉面、洋芋布拉、麻仁包、搅团、高粱卷、凉粉、燕麦柔柔、土暖锅等等。而且庆阳风味小吃在中国甘肃首届美食节上以独特的地方风味获得“甘肃名宴”称号。
19) 呼——嘬着嘴吹着热气直冒的爊豆腐,一边急不可待地吞进肚去,小时吃爊豆腐的馋嘴样还是那般清晰,我以为这要算淀粉所做食物中绝好的美食了。或者将淀粉加水搅拌呈麦糊状,于热锅一糊,白色渐成黝黑,切条煮透,加调料葱花,入口滑润,亦是上佳的美食。我曾见过母亲将大半碗淀粉和水少许,于热锅中搅成面团,又摘成鱼丸大小,煮后既滑润,又多了几分韧劲,真是过齿难忘!
20) 豆腐西红杭汤:豆腐切成手指大小的块,西红杭切块,锅里放油烧热,倒入豆腐,加入盛汤用的盆子的半盆水,放少量盐、鸡精、味精,烧开后再烧分钟,倒入西红杭烧开盛入盆子。
21) 尝完骆驼肉,我们又来到了阿凡提烤肉馆。这些新疆小伙子可真有趣!戴着维吾儿族的帽子,留着阿凡提式的小胡子,可爱极了!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串串的巨型羊肉串。烤得油亮油亮的羊肉发出一阵又一阵诱人的香味,把我肚子里的谗虫都引出来了。我忍不住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巴,咽了口唾沫。
22) 匾里的淀粉是早就洗出的,然而院里的阳光停留就几个钟头,搬进搬出的,有好些时日了。萝卜片是新切的,白白的薄片摊在门板上,像小时瓦屋缝隙里漏进来的一个个光柱椭圆地印在泥地上,斑斑驳驳,层层叠叠着。还有切成条状的萝卜,倒像是粼粼湖面上闪动的银鱼了。
23) 你总看到女神自拍美食,偏偏她还怎么吃都不胖。其实她每道菜就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了。
24)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25)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26) 粽子用绿色的芦叶包着纯白的糯米和红色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27) 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28) 用刀切开它,可以看见那鲜红的瓜肉,里面一颗籽也没有,还没有吃到嘴里,就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你咬一口,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冷冻过的西瓜更清甜无比,比那刚买的还要好吃,冰凉凉的,真是夏天解暑的好水果。
29)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30) 那些冰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不知引来多少小孩儿渴求的目光。
描写美食的优美句子
1)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2)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3) 食为天性,静静地咀嚼,轻轻地回味,非比寻常的韵致。
4) 食物,跟爱一样温柔.
5) 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6)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7) 苏杭点心店之小笼汤包、红桥左岸之香蒜培根乳酪……
8)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9)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10) 我爱吃木耳里的肉 肉里面的四季豆.
11)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2) 潮汕牛肉店之牛肉火锅、上海极品轩之霸王别姬
13)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14)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15)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16) 而透明墨香感受文字中的麻辣咸甜。
17) 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18) 更是一种快乐。
19) 会吃者找到一份心的平静。
20) 我的梦想是住在食家庄,日日食全食美,夜夜碟碟不休。
21) 我以为我要饿死了。昨晚无奈闲逛中,找到了一种性价比自己能承受的美食,配合自己目前环境能方便得到、经济可以承受的其他食物,一起组合算是目前阶段的完美组合。我想我可以胖些回来了,小激动。
22) 喜福园之清蒸鲑鱼卷、上海小馆之清炒虾仁。
23)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24) 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
25) 香港品源美食之黄蒲蛋、天津卫老米食堂之海鲜豆腐脑。
26)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27)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28) 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29)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0)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那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2、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3、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6、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7、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8、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9、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10、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11、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12、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13、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4、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15、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16、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17、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18、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19、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20、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21、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2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3、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24、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25、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26、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27、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28、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29、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30、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31、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3、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34、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35、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6、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3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38、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39、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报复社会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
40、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41、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
42、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43、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44、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4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46、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7、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8、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49、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50、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51、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52、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53、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54、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55、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扩展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火过电视剧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也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去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据了解,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一年多时间里,选取了中国最具美食风味的60多个点,从城市到乡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时记录了一段段历史。陈晓卿表示,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该片把一批已经不常看电视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电视机前,收到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的效果,也许这是该片的“意外收获”。
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其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最高5到6万美元纪录。陈晓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