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江右工成器
下联:楚南善在熔
上联:是铁是瓷亦陶亦冶
下联:有文有质如漆如胶
上联:光润同珠玉
下联:调和若鼎铛
上联:硗硗难免于缺
下联:皦皦却能不污
上联:凝即成珠不殊真品
下联:温其如玉当让京华
上联:惟师杜氏求金术
下联:须有陶公运甓心
上联:金玉不惭尔质
下联:方圆各范其形
上联:茗饮酒尝同资利用
下联:花明雪洁并著瓖奇
上联:规模在竹范金熔而外
下联:声价居鲁壶秦罐之间
上联:质比黄金固
下联:文同彩漆涂
上联:古帝生涯远稽虞代
下联:陶之职业上溯周官
上联:满店陶瓷皆十亿人生存所系
下联:百般工艺是五千年传统相承
上联:产品百态千姿包罗古今万象
下联:瓷城花团锦簇久享中外盛名
上联:团瓷工作器
下联:运甓善操心
上联:古帝滨河曾经托业
下联:仙人擎掌常此承浆
上联:新型在竹范金熔而外
下联:佳铸居玉壳银瓮之间
上联:远思虞代陶人职业
下联:近想现时巧匠能工
上联:青烟浮六合
下联:翠色夺千峰
上联:范土为窑团沙成像
下联:挈瓶殊智击壤同歌
上联:雨过天青千我釉色
下联:花留水彩四季和春
上联:一日三餐交通不浅
下联:十盘八碗绮席争辉
上联:能工范土术
下联:休笑数坛才
上联:玉嵌金镶呈贵府
下联:花明字显重官窑
上联:雨过天青珐琅异质
下联:水清沙白抟埴名工
上联:巧夺天工物华天宝
下联:制传妙技玉质金相
上联:磁窑称旧制
下联:秦缶仿名工
上联:投入红炉身软化
下联:选成碧玉质坚凝
上联:虞代远思陶人职业
下联:现时近想巧匠能工
上联:雨过天青千古色
下联:花留水彩四时春
上联:彩瓷成器皿
下联:优质利民生
上联:壶觞陈列新花样
下联:陶旊勤劳旧职司
上联:一日三餐交情不浅
下联:十盆八碗绮席争辉
上联:形佳状彩
下联:外秀中坚
上联:古帝滨江曾托业
下联:仙人掌上可承浆
上联:搏沙成器
下联:范土为窑
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文柏(季青)
荆溪陶器古所无, 问谁作者时与徐。
泥沙入手经抟埴, 光色便与寻常殊。
后来多众工, 摹仿皆雷同。
陈生一出发巧思, 远与二子相争雄。
茶具方圆新制作, 石泉槐火尘松风。
我初不识生, 阿髯尺素来相通。
赠我双卮颇殊状, 宛似红梅岭头放。
平生嗜酒兼好奇, 以此饮之神益王。
倾银注玉徒纷纷, 断木岂意青黄文。
厂盒宣炉留款识, 香奁药碗生氤氲。
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知羡溪头一丸土。
君不见轮扁当年老斫轮, 又不见梓庆削炉如有神。
古者技巧能几人, 陈生陈兮绝伦。
送许屯田诗
宋·彭汝砺
浮梁巧烧瓷, 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 从喜君独不。
父老争叹息, 从事古未有。
咏景德镇兀然亭
明·缪宗周
陶舍重重倚岸开, 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 此器能输郡国材。
赠昊十九
明·李日华
为觅丹砂到市廛, 松声云影自壶天;
凭君点出琉霞盏, 去泛兰亭九曲泉。
赠昊十九
明·樊玉衡
宣窑簿甚永窑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
更有小诗清动人, 匡庐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
清·弘历(乾隆皇帝)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
题宣德宝石红釉碗
清·弘历(乾隆皇帝)
雨过脚云婪屋垂, 夕阳孤婺照飞时;
泥澄铁镞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咏宣窑霁红瓶
清·弘历(乾隆皇帝)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画翻嗤更是空。
年窑墨注歌
清·查俭堂
国朝陶瓷美无匹, 尔来年窑称第一。
不让汝定官歌均, 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戏紫蘅中丞
清·许谨斋
宣成陶器夸前朝, 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 迩来杰出推郎窑。
郎窑本以中丞名, 中丞嗜古衡览精。
网罗法物供品藻, 三千年内纷纵横。
范金合土陶最古, 虞夏商周谁复数。
约略官均定汝柴, 零落人间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遗意, 政治余闲呈艺可。
雨过天青红琢玉, 贡之廊庙光鸿钧。
景德镇神游
美·郎菲罗
偶作飞鸟来此地, 景德镇上望无余。
俯看全境如焚火, 三千炉灶一齐熏。
充满天际如浓雾, 喷烟不断转如轮。
苍黄光彩凝画笔, 朵朵化去作红云。
重临镇厂感赋志事
清·唐英
重来古镇匪夷想, 粤海浑如觉梦乡。
山面水心无改换, 人情物态有存亡。
依然商贾千方集, 仍见陶烟五色长。
童叟道旁争识认, 须眉虽老未颓唐。
丁峁仲冬返洵阳,留别珠山陶署
清·唐英
廿载须眉江上翁, 渔滨栖息故乡同。
马鞍山碧里村雨, 鸭尾船轻昌水风。
鬼儡丰神箫鼓外, 报酬事业榷陶中。
霜清使节洵阳道, 枫意如春万树红。
窑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产佳瓷, 产瓷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 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 穷工身鍸口。
食指万家烟, 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 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 浮色抵一拇。
昌江杂咏(选二首)
清·凌汝锦
重重水碓夹江开, 未雨殷传数里雷;
舂得泥稠米更凿, 祈船未到镇船回。
百种佳瓷不胜挑, 霁红霁翠比琼瑶;
故家盆盎无奇品, 不羡哥窑与定窑。
浮梁竹枝词(选一首)
清·郑风仪
碓厂和云舂绿野, 贾船带雨泊乌蓬;
夜阑惊起还乡梦, 窑火通明两岸红。
陶阳竹枝词(选九首)
郑廷桂
蚁蛭蜂巢巷曲斜, 坯工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 本地窑帮有几家。
坯房挑得白釉去, 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渡口, 柴船才拢槎船开。
码头柴槎各分堆, 伙计收筹记数来;
窑位客行催要紧, 先后三日一回开。
巧样瓷名尚脱胎, 金边细彩暗炉开;
寿溪不是侬家卖, 昨日新窑试照来。
青窑烧出好龙缸, 夸示同行新老帮;
陶庆陶成齐上会, 酬神包日唱单腔。
九域瓷商上镇来, 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 国使安南答贡回。
轻灵手巧补油灰, 估得明堆又暗堆;
好约提篮小伙伴, 黄家洲上走洲来。
鹅颈滩头水一湾, 驳船禾秆积如山;
瓷件茭成船载去, 愿郎迟去莫迟还。
五月节迎师主会, 六月还拜风火仙;
龙缸曾读唐公记, 成器成人总靠天。
追赠昊十九
清·朱琰
丹泉兄弟知名久, 甄土新裁总后尘;
独有琉盏在江上, 壶中高隐得诗人。
陶歌(选三十五首)
清·龚鉽
江南雄镇记陶阳, 绝妙花瓷动四方;
廿里长街半窑户, 赢他随路唤都昌。
武德年称假玉瓷, 即今真玉未为奇;
寻常工作经千指, 物力艰难那得知。
方方窨子滤澄泥, 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 一归模范即佳瓷。
几家圆器上车盘, 到手坯成宛转看;
坯堞循环随两指, 都留长柄不雕镘。
出手坯成板上铺, 新坯未削等泥涂;
钧陶自古宗良匠, 怪得呈材要楷模。
坯乾不裂更须车, 刀销圆光不少差;
此是修身正心事, 一毫欠阙损光华。
画坯上釉蘸兼吹, 一体匀圆糁絮宜;
只有青花先画料, 出新花样总逢时。
青花浓淡出好端, 画上磁坯画面宽;
识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釉里同看。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从釉里吐分明;
可参造物先天妙, 无极由来太极生。
看他吹釉似吹箫, 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 此中元气要人调。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如椽大笔用羊豪, 颠旭能书莫漫操;
看他含釉如含墨, 一样临池起雪涛。
官古人家釉果多, 含成胎质镜相磨;
非如饭器酥研甲, 果釉多将灰水和。
浇釉看来似易皱, 一般团转总均匀;
倘留棕眼兼鱼子, 却使微瘢玷美人。
滩过鹅颈是官庄, 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搏砂泥烧匣钵, 笑他盘子满桑郎。
匣钵由来格不同, 一般层叠着砂工;
更多平匣排清器, 遥望馒头正出笼。
匣钵烧皱破不妨, 倩他薄篾尽箍藏;
一经红火同镔铁, 格物谁能理工详。
魏氏家传大结窑, 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 一样儿孙胜珥貂。
满窑昼夜火冲天, 火眼金睛看碧烟;
生熟总将时候审, 此中丹诀要亲传。
窑火如龙水似云, 火头全仗水头分;
羡他妙手频挥拨, 气满红炉萃晓氛。
开封火窨尚炎炎, 抢掇红窑手似钳;
莫笑近前热炙手, 霁威不似相公严。
窑边排橙检茅瓷, 器正声清出匣时,
最喜官商成一片, 未夸出钵与催诗。
白胎烧就彩虹来, 五色成窑画作开;
各样霁花与人物, 龙眠从此向瓶垒。
明炉重为彩红加, 釉料全凭火色华;
我爱鸡缸比鸡子, 珍珠无类玉无瑕。
大器难成比践形, 自非折挫总伶俜。
要知先立功夫在, 不止炉中火候青。
龙缸有供自前朝, 风火名仙为殉窑;
博得一身烟共碧, 至今有气总凌霄。
市上今传釉里红, 唐窑独著百年中;
暗然淡简温而理, 都识先生尚古风。
雕作从来枉作劳, 更嗤桃核刻牛毛;
圣朝器服惟坚朴, 又使矜奇到若曹。
釉如密水亦如浆, 船载人挑上釉行;
记得盖冈元献宅, 十分龙脉九分伤。
年年七月中元节, 几处坯房议事来;
每到停工总生事, 好官调护要重开。
王家洲上多茅器, 买卖偏多倔强人;
比拟携篮走洲客, 只能消假不消真。
昨日曾经试照回, 窑中生熟费疑猜;
凭他一片零坯块, 验得圆融百圾来。
坯工多事问坯头, 首领稽查口类周;
三月有钱称发市, 年终栈满惰工愁。
云门院里读残碑, 静夜闲庭品素瓷;
记得新平行部日, 鲁公诗酒建中时。
坯工并日作营生, 午饭应迟到二更;
三五成群抨肉饭, 怪他夜市禁非情。
清·佚名
坯房佬 ,坯房佬,捣泥做坯双手搅,
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颗草。
装坯开了禁, 乡下得了信,
丢掉田不作, 漏夜赶上镇;
三吊二百钱, 买根压肩棍。
正月机房教子, 二月张生起程,
三月山伯访友, 四月四九问路,
五月群英聚会, 六月夜晃白袍,
七月徐庶荐葛, 八月五瞎子算命,
冬月魁星点斗, 腊月海螺丝打瓜精。
题《珠山八友雅集图》
王大凡
道义相交信有因, 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 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 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将此幅留鸿爪, 只当吾侪自写真。
游景德镇
谢觉哉
配料调色细且精, 塑形绘影艺超群;
方知日用寻常品, 曾费劳工无限心。
风格"四如"传古代, 车轮载誉越重瀛;
瓷都跃进今方始, 量质都须加倍成。
初到景德镇
董必武
昌南自昔号瓷都, 中外驰名誉允孚。
青白釉传色泽美, 方圆形似器容珠;
艺精雕塑神如活, 绘胜描摹采欲敷;
技术革新求实用, 共同跃进是前途。
陶冶新平肇汉唐, 宋明瓷夺宝珠光;
千年传统垂如缕, 正待人民好发扬。
吾觉窑工斗志雄, 新瓷今已握天工;
鲜明艳似美人霁, 热烈真如火焰红。
海外珠窑著令名, 一花一鸟发心声;
瓷风岂为庸夫定, 今日光明自北京。
春播归来夕照斜, 坡头着意种桑麻;
艺人珍重生花笔, 先为农民后及他。
赠刘、曾两先生(二首)
赠刘雨岺先生
南枝如雪馥雄关, 又在先生笔底看;
何止珠山留劲腕, 早传春色满人间。
赠曾龙升先生
禹鼎凌烟笔意殊, 曾家绝艺蜚瓷都;
于今有鬼犹多事, 喜得钟馗试剑图。
题与艺术瓷厂
郭沫若
中华向号瓷之国, 瓷业高峰是此都;
宋代以来传信誉, 神州而外有均输。
贵逾珍宝明逾镜, 画比荆关字比苏。
技术革新精益进, 前驱不断再前驱。
题与陶瓷馆
郭沫若
后来居上数东洋, 夺取万邦瓷市场;
年进美金七千万, 数逾赤县十番强。
花纹形式求新颖, 供应需求费数量;
国际水平应超越, 发扬光烈陈堂堂。
西江月
别瓷都
郭沫若
发展光辉传统,齐心创造高峰,
调查研究不容松,经济、美观、适用。
内为人民服务,外争贸易阜通。
红旗高举万方红,别矣瓷都珍重。
宜兴窑与诗
和梅公仪赏茶
宋·欧阳修
寒侵病骨惟思睡, 花落春愁未解醒。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情。
煎茶诗
宋·苏轼
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合吸深情。
大飘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犹作泻时声。
本能饱食禁三碗, 卧听江城长短更。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
明·徐渭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灺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
咏紫砂壶
清·高江村
规制古朴复细腻, 轻便可入筠笼携。
山家雅供称第一, 清泉好瀹三春荑。
清铭自制清
·郑板桥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
赞邵大亨所制鱼化龙壶
民国·李景康
紫砂莹润如和玉, 香雾纷藤茗初熟。
七碗能生两腋风, 一杯尽解炎方溽。
壶兮壶兮出谁手, 鬼斧神工原不朽。
我爱紫砂无釉彩
我爱紫砂无釉彩, 相见如人披肝胆。
不靠衣衫扶身价, 唯依本质令人爱。
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茂之)
昔贤制器巧含朴, 规仿尊壶从古博。
我明供春时大彬, 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 不循月令仲冬良。
荆溪陶飞司陶复, 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 玩赏楷模在人手。
粉锡型模莫与争, 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 能使茶汤气永清。
动则禁持慎捧执, 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 雅式精工而继美。
常教春茗注山泉, 不比瓶儡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 胜却方平众玉壶。
癖好收藏阮光禄, 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 写图锡名曰陶宝。
一时咏赞如勒铭, 直似千年鼎彝好。
中国瓷器(一)
一、一张精致的名片
去景德镇,冲着那里的瓷业。一直以来,它成为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满怀着神秘。“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无论玲珑剔透、轻盈细致的套盘,还是圆圆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盏,都那样生动可爱、楚楚动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瓷器,偶若遇见景德镇的产品,对着底部的印记,大人们会郑重其事地介绍一二,话语中透着赞赏与崇敬。也曾几回,将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头,摩挲,端详,相看两不厌。瓷器无语,人也无语。
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因其陶瓷闻名,外国人径直用昌南的读音(chāng nán)称呼中国,即China。正如尼罗河畔的金字塔,让人们知道了古埃及,如今一说到埃及,人们无不油然想起金字塔。又如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泰国人妖,许多人因之知道了泰国,并乐不可支地趋之而鹜。景德镇,恰似引介和展示中国的一张精致的名片,任所有的骄傲镌在瓷器上。
二、在火中涅盘
在浮梁瑶里古镇附近的“陶花源”,一处古代龙窑遗址。龙窑依山傍水,像一条巨龙,身长20余米,腰宽两米多,“龙头”高翘望着苍天,“龙尾”低伏,紧贴地面。从窑里挖出的泥土,干燥而金黄,带着“火”的颜色;那刚出土的瓷片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瓷器来自泥土,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铸铁成钢,寒梅吐香。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于锻造,勇于磨练,甘受熬煎,就可以升华自己。一次炼狱,或许就是一次涅盘。感谢火。有了火的锤炼,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纵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经由火中,红过、紫过,也生而无憾。
三、生命来自泥土
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灵机一动,用泥土仿照自己制作了“人”,进而创造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据说因为一场偶然的火灾,将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烧成了瓷器。人与瓷器共同作为来自泥土的奇迹和杰作,带来无限生机与趣味。没有人类,地球将会黯然失色;没有瓷器,人类也将减少几许美感。“一枝草一点露”,一棵小草因为一滴露水的眷顾,会化作生存的机会与条件。生命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以及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关怀,最终化为奇迹。纵然不过泥土,可能生长庄稼,也能化身如玉。瓷是修炼得道的玉。
四、与水相济
也是在陶花源。在瓷器制作的作坊,我看见泥土与水糅合的制丕工序。因为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紧密而不松软,便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姿态,更有了水的灵性。因此也感谢水。别拒绝水,上善若水。拥有火的炽烈,也无妨藏有水的温柔。水性至柔,柔极至刚。正如钢刀淬火,唯有水火相济,阴阳相调,才赢来钢的坚韧与锋利。瓷器因为水的融合,才那么坚韧而柔媚。听吧,弹击瓷器,金属般的清脆悦耳动听,原来附有火的朗笑、水的潺潺。
五、雕琢灵魂
“玉不琢,不成器。”在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的灵魂,让人仿佛看见他们和高人悟道,听到他们在松风中歌唱,以及泥土的呢喃,火的舞蹈,水的笑逐。那随手渲染的狼毫勾勒,一片墨痕,现出荷叶、梅花、芙蓉、小鸟,青花如水墨般在瓷胎上游走,或浓或淡,泛着一片欲滴的苍翠。还有其中的山水、美人、书法以及朱红印章,都洋溢着无限的意蕴。
凝视瓷器,其实就是凝视生命,以及由远古而来的迟缓的脚步。
六、独一无二
在景德镇,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御窑,同样一款的瓷器一次无论烧制出成千上万,但最终只选取其中的一件,其余的都将被砸碎,只为了那件御物在世间享有独一无二的身价。大凡价值连城的文物,都以稀为贵,无论其精粗美丑。生命的价值在于不重复他人,活出一个真的自己。有个性更有价值。芸芸众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能禁受住浪涛的冲刷,坚持到最后,就将出局取胜。唯一或许就是第一。《石头记》中的那块顽石,因为来自女娲补天时的石头群中,人间独有,所以成了“通灵宝玉”。
七、历久弥珍
见过出土的铁器,锈迹斑斑,刃角老钝;见过陈年的.绸缎,色泽黯淡,凄惨欲裂;却看见古老的瓷器,经受着腐蚀、磨砺和漫长的时间的考验成为世人追捧的宝物,在岁月的推进中,愈久愈闪烁出诱人的光芒,正如陈年老窖久而弥香。
真的生命历久弥珍,正如人间最美的爱情,纵然有过激情浪漫、难舍难分,若能持久绵长、地老天荒、至死不渝,更为人们称颂向往。
八、爱恨情仇
在艺术的路途中,多少顶礼膜拜者,以一份怜瓷惜瓷的心情,将它轻捧在怀,怕雨淋着,怕风吹着,怕噪音吵着,把它看作中有灵性的至宝。也有心术不正的人觊觎瓷器,把它看作无价的财富,用汗浸的手触摸、把玩,贪婪的贼光使之黯然失色。也因此,多少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谋财害命的闹剧在瓷器的身边上演。瓷器在鄙俗者的面前,永远是一堆变形僵化的钱币,无法呈现出花的绚丽。在不停的争夺中,常看见瓷器在一瞬间随手而碎,圆润、光滑中潜藏着尖锐的锋刃,锋利的碎片满含仇恨,对着正在亵渎轻慢她的人。
一款瓷器落地而碎。那一地的碎片,是一朵朵坚贞的花,开得凄美,开得绝唱。她有不可冒犯的冰清玉洁,不容轻慢的心高气傲,总是以死相争的那一种。对于最初伤害了她的人,纵然是忏悔,收齐、补好所有的碎片,也不能复原一颗完好的心。瓷器娇弱,娇弱的另一面正是她的刚烈。失去的,终将失去,难得再回来。既然不再成全为器,别说破镜难圆,就算归为泥土也会情非得已。
九、考验无数
一只不幸的瓷器,在一阵飓风中落地而碎,由费解到幡然醒悟。它因为接受火的锻炼而强硬,却没有经受被砸的考验。
生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是可能,也是必需。面对过炎热的考验,还要接受冰雪的考验;面对过贫穷的考验,还要接受富贵的考验;面对过失败的考验,还要接受成功的考验……仅仅经受了一次考验,未必能承受生命的所有考验。
倘若缺少考验,唯有百倍呵护。
十、永恒的完美
一只出现裂缝的瓷器摆在我的面前。我惊恐地注视着。所有的欢乐都已经冻结,仿佛世界只剩下这一条裂缝。我无能为力,我几乎想向她乞求,但没有半点用处。我把它举得高高,然后松开手。这是我最爱的一件宝物,我拒绝裂缝,拒绝残缺,永远。有时我可能姑息容忍,对于这瓷器,却毫不苟且。我想拥有一件完美的瓷。如果不是,我会毫无预兆地割断尘缘,别她而去。
可是,谁能真正拥有一件永远完美的瓷?就像拥有一朵落在掌心的雪花,或者拥有年复一年的春风里不变的桃花?
中国瓷器之美(二)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以瓷器称中国,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瓷器
中国瓷器是很幽雅、很难以描绘的,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更显得高贵。英国散文家兰姆(C·Lamb,1775-1834)写过一篇谈中国瓷器的散文,文中说道:“我对中国古瓷器几乎有一种执着的妇女之爱,每当我去探访名门巨宅,我首先要问的是收藏的中国瓷器,其次才轮到其他工艺美术和图画。”兰姆对中国瓷器的深深眷恋真如静潭春水般幽深。
在一切都极其喧哗、极其刻意展露的当代生活中,中国瓷器在“收藏”、“鉴赏”之名的掌控下成为市场的贵宠,拍卖行与豪华会所取代了文人寒士的风雨茅庐;环顾现实,中国瓷器已经失去她的家园。“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染上春水的明月,以薄冰盛上绿云,那种澄明、润泽真是何等的娇艳、何等的含蓄;又联想起沾有青苔的古镜和含露欲滴的新荷,又是何等的清雅和脱俗——环顾现实,当下这个市侩、暴戾的社会其实根本不配谈中国瓷器。中国陶瓷历史已有一万年。祖先发明陶器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它是古人类由漂泊不定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随着制作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意识地开始美化陶器,古陶器上的花纹、雕刻等把人类对美的追求都表现了出来。全世界陶器的出现差不多都是一万年左右,有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瓷器却是中国的发明,早在商朝瓷器就被造了出来,欧洲到16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比我们晚得多。同时中国的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流传全世界,最远到达东非、欧洲的意大利罗马。今年印尼爪哇岛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经打捞发现船上有6万件瓷器。瓷都“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有近两千年的制瓷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熅暗抡虼善骺始有了自已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有好几个名字,如新平镇、昌南镇等。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个字,由于“其器光致貌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景德镇在唐、宋、元、明、清期间熞殉晌历代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
中国陶瓷珍品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期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虽然只是用普通的黏土制成,但艺术家们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中国陶瓷珍品之明青花
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之一。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一个品种。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
元青花的粗犷风格,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多为碗类,但传世较少。传世品中,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青花
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明代青花瓷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的话,那么,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飞跃的程度。清代青花瓷器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地烧造产品质量较次。惟有景德镇青花瓷,时代特征、精粗文野较明显,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六十一年间生产了无数不同类型的作品,现今传世的也颇多。根据现有资料,可对康熙青花进行分期,基本是二十年一期,第一期为康熙元年至御器厂大规模开烧的康熙十九年。产品所用青料与清顺治时期所用的相同,至少有四种色调,釉色多白中微闪青或青白色。造型有笔筒、小碗、大盘等。康熙中期是青花瓷烧造最成熟阶段,以十九年为起点,至康熙四十年以前,这时期青花烧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而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各类仿古瓷、创新产品皆见烧造,青花瓷亦然。从青料看,乾隆时期青花色调明快纯正,用料重着蓝色,黑疵较多,造型上,作品强调形体比例,追求新颖奇巧。嘉庆时期的青花瓷器,一部分依然保持着乾隆时期风格,乾隆时期青花烦琐而满密的风格在这时依然如旧,大部分瓷器烧造质量不如乾隆时期,有许多甚至不如后起的道光时期。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彩瓷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了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传统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珐琅彩等等。此外,种类繁多的杂彩在清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明代的釉上五彩瓷器虽然从嘉靖、万历时期的生产高峰走向衰弱,但一直未停止过生产,清顺治的釉上五彩即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烧造的,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色彩虽然以黄、绿、红三色为多见,釉面光亮匀净但成色较淡,部分器物的彩色容易脱落。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顺治五彩鱼藻盘,底部有“大清顺治年制”双圈楷书款,盘内所绘四尾鱼虽是瓷器的传统,但所表现的莲池鱼塘则由水藻及浮萍代替,制作虽不精美,但这类带款的顺治釉上五彩制品是少见的传世珍稀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