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
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单元教学设想】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所选编的四篇抒情性、议论性散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从不同角度诠释着生命的内涵,融入作者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思考,篇篇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教学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中认真品味的情思和意蕴,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探究有关生命的问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精神境界,丰富人文素养;还要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增加语言积累。
【单篇教学方案】
《谈生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变式美读——将课文材料变形、组合,在变化多样的朗读活动中美读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1.自由诵读。要求放声动情,读准读顺。
2.变式美读。分步实施:
(1)变独段为文为多段成篇,读出思路,感知层次美。本文为“一片作”,只有一段,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你能否按行文思路,将全文一段式变为多段式?
(2)变正文主体为两篇小短文,读出画面和情感,感受形象美和抒情美。
①分别以“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动”、“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为
②标出改文中结构对应的语句,组合对诵,体味情感的丰富多样和起伏变化。
(3)变结尾一层为一首哲理小诗,读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感悟哲理美。
3.体验反思:围绕“生命,苦耶?乐耶?”这一话题,联系自身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发表看法,引例印证。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专项写读——用读写并用的形式,进行语言专项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1.读一读——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品一品——从用词、句式、修辞、情味、意蕴等角度,拈词品句,体味语言特点。
3.写一写——
(1)用哲理的陈述改写,即将文中用比喻形象的描述改为哲理性的陈述。示例: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只要信心不衰,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2)用形象的描述补写。以“生命还像……”领起写句,与文中“生命像……”、“生命又像……”句构成排比,形象表述“生命像什么”。
(3)用诗意的语句仿写。仿“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表达对人生、生命美好的祝愿。
(4)学用任一精美的语句,仿写句式。4.背一背——背读文中喜爱的语句,加深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4.比一比——收集有关生命的系列,再与课文对比读,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那树》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主题论坛——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畅谈对课文的理解,深层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教学步骤:
1.精心导入。展示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或下发书面材料),唤起学生对人与自然命运的关注意识。
2.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3.主题论坛: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学生充分准备,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将发言引向深入。学生可品读描写大树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大树对人类的贡献,可结合对人类行为的叙述,发表对其所作所为的看法,可就文中引发共鸣的情境或语句谈感受,可围绕“蚂蚁国”奇事对比动物与人类说认识,也可就人类发展与环境牺牲、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阐明见解,还可讲述自然惨遭破坏的实例等等。课堂收束,达成共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课下摘要整理发言,集纳素材,写一篇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读文改写——通过创造性的改写促进对文本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及其散文独特的创作风格。
2.读文。层进操作:
(1)读熟——复述那树的生命历程。
(2)读懂——体会那树的性情品格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读透——领悟那树的深层寓意。
3.改写。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大树的故事,我们能否以树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改写呢?师生商讨改写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提示改写要领:变客观叙述为主人公(树)的`内心独白,变含蓄的表情达意为直接的真情告白,可沿用顺叙也可变化方式,注意材料的取舍,适当展开联想与想像,总之不要脱离原文,不要违背原文,不要拘于原文。改写,交流,评点。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穿插式助读——有机地穿插相关
主要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
2.进入课中学习。
(1)穿插一:用地下森林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学生走进课文。学生观赏地下森林图片或音像资料,口头描述眼见之景,感性认识地下森林。
(2)穿插二:用刘真福著名的赏析文标题“景美、情盛、理深”作主题词,引学生深钻课文。刘真福先生曾以“景美、情盛、理深”高度评价这篇散文,你认为文中的写景“美”在何处?表达的情感“盛”在哪里?引发的哲理“深”又何以体现?学生反复寻读品味,圈点勾画。(这一环节结束时,还可穿插刘真福先生的赏析文片段,作欣赏品析小结。)
(3)穿插三:用“研讨与练习三”(或网上下载)介绍地下森林的说明文字,引学生拓展课文。可参照“研讨与练习三”实施。
(4)穿插四:以诗人杨炼的诗《地下森林》,引学生回味课文。重点就诗中的想像与情感,比较课文谈感受。
3.课堂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摘读评点——根据个人喜好,自由摘读喜欢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主要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理解内容: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怎样的主题。
3.摘读评点,赏析语言。
(1)任选角度,说说对这篇散文语言美的体会。课文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句式多样美(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流畅匀称的长句,简练精美的短句,回环复沓的句子……);词语选用美(叠词、修饰性的形容词、拟人化的动词……);人称变换美(第二人称的换用);情感渗透美(融情于写景中,情贯串叙事中,以问句的形式倾注,借亲切的称呼加强……)。
(2)分类摘读喜爱的句子和句群,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上评点。(3)全班交流。鉴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适当引导启发,在交流中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人生》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课文补白——读出空白,填充补写,拓展课文阅读空间。
主要教学步骤:
1.多种形式读课文。
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四大场景和三种人物的特点,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3.用“补白”法深读课文。
(1)学法点示:一篇中,作者没有写的地方,往往留给读者思考余地和创作空间。“补白”就是读出这些容易忽略的“空白”,并加以填补。
(2)学法实践:
①本文只举例性地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们能否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人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人生呢?
②本文说理形象,语言耐人寻味,我们能否补充充沛的事实增加说服力呢?生活中“挖掘坑道”者、“征服广阔领域”者、“在工场劳作”者很多,请各举几例。
③本文描述三种人群的生活场景,寓情感态度于字里行间,我们能否在结尾增添一段文字,总说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情感态度或对人生的看法呢?
(3)成果展示,学法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质疑探究——对课文主动质疑问难,并尝试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主要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鉴于译文的“异域”性,重点强调朗读的流畅,读后交流初读的感受。
2.自主质疑。学生就课文内容、结构、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提出疑难。教师鼓励学生读课文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3.合作探究。学生踊跃提出疑难,教师迅速筛选出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整理归类。可分如下论题,小组合作探究:语意探究(难懂的语句、形象说理的语句、蕴涵丰富的语句……);写法探究(比喻说理、夹叙夹议、以小见大……);意图探究(的写作意图、作者的人生态度……)。
4.交流评价。各小组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各抒己见,教师即时评价。5.延伸思考:学完课文,对照自己,想想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