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课文内容
《家乡的桥》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小桥,展现了江南那份悠远的意境,字里行间透出作者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首先总起全文,写“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多,接下来具体介绍了家乡桥的数量、造型、名称及桥是我们的“乐园” 来追忆、描写家乡的桥。
《家乡的桥》课文原文
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家乡的桥大都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便把两户人家连起来了;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圆形单拱桥,桥洞像个大大的圆饼,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们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跟民间传说有关系;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而来的。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隶或楷,或草或篆,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那年清明节跟着外婆坐船上坟去,每过一桥,我就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在家乡,我们孩子最恋的是桥。整个炎热的夏天,家乡的桥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捉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张开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家乡的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优美景致。
2、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爱桥、怀乡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谈话:你都知道哪些有名的桥?
一设疑自探
1、破题质疑:
这节课,请大家跟随作家王申浩到他的家乡江南去看看那里的桥。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12*家乡的桥
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家乡的桥什么样子?家乡有多少座桥?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写桥?……
你们可真是爱提问的孩子!这节课,我们重点带着这两个问题——家乡的桥有什么特点、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学习课文。
2、请看自学提示:出示提示,指名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初步感知情况检查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自然段最不好读?谁有勇气来把它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评议,随机把出错的地方强化(读的好,请你当小老师把段中带音节的词语领读一下;读不好,评议,请你当小老师把段中带音节的词语领读一下)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家乡的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两个问题你们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交流。
(二)家乡的桥有什么特点?
1、总体汇报:家乡的桥都有那些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数量多 造型美名称美) 能告诉大家你是采用什么好方法把它们又快又准确地找出来的,——抓总领句。对,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抓每一段的总领句。抓住总领句,就抓住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分别感悟:
特点一 数量多
我们来看第一个特点——桥多,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桥的多?指名读评价,(听起来,怎么不够多。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谁能读的更多?)再指名读。
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家乡的桥可真多呀!
特点二 造型美
(1)作者是怎样介绍桥的造型美的?谁有不同的看法?(千姿百态 过户桥和单拱桥)过户桥有什么特点,谁能有一个词语概括一下?那个字最能体现过户桥简单?出示图片。一个“搁”字不仅连起了两户人家,还连起了两户人家的什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 “搁”字,却充分展示了过户桥的简约美,作者用词真是妙呀!)
(2)欣赏了过户桥的简单之美,我们来看看单拱桥有什么特点?单拱桥有什么特点,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出示图文,指名朗读。他读出桥的漂亮气派了吗,谁再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读好的?多美的桥啊,真是令人向往!
特点三 名称美
江南的桥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妙,然而最令作者倾心的却是家乡桥的第三个特点——名称美
(1)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
来读读这些桥的名字吧,最好是边读边想象。读着这些桥名,你想到了什么,具体地说一种桥?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一个桥名就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难怪作者说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呢!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这种美,千岁桥……开始读。
(2)桥的名称美美除了富有诗意、蕴含故事、形状独特,还体现在哪个方面?(桥名书写)
出示字体:看到这些不同的字体,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龙飞凤舞 行云流水 秀丽端庄 苍劲有力)
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字体与桥名相映相衬,平添了几分情趣。谁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情趣?出示句子,指名读,评价,再读。
过渡:家乡的桥,它记载着家乡的历史,传承着家乡的文化!那么作者写家乡的桥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我们来交流这个问题。
(三)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桥
1、恋桥,文中体现在哪儿?
2、家乡的桥就是我们的乐园,根据这段内容,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填一填:
一想起家乡的桥,我就想起_______________;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桥的确是孩子们的乐园,令作者魂牵梦绕!
这句话你认为该怎样读?出示句子: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指名读;谁还有不同的见解?指名读?
3、几十年了,儿时的一幕幕仍然浮现于眼前,铭记于心头,那作者仅仅是对家乡桥的留恋吗?这其中还有什么情感?
带着恋桥、思乡情齐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读出感情。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们读懂了家乡的桥具有数量多、造型妙、名称的特点,时时勾起作者对桥的留恋,对家乡的思念。请浏览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王维的诗句什么意思?桥还有哪些故事?
四运用拓展
1、盘点收获:学到这里,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文内容、写法、读书方法)
2、我的作业我做主:平时都是老师给大家设计作业,这节课老师请大家当小老师,给自己设计作业。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提示:可以积累词语;可以搜集桥名的传说,可以想象石桥的故事;也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3、学生编题,典型题展示:仿照课文2——5段总分的写法写一段话
4、结束: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江南石桥的无限风光,感悟了作者浓浓的恋乡意,款款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12 * 家乡的桥
数量多 造型妙 名称美
思 乡
一、说教材
《家乡的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12课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小桥,展现了江南水乡那份优雅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二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
自读自悟法,朗读体会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入情入境。
1、师:江南水乡河湖交错,小桥流水,如诗如画,一起去看看吧!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组词。
2、,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初识家乡的桥。
1、指名读课文,你对家乡的桥有哪些了解?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学生交流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欣赏家乡的桥
(一)数量多
1、出示句子
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象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着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2、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
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像个大大的圆饼,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指导朗读
(二)桥名美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三)桥趣多
整个炎热的夏天,家乡的桥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捉一对毛蟹呢!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我们________我们____
五、配乐朗读,拓展感悟
1、此时,故乡的桥不再模糊,它清晰的展现在眼前。配乐朗读全文。
2、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他时常想起家乡那千姿百态的桥。他爱的只是桥吗?
3、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随着弯弯绕绕的小河,象一条条血脉,网布在作者身上。这一座座小桥,不正将作者和故土相连吗?
六、课堂小结,感悟乡情
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他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乡情!
七、作业设计
选家乡的一种事物写一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叙事抒情与写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品味抒情散文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文章的抒情方式与行文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
分析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品味抒情散文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难点:
掌握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
学习方法:
诵读、概括、分析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初步品味抒情散文的优美语言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2、分析作者笔下榕树的特征,掌握写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一、导入(由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导入)
1、中山籍作词人李海鹰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曲叫做《弯弯的月亮》,我们一边欣赏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一边留意幻灯上的歌词,然后请同学来告诉我,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展示歌词)
2、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表达的是什么的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3、请学生回答问题,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思乡之情,作词人在歌词中选择了哪些意象?
明确:月亮、小桥、阿娇、船、河水
4、教师明确:思乡之情是中国文人历来比较钟情的一个主题。但是,他们往往比较含蓄,如《弯弯的月亮》的作词人一样,没有直接地高呼“故乡呀,我好想念你”。而是通过对故乡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景物和人的细腻描写,像歌词里提到的小桥、船、河、阿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的抒情散文《故乡的榕树》,来体验这种思乡之情,学习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
二、初读课文
1、快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2、点拨字词读音,完成学案的注音练习题。
摇曳(yè) 鬈(quán)曲 嘎嘎(gá) 汩汩(gǔ) 苍虬(qiú) 皮癣(xuǎn)
饭甑(zèng) 笃笃(dǔ) 战战兢兢(jīng) 黝(yǒu)黑 凉飕飕(sōu)
3、全班齐读,选段朗读,注意体验情感。
读第3、4、5、9、10自然段(留意学生字词的读音,关注那些不开口朗读的,强制性要求他们朗读。)
三、研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故乡榕树的句子,并分析榕树的特点。(可以讨论)(强调按课文的顺序来)
明确:
1、“我仿佛又看到……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高大魁梧、树龄大、茂密、美丽动人
2、“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枝叶茂盛、形状怪异、顽强
3、“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四季常青
4、“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到这里透一口气。”——阴凉、
这些都是作者直接描写榕树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正面描写。
5、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
6、分析第4自然段。
明确:第4自然段没有重点写榕树,但是却选择了榕树边上的`一些东西来写——清澈的小溪、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嘎嘎叫的欢笑的鸭子、洁白的石桥、兀立的刻字的碑、被抚摸光滑的小石狮子。“高大魁梧、树龄大、茂密、美丽动人、枝叶茂盛、形状怪异、顽强、四季常青、阴凉的榕树”就被包围在这些东西之中,你感觉它们构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美丽、宁静、和谐,快乐……)这一段是对榕树的侧面描写。
7、通过对榕树的正面、侧面描写,你觉得作者在这其中表达了对榕树一种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眷念、思念。当然,对榕树的热爱、眷念、思念,实际上都是对故乡的热爱、眷念、思念。
8、这种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叫——写景抒情。本文是一片非常优秀的抒情散文,除了写景抒情的抒情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叙事抒情,下次课,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种抒情方式。
四、作业
把本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摘抄在积累本中,熟读、品味。
五、板书设计
特 点 画 面
高大魁梧、树龄大、茂密、美丽动人 美丽、宁静、和谐,快乐
枝叶茂盛、形状怪异、顽强
四季常青 感 情
阴凉、 眷念、思念
抒情方式
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