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优美的句子带成语故事 正文

优美的句子带成语故事

时间:2025-05-09 07:10:53

1、《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

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

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

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

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

场.”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

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

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

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

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

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

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

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道理:告诉我们对待事物的时候,不能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就要了解事情的全部.

2、《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

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

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

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道理: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2、《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

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

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

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

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道理:它的主要意义是要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增添自己的烦恼.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3、《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

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

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获得

一个好成绩是有可能发生的.

4、《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

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

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

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

了这个小吏.

道理: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5、《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

为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

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

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

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

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或者说总是运动的.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

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也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

之人。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

收获了知识作文1

暑假的时候,我除了写作业,其余时间就是玩,过得如鱼得水,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神秘地对我说:“儿子,你过来一下,我给你一样东西,”我好奇地跟过去,走近一看,原来是我梦寐以求的书——《三国演义》,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特别是书里的英雄人物,我高兴地拿着书,独自坐在客厅里,如饥似渴地看起来,立刻就被书里的情节吸引住了。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地进入知识的海洋,在里面尽情地遨游。高尔基曾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史书,主要讲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历史故事,如连环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还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仁义爱才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劳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正直敦厚的鲁肃等,一个个都栩栩如生,使人百看不厌,越看越爱不释手。

我不仅读出了快乐,而且收获了知识。

收获了知识作文2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我们会收获果实,收获成功,收获喜悦,还会收获有趣的故事,而我也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知识。

暑假的时候,我除了写作业,其余时间就是玩,过得如鱼得水,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神秘地对我说:“儿子,你过来一下,我给你一样东西。”我好奇地跟过去,走近一看,原来是我梦寐以求的书——《三国演义》,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特别是书里的英雄人物。我高兴地拿着书,独自坐在客厅里,如饥似渴地看起来,立刻就被书里的情节吸引住了。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地进入知识的海洋,在里面尽情地遨游。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史书,主要讲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历史故事,如连环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还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仁义爱才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劳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正直敦厚的鲁肃等,一个个都栩栩如生,使人百看不厌,越看越爱不释手。

我不仅读出了快乐,而且收获了知识。

收获了知识作文3

阅读书籍,让我快乐;阅读书籍,让我收获知识;阅读书籍,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喜欢阅读。

上学期的作业非常少,我要等妈妈下班后一起回家。每当我写完作业后,我都会拿出书来,在一旁静静地看书。每周,我都要在科普图书馆借上三本书,而家里妈妈准备的名著,却不曾看。我喜欢借《笑猫

我还爱看关于科学的书。

有时我看到星星在向我眨眼睛,就会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和月亮啊?”妈妈只会说:“你问我,我问谁?”妈妈不懂这样的科学道理,每当这个时候,只会说像这样的话。哎!我只有靠读书了。我还会借一些关于宇宙的故事的书,去认真的看,认真的读,这样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而妈妈还是说那老掉牙的话:“不读名著,读这个干嘛?”我感到很苦恼,我读什么书才行呢?

我读不懂那些名著,我根本不懂那时什么情况,怎么能读懂名著呢?我想告诉妈妈,读这些书也可以让我收获很多知识的!

收获了知识作文4

以前,我总是不怎么爱看书,妈妈给我买的书,我总是丢到一旁,尤其是一二年级,我常常这样做。要不我的书怎么个个都是很新。

后来,妈妈看到我这样很不高兴。于是,妈妈对我说:“你这样怎么行呢?要多看些书。”“知道了。”我胜其烦地回答道。

但是,后来我想了想:妈妈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啊!于是,我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看了一会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想: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看着看着,我越来越觉得有意思了,忘记了时间,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

妈妈叫我吃饭,我也没听见,后来妈妈拍了我一下,我才从书的海洋里回过神来。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我家里的每一本书我全都读过了,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我和同学玩智力题抢答,我抢到了4道题,答对了3道,我以绝对的优势获胜了。他们都羡慕地问我:“你怎么懂那么多啊?”我说:“这都是多读书的好处啊!”

读书能给我带来知识,所以我更爱读书了。

收获了知识作文5

一天早上,吃早饭,奶奶买了几根油条。

我拿起油条刚要吃的时候,爸爸说:“等等,先别急着吃,我来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油条的来历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爸爸说:“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奸臣,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召回了岳飞,又用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大家都十分痛恨秦桧,把秦桧做成了油条,大家觉得还不解恨,又把他放在油锅里炸,然后把他们吃掉”。爸爸一讲,我一下子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爸爸懂得真多啊!我脑袋里突然又冒出了一个问号,为什么油条是两根的.呢?爸爸接着说:“害死岳飞的时候,秦桧和他老婆王氏在东窗下密谋一起商量,是他们两一起害死了岳飞,所以油条就做成了两根。又因为后来,秦桧和他老婆在东窗下密谋害死岳飞的事,被人家知道了,就有了《东窗事发》的成语。”

爸爸你真棒,爸爸你怎么懂得那么多呢?爸爸说:“这些都是从书上学到的,你要多看书,学到新知识”。

知道了爸爸,,以一定多看书,多学知识。

知识的力量真伟大啊。

收获了知识作文6

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抱着我坐在沙发上,指着识字卡对我说:“妈妈是一,爸爸是二,宝宝是三……”望着妈妈的眼神,我快活地手舞足蹈。

稍稍长大些,我的心里便充满了许许多多神奇的幻想。来到黄波英语幼儿园,老师教我们认识生字和儿童读物。多此,我对看书产生了兴趣。当我背上书包,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辅导我们学习课外读物。听着老师的讲解,连挑带拣地辨别着认识的字,感情着字里行间有趣的故事,我开始喜欢阅读课外书了。

二年级开始,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于是我便知道了课外书的重要,对课外书更是爱不释手。

如今,我已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我早已能够独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知识的海洋,课外书能使我们的知识丰富起来,更能使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多彩。书也是氏族的老师,它将永远让我收获知识。

收获了知识作文7

今天中午我们吃完牛头宴,就开车去了姑妈租的菜地摘菜。一路上,我像一头花也花不完力气的小牛,不停的说啊说,妈妈说:“留点力气摘菜吧.”我听了点点头。

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菜地,我们下了车走了一会的石子路,就到了我们的菜地。我看见路旁别人家的菜地里种着白菜,西红柿,萝卜和空心菜。来到我们的菜地,我不顾一切地跑下去,顺手摘了颗鲜嫩的油菜,跑回去给姑妈和妈妈看:“怎么样?牛吧!这吃起来一定口感很好!”姑妈接过来看了看,摸着我的头说到:“你怎么把没长好的也拔下来了?”我奇怪地看了又看,不解地问:“是绿的,长好了呀!”“长没长好,不光要看颜色,还要看大小和高矮,又高又大的就是长好的,又矮又小的就是没长好,记住了吗?”妈妈亲切地说到,我听后恍然大悟,重返菜地,这次我摘的全都是合格的,我们摘了好几大袋子的菜,高兴的回家了

回家后我还亲口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真香啊!

收获了知识作文8

从书中,我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快乐。在阅读时,书籍把我带到了一个快乐的世界,一个知识的海洋。于是,我迷恋上了读书,迷恋上了书里丰富的知识。

我平时最爱看《小学生同步作文》、《儿童文学》、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这里面知识丰富多彩,让我看了又看,像总是看不够似的。这里面教会了我怎么写作文,怎么把作文写得更精彩,怎么修改作文,怎么更明确的表达文章中心。它们还教会了我做人,怎么样理解人,怎么样尊重人等等。我每次读书都有迷恋其中的感觉,那快乐的滋味,像蜜一样滋补着我的身体,滋润着我的心田;那种迷恋其中的感觉,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充实。我明白了“路是走不完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

读书除了给我带来快乐,还让我增长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在读书时,我记下了里面许多优美的、值得永远欣赏的句子。有时一些句子不容易理解,我就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不懂的句子,我就查字典,向妈妈请教,向老师请教,并结合书中的先进人物学习。

除此之外,书籍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收获了荣誉。啊!我不由的喊出“我爱读书,我喜欢读书,我也乐于读书!”

收获了知识作文9

去年暑假,我随着全国青少年“中华情·中国梦”的组织来到了北京参观,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别提我有多高兴了。

在这里第二天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北京市消防总队特勤支队。从大巴车上向外望消防车,训练场、住宿楼、接连映入眼帘,一辆辆消防车雄伟“霸气”;一个个训练场广阔无垠;一栋栋住宿楼高大无比。然而最帅最勇敢的就是消防官兵了,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迎接我们,领着我们参观他们的“家”,那里有数不胜数的奖杯,奖章,锦旗和所受过的荣誉,还有叠的像豆腐块一样的军被以及工工整整的板报,参观过后,又带我们体验了地震模拟测试仪器。让我知道,地震时应该迅速逃离自己所在的建筑物,不能因为想快速逃离而乘坐电梯逃生。应有序根据绿色荧光安全出口指示灯迅速逃离,不应该因惦记着自己的钱财而耽误最佳逃生时间。同时还带我们去了火灾逃生屋里亲自体验一下逃生的过程,让我们知道发生火灾时应冷静分析火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火场,如果情况紧急。应拨打119火警电话,具体的说明火场所在地和火势蔓延程度,用手电或颜色鲜艳的衣服摇摆,等待救援。

经过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了解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

收获了知识作文10

听说金鱼睡觉的时候是睁着眼睡的,真的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亲自观察一下。

于是,我叫妈妈给我买了一条金鱼,然后又找来鱼缸,最后倒上水。金鱼开始在浴缸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可是我没心情欣赏金鱼漂亮的泳姿,一心盼着天赶快黑下来,盼着金鱼赶快睡觉。鱼到底会不会睁着眼睡觉呢?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终于天黑了,我仔细观察这金鱼的一举一动。可是金鱼还是很活跃,急得我在屋里转来转去。直到晚上9:49分的时候,我发现鱼不再游来游去了,一副很安静的样子。我知道它睡觉了,于是我轻手轻脚趴在鱼缸前,仔细看着金鱼的眼睛。呀,金鱼果然是睁着眼的。

可是为什么金鱼睡觉的时候会睁着眼睛呢?我查阅了《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鱼没有眼睑,所以金鱼的眼睛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无法把眼睛闭上。

今天我亲眼看见了金鱼睡觉的样子,还收获了新知识。我很高兴。

虚左以待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死后,安王即位,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他为人仁爱且尊重人,不管是才高八斗还是资质平平,他都谦虚而礼貌地与他们结交,不因自己身份高贵而傲慢待人。所以方圆几千里内的人士都争着归附他,他门下的食客竟有三千多人。因信陵君贤能,且门客本领高强,诸侯国有十几年不敢兴兵谋魏。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多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夷门的守门人。信陵君听说了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决不会因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

于是信陵君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座之后,信陵君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嬴。侯嬴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他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信陵君的反应。信陵君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候。侯嬴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上的肉铺里,能不能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呢?”信陵君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嬴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信陵君,故意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的脸色更加温和。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信陵君开宴,而此时街市上的人们都看到信陵君手拿着辔头等人,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嬴。侯嬴看信陵君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了信陵君家中,信陵君引侯嬴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惊讶于信陵君的举动。酒兴正浓的时候,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祝酒。

侯嬴对信陵君说:“今天我已经为您做了很多事情。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您却屈尊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本不应该有访朋友的要求,但您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我侯嬴是为了成就您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马车久久地站在街市里,我借访问朋友来观察您,您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上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您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嬴便成为信陵君的上等宾客。

后来,赵国邯郸被秦军包围,赵平原君向魏求救。魏王虽然派大将前去准备援赵,但又因惧怕秦国而按兵不动时,是侯嬴帮信陵君谋划,盗取魏王兵符解得邯郸之围。侯嬴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就在他离开魏国后自刎而死。

——《史记·魏公子列传》

虚有其表

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时间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

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www.gs5000.cn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

——《明皇杂录》

掉以轻心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永州司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潭州刺史韦彪的孙子。

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这种礼节。最后,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碰了壁。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事们谈起了这件事,同事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有什么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其实,雪和太阳有什么过错?问题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礼的孙昌胤没做什么错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笔锋转回到韦中立拜师求学方面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受到感动,所以愿把我写文章的

韦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点和启发,写文章进步很快。后来,他中了进士。

成语“掉以轻心”即从柳宗元“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的句子中得来。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战国策·楚策四》

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