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节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妩媚秀丽的主体形象挥洒已就。作者再从次要方面略添几笔加以点缀铺垫。层次:“空中”——“山间”——“江上”;色彩:云雾——白,树——绿,花——红。这一切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临摹水墨画。捧卷而读,恰似饮露沐曙般赏心悦目。
动态美。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轻上船,徐挥桨,方得要旨。于是,通过“船桨激起的微波”与岸、与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徐挥桨、缓行船、细观察、多咀嚼,终感甲天下之桂林之水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袭水路观赏如手捧硕大无朋的画卷而徐徐打开,细细品味,忽觉自己也成画中一物——“人在画中游”,景不醉人人自醉。这景、这情、这意,实在是美妙无比。也只有这温和的动与秀美的静相结合,才会产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学效果来。
作为四年级的讲读课文,在完成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而实实在在地从学生心底激发起最真切、最朴素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文”、“道”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可以先列举我国一些的自然风景区,然后引出:广西的桂林山水也是其中的风景区。还可以事先编辑一部介绍桂林山水风光的录像节目在此播放,以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艳羡与向往之情,然后引导学生随着课文,跟着作者的笔,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二、阅读理解 加深认识
1、理解对比。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的水对比,更显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更显出它的妩媚柔情、流光溢彩。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之比,尤突现桂林山那独树一帜的奇、秀、险之独特风韵与气度。
2、理解比喻。这也是本文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本文表现桂林山水的妩媚秀丽、风姿绰约多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全文共有四个比喻句,七个比喻,教学中应牢牢把握。可以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弄明白这个比喻句主要的意思是要告诉读者什么。如第一个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可提问“这一句主要写水绿,那么后半句要告诉我们什么?”以此让学生知道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漓江水既绿又洁,而且色泽又是那么的光亮。其次让学生明白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如上句是把漓江水比作翡翠。还有的比喻句中有几个比喻,把一物比作几物,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一句中把山比作屏障、比作竹笋。最后理解这样比喻的好处,这也是教学训练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先逐句理解,到总结时加以归纳总结:⑴能把句子意思写具体、写生动;⑵能使人产生联想,如形状、光泽等;⑶能产生美感。在方法上可先让学生按上述三步分步口头叙述分析,反复诵读,切身体会比喻的作用;再让学生按此学法把三个步骤捏作一团,分小小组进行口头分析叙述。以此初步理解比喻句的形式、作用,并在这过程中获得对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赏能力。
3、理解动静结合。山水为静态,就连水的流动都趋于静止不动。“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互为衬托,互为映照,是二个静物的结合,却呈动的趋势。挥桨荡舟漓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中间的“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中应抓住一个“才”字,理解到这突出了水静的特点,以动衬静,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文末“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中既有人的动——“走进了……画卷”、“人在画中游”的动感,更要理解到人走进“画卷”后,随着游程的推进,这一“画卷”也渐次展开呈现,因而这“连绵不断”也就获得了动的属性而表现为动态。至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物皆为画中景物,而此画又是动态的,随着观察点的转移而不断变幻着的自然景观,动与静达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统一。惟自然才有如此伟大力量!
三、立体参与 尝试游览
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时兴趣已得到激发,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又已获得了不少既外在又理性的认识,但还显得比较支离破碎。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一条整体捏合、整体参与、尝试“游览”的方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在总结课文阶段,可以放录音(我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上小船跟随作者去漓江“游览”一番。“游毕”进行交流。我们的这一番“游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巨大无比,孩子们的感受更是无与伦比,必欲吐之而后快,将来必欲一游而却愿。至此,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课文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一、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和“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运用这样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静态美,使读者更加领略到桂林山水的壮美景色。
三、对比美
作者在写漓江水时与大海、西湖相比,这些景物人们都比较熟悉,甚至有的曾经游览过西湖、大海,作者用“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漓江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往下读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呀!课文结尾处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照应了开头,使文章内容更加融为一体,又仿佛把读者带入美景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阅读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仔细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要吧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二、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四、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没有峨嵋秀、没有青城幽、没有华山险、没有泰山雄、更没有黄山奇,但钱币上桂林的青山绿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映衬在人们的脑海里,令人身临其境。
啊 !桂林,奇山秀水就是你的眷梁,迷蒙的云雾就是你的轻纱,绿树红花就是你的衣裳.你就像一位降临人间的九天仙女.点染着祖国的壮丽河山。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桂林四绝。而闻名全国的七星岩和芦笛岩被称为神仙洞府和幻境仙乡。
顺着曲折萦回的漓江,犹如展开一幅中国山水画长卷,其间千岩万壑,奇峰异洞,不计其数,一旦你亲历其境,游踪所及,一定会陶醉其中,叹为观止。
我从没看见过顺峰山这样美丽的山.顺峰山真奇啊,山峰一座座拔地而起,像健壮的老人,像庞然大物的大象,形态万千,变化无常;顺峰山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绿玉石,像新生的竹叶,色彩缤纷;山顶上的景物十分秀丽;顺峰山的山真险啊,走到了山顶,往下看,好像掉了下来一样,真险啊!
坐在竹筏上,卷起裤脚,将脚放入漓江水中,一阵暖意涌上心头,随着竹筏的`移动,脚底不时荡起一团团晶莹的水波,格外清澈。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就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就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经过我一番仔细观察,果然就是山清水秀、美不胜收。近处的山高耸入云,山上长满了参天大树;山下长满了奇花异草,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山脚,江岸上就是风姿卓越的凤尾竹。
澄澈的百里漓江,由于“山”和“水”就是相得益彰的奇妙组合,使得顺流而下的水上历程,犹如一条蜿蜒的青罗带,成为连绵不断的一片人间仙境。江面的景色,变化多端,时而滩浅流急,如万马奔腾,时而清澈平缓,游鱼历历可数,江中积石渚洲,时时可见。两岸奇峰,挨肩而立,拔地而起,碧波倒影,纤毫毕现,摇曳生姿。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就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当我坐船在漓江畅游时,我更近距离地感觉到了这些山的诱人魅力。漓江上最先看见的景点就是鲤鱼挂壁,真像一只鲤鱼挂在山壁上。最后这来到了阳朔,到了千里画廊。看见有像猪八戒的山,有的山从后看像小企鹅,从侧面看像一个驼背的老大爷,从前面看像一个小男孩儿。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艳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2.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
3.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霭青。兴坪山似画,阳朔水如晶。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金秋渔火夜,百里尽蝉鸣。
4.渡远千峰外,轻舟八桂临。象山浮水月,芦笛逸清音。九马丹青画,一江烟雨琴。秋风邀夜月,夜月作诗吟。
5.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水岸衔阶转,风条出柳斜。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
6.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7.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8.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9.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10.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11.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12.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13.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
14.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15.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16.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7.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