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苏州平江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苏州平江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8 23:49:49

走在古色古香的平江路,看看吹糖人的老爷爷,逛逛商品琳琅满目的礼品店,是多么悠闲自得的享受啊!

到这有着江南水乡之称的苏州游玩,一定要到平江路走一走,看一看。

走在古色古香的平江路,沿途有许多很有特色的商店。有神奇的剪纸店,好玩奇异的礼品店,诱人搞怪的小吃店……“狐狸家”的酸奶、“鸡脚旮旯”的鸡脚都吸引了不少游客。而另外一家名叫“神仙冰激凌”的小店更是好玩,三十元一杯,用叉子叉上一根放进嘴里嚼一嚼,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鼻孔和嘴巴里窜出团团仙气,惹得自己和周围的'游人哈哈大笑……

走在古色古香的平江路,别忘了找一找吹糖人的老爷爷,仔细看看他是怎样吹糖人的。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准备吹一匹枣红马。他先揪出一大团红色软糖,捏了又捏,然后对着一个捏出来的“小尾巴”吹了口“仙气”,软糖立刻变成了一个空心球,接着,他灵巧的双手又捏又拉,做好了马的身躯、四肢和头部。紧接着他又用绿色软糖做了眼睛、缰绳,红色软糖做了鬃毛和尾巴,白色软糖做了马鞍,还用这些颜色做了一个调皮的小娃娃。当把这些一一粘在一起以后,一匹活灵活现的枣红马就闪现在眼前。而整个过程竟然这么快,老爷爷一定是吹糖人的高人。枣红马刚做好,一个小妹妹就迫不及待地买了开心地吃起来。

走在古色古香的平江路,连礼品店也是有趣的。走进一家礼品店,你可以随处看到树叶和松果拼成的猫头鹰、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形形色色的小书签……随便选一件当作礼物送给朋友,都是不错的选择呢!

走在这迷人的古色古香的平江路,你是不是也被这浓浓的水乡情陶醉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

一提到苏州,大家该就会想起虎丘,想到园林,想到刺绣,想到昆曲,想到评弹,想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吴衣带水,方寸之地,千古风流,是你不得不相信绝世之美的力量,比倾国倾城来得更厉害,更让人醉心。

苏州是天堂的一半,是一面不老的镜子。世间曾有苏州,世间唯有苏州,寻她,她在这里,不寻她,她也在这里。一个不曾老去的灵魂,踏着光阴而行,我愿在苏州,寻找到与艺术心灵相契合的空间,寻找到那个前世的乡愁。

苏州的方言,亦称之为吴语,盛名于历史,号称“吴侬软语”,俗称“苏白”“苏州闲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听起来让人觉得“糯笃笃”,音韵颇为顺耳,以至于有的外地人“情愿同苏州人相骂”以此来达到听很有味道的“苏州闲话”的目的。

苏州的历史是久远的。吴中,作为古吴文化的发源地,从商代末年,泰伯、仲雍避奔江南建“勾吴”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不可谓不远吧!而到了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造姑苏城,初步形成了后来的平江区范围,平江的历史街区较好地保存了《平江图》中的古城风貌,平江路上的小店,想不进去吃点东西、坐坐都难,在平江河旁,你可以不争朝夕,不争名利,看时光静静地从指尖划过,如若闲来无事,真可以来此坐坐,安安静静地悠然一下午,看看书,喝几杯茶。或许哪一天,在某个巷口,会遇见这样一个女子,身材高挑,轻裹着一袭旗袍,很柔很细地贴紧着爱恋,以绝美的姿态呈现在时光里。那披着肩的长发,在时空的交汇间,可以放进诗,词,书,画,带着阑珊的美丽,在馥郁的季节里,优雅,闲适,恬静。

相城,据说是因为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象其地,欲筑成于其”而得名,孕育出了陆逊、沈周、文征明等历史文化名人。来到这里,是不该让自己错过阳澄湖八鲜的,“大闸蟹,桂鱼,白鱼,甲鱼,菱角,莲藕,河鳗,清水虾。”够滋味吧!如果时间充裕,去渭塘逛逛也是不错的,那可是著名的“珍珠之乡”微风拂面,别有一番舒适。

说到苏州,就不能够绕过虎丘,虎丘是苏州古城的象征,构成了苏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古老的图腾,大文豪苏轼就曾说过:“到苏州而不要虎丘,乃憾事也!”“虎丘”一名来历已有2500年之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而逝,葬于此山,如后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其墓上,故名“虎丘”山,千年以来,一直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时至今天,虎丘还是虎丘,只是塔有点斜,仿佛是千年不变,最早呈现并象征着视觉中的苏州。

沧浪区得名于“沧浪亭”始为吴越王钱穆之子钱元璙的池馆,宋苏舜钦以4万贯钱买下废园,并进行修筑,傍水造亭,题名“沧浪”,并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以述记,同时邀欧阳修作《沧浪亭》长诗,欧在诗中叹曰:“清风明月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于是“沧浪亭”鸣声大著。是啊!在苏州的历史深处,藏着有那么多的文化小典故,不管是拙政园还是狮子林,每一个园林的名称都寄托着主人的理想和诉求。轻触苏州的旧光影,总有一些句子会滴墨成伤,总有一些物什,一些人会在记忆里站成永恒,也总有一份份深情渗染在蓝衫红袖里,恋依不舍。

苏州的园林是中国山水画的立体体现,充满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情趣,那么匀称,那么和谐,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技法和写意技术的精妙范例,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有着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积淀。古典园林,作为苏州的城市名片,城市的文化精髓,其优雅,清秀的文化元素,作为古典审美的核心,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已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和情感的精神家园。

来苏州,山塘是不该错过的。七里山塘,千年古加,在华灯初上的傍晚,小楼雕窗,仿佛还是千年前婉约的模样,不知白刺史当年有没有想到,自己一时兴起的开掘,造就了山塘这千古名声。买点小工艺品吧,回家了依旧还可以触摸苏州的风雅,谁不愿意被眼前的美所俘虏呢!逛观前,也该是计划中的一环,作为苏州最出名的老字号商业街,小吃的四大圣地之一,再怎么也得要饱饱口福,吃几块梅花糕,再做一个清冷的梅花梦,若能如此终老,也没什么不好。

踩着时光的韵,是否还记得苏州之约?相逢此刻,从观前到平江老街,似乎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仿佛又回到了诗词的章句里,如此的风月,如此的小桥流水,如此的吴侬软语,似乎有着梦幻般的美。是的,苏州是有灵魂的,苏州的文字是有情感的,需要用心慢慢感受才行。如果我们对苏州能多投放斜凝眸的注视,或许会从远逝的历史当中体会到更丰富的情味。

无疑,苏州是小家碧玉的,听一段咿呀的昆曲或评弹,诉说着如水般潋滟是悲欢离合,想象着千百年来此地,有那么多佳人才子,演绎着荡气回肠的故事。如今,只有小桥流水沉默着依然,可时光还是如此清浅,隐隐约约能看到有佳人在情歌吟唱;寂寥的雨巷里,那带着丁香般闲愁的女子撑着油纸伞,默默而过;三两个书生,笑谈在画船里听雨,坐看灯影水色。

在时光的水墨画景里,美,是可以用来浪费的么?或许这世间,只有苏州才能够回答吧!

平江路,是一条普通的沿河石板街,也是古城苏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一条街道,是古时苏州东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南起干将路,北接白塔路,全长1600多米。苏州在旧时也曾称为“平江城”,早在南宋时的苏州地图《平江图志》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其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的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近千年来,唯有这条街较完整的具有苏州古城的水乡风貌,古朴典雅,走在街上依稀回到了那时的情景,实在是有些时间穿梭的感觉。

我曾多次独自去平江路,不管是和熙的阳光或是细雨的午后,很随意的走在路上,比较安静的随目光所及的各条街道小巷,感觉几与城市的喧闹相隔绝,耳旁不时的传来琵琶声声,以及委婉轻柔的昆曲,夹杂在吴侬软语的乡音里更觉优雅独特。时不时的与几位老伯大妈闲谈几句,他们或许会与你讲一些传说故事或者指点一下附近几幢老宅的历史,那些古巷民宅似乎也鲜活起来了。

一条水巷河道,一条古朴老街,几座石板古桥,两旁的各式民居散落在河道的两边,斑驳的墙壁隐约透出历史的沧桑,精致的雕花门窗还可看出当时工匠的独特手艺,那些褪了色的暗褐色的油漆更显得年代的久远,门楣上的匾额有些已逾百年,门面几乎还是旧时的木栅,一块块的开门关门,后进低矮的阁楼翘角飞檐,一色是雕花镂空窗棂,阳台上放有各色盆景,或兰或菊,玻璃器皿内的水仙清雅淡远,天井院落内总有几枝树或藤蔓盘沿至屋檐,好鸟者把鸟笼挂在枝丫上,鸟的欢唱与游人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真是说不尽的欢畅和热闹。

河堤的两岸均是用青石条堆砌而成,河道很窄,石板桥大多不高,在北端仅有一座石拱桥,分水河道的转弯都是直角,整个河道纵横交叉,贯通全城,形成了古城的水道网络。早年时曾随父亲摇着船穿行在城市的河道里,有些稍窄处只能用竹篙点击堤岸前行,两船来往需在稍宽处让行方能通过。民居大多靠河堤而建,开窗即见河面,有些乡下进城的货船一路叫卖前行,屋内的居民听到,只需从窗口吊下篮子,就可买到需要的食物,银货两讫,方便极了。

船在河道里穿行,相隔不远就会有一座石桥,低矮的需俯下身才能从桥下穿过,残缺歪斜的桥桩或桥墩布满青苔,石缝中蔓草丛生,桥栏上的各种雕纹依稀可见,河堤上的石凳、石栏可供行人休憩。摇船行进在城市的河道,真可谓:我站在船头看沿河两岸的风景,行人站立桥面看穿梭河道的小船悠悠前行,实乃水城一绝。那时的河水清澈,一般居民们在早上都从河里提水,盛放家中的水缸即可饮用,水上的船民大多直接提水烧菜煮饭。

平江路几乎汇集了古城的水巷特色,河东是石板街道,河西均是民宅,多依河而建,外墙大多已斑驳,尤如丹青淡剥,墙面上攀生出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站在河岸或小坐于石栏,河水在悠悠的流淌,对面古朴的民居,褪了漆的阁楼气窗,灰白的墙壁上随处可见掉了叶子的爬山虎,靠近地面潮湿的墙壁石缝里生长着野蒿之类的杂草,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相得益彰,恰似一幅历史画卷,伴随着古桥上模糊的铭文,一起见证着老街的兴衰历史。

身旁是热闹的店铺,游客穿梭往来不绝,各种特色点心沿街摆设,备有桌椅,可随意坐下品尝。沿街店铺的门面虽沿袭着原有的装饰,可店内大多经过装修以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陈设已有许多的变化,除了一些老店经营民间工艺等特色品种外,别的店铺则经营时尚的商品,不少老宅已改作经营酒吧、茶坊、会所,甚至于很现代的,只是外表并不张扬而已。

这条老街近年来的修复兴起,以经营传统商品为特色的街道,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商户,街面还是以维持原状为主,各色招幡或仿古小旗,或挂红色灯笼,在风中摇摆招展,传统与时尚共存的经营特色,成为游客必到的场所,可随意购买民间手工艺商品,苏绣或丝绸,品尝地方美食,聆听评弹昆曲,游览古城水乡特色,实乃是最佳的游玩之处。

干将路对面即是苏州大学,学生们稍有空就三五成群的结伴走在热闹的街道,那些时尚的店铺里几乎就是他们的天下,本就不宽的街道更是显得熙熙攘攘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增添了蓬勃的朝气。

与平江路两边平行的街巷有好多,若有时间或兴趣随意的走入窄窄的巷子,安静中更显典雅,凝聚着古城悠久历史文化,听其名字就会觉得似乎回到了从前。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胡厢子巷,狮林寺巷,中张家巷,丁香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待,可以列出一大串,每一个街巷名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巷子的一径是高高的院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你可看到,窄窄的巷子里,庭院深深,院落里面都有一些花草的摆放,别有一番韵致。居民们的生活大多简朴,很窄的过道内一般都居住着几户人家,在门口有的老人手捧一壶茶,膝上放着当天的报纸,有的在下棋、聊天,大妈们在屋内洗菜做饭,孩子们在戏耍,真是典型的市井生活画卷。

古城繁华地,小巷故事多,有些院落曾经居住着大户人家,当时可谓门庭显赫,风光无限,晚清近代的许多名士都曾居住过这些窄巷深宅的院落之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在悬桥巷27号了,曾是清代同治七年洪钧的状元府,更使他出名的是他的一段浪漫婚姻。当年他把一位年方二八的“秦淮河名妓”赛金花娶进府中做了三姨太,还专门为她另造了房子。风姿卓越,正当妙龄的赛金花和状元之间自然是发生一出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洪钧出使西方带着赛金花同往,使她见识非凡,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回来后在社交圈更是如鱼得水,自然成了中国第一代的“交际花”。可惜洪钧过早谢世,赛金花后来去了上海,开始了真正属于她的“名妓”生活,之后名满上海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妓。

你若爱好戏曲的可去中张家巷,稍一进入就能听到婉转的评弹,循声向前就到了“评弹博物馆”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走的巧或许可听上一折开篇,男穿长衫,女着旗袍,怀抱琵琶,用地道的苏州方言时而说上一段,时而唱上一曲,把故事说的神采飞扬,听得你如痴如醉,不忍离去。

再往巷子里走又是一处“昆曲博物馆”,崇脊筒瓦,牌匾显赫,门口悬挂着大红灯笼,一幢传统的古建筑庭院,外表没多大特别,走进去才感觉不是一般的好。庭院里宽敞明亮,青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过道的墙壁上都是历代名家的戏妆照,解释着昆曲的发展历史。南面正中的一个古戏台,院子里的两边摆放着各种戏装道具,台前是桌椅供戏迷们品茶听曲两不误。戏台的上端天花板上用繁复的藻纹装饰出窟窿的形顶,状凹如井,顶端置一大铜镜,周围浅雕众多的黑色蝙蝠与金色黄云圆雕相依相绕,色泽异常艳丽,蝙蝠与祥云盘旋而上,直达铜镜周围。这个室内的设计妙不可言,屋顶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顿时变得圆润洪亮,余音绕梁更是经久不绝。

昆曲可称是戏曲之祖,历史最为悠久,她更注重的是服饰之美,唱腔的圆润委婉,舞美的仪态优雅,音乐的幽远深旷,将戏曲之美达到了极致。一曲青春版的《牡丹亭》走向世界,引起轰动,享誉海内外。现在的昆曲在继承和发展中更趋于完美,这样的舞台、服饰、唱腔的完美组合是整个戏曲舞美艺术的最高峰,昆曲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乃是实至名归。

一条平江路就是一座苏州古城的历史,每一块石头,每一幢老宅都是一段历史的传奇,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街,更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几乎就是历史的博物馆,那些故事的背后曾经发生的历史似乎就隐藏在这些古老的物体之中,随时都在散发着文化的蕴气,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至于本身就生活在苏州的我,自然会在空余的时间忍不住常去,只是随意的逛逛,也许这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喜爱,不经意的走进博物馆听一曲评弹或昆曲,或是静静的待上一会也是会感到无尽的惬意,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