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江南,始自凌云之志;
雁从塞北,啸如誓水之音。
十里秦淮,文曲照而生色;
千秋都会,清风吹复出尘。
烈马萧萧,回望烽烟故道;
芳菲郁郁,铺开锦绣新程。
世事无常,天有时人之虑;
生民得所,战非智者之明。
是以开化斯文,广博志趣;
通达技艺,修善身心。
怀抱兴然,学有担当之所;
胸襟畅也,业多造化之门。
南大其名,久儋世望,
金陵其史,更佑人襄。
诚修武以建功,朴学文以备治。
雄浩然于正气,伟砥柱于中流。
国有长忧,励学以濡穷不怠;
用须重道,敦行以身教不尤。
观夫碧瓦青墙,历劫而起为嶂;
苍松翠柏,覆雪而屹为梁。
钟鼓连连,响彻悬明之宇;
故国漫漫,愁牵痛断之肠。
悲夫末朝积患难排,郁塞四海;
壮哉志士怀忧奔走,声动九霄。
其时主弱而致政荒,内疏而于外媚。
以致中纲昏暗,迢递不张,
所赖儒士开明,新学得举。
聚三江之学子,长为博物之师;
领九域之英杰,练就护国之技。
怎奈虎狼投爪,国势不堪,
社稷蒙尘,民生久抑。
君不见泱泱世界,咽咽山河;
烈烈风云,铮铮铁骨!
雷霆久作,民主初觉。
倒覆王权,共和以立,
聚合民意,天下为公。
学者归来,门楣以耀;
先驱既起,造就以宏。
科学得以发祥,献于先力;
思想得于孕育,藉以后功。
正值逐鹿纷繁,愚顽互踏,
所以救国激烈,智勇相盟。
“史地”开源,“国风”明粹;
“学衡”兴化,儒道和荣。
怀博大之精神,严于求索;
探深微之事理,继以峥嵘。
嗟乎!
世道沧桑,豺狼饕餮,
人神愤怒,江海倒悬。
是以抗东夷,匡正义,
迁西蜀,待回鞭。
蜀道难攀兮,更向青天而去;
关山远上兮,直击金鼓以还。
救国舍身者,赴于疆场;
呕心沥血者,报以杏坛。
幸遇共释前嫌,知晓民族大义,
同仇敌忾,光复华夏河山。
正当百业待兴,万方渴盼!
长叹时局乍裂,萁豆相煎,
众望何归,生民凝咽!
民心向背,水火中知,
时事纵横,汗青以列。
生于患,立于忧。
共产宣言,铭刻先锋无畏;
民族解放,凝结赤子同心。
是以民望之焕长虹,撷于霞彩;
史溯之发浩浪,助于洪流。
共绸缪,齐呐喊。
九三结社,张国事以科学;
五廿兴潮,发宏音以正道。
譬如遥翮振翼,率鸿雁以高飞;
骏骥奋蹄,斥风云以长啸。
引众心以慷慨,济沧海以激昂。
伟哉!
日月重光,山河再造,
乾坤振作,意气飞扬。
立起神州,人民做主;
腾飞华夏,科技以翔。
是皆身负国忧,争与朝夕之力;
心怀民望,岂惜血汗以当!
所以成果辉煌,功勋卓著。
用道兮国之重器,致学兮世之楷模。
格物于研,止戈以武。
总两弹一星之任,示国际以威严;
察五湖四海之情,绘蓝图以依据。
聚以朱父钱师之智,竺公李老之明。
于是锦绣山河,重开气象;
芬芳桃李,争放华荣。
工重启发兮,茅老登桥以望远;
文修节气兮,闻公涉水以忧长。
人口以恒兮,马老统筹经济;
语言以正兮,陆公把脉音声。
创生物力学兮,冯隧道探元桢干;
号东方居里兮,吴夫人积健雄奇。
智慧济慈兮,显微光于镜象;
研明宗燧兮,察万物之英华。
佼佼于前,研究致理;
灼灼于后,文化性情。
是则马蹄疾,悲鸿啸也,
山水跃,大千然也;
耀天心,弘一悟也,
慕屈子,抱石怀也。
煌煌其彩,岂可尽详,
烨烨其华,不及备述。
君不闻从学者谨,从教者明,
从政者仁,从商者厚耶?
于是捐资反哺者,以报大德,
献策周游者,以答明惠。
然也!
雁飞有序,鸣以中程;
海盛多源,纳于弱水。
扶摇万里兮,非向往而不陈行。
踊跃八方兮,非从容而不澎湃。
所以汇百科而两仪泰,求真理而万象明。
人道辅世治文,犹有惑而虑远;
护国备武,正须优以创新。
是以赤子有责,当学不倦,
良师有任,以教未央。
南大其志于斯,其行已证,
然天下于斯之志,其道可行也。
诚然!
回眸已却风云路,
望眼长明日月光。
草木荣春花更放,
芳菲绣锦雁犹翔。
层楼远上层霄览,
万古忧怀万里扬。
但继前程同作力,
信知来者立为梁!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⒊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计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⒈了解本文的文学知识,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⒉熟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所的美景。
⒊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 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感受了春的美景,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无数可以值得赞美的东西,在冬天,人们也许看到过白雪皑皑的银白色的世界,那么,你居住的地方的冬天又如何呢?谁能说说?(指名说出)不 同地方,冬天的景是不同的。济南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又如何呢,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知道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新授:
⒈ 解题及作家、作品介绍。
这是一篇写冬天美景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美 文。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1930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温晴:本课指天气械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肌肤:肌肉和皮肤。
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贮蓄:存放。
澄清:本课指明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无不可捉摸。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3.朗 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计练习题。
4.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问题质疑。
二、导入
1.作家作品导入。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2.导语
老舍对济南的山水一往情深,在他的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可爱的,一切都有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是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 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正课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⒉解析文章题目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⒊探究质疑: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讨论并归纳: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划分的依据是描写的景物不同)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段意: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自然段。段意:细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段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4.探究质疑:第一自然段怎样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石感情 ?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⑴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⑵伦敦的暗————济 南的明
(伦敦的冬天要是能看得见太 阳,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⑶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⒋探究质疑: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算个宝地”。文章紧扣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⒌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如果改成“没有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由此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十分准确的。
四、小结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天气特点,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的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五、作业
⒈完成课后研计练习一。
⒉选用
第 二 课 时
一、预习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二、导入
⒈写文章为什么要学会分析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的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的。
⒉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课文中济南美好景色语句,并质疑。
三、研讨新课。
⒈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⒉探究质疑:文章第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第二段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这两段是怎样转过来的?(分析过渡句或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而写到济南冬天的山。
⒊探究质疑: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⒋探究质疑: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讨论并归纳:
⑴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⑵“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⑶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⒌探究质疑: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间、至山坡、山腰,有层 次地写出了秀美联社的山景。
⒍探究质疑:“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⑴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⑵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 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7探究质疑:这段文字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讨论并归纳:
⑴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⑵比喻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⒏探究质疑:第四自然段怎样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来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来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⒐探究质疑: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⑴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⑵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⒑探究质疑: 这段文字还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讨论并归纳:可让学生各抒已见。
⑴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表现出济南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⑵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了水的清亮的特征。
⒒ 探究质疑: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
文 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
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 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⒓探究质疑: 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四、小结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第2段开始,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一首)
万仞高高见宫墙,
美而曰富墙里藏;
千年犹是子贡语,
但访其门问登堂。
——万仞宫墙
(第二首)
和元气孔家祠,
香火千秋未少辞。
龙柱宣威偕宇寿,
杏坛遗训比天齐。
棂星转世传仙语,
石坊临风志圣时。
暗抚神龟清泣下,
两千年后拜先师。
——孔庙
(第三首)
夫子宫墙第一门,
五云环绕华夏魂;
圣之时者时与进,
大美长新地球村。
——圣 时 门
(第四首)
千古文明集大成,
悠悠玉振伴金声;
人来门下堂未远,
大道曰行复曰行。
——大 成 门
(第五首)
周公封鲁孔家兴,
少昊坟头谁祭牲?
显赫堪羞皇室裔,
富豪不让紫禁城。
诸孙争誉生前乐,
孔子安贫身后名。
已届仲秋迎圣诞,
寻常巷陌也悬灯。
——孔府
(第六首)
门曰弘道载铎铃,
隐隐当由侧耳听;
谁个得识夫子意,
已收至宝在囊中。
——弘 道 门
(第七首)
神道徐行仰圣怀,
角端翁仲古亭台。
洙泉横贯三千亩,
枫柞悄荫十万碑。
高冢经年能励后,
儒风无日不驯才。
几人凭吊先师意,
尽是游山玩水来。
——孔林
(第八首)
谁在此门呼大哉?
此门正为大人开;
文明道上千般美,
妙境不离和与谐。
——大 中 门
(第九首)
同文门下情自亲,
道是知言可知心;
最喜先师出门去,
教他欧美读雅音。
——同 文 门
(第九首)
七月流火,骄阳如炽,
奔向古齐鲁之地,
去曲阜访古探幽,
企望能寻访到一个,
让身心,
暂时得以栖息的所在。
曲阜给我的第一印象,
是静谧清幽,
那古朴雄伟的城墙,
那泗水桥下潺潺的流水,
勾起,
我的无限遐思。
两千五百年前,
就在你的怀抱,
诞生了中国伟大的,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一进孔庙,
胜迹如林。
那飞檐雕花的门楹,
那盘根错节,
枝丫光秃的千年老松,
令人流连往返。
那大成殿的雄浑,
那十根浮雕,
二龙戏珠的盘龙石柱。
你看那孔老夫子,
面色朱红、
庄严肃穆,
站在他的脚下,
想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来到孔子手执桧,
以讲学驰名的圣坛,
浮想联翩。
这位先人哲士,
他毕生追求,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为儒家学说的建树发展,
创立了熠熠功勋。
绵绵细雨飘飘洒洒,
不知不觉来到了孔庙。
县史料记载,
孔府占地三百二十七亩,
各种建筑四百四十六间,
自“衍圣公”的封号始,
孔氏家族,
至少延续了三十代,
近九百年了。
这里的珍奇异宝、
古木古香,
令我眼花缭乱。
那石椅那假山、
那苍翠的古柏、
那宽敞的庭院,
隐藏着,
多少秘密啊!
雨还在,
淅淅沥沥的下着,
我又来到了孔林。
这里坟茔累累,
苍松翠柏,
有的坟前石人拱卫,
把生前的.繁华,
指给人看。
在这偌大的孔林中,
还不时传来鸟的啁啾。
这是人不由想起,
人生的繁华富贵,
生前功名显赫,
可死后,
一切,
都化为一杯黄土,
只有几尊石碑,
默默伫立在风雨中,
记载着沧桑。
孔庙、孔府、孔林,
是一部大历史书,
炎黄的子孙,
永远不会忘记,
这里的红色的城墙,
忘不了,
那里的一草一木,
我爱那,
悠久古老的国土,
我爱孔子的故乡。
曲阜,
因孔子而名扬天下,
孔子,
也因曲阜而永垂不朽!
我恍然大悟:
曲阜,
正因为古朴而显其永恒,
孔子,
也正因为卑微而彰显其崇高。
我们飘然而至,
我们踏歌而去,
来去匆匆,
如云似烟,
正如,
漫漫历史长河的过客,
从什么地方来,
还将回到什么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