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汪曾祺的《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下文是原文与相关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无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珠子灯 汪曾祺练习题
15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15.“冷峻”原指人冷酷严峻,(1)这里写出了夕阳西下时山岭阴影的冷寂、阴森。(1分),表达了高原浩瀚、肃穆给作者心灵的强烈震撼。(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简析第④自然段如何表现夜的特色。(5分)
16.以静衬静,(1分)“野鸽打盹,麻雀哑声,虫子不再歌唱”直接表现夜的安静与宁谧;(2分)以声衬静,(1分)用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反衬。(1分)
17.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17.文章开篇交代写作对象。(1)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黄昏时分——夜幕拉开——月牙儿闪出来——月铺满河山;以行踪为序,日喀则——雅鲁藏布江——曲水县——拉萨河谷。(2分)结尾总结抒情。(1分)
18. 探究“枕着那月色清风酣然一梦”中作者的情愫。(7分)
18.①面对壮美高原的震撼;②面对清幽月色的惬意与幸福;③面对明月引发的思古之情;④面对月明、水幽而感自然纯粹,天地和谐。(一点2分,三点可得满分)
汪曾祺 文学特点
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以下是形容布达拉宫的句子,欢迎阅读。
在最接近天堂的西藏,有座雄伟的建筑——布达拉宫。这是令无数人感到神秘,又无比向往的地方。仲秋,我插上白云的翅膀,飞向这向往已久的地方,飞机穿越蓝天白云降落在雪域高原。那一刻我忘记了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迎着夕阳投入到了布达拉宫的怀抱,激动是抑制不住的,我只能放声呼唤:拥抱你----布达拉宫!
在布达拉宫,看着那些高大、圣洁的灵塔,我知道你不在其中。青海湖畔,你留下了最后的佛影。你是活佛,却眷念人间。你本该为众生抄写经书,却为一个人写下无数的情书。你写尽俗世最浪漫的情愫,我品出佛心最挚热的情音。彩蝶翩然醉花径,我自相随堕凡尘。看着世间最美的樱花,自有一袭淡雅,自此无花开放。佛,也总是要有一个角落让自己沉沦,只是我也沉沦在了和你一样的角落。那一天,真的转过了所有的经筒,不为触碰你的指尖,只为你平安幸福。
有首歌里唱到: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的却是这样,内陆的夜晚七点,早已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里,太阳仍留恋着雪域高原,还在展放灿烂的笑脸。这是我平生度过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布达拉宫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红白相间,与群山交相辉映,五星红旗舞动着高原的秋风,为布达拉宫平添了无限的威严。
西藏,透着古老的神秘。仿佛一位曳着红袍的高僧,独坐于世界之巅。跌宕的身世,神奇的传说,都一笔一划镌刻成了生命的纹理。他双手托起天堂跌入人间的倒影:豪情与秀美的雪山湖泊是他的容颜,千年不渝的佛语是他的魂灵。风雪烈日,未凋容颜。酥油梵呗,萦彻魂灵。他,使智者沉静,仁者长叹。他,使信者心契,凡者留恋。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宫堡式建筑。最初是藏王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17世纪重建,为世代**喇嘛东宫居所。它如天上的楼宇衔接在山巅,四周洁白的宫殿,环绕着正中的红宫。绿树掩映远望如象牙塔,犹如高山的雪莲花。白云与它相依,蓝天与它为伴。仰望琼楼历史悠悠,传说种种,它更变得神秘而清秀。
几只雄鹰从布宫顶上盘旋而过,恍如昔日主人捎来的信物。沿着"之"字形白色边玛墙,拾阶而上。边玛墙承接着白宫,红宫端坐于顶。布宫通身唯有四色: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它们共同诠释着布宫亘古不变的寓意。紧闭的梯形窗户,遮掩住所有的故事,每一扇都保持着相同的姿势。我多想一一推开它们,去窥探其中的世界。布宫内光线暗弱,大多门窗均未开启的缘故。燃起的酥油灯火被衬托的异常明亮,沉静淡定的身姿,让时光也变得静穆与安详。空气里挥散未尽的过去的味道,徘徊于廊间,牵引着遥远的气息。几多陌生的脚步,日日往来其间,又添进几许新鲜的况味。这何尝不是前世与今生的演绎。
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想去西藏?有人说,因为看了羌塘草原的蓝天,才会感觉生命很真!有人说,只是为了徒步穿越墨脱,不虐到淋漓尽致不痛快!还有人说,布达拉宫可以让自己的信仰在稀薄的空气中得到升华!特别是那些失意失落的人会说,只有在日喀则的老街小巷里,才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找到自己的前世和来生。
布达拉宫,湛蓝清透的视觉之美,依山而踞的浑厚之美,五色相间的色彩之美,高低有致的参差之美,层次明了的立体之美,这是全球最高的宫殿,无与伦比的天上神宇宫阙,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是当之无愧的了。
布达拉宫高高在上,十多层楼宇相互叠砌,迂回曲折直至山顶。东部叫白宫,是**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叫红宫,是佛殿及历代**喇嘛灵塔殿。西部白色的僧房,是供为**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我从山脚下的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艰难向上攀爬。一路不仅遇到了很多前来游览的客人,还有很多三步一磕的信徒,他们的虔诚带给我的不只是感动,还有对生命的理解。布达拉宫的最高殿堂叫萨松朗杰,意为胜界,宫殿内供有乾隆皇帝的画像。萨松朗杰的西边,有个殿堂叫其美甘丹,是六世**仓央嘉措的经堂。几年后,我才知道《非诚勿扰2》里那首著名的《见与不见》情诗,便出自这位叫仓央嘉措的六世**之手。
晨光初绽,拉萨方醒。阳光照亮整座城市,如酥油灯火勾亮一方佛堂。布达拉披着晨装优雅的立于山巅,注视着这座城市,海般的苍穹在他身后尽情铺展开:山一程,水一程,千转梦回是君身,心路向天横;风一更,雪一更,几度轮回舍红尘,无声似有声。
群山围绕着拉萨,布达拉宫矗立在红山之上,山头那五色的经幡彰显着藏传佛教的神秘,藏胞手里那飞转的经轮成为拉萨广场独特的风景。经轮是顺时针转动的,虔诚人的脚步也是顺时针,围绕着布达拉宫,不知要走上多少圈。
驻足仰首,意境悠悠,欲走近欲停留。凝神倾听佛教的钟声响起,又如菩萨抖落竹叶上的水滴。听罢就让人心旷神怡!也许有那么点点距离,才更能观出美的极致。宫殿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内涵,及臧族的文化和炎黄子孙的智慧。整个建筑群里面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的花纹都是和佛教有关的,佛像经文。正殿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镶嵌着黄金珍宝。
进藏,朝觐布达拉宫。站在山脚,抬头仰望,眼前就是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虔诚和敬畏之心驱策我拾级而上。沿着历代**喇嘛的足迹,我默念着哦玛尼玛尼呗呗弘,扶着厚重粗朴的宫墙,追寻活佛的灵魂。
池边,一群妇女在反复做着一个动作,站立,伏地。仰望着神圣的宫殿,口里念的是不停地经语,脸上那泛起的高原红,见证了她们的虔诚。此时此刻我才真真懂得了那句成语---五体投地,我也暗自佩服她们的虔诚。花坛前,几位藏胞老者好像已完成了当日的朝拜,坐在台阶上,喝一口青稞酒,咀嚼一把青稞面,这大概就是他们最丰盛的晚餐了。
盘腿坐在您的经房,闭上眼睛,听磬声缭绕,闻梵音弥漫,我不忍撤步、心静无娱。睁开眼睛,是您在香雾中指点迷津。来到红宫,我在每一尊佛前伫足祈祷,重复着不变的诉求。我想,您是不会觉得烦腻的,因为您一定知道我只为让您印象更加深刻。年轻的喇嘛将一件件法器擦拭得一尘不染、明净照人。满墙的经格中,古老的经卷整齐的陈列,我把额头抵在经格上,感受您遗存的温暖。
置身于殿中,就如翻开历史的画卷。思绪被带到悠悠数千年,不禁让人感叹,先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怎样丰厚的遗产。绝美的布达拉宫,你的美是赞不完的。愿你擎住苍天,明目慧眼看和谐的中国将屹立在世界之巅。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的时候,我发了条短信给我所有的朋友:“来到西藏,眼睛才知道天空是宝蓝的;来到拉萨,鼻子才知道空气是悠闲的;来到布达拉,嘴巴才知道信仰的泪水是甘甜的。”写西藏、写拉萨的文章歌曲太多了,可是在拉萨的时候,我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我只感觉我整个人碎成了空气一样的微粒,在雪亮的阳光下东游西荡。又好像变成了一句不知歌词的高亢尖锐的藏谣,在风里啪的一声甩开,长久地回响。
听着导游的讲解,我的脚步走近了这神秘,圣洁的宫殿。平时,在画册上看到布达拉宫分红白两色调子,以为是因美观而搭配,其实不然,那是有白宫,红宫之分的。白宫的主体是**的寝宫和朝政的地方。红宫则是五世**喇嘛圆寂后所建,主体是**喇嘛的灵塔殿和佛殿。我们平时看到的红色墙,不是红砖,也不是水泥,是用藏草,牛毛和糯米垒砌而成的,这也是令人称奇的地方。
宫室依旧藏香迷漫,酥油灯花安然绽放,像是佛心一段静穆时光。我在佛的光前经过,亦在人的影前徘徊,因为此刻,我的心没有了方向。走出布宫,外面的阳光愈发刺眼。布宫脚下,转经的人群一如之前,恍若天国降临的使者。他们,连同布宫里的人们,一齐告诉了我,为何历经沧桑的布达拉依旧安好如初。我想,我收获了来布宫的全部意义。
走在这里,仿佛走进了西藏千年的时空隧道,仿佛看到了内地第一位“**干部”文成公主,用她稚嫩的双手传授**碾磨,纺织,造纸,酿酒----仿佛看到历朝**喇嘛,身穿褐色袈裟,手托佛珠,行走在殿宇之上。你可以尽情的体验着藏文化奇特意境,欣赏璀璨绚丽的艺术珍品,谛听慈爱的祝福与吟唱,感悟精神世界里的纯洁与宁静。这里就像个浓缩瓶,西藏千年历史,尽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