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蔡琰写的《悲愤诗》
2、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李白写的《观放白鹰二首》
3、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张孝祥写的《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4、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孔夷写的《南浦·旅怀》
5、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庾信写的《小园赋》
6、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写的《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7、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白居易写的《雪夜小饮赠梦得》
8、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写的《早发》
9、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10、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写的《剑客》
1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班固写的《苏武传(节选)》
12、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写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3、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写的《金错刀行》
14、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李白写的《紫骝马》
15、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郑觉齐写的《扬州慢·琼花》
16、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吴文英写的.《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17、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写的《李端公/送李端》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向子諲写的《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19、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写的《水龙吟·咏月》
20、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写的《望蓟门》
21、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范成大写的《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22、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毛滂写的《踏莎行·元夕》
23、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写的《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24、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陆游写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25、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姜夔写的《暗香疏影》
26、黄雾涨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风膻腥。——沈约写的《昭君辞》
27、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写的《北风行》
28、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写的《岁暮》
29、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王逸写的《九思》
30、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写的《岁晏行》
31、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写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李华写的《吊古战场文》
33、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关汉卿写的《大德歌·冬景》
34、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写的《苦寒行》
35、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写的《霜天晓角·梅》
36、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写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37、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王旭写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38、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李朝威写的《柳毅传》
39、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写的《折杨柳》
40、山头堆白雪,风里卷黄沙。——杨守礼写的《三月巡边晓发夏城》
41、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写的《村居苦寒》
42、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杜甫写的《前出塞九首》
43、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写的《送邹明府游灵武》
44、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写的《踏莎行·雪似梅花》
45、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姜夔写的《钓雪亭》
46、俄而未霰零,密雪下。——谢惠连写的《雪赋》
47、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写的《到京师》
4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写的《对雪》
49、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周邦彦写的《花犯·小石梅花》
50、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写的《薛宝钗·雪竹》
51、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写的《除夜》
52、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写的《除夜雪》
53、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王庭筠写的《谒金门·双喜鹊》
5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写的《终南望余雪》
55、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阴铿写的《雪里梅花诗》
56、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洪适写的《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57、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张孜写的《雪诗》
58、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写的《最爱东山晴后雪》
59、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李白写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60、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辛弃疾写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花白的胡须,浅浅的皱纹,还有那一双永远笑眯眯的眼睛,都让人感到他是个和颜悦色的老人。下面是写人白发的好词好句,欢迎参考阅读!
写人白发的好词
白发苍苍 苍苍:灰白色。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
出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白发苍颜 头发已白,脸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出处:宋·洪迈《容斋五笔·白苏诗纪年岁》:“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白发丹心 丹心:赤诚之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
出处:《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
白发红颜 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出处:宋·佚名《宣和画谱·道释四》:“(徐知常)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白发千丈 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思过重而容颜衰老。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青衫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出处: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白发朱颜 颜:脸色。头发斑白,脸色通红。形容老人容光焕发。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绿衣黄里颠倒用,白发朱颜喜怒看。”
苍颜白发 颜:容颜。面容苍老,满头白发。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鹤发鸡皮 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出处: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黄童白叟 黄发儿童,白发老人。泛指老人与孩子。
出处:唐·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庞眉白发 庞:通“尨”,杂色。眉毛头发都已花白。形容老人相貌。
出处:汉·张衡《思玄赋》:“尉尨眉而郎潜兮。”李善注引《汉武故事》:“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至武帝尝辇过郎署,见驷尨眉皓发。”
骀背鹤发 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
雪鬓霜鬟 白发。借指老年人。
写人白发的好句
1.您的白发,每一根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您的皱纹,每一道都记录着你的功勋;您的脊梁,诠释着顶梁柱的责任^
2. 如今再看到父亲静静抽烟的样子,心里竟是百般滋味,不知是迷蒙的烟雾熏白了父亲的头发,还是昏暗的光线产生的错觉,那斑斑的白发,点点描绘着岁月的沧桑与父亲的艰辛。
3. 父亲的白发,永远飘荡在我的心里。那是父亲给我最珍贵的财富,激励和鼓舞着我珍惜人生,把握现在,创造美好的明天。
4. 我扭头寻着父亲,突然发现,人群中,他是那么的矮小与苍老,佝偻的`背,黝黑的皮肤,最显眼的,还是那头花白的头发。我鼻子不禁一酸,走回去牵起他的手,陪他慢慢走向检查室。
5. 父亲真的老了,一头花白的头发“出卖”了他真实的年龄。
6. 每每想起那天的场景,父亲大人的白发就像冬日的浓霜一般,久久地沉淀在我的心头,永远是那么的心酸,那般的纷乱。
7. 那一刻,父亲的白发让我的心情极是复杂的,更是无比心痛的。
8. 望着风中扬起父亲那本就不密的白色头发,我的心一阵阵地发酸,更是一阵阵地发紧。
9. 那一刻,我瞥见了父亲的头发,平日里不太留意的、一向刚强而倔强的父亲大人,不知什么时候起,银丝竟已悄然爬满了父亲的头。
10. 我一直是认为我长大了,他抱不动了,而从来没去想他已渐老了。心中始终认为他还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父亲,宽厚的肩膀,没有皱纹的一脸严肃。而从没有去注意他的头发已百了许多。
11. 这一刻,我发现父亲的头发是那么的凌乱稀少,白发自然冲破的黑发的卷裹流露出来。这肯定是父亲忙的已忘掉该用染发剂了。
12. 为了寻找遗失的岁月遐思良久,我始终以最深情的目光来延长父亲白发的光芒。我想起了在以前的艰苦的环境下,父亲时刻忙碌的身影:父亲匆匆忙忙地起床,飞快地随便穿上几件衣服,脸都来不及洗,头发乱蓬蓬的。
13. 日落日升,花开花落,父亲在所谓的命运安排中过早献上了自己的白发。白发无言,人也默然。
14. 父亲把人间的辛酸尝遍了,在天命中献出了自己的白发,人生就是这样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是谁不顾世人的反对而把历史扭转了?又是谁把命运施加给无辜的人呢?
15. 我的父亲拥有霜一样的白发,这白发霜一样地敲击着我的心。可怕的二月,让白发将我淹没!
16. 从我记事时开始,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花白的头发,严肃的表情,小伙伴上我家来玩,进门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爸在吗?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他们会一溜烟跑个没影。我暗地里问过妈妈,爸爸的头发怎么是白的,妈妈说那是少年白。少年白?父亲都快四十了,还算是少年吗?
17. 坐在电脑前,满头白发的父亲的身影在我脑海里不断的闪现。
18. 我才12岁,爸爸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白发,那等我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时又会是怎样呢?恐怕就应了那句老话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是呀,我们常说,将来要报答父母,将来?将来是什么时候?我们能等到将来,父母能吗?
19. 。走到爸爸旁边时,我疑惑了。怎么原来找半天都找不到的白发,却像雨后春笋一样钻了出来。我也没多想,就连忙工作起来。原来少得可怜的白头发,竟在时间的魔法下,变得多如牛毛。我和妈妈只把两鬓的白发拔完,就已经有三十多根!就在我把白发扔进垃圾桶的时候,我顿住了。我看了看那些白发,又想了想爸爸,一股热泪涌了出来。
20. 因为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儿女,能看着自己的父母头发渐白,那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啊!”
21. 然,窗子外边飘过一阵阵紧风,这风使我蓦然间朝前方瞟了一眼。这一眼,可是我今生记忆里最为珍贵的一刻了。因为我第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了父亲的头发,确切地说是白头发。
22. 爸爸老多了,也瘦多了,两鬓已经发白,深深的皱纹也顺着脸颊爬了上来,而他那双眼睛,却仍是那样炯炯有神。
23. 爸爸到底在家里过上了春节,可头上的白发却又添了不少。
24. 这时,我看见他的白发,他的白发满头皆是,那白发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仿佛像火苗。这时,我看见的仿佛不是白发,而是爸爸那颗火红的心。
25. 而今,望着爸爸满头的白发,就像吃了苦水一样难受,若不是整年劳累,何致有如此一头白发。
26. 记得小时候我常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着他那一头黑发,总想从中找到一根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