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追根求源造句优美句子 正文

追根求源造句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9 00:12:32

用见微知著造句

1、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2、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4、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5、本篇文章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6、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7、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8、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9、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0、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11、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12、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才能够更好的把事情解决掉。

13、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14、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15、我想你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了多思考的习惯就会有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了吧。

16、好好培养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17、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8、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19、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20、当然,之所以知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

21、夜雨潇湘说:见微知著,人微言轻,这些话题都可以,“微”时代,就是草根的力量汇聚的时代。

22、配合是心理学研究、是见微知著、是看得懂眉头眼额,更重要的,是对老闆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23、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时代。

24、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反义词:

用真理造句

1、一旦你习惯了他的存在,你便开始认为,他对世事的是非观才是绝对真理。

2、人们希望的愿意接受的是提供真理。

3、这便是哲学和进步同时运用它们的全部人力物力,通过现实的改善和对绝对真理的向往,全力奔赴的目标。

4、不善于观察,就不会得出答案,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5、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6、恩格斯和列宁是在不同的论域中使用绝对真理概念的。

7、万事从我做起,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8、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我对绝对真理一无所知。但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怯,这其中便蕴含着我荣耀和奖赏。

10、匍匐在这社会第三地下层里的已不是对绝对真理发出那种受到窒息的要求,而是肉体的抗议。

11、数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单一整体结构。

12、拥有勤于思考的大脑,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根求源的尽头,那么你才能离真理很近。

13、他们从不为别人的质疑和金玉良言所困扰,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绝对真理。

14、但最重要的是,我期待一个没有经济教条的世界,这种教条侵袭了许多人的思想,被当作绝对真理。

15、在扑克和编程中有一条绝对真理:几乎没人能像他自我感觉的那么良好。

16、真理是哲学家面对人生的意义、存在问题的时候无法绕过的概念。

17、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8、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用真理的反义词造句

谬误:发表意见之前须对事情的真实情况先有所了解,不可一只半解便大发谬论,否则必将遭人耻笑。

【扩展阅读:怎么才能学会造句】

造句训练是小学

一、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三、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谁→干什么。我们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学会连贯地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一句话,也就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头有尾。头,就是要写出是谁或什么;尾,就是要写出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明明在教室里画画”这个句子,写得是谁,是“明明”(明明是句子的头)。明明干什么?“在教室里画画。”(“在教室里画画”是句子的尾巴。)

六、造句的词语,一般都是课文中新学的,所以造句前要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带有该词的句子,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它和意思相近的词语有何区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到这个词语。

七、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

复习要点第三课《桃花心木》(写作特点:借物喻人)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三篇略读课文

理解句子:新 课标 一网

用关联词造句:

理解句子:

第19课《千年圆梦在今朝》

第四自然段为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本文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熟读1、2、6、7、8自然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写作特色: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首尾呼应

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样写的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仿写:(作业本P36)

善于学习的人,能从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的意思: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记叙文)

1、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2、写法特色: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事例发现一个道理。

回顾. 拓展五

《日积月累》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意思相近的词语为: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对科学精神的其他认识:尊重事实、一丝不苟、敢于质疑、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