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运用侧面描写的优美句子是 正文

运用侧面描写的优美句子是

时间:2025-05-11 11:05:04

1、村子里有一个小姑娘叫杜鹃,红扑扑的小脸蛋,长长的睫毛,站在那儿像朵盛开的鲜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像只活泼的小羊羔。小姑娘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山坡上采各种各样的鲜花,用灵巧的小手,编成艳丽的花环,套在脖子上;有时又把一朵朵红花插在乌黑的头发里。大风吹来了,把树上的花瓣纷纷吹落在地上,小姑娘们就蹲下去,把花瓣捡起来,站在江边,大把大把地洒进江心。当清清的流水带着彩色的花瓣向前飘去的时候,孩了们心里多快活呀!杜鹃指着前边青翠的山峰、浅蓝色的江水,对小伙伴们说:“瞧,咱们的家乡多美啊!”

2、来到大街上,我愣住了,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载有大冰糕箱的自行车,歪歪扭扭地向前走,汗水顺着额前的头发,从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流了下来,渗透了衬衣。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怜悯感,手不由自主地把5分钱放回了衣袋,又掏出5角钱递给他:“小弟弟,我买一根冰糕。”他接过钱,赶紧去揭箱子,只见他踮着脚,从箱子里拿出一根冰糕递给了我,就转身去找钱。我连忙说:“小弟弟,不用找了,剩下的钱送给你吧,少卖几根冰糕,天太热了。

3、姐姐身材颀长,瓜子脸,白皮肤,浓眉毛,梳着齐刷刷的拖肩小辫。一双黑亮的大眼睛,眼珠不停地转动,总像含有探索不尽的秘密似的。

4、她是个苗族小姑娘。穿着单薄,赤着脚丫,一件大人的蓑衣披在肩上。见到伤员来了,她迅速地从身上取出个塑料包,放到伤员的手上,包里放着址块珍贵的治伤用的天麻,她比划着说:“一次用一快,先碾成粉末,再合着鸡炖着吃,最补人。”说着,脸上露出两个动人的小酒窝。

5、忽然,迎面走来三个人,年龄都在十四五岁左右,一高两矮。高的'如“麻杆”,生着一张黑脸皮,扫帚眉下一双小眼睛滴溜溜直转,两道鼻涕从塌鼻子里流了下来,用袖子在擦。矮的一个歪戴着破帽,脸上挂着一丝丝横肉,左眼皮耷拉着,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另一个矮子脸倒是长得不错,梳着一头油光可鉴的小分头,高高鼻子,小小的嘴巴,方方脸膛,只是一双大眼向外露出一道道凶光。三个人一手叉着腰,一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拧出一个个响声,吹着口哨,依次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

6、张林要强这一点,在外貌上也能表现出来:他个子挺高,身体胖胖的,一对乌黑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傲气。他一笑起来,眼睛鼻子皱到一起,嘴里发出很大的声音,震得旁边的人耳朵都嗡嗡作响。

7、她叫王宁,长得可爱极了!她那高高的个子能比我们班的小矮子高出一头。一觉醒来,那刺猬似的短发横冲直撞地蓬了起来。两只圆圆的眼睛总是转来转去,好像是又在想什么新的玩法,红苹果似的脸颊上总是挂着笑容。你们听了这些一定能想象出她有多可爱了吧!因此,我们亲切地称她“小刺猬”。

8、她,身穿一件朱红色的春秋衫。身材苗条,扎着两条羊角小辫。长圆形的脸蛋儿,两道细长的柳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她爱笑,一笑起来,腮边就露出一对甜甜的酒窝,那清脆、婉转的笑声,就像是美妙的歌声。她高兴时,两条羊角小辫也似乎在欢她高兴时,两条羊角小辫也似乎在欢笑。她感到羞愧时,那两条羊角小辫就耷拉下来了。

9、大道上走着一个少先队员,他那圆圆的脸蛋上,一双大眼睛闪闪发光。胸前的红领巾,在晚霞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鲜艳。

10、门开了,一个满头大汗的学生跑了进来。他脚穿一双钉了掌的大皮鞋,身着一件肥大的黑上衣,说黑也不全黑,大襟上还沾着几颗饭粒。裤子就更有意思了,蓝色的裤子破了个口,路出粉色的线裤,不知怎的,裤子也被汗水沾湿了。他的脸红一道,白一道,黑一道的。

11、午饭后,我正在书房看书,妈妈告诉我,郭海英跟她爸爸来了,我便飞跑出去。她正坐在客厅里,黑里透红的脸蛋,水灵灵的大眼睛透着聪明伶俐的神色,乌黑的头发梳成羊角小辫,微微一笑,便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她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小声和我说话,不到半天,我们便熟识了。

12、一对又细又弯的眉毛,像燕子的一对尖尖的翅膀;一双稚气的眼睛,常常闪烁着好奇的目光;白嫩而红润的小脸上,镶着一个秀气的鼻子,再加上平常总爱据着小嘴儿笑,活像人“模特儿”!说起话来,犹如山泉叮咚,声音很动听。她就是我的好朋友——娟秀。

13、李大章从小身体就不太好,长得瘦小,眼睛大大的,下巴尖尖的每回拿重东西,人们都替他捏把汉。

14、秀秀合着小嘴一点不笑,那嘴红红的,好像一颗美丽的樱桃。琴儿抿紧嘴,她那薄薄的嘴唇变成了一条线,脸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慧敏噘起嘴,她的嘴原先就有些上翘,现在足足可以挂上一个油瓶,玲玲笑弯了嘴,两头翘起角儿,活像一个大香蕉。

15、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的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16、我的表妹文文,今年五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她个头很高,身体稍微有些胖,凸额头,塌鼻梁,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红红的小脸蛋像朵要开的花,两只眼睛亮亮的,我们都叫他“小蓓蕾”。

17、小海燕,这个五岁的小姑娘多么逗人喜欢啊!她留着齐耳的娃娃头,一身一身花裤褂可漂亮啦!说起话来,两个眼珠一闪一闪的,宛如一对明亮而美丽的珍珠在闪耀。你要问她:“在幼儿园里生活得快活吗?”她便拖起长长的童音:“快——活 ,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朗诵诗歌……”她讲起故事来,嘿!真诱人哪!什么“井底小青蛙”呀,什么“小蜜蜂和大黑熊”呀,真是有声有色。她时而眨眨那睫毛长长的大眼睛,时而做出天真烂漫的动作,只要你听见她讲故事,你就舍不得离开……

18、记得儿时,每到“六 一”儿童节,妈妈就会在我的两个梳得高高的朝天辫上,系上个大蝴蝶结,在给我穿上崭新合体的连衣裙,把我打扮得漂漂了亮亮的。我踏着小板凳,站在大衣橱的镜子前,抿着嘴,晃着小脑袋,欣赏着自己的“光辉现象”,内心充满了一种女孩子的自豪感。

《观潮》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大家对诗了解吗?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学习目标】

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知识导学】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

2.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_____。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难字注音:

铮( )铮然 贾( )人 悯( )然

转徙( ) 荻( )花 霓( )裳

琴( )瑟( )琵( )琶( ) 钿( )头

呕( )哑( )嘲(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感斯人言 (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东船西舫悄无言( )

自言本是京城女( )

转徙于江湖间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因为长句 (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为君

商人重利轻别离(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整顿衣裳起敛容( )

3.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

b.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

c.使快弹数曲

译文: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

3. 用“/”标出下列诗句的诵读节拍: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合作探究】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

3.读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4.分别用一句话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

A.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诗人用哪句诗把自己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有什么共同命运,是什么作为桥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二)课外拓展

1.你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至少说出一个。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

【知识导学】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2.现实主义 乐天 香山居士《白氏长庆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运动3.体裁;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基础演练】

1. zhēnɡ ɡǔ mǐnxǐ dí ní qín sè pípá diàn ōuyā zhāo zhā yāo

2.(话 )(字)(说话的声音)(说)(辗转)(转动 )(更、越 )(创作)(弹奏)(替、给 )

(以……为重,看重;以……为轻,轻视 )

(突然爆发出 )(整理)

3.a.译文: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b.译文: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c.译文: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d.译文: 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合作探究】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3. a.“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一段

b.“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c.“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第四段

4. 江头送客思管弦;江上聆听琵琶曲;倾听歌女苦身世;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湿青衫。.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

3.D(A.畅快。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4. 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5.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二)课外拓展 1.《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

2. 诗的三、四两句,诗人不是正面写自己怎样思家,而是通过想象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来表现思念之情。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琵 琶 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

5.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知识导学】

《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 “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基础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昔日同学三年,今天终得一聚,“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2. 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琵琶声的粗重,“切切”形容琵琶声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3.对下面的诗句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4~5题。

轻拢慢

4.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5.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合作探究】

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品味诗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

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3.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4..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5.朗读、背诵诗的第一、二节,体会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巩固提升】

(一) 课内检测

1.诗句默写填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添酒回灯重开宴。 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 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分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二)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6.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

(1).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试分别写在下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2).第二段提到“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其中“核心”指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知识导学】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 )

【基础演练】1(C “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2.(C “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3.(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4.(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5.(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合作探究】

1.说明琵琶女此时已经进入乐曲的境界。

2. 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直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直接描写。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3.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

4.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 略。2. C 3. B(提示:比喻)

(二)课外拓展

1.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②这种“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3).①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

②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4).C、E

琵 琶 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7. 背诵第三、四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8.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9.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知识导学】

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环境描写的文字。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乐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基础演练】

1.填写诗句: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

我闻琵琶已叹息,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___________________。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

感我此言良久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 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一项是 (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各有何特点?

2.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3.全诗虽长,却结构严谨,试探究,诗人用怎样的线索使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从而成为唐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的呢?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3.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4.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

(1)篇幅较长(2)篇幅较短(3)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4)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5)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6)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2)(3)(4)(6)

B.(1)(3)(4)(6)

C.(1)(4)(5)

D.(1)(3)(5)

(二)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的古诗,分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金 庸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摘自《笑傲江湖》)

(1)有人说“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中的“遥”与“外”应该交换位置,这种看法对吗?

(2)第2段最后一个长句子的意境,与《琵琶行》中哪4个诗句描写的情景相似?

(3)下列分

A.文中说“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是因为演奏者的思想性格,情感经历迥异。

B.第2段描

C.第3段描写音乐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修辞方法。

D.文中写王元霸、岳不群、易师爷等都不懂音律,但却听得心驰神醉,丧魂落魄,这样描写有点儿自相矛盾。

E.《笑傲江湖曲》是小说《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所以曲调既粗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

3.比较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

【基础演练】

1.略

2.B.②正面写琵琶技艺。④写琵琶女的身世。

3.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自己作为正直的士大夫,满心忠君报国,反遭贬斥流落异乡的感伤之情。

【合作探究】1. ------琵琶女 和 诗人自己。

①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时,“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苦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玩弄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② 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抒写了自己官宦失意的痛苦和感伤以及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激愤。

2.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出自京城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 名扬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 年长色衰嫁商人

犯颜直谏贬江州

3.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4.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花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此感叹。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义,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

【巩固提升】(一)课内检测1.B 2.C 3. B 4.C

(二)课外拓展 1.C

2. (1)可以有“对”与“不对”两种意见。认为应该交换位置的:“数里”比“数十丈”遥远;认为不必交换位置的:这里的“遥”,即指相对地“远”,与下文的“外”同义。

(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B D(B项只是

3.思想内容: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歌女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不同点:《夜》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广阔。

表现手法: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

不同点:《琵》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