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离别是送给朋友王伦的一首诗作。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桃花潭水汪伦情,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潭水汪伦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被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要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履历行状,大概就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了。
从李白的诗看,主人汪伦,富有好客,因此有条件邀请李白到他家小住;而且他家别墅,是在风光绮丽的泾川,蓝天白云,绿山碧水,诗人刚刚到达,这一派景色,引其诗兴大发。“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虽然初次见面,两人却一见如故。相当投缘,互道契阔,话如泉涌。而且,“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馐”,主人家的高规格接待,其亲切,其殷勤,也让诗人感动。看来,唐朝的“徽菜”,就相当考究了,让诗人食指开动,大快朵颐。“相过醉金罍”“吴龠送琼杯”,看来李白在汪氏别业小憩,吃得固然开心,喝得好像更加开心。
汪伦善酝,他的家酿美酒,自然是上乘的佳醪,着实令好酒的诗人,迷恋陶醉。从同题的两首诗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两次同用“酒酣”一词,我估计老先生喝高了,来不及推敲,才犯了诗家的重复之忌。看来诗人在汪伦家乡做客,手不释杯,酩酊而醉,便达到他最高境界了。幸好唐代的酒,酒精度不高,不至于醉到昏天黑地。因此推论开去,宋朝水浒好汉武松,在阳谷县景阳冈打虎前喝的那种三碗不过冈的酒,与唐朝诗人李白,在长安酒肆里由漂亮的`胡姬斟进他杯子里的酒,是品质相同的酒,应该是米制的酒。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虽醉,还可以写诗,如果是二锅头那样的烈性酒,一斗下肚,就该学阮步兵,作三月醉了。
但这首李白的诗,却使诗中的汪伦,与诗一齐不朽。正如王勃那篇《滕王阁序》一样,一句“都督阎公之雅望”,那位洪州牧阎伯屿,也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在《古文观止》的这篇文章中,被人吟诵朗读。历朝历代,在南昌任地方官者,可有一位被人记住,被人提起?同样的道理,李白这一辈子,他与多少人同酌,又有多少人与他同醉,可谁也没有汪伦的这份荣幸,与诗同在,其名永存。
汪伦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既非官员,又非文士的普通人,千古留名,人们都认为是大诗人李白写到了他的缘故。其实,李白在他的作品中写到的人很多,为什么独独汪伦被大家记住了呢?其实这是在于诗人比喻这个汪伦待客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一个如此深情的朋友,一个如此深情的主人,随着这首诗,活在人们的心中。
一首好诗,一篇美文,能起到这样的效用,是出乎作者预料的。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本是极一般人的汪伦,却在李白的诗中,给后人留下了深情的名声。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对汪伦之约,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我特别欣赏“李大笑”这三个字。
因为今之“李白”,很难做到大师那样的豁达坦荡。当代作家笔下的贵族化,和当代作家精神的贵族化,已经离普通人很远,碰上袁枚所说的汪伦式的这种老百姓玩笑,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我是怀疑的。会不会因为宾馆不够星级,排位不够尊重而拂袖而去?会不会因为酬金不够丰足,红包不够分量而扭头就走?会不会因为照顾不够周到,招待不够热情而恕不奉陪,都是这些年里文坛上屡见不鲜的事实。
作家追求贵族化,势必就不能平民化了。文人要是没有大笑的胸怀,不能与那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大众,打成一片,平等相处。同样,这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百姓,也会背对文人,疏离文学,不再为文学的忠实读者,不再买文人的账,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这些年来,在车载斗量的当代作品中,老百姓为主角,工农兵为主角,普通人为主角,又有几多?而如李白这样情真意挚的,表现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生活于底层的群众,不追名人,不追明星,只是表现普通人情怀的诗篇,恐怕是很不容易读到的了。
(选自《渤海早报》2011年11月22日,有删改)
赏读
作者以李白的诗《赠汪伦》为触点,通过丰富的联想与大胆的想象,将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艺术地再现了出来,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本文作者采用了联想、想象、对比、类比等手法以及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文采;同时作者的情感也渗透在字里行间了。结尾部分,作者不拘泥于诗作自身,而是由此说开去,引申到探究当代作家的文风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2.有人说,汪伦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之所以千古留名,是碰巧出现在了李白的诗作中,纯属偶然现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3.文章第七段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爬处成泥坑。
表壮不如里壮。
表壮不如里壮篱牢犬不入。
触目晚霞挂林薮,侵人冷雾弥穹苍。
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
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往迎虎如岩倾。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近看千钧势有余,远观八面威风敛。
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
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篱牢犬不入。
清河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
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猩红染。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园红。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上下寻人虎饥渴,一掀一扑何狰狞!
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须坠山奄。
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
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哭: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无声谓之号。
水浒传景阳冈好词:
山峦起伏 重重叠叠 林木蓊郁 天造地设 沙丘起伏 古木参天
野兽出没 绿树成荫 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日短夜长 自言自语
又饥又渴 吓唬 诡计 霹雳 酥软
水浒传景阳冈好句: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水浒经典好句:
1、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2、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3、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卷。
4、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
5、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6、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
7、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
8、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
9、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
10、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11、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
12、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13、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
14、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15、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独自贴天飞;漏网的活鱼,乘水势翻身冲浪跃。不分远近,岂顾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脚快有如临阵马。
16、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