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文学体裁有
1、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主要特点有: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着之点。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
2、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篇一:宽容
宽容如水。宽容,即原谅她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宽容似火。因为更进一层的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宽容,能融化彼此心中的冰冻,更将那股爱的热力射进对方心中。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是选择了关爱和温暖,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如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对天地间所有生命的包容与博爱。
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
当然,宽容更应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是懦弱。“宽以待人”,也要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她更宽广的东西——人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篇二:温暖的阳光
母爱是一种无私的感情,母爱像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我们心田,虽然悄声无息,但它让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感受到了雨后的温暖。
母爱是伟大的,它不要任何报酬,尽管在它的温暖的阳光之后换来的是一阵无情狂风暴雨。
一岁时,母亲把刚切好的一块生日蛋糕捧到我手里时,我无情地把蛋糕仍得远远的。然后无缘无故地大哭起来。
五岁时,为母亲没给我买零食而与母亲发脾气。
八岁时,因为心情不好而故意找茬儿和母亲吵架。
九岁时,母亲叫我多穿一件衣服,天冷,我说母亲罗嗦。
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和母亲吵嘴,有一次,一吵就四天没和母亲说话。
看书正看到入迷时,被母亲一句话就从书的世界里给拉了回来。于是对母亲大发脾气,其实过后我也挺后悔的',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但母亲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照样用她一惯的语气对我说话,照样给我做饭。
有时候,在和母亲撒谎时,母亲的语气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和气,我知道母亲是那么的信任我,而我却利用母亲对我的信任来欺骗她,我心里感到酸酸的,感到非常难过,非常懊悔。
懊悔过了,又是一次和母亲的风雨大战。中午,母亲坐车跑了四五公里回来专门为我做饭。而在饭桌上小谈时,又因为某些事情而和母亲大吵,摔筷子,碗里剩下半碗饭,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啪!把门砸得巨响。母亲只有孤零零的吃完剩下的饭菜。母亲去上班时,仍用甜美的声音和我道别,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时我气也消了,也甜甜地和母亲说"再见"。
母亲的爱最无私,虽然我给她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她给我的永远都是温暖的阳光。
篇三:沿路的风景
仍旧是这条路,这条通往学校的路。一直以来,它披着重重的尘埃,让人无法看清它的光彩。沿路抑或终点,我找不到风景。
可是这一天,它变了模样。红白石砖覆盖着原来赤裸的土壤,温和地压抑着,这土壤便不再有漫天黄沙的冲动,红白的色彩点缀着曾经单调的景色,让沉默的街道有了幽默的情调。我踏上这条道,与大地心肉相连。葱茏的绿色也取代了以往的荒芜,尽管没有春天吐芽的初生绿意,也没有夏季丰茂的盎然战意,但它们直挺挺地伫立,兢兢业业地环绕着土地,让人踏实。我倚在一颗树旁,感觉到未来有了一点不一样,漫漫长路,沿途是否终于有了这亮丽的风景。
一眼望尽,我在路途发现了她们。她们有着黑玫瑰一样的皮肤,历经艰辛而依旧坚定的眼神,铁铲,锤子一些工具静置其旁。我看得呆住了,是啊,这风景就是像她们这样的人创造的,为了完成一次这样的风景,她们要遭受多少次来自烈日的炙烤呢,她们耗费了多少青春呢 她们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她们是这风景的创造者,她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也许她们没有很遥远的梦,只希望给家庭带来未来,于是来到这她们陌生的城市,闻着这沉重的城市的气息,做着她们那卑薄的工作。但是她们的存在,就是这座城市的根,没有她们,这座城市的风景,高耸的大楼,艳丽的闹市,葱郁的绿化也就会轰然破碎。她们的心维系着家庭与国家,让彼此心脏的跳动,激情而有力。
这条路是一道风景,她们——那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更是风景。她们就像春季,大地回暖,生机勃发,一切生与希望整装待发:就像夏季,朴实厚重:就像秋,情意绵绵,硕果含羞:还有冬,傲骨铮铮。
仍旧是这条路,可我明白了为何而走,因为是通向未来。
篇四:又是一个新起点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不要因为一件事的终止而感到悲伤,因为终点就是起点,它将为你开拓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今天,我们告别了小学的快乐生活,在南开,踏上了新的追梦旅途……
每一个新的起点,都会是一次新的体验。在小学里,我们拥有了人生中第依次接触社会的体验:第一次捉迷藏、第一次被老师罚站、第一次忘带作业……在中学里,我们会拥有更多的体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做化学实验、第一次做生物标本……这些第一次给我们带来的或喜或忧,或酸或甜,但都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增添情趣……生命因第一次而精彩!
每一个新的起点上,都会有新的挑战,升小学里,我们面临的挑战仅限于学习方面,随着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多: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交、为人处事方面……你可别为难,正是这些挑战,使得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成功或失败,但这些经验使得我们能更快地成长,更快地走向成熟!
每一个新的起点上,都有新的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都是青春的滋味,值得我们回味终生。
“人生永没有终点。”只有等到你瞑目的那一刻,才能说你走完了人生路,在此之前,新的第一次始终有,新的挑战依然在,新的感悟不断涌现……所有的一切,都要你自己去创造,你总在新的旅程中奔走。人生就像一杯浓浓的茶,需要你细细去品味,一个新字概括了它的全部,不同的时候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唯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背好茶,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篇五:这不是件小事儿
10月2日,我到西单图书大厦买几本辅导书。却看见一大堆人围在一摞毫不起眼的书周围,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在津津有味地看。
她们要是在看小说或是投资方面的书倒不稀奇。这两种书本来就很热销。尤其是投资方面的书,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投资赚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可是,她们围的全是一些关于解放战争的书、改革开放的书。这些讲战争的书完全是在陈述历史,远不如小说来的精彩,平常看的人是少之又少,现在这种情况真是太不同寻常了。
仔细一想,原来是因为祖国六十周年生日的到来激起了人们对祖国更加了解的渴望,这种渴望源于人们心里对祖国的热爱。
人们对祖国的热爱随着近代中国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更加浓厚。“九一八”、圆明园被焚毁、各种不平等条约,让我们痛心并且更加努力当一个对国家游泳的人,是中国更繁荣昌盛。“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但是毕竟平常很少有人读这些书,书的内容也讲得有些难以理解或乏味的地方。这些人会喜欢吗?
我随机问了一个人:“您喜欢这些书吗?”
那个人稍微一愣,但是好像很快就明白我为什么问她了,说:“刚开始觉得有些沉闷,后来读进去了也就比较喜欢了,再说多了解关于中国的发展也挺好的。”
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她的苦难过去,与繁荣昌盛的当代,增加人们的爱国热情。
不同寻常的一件事,透露出来的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在中国六十岁生日的时候,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写情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乐婉《卜算子》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结发为夫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佚名《涉江采芙蓉》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唐·李白《怨情》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三五七言》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唐·李白《三五七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白居易《浪淘沙》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唐·白居易《长恨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唐·李商隐《无题》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唐·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唐·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北宋·欧阳修《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北宋·欧阳修《玉楼春》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北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北宋·柳永《凤栖梧》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北宋·柳永《昼夜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北宋·秦观《鹊桥仙》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北宋·晏殊《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北宋·晏殊《鹊踏枝》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北宋·晏殊《玉楼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北宋·晏殊《玉楼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唐·张仲素《燕子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唐·卢仝《有所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唐·陈陶《陇西行》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唐·戴叔伦《相思曲》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唐·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温庭筠《杨柳枝》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唐·韦庄《应天长》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北宋·张泌《寄人》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 北宋·李冠《蝶恋花》
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北宋·周邦彦《玉楼春》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 南宋·京都名妓·聂胜琼《鹧鸪天》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南宋·范成大《车遥遥篇》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明·才女·冯小青《怨》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清·文廷式《蝶恋花》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清·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清·才女·陈端生《寄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清·苏曼殊《本事诗》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近代·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渡情》
从此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梁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邵瑞彭《蝶恋花》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写情趣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煎茶闻香,养心颐性。
写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明·徐渭·自在《青藤书屋图》上的题辞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清·纪晓岚·自撰挽联
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清·刘墉·在耦园“还研斋”所题
山水有情娱永日,古今无尽寄长年。—— 清·刘墉·在浙江永嘉县西溪乡瓯渠村所题
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 近代·陈寅恪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近代·金岳霖·致林徽因的挽联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杯中佳茗淡如菊,怀里佳人静如蕾。——
谁言冰肌寒彻骨,庸人何曾解温柔?——
写景物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 清·邹祇谟
太阳不东升,长夜何漫漫。—— 清·顾炎武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对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十四岁时著《滕王阁序》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北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北宋·苏轼《春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落花流水春去也,寒窗雨冷草空青。—— 东方白《盖世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