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散文读后感 篇1
时光度量着生命,时光塑造着人生。我们的一切都装载在时光的容器里,我们的心灵感受着时光的浩瀚无垠,时光是一个和生命一起展开的谜,时光是一个人类不断思索与感受的客体。近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时间断想——赵丽宏散文近作》,该书收录了作家赵丽宏在2003年至2007年间创作的散文精品百多篇,他的作品以理性思考的笔触探索心灵的丰富,洋溢着人性温暖的抒情笔调体现了赵丽宏散文的独特风格,传递出他对光阴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在罗马,他走进有两千四百年历史的万神殿的大厅,抬头看阳光从镂空的穹顶上洒下来,辐射在空旷的大殿里,两千多年来,阳光每天都以相同的方式照亮幽暗的厅堂,然而在相同的景象中,时光却一年一年地流逝,他感慨地咏叹着,“我们所能见的一切,都凝集着过去的时间,都是时间的脚印。时间把过去的一切,都凿刻成了雕塑。时间更像是光,在黑暗中一闪而过。我们可以欣赏时间的雕塑,却无法和逝去的时间重逢。”
书中还有《文学,有一颗年轻的心》、《巨鹿路,那个神秘的花园》、《关于“四步斋”》等文章,记录了作者三十余年行走于文学之路的感动时分和细节记忆。
《在我的书房怀想上海》、《诗意的居住》等文章中,赵丽宏表述了流光溢彩的大都市生活中蕴涵的人文情怀,还有《昆曲之魅》、《巍峨的托尔斯泰》、《用百万年历史回答一个简单问题》等评介性散文则引领读者进入斑斓多姿的艺术世界……其优美、清丽的文字是喧嚣年代中一位游吟者的咏颂,沉静而绵长。
赵丽宏散文读后感 篇2
在当代文坛的竞技场上,赵丽宏是两面开弓的高手,弓弦响处,他的支支响羽奔赴的都是诗与散文两处靶心。他刚届花甲之年,日尚未落西山,晚霞尚未飞,他打靶归来回营清点。已然是战果赫赫,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著作等身。说他著作等身绝非时下流行的套话虚言,他至今已出版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各种各样共六十余部,另有《赵丽宏文集》五卷本行世。真令我“不应有恨”但却不免“羡慕嫉妒”。近日,他的新著《锦城觅诗魂》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印出,命途多舛者谓之雪上加霜,而文途多才如丽宏者,这真可说是锦上添花了。
作为“花重锦官城———成都人文系列”丛书之一,赵丽宏这本《锦城觅诗魂》,既不同于他人的散文,也不同于自己以前的散文,也既不同于古人的诗话,也不同于今人的诗话,甚至和他不久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典诗词欣赏专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面目与风情也有所不同。我无以名之,且名之曰:别样散文,另类诗话。
我之所以称《锦城觅诗魂》为别样散文,是因为丽宏以锦城的历史与地理为径,以和锦城有关的诗人文士与诗作文章为纬,编织起他的地域文化与诗文化相交融的散文的锦绣。“锦城”,亦名锦里,又名锦宫城。《华阳国志·蜀志》读到锦江时说:“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李商隐《筹笔驿》诗,有“他年锦里还祠庙,《梁文》吟成恨有余”之句。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称锦官城,后以之为成都的别名,杜甫《春夜喜雨》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之辞。赵丽宏这部散文集共收录八篇文章,依次是《杜甫和草堂》《望江楼畔觅诗魂》《诗意锦锦罨画池》《望帝春心托杜鹃》《神游子云亭》《从琴台到慧园》《永陵访古》《桂湖生清风》。写的均是与今日成都市有关的历史与地理、文献与文物,咏的多是与今日成都市有关的才子与佳人,骚人与文士。其中浓墨重彩赞咏的诗人文士,就有扬雄、司马相如、杜甫、薛涛、陆游、杨慎等人。即使如《望帝春心托杜鹃》写的是传说中的古代蜀王望帝,《永陵访古》写的并非是中唐诗人王建而是五代十国时的前蜀之帝,但也都以历代有关之诗作穿插贯穿其中。全书对锦城地理的描述和历史的回溯,并不只是囿于案头工作的纸上神游,而是作者实地踏访的结果,富于直观与感性。而因为作者本身正是诗人,所以他对于有关古代诗人诗作的记写,就能心心相印而且别有会心。作者在题为《向文学的成都致敬》的序言中说:“我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漫游,在杜甫草堂凝思,在锦江岸畔寻觅,在浣花溪边留连,能追随伟大先贤的背影,感受他们的智慧与才情,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正是因为他深入现场而又思接千载,和前贤交流,与往哲对话,执笔为文时才有了这一册地域文化与诗文化交融的美妙的《锦城觅诗魂》。
《锦城觅诗魂》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另类散文,也是独标新格的另类诗话。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盛产诗话的国度,自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自撰《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这一特殊的文体可谓源远流长,各种名称的诗话乃至词话不胜枚举,时至今日,有人仍将自己的谈诗的著作冠以“诗话”之名,如上海金性尧的《炉边诗话》,成都流沙河的《流沙河诗话》。赵丽宏此书,虽是诗性的游记散文,但从与古代诗话的血缘关系而言,它也堪称是现代的诗话。
中国古代诗话大都是语录式,篇幅短小,重在对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印象,语言精练而文字优美。赵丽宏的《锦城觅诗魂》,除了继承了古典诗话重在作品审美与行文讲究文采的长处之外,因为它本身是正规的散文,所以所收各篇都篇幅较长,纵横开阖,不再如古典诗话那样吉光片羽,寸金断玉,同时对于有关的古代诗人与诗作,赵丽宏是以现代人和现代诗人的眼光去重新审理,古今对照,寄慨抒怀,因而使得文章具有丰富的现代文化信息容量。《杜甫和草堂》是全书最具分量之作,可称镇书之宝。“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这大约可称全文的主旨。《从琴台到慧园》写的是司马相如。但作者不但引述了历代诗人关于琴台的篇什,而且连带而及附近为纪念巴金而建的慧园:“从古代到现代,从司马相如到巴金,文学的气韵在这里一脉相承,息息相通。这样古今相通的文学气韵,让我感动。”全书通古今之邮的特色,于斯可见。
赵丽宏是文人书画家,这本亦散文亦诗话的《锦城觅诗魂》本来已如同锦缎,书中还又不少他的诗词书法插页,那就可说是另一种意义的锦上添花了。
赵丽宏散文读后感 篇3
上海,这座在几十年前就早已以繁华享誉全国的大都市拥有着一种光怪陆离的神秘气息,在这里的人,都被一种名唤做“欲望”的力量所驱使着,极力地追求著名与利。也正因为它这种纸醉金迷的朦胧美,才孕育出了张爱玲这样一位下笔浓墨重彩的作家,这里五光十色霓虹灯下的生活就是她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在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却有这样一位作家用他灵动优美的文字奏响了一曲闹市之中的天籁。他,就是赵丽宏。
他确实是在上海长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而他的文字却像一泓深山中的清泉,平淡而隽永。他极力追求美的感受却不矫揉造作,与张爱玲的浓墨重彩相比又是另一种平淡的美。
童年时期的赵丽宏经常在家门外的一条河流中凫水嬉戏。每当他从水中探出头来时就会望见对面城楼上所雕刻的石像。灰蒙蒙的石像给了幼小的他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那是怎样的一种触动,只觉得那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的石像所带给他的一种莫名的威严的感受便是所谓的“艺术”了。艺术的种子也在这时播种在了这个幼小孩子的心田里,日后竟出人意料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巨树。童年时期的赵丽宏其实与我们并无两样,他亦和我们一样喜欢幻想。他总是喜欢在夜阑人静之时望着头上的天花板,将上面红红绿绿千奇百怪的菌落想象成各种稀奇古怪的形象,这或许也是他日后能写出许多有趣的童话和小说的原因之一吧。
身居上海就免不了一出门便被林立的高楼遮住了头顶的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喧嚷的人流与川流不息的车流不停地交织成一幅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使人心烦意乱。这样嘈杂的环境对于写作而言可谓是徒有害而无一益。赵丽宏却能在这水泥钢筋筑起来的冰山里找到一处幽僻所在——一所被爬山虎的绿叶所覆盖起来的公寓。在他的作品中他也提起过这所“爬山虎公寓”,对于它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但后来小区物业为了粉刷这公寓的外墙,竟是将这些爬山虎连根铲除得干干净净!没有了爬山虎的公寓露出它原本破败不堪的容貌。就算后来亡羊补牢种上了些紫藤花也是无济于事,公寓往日的生机是再也回不来了。
我何尝不明白赵老师写这篇短文的用意?当今社会不就是有许多诸如像什么拆除千年古城新盖高楼,砍伐森林用以耕种,填湖造陆修葺楼台等等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的荒谬行为吗?赵丽宏先生痛的不止是他的爱寓,还是那已伤得千疮百孔的自然。
也许是厌倦了上海的繁华与喧嚣,赵丽宏之后便开始四处旅行,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了无数的醉人美景,也写下了许多清新脱俗的文字。跟随着他的文字,我赏阅了黄山在风景区之外的动人美景,也为他与那只本要杀掉做成晚餐的小狗的故事而泫然。我仍是不敢相信这些追求自然与本真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上海人之手。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做作的雕饰,文章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一般。
赵丽宏的散文就如那一曲城中的天籁,唤醒了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归属感,让人在滚滚红尘的最深处,寻得那份弥足珍贵的宁静。
赵丽宏散文读后感 篇4
把雨的声音写的很好因为雨是无色无味的用了比喻、拟人,发挥的淋漓尽致。赵丽宏把无生命的东西写的活灵活现,赋予了雨生命。
清脆、浊重、沉闷三个拟声词给人一种生临其境感觉,。
结构的严谨有序也值得学习。第①段:“雨声,彻夜在我的耳边响着……”总领全文;中间六个自然段都以“它们”开头,按照从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分别描写各种不同的雨声;最后一段,写“我”的感受,自然揭示文旨:“让我也成为雨的一部分,湿润自己的同时,也湿润了世界……”蕴涵隽永,给人美好的回味。
给我一种人与自然和为一体的感觉。
学步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极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小小的身躯。这天,你被几把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地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倚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见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
从沙发前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此刻胜过你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好的事情!
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走你自己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探西寻时,不是撞到桌角上,就是碰翻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的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个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地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呵,但愿你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你趴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呵,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一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却无法救你,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消褪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诗魂
又是萧瑟秋风,又是满地黄叶。这条静悄悄的林荫路,依然使人想起幽谧的梦境……
到三角街心花园了。一片空旷,没有你的身影。听人说,你已经回来了,怎么看不见呢?……
从幼年起,诗魂就在胸中燃烧。
我们都体验过那美妙的激动……
已经非常遥远了。母亲携着我经过这条林荫路,走进三角街心花园。抬起头,就看见了你。你默默地站在绿荫深处,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远方,正在沉思……
“这是谁?这个鬈头发的外国人?”
“普希金,一个诗人。”
“外国人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哦……”母亲笑了,她看着你深思的脸,轻轻地对我说,“等你长大了,等你读了他的诗,你就会认识他的。”
我不久就认识了你。谢谢你,谢谢你的那些美丽而又真诚的诗,它们不仅使我认识你,尊敬你,而且使我深深地爱上了你,使我经常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
你的身边永远是那么宁静。坐在光滑的石头台阶上,翻开你的诗集,耳畔就仿佛响起了你的声音。你在吟你的诗篇,声音像山谷里流淌的清泉,清亮而又幽远,又像飘忽在夜空中的小提琴,优雅的旋律里不时闪出金属的音响……
你还记得那一位白发老人么?他常常拄着拐杖,缓缓地踱过林荫路,走到你的跟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你还记得么?看着他那瘦削的身材,清癯的面容,看着那一头雪山似的白发,我总是在心里暗暗猜度:莫非,这也是一位诗人?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我用少年人的直率,作了一次试探。
那天正读着你的《三股泉水》。你的“卡斯达里的泉水”使我困惑,这是什么样的泉水呢?正好那老人走到了我身边。
“老爷爷,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卡斯达里的泉水’吗?”
老人看看我,又看看我手中的诗集,然后微笑着抬起头,指了指站在绿荫里的你,说:“你应该问普希金,他才能回答你。”
我有点沮丧。老人却在我身边坐下来了。那根深褐色的山藤拐杖,轻轻在地面上点着。他的话,竟像诗一样,和着拐杖敲出的节奏,在我耳边响起来:“卡斯达里的泉水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假如你热爱生活,假如你真有一颗诗人的心,将来,它也许会涌到你心里的。”
“你也是诗人吧?”
“不,我只是喜欢普希金。”
像往常一样,随着悠然远去的拐杖叩地声,他瘦削的身影消失在浓浓的林荫之中……
以前的那种陌生感,从此荡然无存了,老人和我成了忘年之交。尽管不说话,见面点头一笑,所有一切似乎都包含其中了。是的,诗能沟通心灵,我想世界上一定还有许许多多陌路相逢的人,因为你的诗,成了好朋友。
而你,只是静静地在绿荫里伫立着,仿佛思索,观察着这世间的一切……
在天空中,欢快的早霞
遇到了凄凉的月亮……
梦里也仿佛听到一声巨响,是什么东西倒坍了?有人告诉我,你已经离开三角街心花园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奔跑着穿过黄叶飘零的林荫路,冲进了街心花园。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怵目惊心的一幕:你真的消失了!花园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座破裂的岩石的底座,在枯叶和碎石的包围中,孤岛似地兀立着……
哦,我恍惚走进了一个刑场——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可耻的谋杀。诗人呵,你是怎样倒下的呢?
我仿佛见到,几根无情的麻绳,套住了你的颈脖,裹住了你的胸膛,在一阵闹哄哄的喊叫中,拉着,拉着……
我仿佛看到无数粗暴的铁镐铁锹,在你脚下叮叮当当的挥动着,狂舞着……
你倒下了,依然默默无声,沉思着……
你被拖走了,依然微昂着头望着远方……
我呆呆地站在秋意萧瑟的街心花园里,像一尊僵硬的塑像。蓦地,我的心颤抖了——远处,依稀响起了那熟悉的拐棍叩地声,只是节奏变得更缓慢,更沉重,那一头白发,像一片孤零零的雪花,在秋风中缓缓飘近,飘近……
是他,是那个老人。我们面对面,默默地站定了,盯着那个空荡荡的破裂的底座,谁也不说话。他好像苍老了许多,额头和眼角的皱纹更深更密了。说什么呢,除了震惊,除了悲哀,只有火辣辣的羞耻。说什么呢……
他仿佛不认识我了,陌生人般地凝视着我,目光由漠然而激奋,而愤怒,湿润的眼睛里跳跃着晶莹的火。好像这一切都是我干的,都是我的罪过。哦,是的,是一群年龄和我相仿的年轻人,呼啸着冲到你的身边…
咚!咚!那根山藤老拐杖,重重地在地上叩击了两下,像两声闷雷,震撼着我的心。满地枯叶被秋风卷起来,沙沙一片,仿佛这雷声的袅袅余响……
没有留下一句话,他转身走了。那瘦削的身影佝偻着,在落叶秋风中踽踽而去……
只有我,只有那个破裂的底座,只有满园秋风,遍地黄叶……
你呢,你在何方?
然而,等有一天,如果你忧悒
而孤独,请念着我的姓名……
我再也不走那条林荫路,再也不去那个街心花园,我怕再到那里去。你知道么,我曾经沮丧,曾经心灰意懒,以为一切都已黯淡,一切都已失去,一切儿时的憧憬都是错误的梦幻。没有什么“卡斯达里的泉水”,即使有,也不属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这辈人,不属于我……
生命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枝火炬吧,在黑夜中毕毕剥剥从头燃到脚……
赵丽宏精选散文读后感篇一
我之所以称《锦城觅诗魂》为别样散文,是因为丽宏以锦城的历史与地理为径,以和锦城有关的诗人文士与诗
《锦城觅诗魂》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另类散文,也是独标新格的另类诗话。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盛产诗话的国度,自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自撰 《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这一特殊的文体可谓源远流长,各种名称的诗话乃至词话不胜枚举,时至今日,有人仍将自己的谈诗的著作冠以“诗话”之名,如上海金性尧的《炉边诗话》,成都流沙河的《流沙河诗话》。赵丽宏此书,虽是诗性的游记散文,但从与古代诗话的血缘关系而言,它也堪称是现代的诗话。
赵丽宏精选散文读后感篇二
时光度量着生命,时光塑造着人生。我们的一切都装载在时光的容器里,我们的心灵感受着时光的浩瀚无垠,时光是一个和生命一起展开的谜,时光是一个人类不断思索与感受的客体。近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 《时间断想——赵丽宏散文近作》,该书收录了作家赵丽宏在2003年至2007年间创作的散文精品百多篇,他的作品以理性思考的笔触探索心灵的丰富,洋溢着人性温暖的抒情笔调体现了赵丽宏散文的独特风格,传递出他对光阴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在罗马,他走进有两千四百年历史的万神殿的大厅,抬头看阳光从镂空的穹顶上洒下来,辐射在空旷的.大殿里,两千多年来,阳光每天都以相同的方式照亮幽暗的厅堂,然而在相同的景象中,时光却一年一年地流逝,他感慨地咏叹着, “我们所能见的一切,都凝集着过去的时间,都是时间的脚印。时间把过去的一切,都凿刻成了雕塑。时间更像是光,在黑暗中一闪而过。我们可以欣赏时间的雕塑,却无法和逝去的时间重逢。”
书中还有 《文学,有一颗年轻的心》、 《巨鹿路,那个神秘的花园》、 《关于 “四步斋”》等文章,记录了作者三十余年行走于文学之路的感动时分和细节记忆。
《在我的书房怀想上海》、 《诗意的居住》等文章中,赵丽宏表述了流光溢彩的大都市生活中蕴涵的人文情怀,还有 《昆曲之魅》、《巍峨的托尔斯泰》、 《用百万年历史回答一个简单问题》等评介性散文则引领读者进入斑斓多姿的艺术世界……其优美、清丽的文字是喧嚣年代中一位游吟者的咏颂,沉静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