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随着青春年华的悄逝,不觉鬓发苍白,目见春花飘零,不禁撩起惊时之悲。出入宫廷,跟随朝班,虽身在高位,闲官日永,无所事事,也不得自由,仰望飞鸟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这里借景抒情,在与朋友倾谈生活的感受中自然流露了对任官朝廷的厌倦情绪。
注:青云,这里指高官显爵。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红花易落,就象你的薄情;水流不尽,就似我的哀愁。用精当的比喻,在二者对照中突出了多情少女纯真浓郁的感情。诗句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叙写,这就把她的失意和痛苦心情极为自然地表现出来。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诗句写新结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诬毁,旧日的知己也缘分隔绝,友情日疏。“遭”与“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援的处境和受挫的痛苦心灵。对“薄俗”的强烈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在精致华丽的闺房里
藏着一个美貌的少妇,在京城春寒已尽的时候,她忽然担心起春宵来。原因是她嫁了个佩带金龟的在朝中作官的丈夫,他天不亮就要起身去上早朝,这岂不辜负了这位少妇的一片痴情。诗句写出宦家少妇在春日夜短之时对丈夫的怨情。她本想尽情享受青春时代的甜蜜爱情生活,但苦于春宵日短,上朝须早,又不能不让丈夫离开,故有此种“悔教夫婿觅封侯”那般的抱怨。此诗蕴藉含蓄,一波三折,令人再三叹唱。
注:为有,因为。云屏,云母镶的屏风,此指居室精美。无限娇,指美貌的少妇。凤城,指京城。无端,白白地。香衾,指夫妇之间的情爱。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家女年年替人家缝制嫁装,自己却无钱置备嫁衣。写出了贫家女子忙碌一生而得不到幸福的严酷事实。“为人作嫁”现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注:压金线,用金线绣花。
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
夕阳西下,夜雾蒙蒙。放眼望去,暮烟滚滚,千里朦胧。那斩不断的愁绪顿时塞满心胸。萋萋野草,一川黄白,在飒飒的秋风之下摇曳摆动,沙沙作响。那无垠的怨恨之情瞬间爬上心胸。诗人融景生情,借暮秋傍晚的凄清之景,抒发了愁绪难断、怨恨无穷之情。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昔日西湖那笙歌曼舞的太平景象,恍如隔世。如今谁还有心去重温旧梦。只好关起门来,饮酒遣愁,醉眠忘忧罢了。此是自叙凄凉幽怨之语,流露亡国之恨。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身陷图圄之中,白头人面对缥缈的蝉影,耳听寒蝉凄切悲哀的鸣叫,又怎能受得住呢?这里“白头吟”一语双关。
注:玄鬓,指蝉,古代妇人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这里以之代蝉。白头吟,是一种表示人生哀怨的乐府曲调。
鸿雁不堪愁里听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好似游子,飘零不定。它那凄厉的叫声,使满腹离愁的人不忍听。诗人以愁听鸿雁叫而不堪,状友人旅途的别绪,委婉形象,别有韵味。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愁思难解,夜不能寐,月光清清,院落空寂。“虚”字有双关之意,既是院落空寂的写实,又是诗人心绪空虚,仕途不遂的写照。借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自己惆怅的心情。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李白诗中的久咏不衰的名句,描写了阵亡士卒的妻子无限悲哀之情。滔滔流滚的黄河尚且可以捧土筑坝,拦腰截住,可是孀妇的沉哀巨痛是任何力量也抑制不住的。这就如狂呼怒吼的朔风裹挟着漫天大雪,无边无际,吞噬一切,没法消除。诗句用奇特的比喻,惊人的夸张,借可触可视的峥嵘阔大的景象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形象鲜明,突兀凌峻,扣人心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注:雨,作动词下讲。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也这么长。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慨叹昔日时光的流逝不可稍留,恼恨今日扰乱心绪的黑暗现实使自己多烦忧。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才干无以施展的苦闷!用重叠复沓的语言,长达十一个字的句式,将诗人当时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一触即发,难以抑制的感情极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我抽出刀来想砍断流水,可是越砍水越是不停地流;拿起酒杯来想借酒消愁,可是愈喝酒,悲愁之心却更加悲伤。古典诗词中以水喻愁不乏佳句。这句诗独辟蹊径,新奇、自然、言近旨远。诗人忧国忧民,愁思悠悠。面对楼前溪水,不禁以之作喻,贴切自然,尤为令人击节的是诗人借“抽刀断水”作喻体,这一断然行动,还将诗人不被深重的愁思所压倒,力求摆脱,积极进取的豪放性格完美地表现出来。愁而不消极,诗句独标高格,千古传颂!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是伤春感怀之词。一片落花便能透露出春色偷减的消息,令人沮丧、扫兴,更何况,飞红万点,漫天飘舞,春暮花残的季节呢,怎么不使人愁绪满怀,忧郁难纾。诗句写残春之景,却能做到“语奇而意深”,(《杜臆》)在国家多事,身被谗毁的处境中,凭外景引吐内心忧愤,感兴幽微,寄托深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眼见诗人正沉溺于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恼人的春色偏偏又来到江亭,过于急迫地打发花儿匆匆开放,又让黄莺鸟鸣唱个不停。花儿开、鸟儿鸣的美丽春光,本是令人惬意的,但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却倍增烦恼与忧愁。诗人用乐景写哀,哀感倍增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旅况无聊的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注:无赖,无可奈何。深,过于。造次,急迫。丁宁,即叮咛,指鸟鸣声。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东风吹万物,可却偏偏不能把忧愁吹走。春昼渐长,却偏带给诗人更多愁恨。“东风”、“春日”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由于诗人积结的忧愤十分深重,故而迁怒于东风、春日,怪其不把愁吹去,而把恨引长。诗句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沟思,新奇的立意。
注:为,能。惹,带来。
猿声到枕上,愁梦纷难理
悲哀的猿鸣声,传到枕上,孤寂的内心思绪万千,愁苦难解。因听猿的声声悲鸣而产生种种哀思,无处倾诉。“愁梦纷难理”一句,把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的情景生动描摹出来。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吃蘖不容易,吃梅也难咽,蘖是那样的苦,梅是那样的酸。但它们均比不上离别的难忍。离别的滋味哟,是心苦、肝酸。果实的酸苦怎能同内心的酸痛来比?诗人运用通感,把感情的辛酸难耐具体地表现出来。
注:蘖(bò),同檗。可入药,性寒味苦,和黄连相似。能,不作“能够”讲。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能”都作“如此”、“这样”解释。
金鞍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一同骑马出游的伴侣忽而散去。夜晚降临,只身客游在外,无家可归,又到哪里去独对明月、借酒浇愁呢?诗句把羁旅之悲、身世之痛描写得很有深度,也隐含着诗人自己长期不能用世的愁怀。比喻形象,生动贴切。
注:银壶,即铜壶,古代计时器,靠壶水滴漏来测算时间。古诗词中常用“铜壶滴漏”表示夜晚时刻。白玉钩,喻指月亮。
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怡
诗句表达了作者赋《杜秋娘诗》的目的。当忧痛袭来,无法摆脱的时候,你秋娘可独自放声吟诵此作,暂且藉以自我怡悦,打发愁怀。诗人同情杜秋娘的不幸遭遇,“感其穷且老”赠诗相慰。这种嘱托之词寄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语似平淡,感情却格外深著。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人世间会画画的人多得很,但没有一个人能画出人的伤心之情。这里言外之意是说人的痛苦无法言状、也很难为人理解,浅显的诗句中深蕴着无限的悲辛愁怨。用“一片”形容伤心,便使无形的悲痛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甚妙。
谁怜愁苦多衰改,未到潘年有二毛
忧愁苦恼使人过早衰老,还没到长白发的年龄却已长出了白发!强调痛苦竟使人未老先衰。
注:潘年,长白发的年龄。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
自叹多情是足愁,况当风月满庭秋
诗句是说多愁善感给自己带来的悲苦已经够多的了,更何况满院又荡起飒飒的秋风,月色又是那么的凄凉呢。诗人写秋夜的凄凉,烘托自己的愁苦之深。
月尽愁难尽,年新愁更新
一月到终而愁端难尽,一年到头而又添新忧。诗句反映了诗人抑郁痛苦,难得排遣的心情,也说明了他终年生活在愁绪中而不能自拔。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恨如丝似缕,不可理,不可剪,只能任其偷藏心头。这里将无形之愁化为可“剪”、可“理”、可居“心头”之物,形象、动人,成为写离愁别苦的名句,为后人反复吟咏、传唱。而且,将愁苦比喻为丝线,也是颇有新意的`。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易落,人易别;花落不得重上故枝,人别亦不易重逢。水要长流,人有长恨。词句抒发凄楚、哀伤的离别之情。前句首先自问“几时”得以重逢,抒发了相见时难的愁苦之情;后句再用形象比喻,写人生的离愁别恨,恰似滔滔流水,滚滚向东,一发不可收拾。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心事不必再说,凤笙无需再吹。心中无限难言的悲愁,如“断脸横颐”之泪,无穷无尽,令人愁肠寸断。词中写出了心中悲伤,更可见世上人间的欢乐,已于己无份,真是伤心之绝。语言、凤笙、泪水都使得重重愁思无以缓解,可见愁情之深重。
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词人梦归故国,醒来更感到离愁别苦不可收,乡思之情无限,自然要双泪垂下。词中通过梦醒后的感慨,充分表达了亡国之君的无限悲怨。前两句抒发孤独、悲苦的愁情;后两句写尽清冷、哀痛的境遇,两相辅承,合为一体,表情深沉。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后无信,夜来无梦。离愁别恨却如阳春的芳草、郁郁丛生。用“更行更远还生”进而写出路愈遥而离情愈重、离恨愈浓。词中将离愁比喻为春天的萋萋芳草,可见离恨之盛;正如初春芳草随处可见一样,离愁别恨也是无处不在,因而这一比喻是恰切、形象的。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又是一年金秋。不堪回首忆当年,唯有往事如梦之感。写出了作者对幽禁生活的感叹和对过去帝王生活的怀念。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自叹当年的英雄意气都已消尽,而今因月生感,怅望天边。然而月影空照秦淮,江山已经易主,令人悲痛欲绝。词句绘出亡国后的惨淡景象,凄婉哀怨。古人常以黄河来指代中原地区,而以长江、秦淮称南方各地,此处代指南唐旧地。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夕阳斜下,独自凭栏远眺,无限江山尽收眼底,不由得勾起无限伤心事:离开南唐颇易,归回故国却难上加难。正如水流、花落、春归一样,过去的帝王生活一去而不复返。今昔之别,大相径庭。语意悲凉,遗恨千古。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秋风劲吹,苔藓满阶,可知幽居处荒凉、冷落,与当年“春殿嫔娥鱼贯列”相比较,怎能不让人哀从中来,倍觉孤独和惆怅?前句写忆往事,心颇悲哀;后句写现实之景,终日幽居深院,更是忧伤难解。两相对比,增强了惆怅、凄苦的情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常开,秋月常明,最易引起词人无限美好的回忆;小楼长夜,东风轻吹,又能勾起多少伤心的往事?“何时了”三字,抒写了触景生情、忧痛难忍的愁苦心境。末句以“不堪”二字将亡国之君抚今追昔的巨大悲痛和盘托出,由此,从反面写出了幽禁时对故国及昔日帝王生活的怀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比喻和自问自答的形式,吐露心中万斛愁恨,正如一江滔滔的东流水,无边无际无尽头。这是写愁思中最为著名的句子,为后人传唱不已。以东流春水比喻愁思,读者可以由此想见其汩汩滔滔、绵延不绝的样子,形象而巧妙。
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满腹忧愁、悲伤,无人可与之倾诉。心事重重,默对黄昏,打发着无限愁思。词主人公首先发出深深的叹惋,以自问的形式抒发了无法诉说的悲愁。万般无奈之中,只有孤独、寂寥地对景排忧。如此处境,惹人生怜。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首起反问句,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盘旋郁结的苦痛。每当春季来临,万物萌发之时,内心总会有一种恍如有所失落、又似有所追寻的迷惘的情意。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却依然永在常存。对花而难自我安慰,借酒却难消愁。终日里瘦损憔悴,心中总荡着一种寂寞、无奈的情绪。笔法顿挫沉郁,情致惝恍幽咽。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棵开满白色梨花的梨树,一条洒满月光的溪水,这两处景色迷人的地方,不知今夜里有谁前去享受大自然的赏赐?诗中表达了作者惆怅和低沉的感伤。面对美景而仍提不起游兴来,必是心中有着无穷的哀情。
残灯明灭枕头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深夜,灯油将尽,微光时明时暗,游子斜靠在枕上,心中饱尝了独守长夜的滋味,实在无法入眠。仔细想来这种相思的事情,不是令人眉头紧蹙,就是引人心里烦闷,简直无法摆脱。句中把人物动作、表情,周围环境气氛联系起来,多角度地、集中表现了浓重的离愁别恨,使艺术形象更富生活实感。故李清照学此,脱胎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句。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本打算撇开烦恼,欢歌豪饮,痛快一场,可就是美酒到口也品不出啥滋味。句中用映衬的笔法,强调忧愁难消,醉亦不休。
注:疏狂,这里是豁达、洒脱的意思。
新怅望,旧悲凉,不堪红日长
往昔的悲愁还未消除,却又增添了新的惆怅,怀着这万端的愁绪实在难以打发暮春的日子。这里把愁情放在春老昼长的特殊环境里加以表现,更能突出抒发主人公的孤独和苦闷。
清风明月休论价,卖与愁人值几钱
清爽的凉风、皎洁的月光都是非常可爱的景色,可是,对于心情苦闷的人来说,只能凭添几多愁思,又有什么价值呢?这里词人把美好的景色与愁苦人的心境互相对照,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愁苦难耐之情。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果要问共有多少愁情,那就象迷漫溟蒙的寒烟笼罩下的遍地衰草;也象暮春时节满城随风飘扬的柳絮;还象是江南梅子黄熟时候连绵不断的阴雨。这里用设问句提顿,引出下面用多重景物集中描写“闲情”的情态。这不仅是把人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而且开创了以复合比喻进行填词的新方法,使词章含蓄优美,清丽飞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句中表达对君王故国的思念。明月东升,夜幕敛起,一切都是那么的幽静、空明。逢此良辰美景,反倒引起了无限的伤感和悲痛。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一欲断肠;君王难忘,二欲断肠;春色可人,惊心催泪,三欲断肠;独立黄昏,暮色如愁,四欲断肠。真是“语意悲凄,读之令人泪堕,真爱君忧国之语也。”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南唐冯延巳《鹊踏枝》:“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此处反用其意,寻找人瘦的原因,明指不因病酒,不是悲秋。暗含着真正的因由是为离情别绪所苦恼。诗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用反说正,以反衬正,避免愁情直露,笔法深婉,富有感染力。
注:《全宋词》为“今年瘦”。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句中的闲滋味是闲愁折磨人的滋味,词人想消磨时光,排遣烦闷,靠做“险韵诗”、喝“扶头酒”来麻醉自己,以求得暂时的解脱。然诗终有成时,酒终有醒时,诗成酒醒之后,环境依旧,更觉索然乏味,冷寂孤独。
注:险韵,用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扶头酒,容易喝醉的酒,又古人于卯时饮酒,称“卯酒”。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句中连下十四个叠字,并分为七组来描绘一位妇女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境遇之中的极度凄苦的心情。前四字,是写心神无主,寻求寄托的精神状态。中间四字,以环境特点,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后六字,曲折入微地刻划无法解脱的痛苦情绪,即由内心隐痛到逐渐表面化的过程。这多叠字,连贯而下,镶嵌在词的开头,又能做到言简意丰,实在是造句雄杰,句法新峭。
百种旧愁分不去,枉被落花留住
这是词人描述忧怀难释,触感而发的痛苦。本来就愁肠百结,忧痛交织,盘郁在胸中,偏偏又赶上了暮春的落花时节,伤春之情又向我袭来,轻易地搅动着心底的烦忧。句中之意不在悲春叹花,而是说春愁加重了自己的痛苦,而掩盖了真正痛苦的缘由,即民族危难时的国仇家恨,“枉”字便透露了这个消息。两句的关系表面是进层,深处是转折。笔意简妙,言浅情深。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在无计消愁解痛的情况下,只好相信惟独借酒可以释忧的说法。但是,真的端杯痛饮,却酒最有限,而胸中愁绪“无极”。这里,针对主、客观事物的矛盾现象进行议论,旨在强调心里郁结的忧愤很深重。直言快语,吐出了激荡之情。
百尺游丝当绣户,不系春晖,只系闲愁住
句中的意思是说,房门前,虫类所吐的纤丝在春风中飘动,是那么的绵长,那么的轻柔。很可惜,它拴不住美好、绚丽的春光,却只能缠绕着我心头的愁绪。这里因景起情,借外物引出自己难释的臆怀。游丝长拴门前,暗示院庭冷落,主人寂寞,况且春光已逝,唯见蛛丝空荡,更加遣人寂愁。词人主张抗金复国,屡遭秦桧排斥,此处的“闲愁”曲折地反映了理想受遏的苦闷。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春光与往昔一样的妩媚可爱,但是人却因为无法解脱的相思而被折磨得格外消瘦。整日里,痛苦的泪水和着胭脂不时地流淌着,以至湿透了擦泪的手帕。句中以春的不变反衬人的大变,从而强调了失恋的悲伤。其中“空”字下得深沉有力,揭示了主人公对爱情不幸的愤怨。
注:浥(yì),湿润。鲛绡(jiāoxiāo),古代神话中鲛人所织丝绸,后指手帕。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这是词人宣泄无计摆脱的苦闷和忧伤,联系原作可知句中的“愁”是因光阴虚掷,老大无成而引起的。此处说愁叙怨的方法比较新颖,不仅用拟人手法强调愁情纠缠自己不放,而且在揭示其主观愿望与实际情绪的矛盾中,流露了内心的激怨。
万点飞花愁似雨
这是用淡雅的笔调,幽冷的意境来表现惆怅落寞的心情。但艺术上较有特色,能以对具体情物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吐露出细致幽渺,难以捉摸的空虚的感情。此与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有继承关系。不过语句更为灵活,既可理解为万花谢落,飞红似雨,撩起无限春愁;也可解释为无边的愁情恰如万花飞谢的红雨,黯淡、凄凉。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春天尚未来到人间,悦目的美景还没有玩赏,但是,自己的鬓发却已经花白了,这委实令人遗憾。人世间,亲朋离别是件痛苦的事,然而,由于长久的分手,过分悲伤的折磨,感情反倒变得麻木了,竟意识不到自己的愁痛了。这里造句的妙处,就在于抽取违背生活常规、常理的现象,来强调异乎寻常的悲痛。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即使有并州的既锋利又硬实的剪刀,也难以剪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句中值得称道的是凭借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抽象的愁情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是指王宰的山水画用并刀剪取了半个吴松江而成的,以此赞其逼真。姜词又进一步,想象用刀剪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愁物化了。这比直接将愁刻画为物象更富韵味。
注: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极锋利。
谁主谁为客?叹人生、别离容易,会逢难得
人们在生活中欢聚、离别是常有的事,至于谁留谁去很难说定。只可恨,不愿相离,偏偏轻易分离,盼望相逢,却难重新相会。朋友间的友谊,亲属问的眷想,是文明社会里人们的一种美好感情,今天对待古人所抒发的离愁亦应具体分析。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无情岁月悠悠而逝,转瞬间词人已是满头华发了,可这茫茫大地,哪里又能容下衰朽之躯呢?句中直抒胸臆,揭露了世道昏暗,正直刚毅之士没有立足之地的现实,抒发出他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愁肠百结的思想感情。
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你有千方妙计也没法摆脱。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愁情更是顽固,更是厉害,会害得你苦不堪言,难以忍受。这里以自述口吻写对愁痛的真实体会,明意直说,手眼独到。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这里的意思是,人们都说没有谁象我这样,愁痛深似海。然而,今天夜晚,兀立在漫天风雪里的梅花,却象我似的,愁情满怀。宋人笔下,以梅自喻的诗词作品屡见不鲜,但是,将人的亡国之痛用夜披寒雪的梅花形象表现出来,这还是极为罕见的,新巧过人的。不是么,花枝挂雪似愁苦人的满头白丝,那傲寒挺拔,香气自溢的品格,又似坚守节操处士的洁美品质,词人正是抓住两者相同的特性,才创造出了崭新的艺术形象。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生经历的悲欢离合的种种遭遇,是那么的令人痛苦和懊恼。如今倍受折磨的感情已经变得麻木了(再也不会有少年听雨时的欢愉,壮岁听雨时的激慨)。任凭檐下淅淅沥沥的雨点一直滴嗒到天亮,却全然无所反应。这里以雨声勾动,引吐对世事、人生之叹。不过,词人深意淡写,把雨打心头彻夜难眠,寒苦酸涩的滋味,用“一任”二字一笔了结。吟咏之余,自觉情溢词外。
不恨片篷南浦,恨剪灯听雨,谁伴孤吟
假如仅仅是乘着孤篷小舟隐逸泛游,还尚能忍耐。然而恼人的是夜深人静,独守残灯,静听凄凤苦雨的呼啸声,便会深切感到无人陪伴吟诗、论文的悲凉与酸楚。一个“恨”字把剪烛待天明的痛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
这里是融合了关于王昭君与蔡文姬的两个典故。昭君不仅容颜娇美,亦擅长琵琶,远嫁匈奴,常常拨弦弄琵,以寄忧郁苦闷的怀乡之情。死后,坟上青草丛生,留下万古悲风。文姬在滞留胡地的漫长岁月中,无时无刻不思亲怀远,悲伤慨叹着自己凄苦的处境,曾在穹庐中用饱含血泪的笔墨写成了《胡笳十八拍》。象王昭君、蔡文姬这样的不幸身世,也远远不及词中主人公遭遇的悲惨句中用典对事工切,组织严密,集中倾吐了自身悲苦命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简析:
余光中的《乡愁》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内心的思国爱乡情感。用"邮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测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确的寄托。四个意象
邮票对母亲的思念
坟墓对母亲的怀念
船票对妻子的想念
海峡对祖国的眷恋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美
面对一条海峡造成的乡愁,其实两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帮他们道出心中的哀愁:无数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样被分开,但似乎永远无望重新握在一起;两百万背井离乡的大陆人,成了台湾社会中的外省人;同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因为一条海峡的分隔,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命运……乡愁就像梦,不厌其烦,要代代找到为它开口说话的人。余光中之前,古有《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为乡愁谱写挽歌,有元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把乡愁表达成“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今有一九六零年的林海音,用小说《城南旧事》强调一个台湾人对北京的思念,更有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的白先勇,他用十四篇《台北人》系列小说,来提示台北外省人精神绝望背后的上海家园,它似乎成了台北“外省人生活”的精神解毒剂。有趣的是,当代作家用小说表达的乡愁,固然已经引起大家的钦佩和注意,但人们依然期待更有文字效率的表达,似乎人们内心积蓄的乡愁,无法被小说耗尽,仍期待被一首诗更浓缩地表达,不然,那会意味着汉语的失败,而不是乡愁的失败,直到一九七二年的余光中写出短诗《乡愁》为止……
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处于个人西化主张的强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开口提醒人们,去用新诗唤醒中国古代。五十年代他与覃子豪等创建蓝星诗社时,是他西化主张的开端。重要的是,蓝星诗社自视为“新月”的继承者,他们费尽心力继承的“西化”,实际是西诗格律体与自由体的混合。就是说,他们认为诗歌的声音和形式必须受到某种约束,只有意象或隐喻的使用是自由的,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尊崇。我们容易看出,《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音尺是闻一多用来计算诗句节拍的单位,大致相当西方格律诗中的音步。比如,《乡愁》中每节对应的诗句,音尺的数量完全一致。每节首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都是音尺数量为二的句子:“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同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音尺数量为五的句子:“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音尺数量为三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中四节的音尺数量(按行计算),分别都是二、五、三、三。通过追求节与节音尺数量的工整、对称,余光中实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要求的整齐化、规律化。不过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显然放弃了闻一多在《死水》中的刻板做法:即在同一节中追求诗句音尺数量甚至字数的相同。相反,余光中给予首节完全自由的安排,转而让第二、三、四节受控于首节,令节中各行的音尺数量甚至字数,全部向首节看齐。其实这也是古代《诗经》中不少诗篇的选择,《诗经·郑风》中的某些诗篇,同一节诗句的字数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郑风·淄衣》中的首节:“淄衣之宜兮,蔽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各行字数分别为五、六、五、七,《淄衣》中的第二、三节各行字数,保持了与首节的完全一致。
由此可以窥见,这种安排之所以受到《诗经》和蓝星成员的青睐,是因为古体诗在诗经时代以及新诗在当代,都面临骑虎难下的相似局面。作为民歌的诗经,为了易于传诵,必须在散文化与声音的规律化之间作出选择。通读《诗经》可以发现,除了四字诗基本(不是全部)完成了刻板的规律化(追求各句字数相同),其实无法控制各句字数的挣扎,明显贯穿于不少诗篇中。当新诗用类似的想法来处理诗句,因为白话词汇的字数更不可控,可以看出这种挣扎会更加强烈和痛苦。我们由此触及到余光中与闻一多的差别,甚至蓝星与新月的差别。闻一多和新月成员表现出了实现整齐诗行的急切,他们差不多是用谋杀诗句的方式,来切出整齐划一的诗行,他们由此留下后人病垢的不少弊端。他们切掉的不只是诗行,他们切掉的也是某些思想,因为宽以待词,实质是宽以待思。
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似乎有意把诗句的规律化,与思想的弹性、意象的亲和力结合起来,避免诗句受到过度整齐的戕害。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哪怕是所谓的自由体,与讲究的格律体也只有相对的差别。自由体压根就没有真正自由过,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形式”,只不过一般人难以直接用眼睛辨认出来。
余光中拒绝闻一多那样的刻板重复,也拒绝自由体的复杂“形式”(要更细心才能发现它的'重复模式),恰好体现了他作为蓝星主力的追求,即他更多以诗句内在的效果,来考察音效,从而比新月更靠近现代主义。比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他选择的是现代主义“什么是什么”的常见范式。现代主义之前,常见的比喻范式是“什么像什么”,这种范式力图让读者觉察到两个事物相似的特质。
“女人像花”强调的相似特质是美丽,“我拥抱着白桦树,就像拥抱着别人的妻子”(叶赛宁),暗示的相似特质是熟悉中的新鲜感、陌生感。“什么是什么”则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暗示相似特质上,它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强行混搭在一起,从而利用我们的联想,产生诸多歧义。兰波的“U,是天体的周期”(《元音》),是这种混搭范式的开端。U本是声音,被强行与视觉上的“天体的周期”等同,从而令我们对U的声音多了视觉联想,也令我们对“天体的周期”多了声音联想,这就是所谓通感的来源,即在现代诗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就不可能有通感的产生,毕竟强调相似特质的“什么像什么”,无法同时容纳听觉和视觉等。
当然,“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同样可以如“什么像什么”一样,用来暗示相似特质,但不必如后者那样,非得令人一眼看出两个事物的相似(这是“什么像什么”产生比喻的前提),从而扩大了选择相似特质的事物范围。可以设想,如果把《乡愁》一诗中的“乡愁是……邮票”、“乡愁是……船票”、“乡愁是……坟墓”、“乡愁是……海峡”,改为“乡愁像……邮票”、“乡愁像……船票”、“乡愁像……坟墓”、“乡愁像……海峡”,由于“像”会迫使我们寻找“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共同点,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揣摩“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这样就中断了“乡愁是邮票”等带来的异质含义与诗意延伸。
当使用“什么像什么”的范式,读者因无法一眼看出“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会觉得诗句别扭,一时难以认同。由于每节最后两行,“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不是用来描述“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而是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描述;“邮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船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坟墓”对应的情景是“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海峡”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情景描述旨在深化扩展我们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感觉,并不劝说我们去寻找它们与“乡愁”的相似。
这样,当我们读到每节第二句,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的陈述,陈述本身会先迫使我们接受“乡愁是邮票”等的“事实”,我们内心那种寻求相似的警觉,会先被陈述捻灭。“乡愁是邮票”的陈述,尽管会产生诸多歧义,由于“什么是什么”的范式,没有只为相似服务的义务,我们获得自主联想时,就会先接受陈述,同时期待接踵而来的诗句,通过拓展其含义,来令我们信服、认同。由此我们触及到《乡愁》的秘密,说起来甚至非常简单:作者只需先找到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几个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再找到意象对应的情景描述(这不难完成),最后考虑用什么情绪或感情把上述意象勾连起来,以达到相互说明和映衬;因作者是用强力陈述“什么是什么”来勾连,就不必考虑情绪或感情与“邮票”等意象的相似点,比如,我们甚至可以试着用“爱”来替换诗中的“乡愁”,诗歌依然成立。所以,《乡愁》的难点既不在意象的寻找和对应情景的描述,也不在能否找到情绪或感情勾连意象,这样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示的乡愁背景。
乡愁背景不是余光中可以自主挑选的,那是历史派给他的一种情绪,这就意味《乡愁》的写作是一次性的,它是两岸的政治拉到满弓时激发的写作(这也是它引发普遍反响的重要原因),如今已难以复制。或者说,当有一天海峡不再是政治现状的分界线,“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会在读者心里激起怎样的感受呢?最后一节有无被后人当作个人情绪的危险?最后一节会不会与前三节一样,被后人当作家庭乡愁的体现?或像李煜的亡国诗那样,靠着“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令后人继续赞叹他把家国情绪合二为一的出奇表达?毕竟亡国情绪里含着一笔勾销的惨痛,而当年海峡两岸的对峙,则保存着一份侥幸……
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读文句品味音韵美、赏析意境美
2、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展示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张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
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李清照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听朗读带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把握节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词的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5、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
“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写愁的名句。
比较鉴赏: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三句中,一个“独”字,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
苦闷惆怅的心情。
B、“云中”一句,“锦书”是指写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
品上的信。
C、结句八字,“才下”与“却上”属对,“眉头”与“心
头”重字,完美表达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
“眉头”过度到“心头”是多么迅速、短暂。
D、“红藕香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前四字与后
三字皆为并列的主谓结构。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