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保卫延安的优美句子 正文

保卫延安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5 17:42:47

记忆

上高中了还是一直不会写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思路狭窄,抓不住或者说找不出与题意相符的事例,这与生活经历有关。写作技巧也不行,不能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把要表达的主题隐含其中,而是平铺直入,往往把主题直接写出来,这样写,目的是想要明确主题,但实际效果并非是如此,反而显得不含蓄,没了吸引力。另外就是阅读量很小,掌握的词汇太少。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多少阅读材料,小说,文摘课外读物基本上就没有,水浒,聊斋,红楼梦,三国等名著作为封资修,都被禁锢与封杀,少儿读物是个空白,外国文学更是见不到,偷看被发现会定上个里通卖国的政治帽子。能看到的就是保卫延安,艳阳天等几部政治题材的八股作品,都是喊着一些政治口号。

我不喜欢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时是束缚自己的思路,写不出东西来。有时又是把握不住主题含义,写出来容易跑题。更多的时候是题目太大,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内容写的大了,容易太泛泛,重点不突出。写小了,内容多空洞。按说正确的写法应该从小处着手,重点描述,折射主题,但实际一操作起来,却成了天下第一难事。总之,对写作文没有感觉。每年高考作文的类型与题目,就是今后一些年作文类型的模板,不停的去临摹。但每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又不断的创新和变化,让人摸不住头绪,把握不住方向与脉搏,总是一片茫然之中。

往往是一些女生的作文很优美,写出的东西娟秀雅致,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好是让人爱恋喜欢。是不是因为女孩子内心感情世界丰富,天生就会抒发自己情感的缘故,老天偏爱她们,禀予了她们这样的天赋,让她们都有那么好的文笔。好生令人羡慕并伴发丝丝嫉妒之意。说来却也真是如此,女作家的比例就是很高。

各种原因吧,其实主要还是知识面小和写作天赋不足所致。由于过去就没有打下写作基础,所以时至今天想写点东西依然也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我是在土炕上降生的,自然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暖烘烘的土炕温暖了我童年的记忆,也焐热了我的人生。

我对故乡的记忆,首先从土炕开始。生活在广袤陕北的家乡父老,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也一定与我一样,感受过土炕的温度。

寒冷漫长的冬季,土炕给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提供了温暖的时光。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小时候曾在私塾门外听过一些课文,也识了不少字。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土炕上,摇晃着头,缓缓地给我吟诵起《三字经》或《百家姓》。牙牙学语的我,趴在父亲面前,虽然不懂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句子的.含意,却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一句一句地吟诵着。

父亲一生最引以自豪的是他参加过的无数次战斗,这也成为他最爱讲述,且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在那热乎乎的土炕上,我不知聆听过多少遍他老人家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每次听到仍然是那么激动亢奋。

父亲成了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小小的土炕上,我萌生了像父亲一样顽强拼搏的远大志向。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七八口人睡在一盘土炕的破席子上,没有毛毡和褥子可铺,枕头就更不敢奢求了,只能用衣服替代,甚至连一人一块被子都分不过来。兄弟姐妹几个往往合盖一块破棉被,经常会因为拉扯不到被子而相互打打闹闹。就在这样的窘境中,我不知不觉进入梦乡,而且睡得是那样踏实,那样香甜。

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都不到干大活、受大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来操持。印象中,父母永远都是闲不住的人。他们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迟,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操持家务上。夜里,疯跑了一天的我们,吃完晚饭,早已累得倒头睡了。可整日劳作的父母,依然为我们忙碌着。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要么就给我们捉衣服上的虱子。而一脸沧桑的父亲,则往往嘴里噙着旱烟锅,圪蹴在后炕头,一声不吭地捻着羊毛线;要么就挑织毛袜子,为我们过冬早做准备。父母二老为儿女们操劳的专注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三垧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土炕成为陕北人生活的中心。

永远难忘的是,母亲将做好的饭,舀在黑瓷盆里,端在土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饭食不好,酸白菜、糠窝头、小米粥,或者是蒸洋芋、煮南瓜可吃起来却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又贪食,一盆子饭哪能招得住兄弟姐妹们放开肚皮海吃海喝?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底朝天。母亲心疼我们,总是不端碗。我常常催促她老人家赶快吃,可她总说不饿。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父亲和母亲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父亲从军十几年,后因在保卫延安阻击战中身负重伤,不得不退伍回家,放下枪杆子,拿起老锄头,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母亲也一样为党组织、为群众奔忙着。是的,接受过红色洗礼的父母,总是把集体和群众的事挂在心上。在我家的土炕上,曾担任村里负责人的父亲和母亲,不知主持召开过多少会议,解决了多少棘手的问题。那一张张朴实的脸庞,被油灯映得通红;那一阵阵热烈讨论的场面,是那么真诚实在,那么鼓舞人心

进城的这些年里,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住进了洋楼房,睡上了席梦思,吃的穿的那就更不必说了。可我总感到自己生活在空中楼阁里,食无味,心空虚,夜难眠。

每当这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土炕,想起窑洞,更想起仍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相互贯通,融为一体。而只有深入和贴近故乡、拥抱与融入土地,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

回延安

作者:贺敬之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作品赏析:

这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力的大手把人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眼前、心上来!真像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这些两行一排的小小的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景色,人物,情感,思想,交融在一起,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写延安,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

《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生活思想的深度是艺术作品深度的根源。这一点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作者简介: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是在建国以后。

贺敬之一九二四年生在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在亲友资助下读过小学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亡到湖北、四川,就读于中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由于受了党的报刊和进步书籍的影响,他向往着革命圣地,于一九四○年到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一九四二年后,贺敬之的诗风为之一变,这显然是受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也是他对解放区新生活进一步熟悉的结果。这时他的诗歌的基调,由主要是对黑暗的泣诉变为主要是对光明的讴歌。在诗歌的形式上,他开始学习陕北“信天游”,进行民族化的探索。贺敬之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所写的短诗和歌词,后来大都收在《朝阳花开》诗集中。这些诗不再象《乡村的夜》那样吟唱“夜,象一只破了的木船,搁浅在村庄”,而是歌颂“温暖的太阳”及其所照亮的“陕甘宁——我的家”。这个时期,可以视为贺敬之诗歌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过渡时期。《乡村的夜》中那悲苦凄凉的韵味消退了;而建国后那激昂明朗的诗情已在《朝阳花开》中开始萌发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如《自由的歌》、《笑》等,在构思、基调和风格上,都与后来震动诗坛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抒情长诗,有着血缘的联系。贺敬之建国以后的诗作,大都收在《放歌集》里。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首之外,《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也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