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叶圣陶园林优美句子 正文

叶圣陶园林优美句子

时间:2025-07-06 04:56:49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3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揣摩第④段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的表达意思。(2分)

4.说说第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

5.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4分)

第③段说明方法:

作用:

第⑤段说明方法:

作用:

6.认真阅读第⑥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答案:

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分)

2.(1)标本:典范、样本。(1分)

(2)败笔:不足,缺陷;缺点,疏漏。(1分)(共2分)

3.这里作者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非简单的技术性堆叠,从而达到“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效果。(只解释说明“艺术”和“技术”含义的得1分,共2分)

4.运用拟人化的写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1分)(共2分)

5.第③段说明方法:作比较(1分)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1分)

第⑤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1分)

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1分)(共4分)

6.城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1分)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1分)(共2分)

阅读文段(一)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式不该错过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茎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1、文中“□□”处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2、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那句?[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句中的“有”和“不过”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原句突出到过的园林少,如果互换就强调到过的园林多,与原文内容不符}

2、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4.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c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5.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6、”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他们”是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愿望”是指(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的依据是(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7、“图画”一词在文中起的作用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8、简析文中加点词“一切”、“决不”的作用。[“一切”“决不”表达意思严密准确,说明苏州园林每一处每一点上都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毫无例外]

9、“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在本段中具体指那些“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

(二)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选自《苏州园林》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

2.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和打比方]。

3.文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 情趣 。

4.文中的“绝大部分”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绝大多数”只表示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建筑也有不对称的。]

5.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它是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不讲究对称]的特点来写的,突出[自然]之美。

6.请在文中用横线划出议论的句子。

7.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式 )

(三)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魔术、技术、美术)而不仅是 (艺术、魔术、技术、美术)。③ (甲) 是重峦叠嶂, (乙)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0分)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B )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2、选文可分为两层,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在假山的堆迭部分,文中“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迭的艺术效果。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它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

3、对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它景物配合的。B.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池沼是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C.用分类别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D.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

4.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点说明的对象是池沼。

5、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 艺术、 技术。

6.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 B )

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7.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A )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

8.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9.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

10.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D )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1.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12.“如在画图中”、“鱼戏莲叶间”加上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 。

13、“大多引用活水“中的”活“的作用是(突出池沼的特点)

14、池沼安排的不同点是: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

池沼安排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5、文中“又是入画的一景”指的是什么?([鱼戏莲叶间]

16、“艺术”和“技术”区别?[“艺术”时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17、“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才是可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嶙峋”一词的原意是什么?这里的用法有什么变化? [原义:山石一层层重叠不平。这里指古老的藤萝,枝干层层重叠不平的样子。]

2.这一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从哪方面说明的?选择正确答案。(③)

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说明的 ②从假山池沼的配合说明的

③从花草树木的映衬说明的 ④从近景远景的层次说明的

3.“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才是可取的”中的“这”指代什么? [指没有“宝塔”式的修剪和没有“阅兵”式的栽种。]

4.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5.划出描写的语句。

6.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是(③)。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空间为序 ③先总说后分说 ④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

7本段哪句话总括全段内容[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文中的“寂寞”原意是“孤单冷清”,这里是“单调”的意思。“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好,“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这一句子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得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9、“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据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五)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花墙和廊子]

2、 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征?[举例子,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 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是如何体现的?[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4、 如果将选文的两段文字看作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这两幅画的特点是什么?

5、 选文中的加点字“补”又何作用?[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善于重视图画美,是单调化为多彩]

6、 选文列举了苏州园林哪些增加景致深度的方法?[用墙壁隔,用廊子界,安大镜子]

7、 从文中看,“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怎样形成的?“隔”指的是(有墙壁隔着)“不隔”指的是(墙上有镂空的图案)“未界”指的是(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教材简析】

《苏州园林》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

1、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法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1、问答式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法:

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3、情境教学法:

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在学法上可采用:

⑴ 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⑵ 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投影照片)

三、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四、重点研读,筛选信息

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3~9段要求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五、品味鉴赏,学习语言

1、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2、⑴ 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⑵ 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第五段。

六、美文阅读,拓展延伸

可参考《新课堂──同步探究与练习》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