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晋祠最优美句子以及赏析 正文

晋祠最优美句子以及赏析

时间:2025-05-25 18:50:14

毛益新

在历史的断面上,常有许多闪光的亮点,在闪射出人类文明的耀眼结晶。这些闪光亮点,似群星灿烂,使历史的天空显得浩瀚、深邃和神祕,太原市的晋祠便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

晋祠的古老,不仅在於它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更是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又把历史推前一千六百多年,这前后延展的三千年,让现代人穿越历史时空,聆听到了古老语言所凝思成的一段段经典记述。“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这首名诗中的两句绝唱,短短十四个字,就已经非常精确地度量了三千多年时空的距离。只要你走进位于太原市悬瓮山下的晋祠,就会惊异地发现,祠里的一砖一瓦,一亭一碑,一树一木,非常整齐地从远古一直排列到现在,后人毋須在时空里跳跃,就能不隔页漏行地通读它的全部,触摸到它的漫长历史体温,这在全国恐怕是不多见的。

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的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浸透了古汁,浸透了悠悠岁月磨练的痕迹,飘逸着古老建筑的神韵,成了古建筑、古桥梁中最早的实例和孤例。圣母殿雄伟壮观,献殿玲珑轻巧,鱼沼飞梁奇特別致,都在用一种直露的表情,十分自豪地展现宋代建筑的精品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建筑是一种精神造化,圣母殿里的邑姜和四十二个侍女,则是守护这种精神造化的“大使”。她们受人供奉,被视为圣人神灵。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两旁侍女形态各异,各有所奉。她们定格在周朝,感受后人的顶礼膜拜,倾心传播中华文明的史迹。同時,她们虔诚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古殿一起,担负着衔传古迹生命的重任。她们在寂寞中耐心地细读着古今,用各自的体态语言与后人进行心领神会的交谈,尤其那些丰满俊美的侍女,或用沉思,或用凝视,或用轻顰,或用微笑,甚至用低声細语或缓歌徐吟,来打开了她们尘封已久的內心世界。尽管是泥塑身,但走近去,仍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会体察到与她们零距离接触后释放出来的种种记忆。

在晋祠,处处可感受到它的原创点是那样悠久灿烂,岁月的刻录是何等的清晰逼真,那些绝笔式的力作,不但是古老的写真,更令世人叹为观止。“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这个北宋时从《诗经·鲁颂》中选取警句“永锡难老”命名的晋水源头,从远古到现在,一刻不停地喷涌着一股清泉,晶莹无瑕,游魚可数,永远是那样年轻活泼,难怪有人倾情笔墨进行了一番描述:“清凉之声,可以洁耳;澄绿之色,可以濡目;莹澈之光,可以照心;温和之性,可以涤身。”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也感叹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这个难老泉,晋祠一下活了,晋祠也一下神了,难老泉喷涌出来的不仅是如玉的清水,更是在流淌着许多动人心弦的传说掌故,让游人陶醉在诸如“张郎护水水长流”一类故事之中。

根植在西周初年的两株柏树,因为同样古老,号称“齐年柏”。不知是苍天无情,还是岁月嫉妒,一株被伐,一株横卧。但生命的顽强,能穿过时空,横卧的树干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用一片翠绿舒展天空,经历过三千多年后还在继续创造新的传奇。这不但是自然界里的生存奇迹,而且也成了晋祠的一絶,自然引来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盛誉和赞美:“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

晋祠珍贵的顶级古迹,招来了不少名人雅士甚至皇上探觅的眼光已不足为奇,他们在惊叹之余一个个留下感叹的墨宝,有的刻石,有的上匾,世传下来渐渐就成了晋祠三铭刻、三名匾。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可以说倾尽了他的全力,1203个字的铭文,洋洋洒洒,行书笔力遒劲,飞逸洒脱,尽显一代君主的雄文风采。武则天似乎不甘落后,她自知比不上太宗的文才,但也要在晋祠留名垂史,便在《晋祠华严石经》上作序,译制镌刻,了却心愿。倒是祠里的杨二酉与世无争,用颇具功力的行草,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柏月山房记》全文刻在巨砖彻的照壁上,笔势圆润流畅,砖刻笔力雄劲,成了晋祠书法、砖刻的双绝,他书写的“水镜台”匾额和“难老”、“对越”另外两块匾额也成了晋祠三名匾。

岁月一路奔走,一路洗磨,使古者更古,绝者更绝,亮者更亮。历史在晋祠里凝固的一个个亮点,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那样亘古超凡,值得细细品味。

(选自光明网2011-09-19)

1.语词理解。文题“晋祠叩古”中的“叩”如何解释?

2.整体感知。晋祠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加以简要概括。

3.句意理解。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情感剖析。描写晋祠,全文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5.结构分析。本文在结构上怎样布局安排写作内容的?试加以简要分析。

6.写作拓展。参观游览一处本地的名胜古迹,并以此为内容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叩,本意是“敲打”,这里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2.古老深邃,从古到今,穿越历史;建筑精美,工艺精湛;泉水清澈,掌故动人;古柏顽强,创造新奇;铭匾珍贵,文物丰富。

3.圣母和侍女虽然是泥塑身,但却栩栩如生,仿佛活生生的人一样。走近塑像,好像就能感觉出她们的呼吸,体察出她们的内心世界。

4.全文写晋祠,表现出作者对晋祠古老文化的崇敬、感叹、赞美之情,作者细细品味晋祠珍贵、超凡和绝奇,实际也就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讴歌。

5.开头先将晋祠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肯定,说明她穿越历史时空;再分别描写了晋祠的三大建筑、难老泉、两株周柏、三铭刻和三名匾;最后小结全文,说明晋祠永远是亘古超凡的。

6.略

有关晋祠的散文:读晋祠1

太原西南有山,名悬瓮;山麓有泉,名难老、善利,晋水之源;源上有祠,名晋祠。“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是书,是画,是乐,是诗,须静读细品,方可体会到它的神韵。今冬,我北上太原,一个人静静地读了读晋祠。

翻开晋祠的第一页,上面写的是桐叶封唐。两千年前的司马迁给我们讲了一个三千年前的神奇故事。一天,西周大内之中,有二童正在玩耍,一阵秋风刮过,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下,如黄蝶翩飞,煞是好看。一童捡起一片桐叶,把它削作圭形,一本正经的对另一童说:“以此封若。”这情景被旁边的史佚看到了,他即刻走上前,请求前童择日立后童为诸侯。前童说:“吾与之戏耳。”谁知史佚却严肃的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因此,其后就真的把他封于唐,成为唐国的始封之君。削桐为圭之童为谁?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被封着是谁,成王之弟姬虞。这姬虞也真够神的,据说,当周武王与虞母绸缪时,梦到天帝对他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说来也奇,十月怀胎,小孩诞降,手上竟真有一个“虞”字,因而武王给他起名叫做虞。因为他被封于唐,人们又称他为唐叔虞。其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国临晋水,于是就把唐改为晋,晋国之名从此始。人们在晋水之源建祠来纪念他,这就是唐叔虞祠,后来又改称为晋祠。

晋水流千年,飘走了春秋的霸主晋、战国三雄韩、赵、魏,直至煌煌大唐龙兴晋阳。读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当年形胜来眼前,唐叔功德悬日月。由古唐而晋,由晋而大唐,不由赞叹:晋唐之源。

晋祠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更是一幅赏不够的画。悬瓮山,因半山古有巨石如瓮,故名。此石现已不可见,据说早在北宋仁宗时就因地震山坼,巨石摧毁,勿复瓮形。《山海经》说:“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圣母殿依山而建,是晋祠的主殿,为纪念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雕梁画栋,琉璃飞甍,甚为壮观。圣母殿西侧有水母楼,东侧有三千岁侧卧周柏卧龙柏。由此而下,依山就势,亭台楼阁台榭等建筑次第排列,周柏唐槐,古木参天。晋祠太古老了,不免显得过于沧桑。幸运的是,前几天刚好下过一场小雪。此时,残雪薄敷,正好给它平添了一色明丽。近赏远观,黄瓦翠树,虚实黑白,浓淡天成,妙趣无穷。如果说其中的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首凝固的音乐,那么,它们的错落排列,加上难老泉泉涌朱玉,智伯渠曲折逶迤,流水潺潺,真的就是一首古琴曲了。凝神倾听,如师旷操琴之妙音,典雅而清婉。鱼沼澄碧,红鲤戏水;飞梁独秀,鸟展双翼。站在飞梁上可兴观沼中群鱼戏水,想象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妙辩的场景,享受庄子人鱼之乐,体悟人生的意趣。画好乐妙,不能无舞。圣母殿内,正有北宋“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自可邀来婆娑。对佳人,赏画听乐,会心先哲,真人生快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周柏上飘下《诗经唐风绸缪》之古风:“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唐槐上摇落李太白深情的歌,歌声随着曲水而叮咚:“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醉翁欧阳修骑着马来了,他唱道:“行人望柌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历代文人学士来此吟诗填词的不知凡几,我不知晓,但晋祠知道。

聆听悬瓮水声里,千年晋祠想象中。“诗无达诂”,画无尽赏,乐无竟解,经典常读常新。对于堪称集诗、书、画、乐诸经典于一身的晋祠,恕我才疏学浅、知寡识陋,权且粗浅的写写描描,还望它不要怪罪于我。

有关晋祠的散文:晋祠2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是在水上飘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全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十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入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蝶恋花重游晋祠①题壁

(清)朱彝尊②

十里浮岚山近远。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看归雁。

系马青松犹在眼。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

【注】①晋祠:位于山西太原。 ②朱彝尊: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1)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2)词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的?请简要说明。(3分)

(3)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0.【古诗鉴赏】(7分)

(1)重游晋祠欣赏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思念家乡的孤独之情。

[4分。欣赏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2分;其他两点任答一点2分。]

(2)以月之凉衬托人的感伤悲凉;以月之满衬托(反衬)人的孤独。

[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3)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月之凉衬托人的感伤悲凉;以月之满衬托(反衬)人的孤独。

赏析

上片描写渐近晋祠时所见的景象,笔触粗疏,境界阔大,字里行间流露出旧地重游、美景如初的弥情。词从远望悬瓮山起笔,描绘山间雾气弥漫,飘浮十里,看来很近,其实还远的画面。这里面既有十里浮岚云烟氤氲的实景写照,又有山近远这种看在眼前、走却很远的具体感受。接以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进而层抒写雨后踏沙而行的惬意心境。上句补明十里浮岚的原因,又为下句铺垫,渲染出雨后乍睛、轻柔温暖的气氛;下句直道踏沙而行无比松软的愉快感觉,春字正面点明季节,最喜则强调喜悦隋绪。词人重游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和兴奋心情,至此已全部得到简洁而又生动的表现。又是天涯芳草遍紧承春沙软而来,在描写芳草连天的实景同时,开始唤起对初游景象的回忆。此句虽是化用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意,写出通向晋祠的路上春草连绵不断的实景,但用又是二字领起,就自然融入词人曾经有过的美好印象。这时,那环绕太原的`汾水正穿过绵绵草地向南流去,那列阵成行的大雁正掠过绵绵草地向北飞回,词人沿着汾水行,望着雁群飞,又不禁发出年年汾水看归雁的赞叹。年年二字与又是二字紧密相扣,前后照应,撩起词人远如芳草、长如汾河的思绪,水到渠成地开启下片。

下片描写重游晋祠时所见的景象,笔触细密,境界清幽,字里行间流露出旧地得游、韶华已变的感慨。系马青松犹在眼,是刚到晋祠的特写。青松之所以成为词人瞩目的对象,不仅由于初游晋祠时曾经拴马于树上,而且暗示这次重游仍然乘马而来,将寻青松而拴马。这既不着痕迹地表露人已到晋祠,又补写上片乘马踏沙之未写。犹在眼,突出描写词人看到系马青松的情景,其中犹字着重刻画了词人看到青松如见故人的心态。但是在惊喜青松如旧的同时,却又不禁撩起时光流逝的感慨。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就是这一瞬间心理活动的写照。胜地重来,正面点题,写明重游晋祠这个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似乎一切都像初游晋祠时那样美好。暗记韶华变,则轻轻一转;抒发出风景不殊、年华流逝的清愁。韶华,本指春光,又可引申为美好的年华。词人在此,既以韶华变表明这次重游的春光已与上次初游的秋光有了明显的不同,又深人_层地透露初游时美好的青春如今已在悄悄地变化。这种极其微妙的心理动态,与上句的犹字脉连意反,在表示从内心深处想起的暗记二字中,得到了细腻的表达。

词人带着这种由最喜暗暗演变为清愁的心境,重新游览晋祠的胜景,可想而知该有多少景观触动词人的情怀。但他全部舍弃不写,只用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作结,让人从他独赏的晋祠景色中,体味他此时此地清凉孤寂的心境。词人以初游时所见的凉月满照晋祠之景作陪衬,突出描绘他踏着月色独上溪桥的画面,使得幽人独有怀抱的寓意尽在不言中。凉月之照人独上,不仅表明由白昼而至黄昏的时间变化,而且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淡淡哀愁,这正体现出词人重游晋祠的特有心境和清空醇雅的独特词风。五代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曾用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个结句来写新愁,显得风神萧散,意味悠悠;作者的这两句词,似乎受到冯词的潜移默化,但就其描写重游晋祠勾起的愁绪来看,却是情寓于景,不可移易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