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中经典句子语录
1) 其实我知道有些东西早就注定的、可是我依然会偷偷的想你。
2) 痛苦过后,便是那几乎重生的蜕变!只不过,蜕变的过程,需要痛苦的考验来酝酿!
3) 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4) 醉卧美人膝,不过庸才色鬼耳;醒掌天下权,却是男儿平生事!
5) 别对我用美人计,否则我将计就计。
6) 只要你摇头不同意,今日我带你走,谁也不能阻拦。
7) 秋风依依秋水寒,一点离愁两黯然;今生默默唯轻舞,为卿踏破九重天!
8) 一笑风雷震,一怒沧海寒;一手破苍穹,一剑舞长天!
9) 别说我高傲,我只是拒绝与禽兽打交道。
10) 爱一个人,就像在海滩上捡贝壳,不捡最大的,也不捡最漂亮的,捡你最喜欢的那个,捡到了,就永远也不要去海边。
网络小说中经典语录摘抄
1) 呼风唤雨遨游天际,移山填海破碎虚空!
2) 退一步是为人间,进一步就在幽冥。
3) 眼中一柄秋水名剑龙吟虎啸,胸中自有铁马冰河千秋江湖!
4)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5) 虽然你天赋不低,可你的付出,才是最后成功的关键。
6) 俯瞰生灵亿万,号令宇内群雄!
7) 断桥是否下过雪?是也没上去看去,你就别瞎说了,胡说不犯法,但是遭雷劈。
8) 此去黄沙八千里,空负此身四十年;风起秋凉悲白发,云遮苍窘心共寒。
9) 九劫空,苍天逆,旭日腾,圣族兴!
10) 朝露初晨却匆匆,天上地下难相逢;斩断九重天阙夜,生死拥卿入怀中!
11) 孩子,咱回家吧,***做滴饭都放冰箱里了,再不回去,就冻死咧。
12) 有一种花,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生于弱水彼岸,无茎无叶,绚烂绯红,佛说,那便是彼岸花。
13)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能让的自己变的比蟑螂还顽强。
14) 不管他如何暴怒,也是挽不回辛苦修炼。
15) 听到外面在收废品的,有时真想把你给卖了。
16) 一条路,不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才发现他是一个死胡同。
17) 如果我转过身,就不会有人看见我的眼泪了吧?
18) 今生为君舞,生生为君舞。千折心不变,万死犹不苦。
19) 你的笑,时时刻刻记心间,因为回想都很幸福。
20) 快乐的时候,连做梦嘴角都是带着笑的。
网络小说中经典语录
1) 千岛湖下有座城,我心里有个女孩叫姜生。——《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2) 快乐的时候太短暂了,想起来视乎只有一秒,一秒。——《北极星下落不明》
3) 他的笑容那么温暖,我的眼神就迷离了起来,真想一直这样望着他,真想在这个时候岁月洪荒停滞,整个世界只有我,只有他,我们面对面,彼此相望。——《青藤之凉》
4) 当今天变成昨天,当爱你变成爱过;时光吹散了少年,谁的等待,恰逢花开。——《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5) 他笑得如沐春风,却吹不开我心里的桃花。——《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
6) 她的心底多了巨大的洞,非女娲不能补救。她的世界多了沧桑的海,非精卫不能填平。——《北纬三十三度的爱恋》
7) 这个世界其实从不曾有一个人能取代另一个人的位置,所谓的取代,只是以前的那个人被遗忘了。——《龙族》
8) 人在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在难过的时候,也会忘形。——《梧桐那么伤》
9) 命运总喜欢将我们置于伤口的对面,一生相望。却,不能相守。——《梧桐那么伤》
10) 因为不爱,所以都错。——《龙族》
11) 不管我们走了多远的路,有过多少的朋友,但见证过彼此青春的朋友,是怎么也忘不了的。——《青藤之凉》
12) 原来,幸福这个名词,是给我们观瞻,而不是给我们感受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13) 你是冰雪的王爵,你是末世的苍雪。——《幻城》
14) 时光十分寂静,树枝上停着几只鸟,天空蓝而清澈,仿佛用手指一戳就能碎掉一般。我跟着老师念古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北极星下落不明》
15) 原来,当你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你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能让他痛彻心扉,也能把他抛到很深的深渊。虽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你说了什么,你没有意识到,你伤害了,但你的手里,全是暗器,招招致命。——《青藤之凉》
16) 那些留在青春里的记忆,仿佛一株夏日里盛放的青色藤蔓,触手冰凉。你不明白,喜欢一个人是宿命,即使注定是劫难,也在劫难逃。——《青藤之凉》
17) 你让我想成为更好的人。——《幻城》
18) 是不是,我们长大的另一个代价,是要举着利器去伤害别人。——《青藤之凉》
19) 原来,爱情是这样的。你会变得很轻贱,不管对方怎样对你,不管对方怎样看你,你也昂着头,迎上去。所有的自尊都是垃圾,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要自尊的。——《青藤之凉》
20) 如果所有的情殇都能治愈,那这世上该是多么美妙无比。可是,爱情和爱情也是千差万别,每一个版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北纬三十三度的爱恋》
21) 如果红莲是火焰,而我的血液是红莲,我愿意让我的血液铺满整个大地,焚烧一切,因为你是我的快乐,是我唯一的信仰。——《幻城》
22) 原来,我们都是无比强悍的女孩,我们可以为爱,忘却自己。——《青藤之凉》
23) 生命是尊贵的,所以杀人必须是艺术的。——《极品公子》
24) 爱情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义无返顾,一个人的冷暖自知,一个人的天荒地老,无关其它。——《你是我的独家记忆》
25) 在我们的人生里,有时候会遇上一个人,她如同闪电般出现,就那样的,改变了我们的一辈子。——《赘婿》
26) 纳兰有魂,名为毒豚。纳兰有枪苍云断江。——《武神风暴》
27) 有时候人只需要一只温暖的手的触摸,就像是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一直在等,等到绝望。——《龙族》
28) 说的多了,仿佛一切都成了真,连想象那种画面都会笑起来。——《北极星下落不明》
29) 生命之中,总会有这么一个男子,会让我们低到尘埃里去,却开出了花。——《梧桐那么伤》
30) 那段爱情死不足惜,你节哀顺变。——《北纬三十三度的爱恋》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 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②疾疢(chèn):恶病。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缉屦以为食 缉:缝
B.稍致甘旨之养 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湮郁 湮:堵塞
D.直岁大饥 直:一直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先母辛勤操劳的一组是(3分)
①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②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③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④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
⑤母百病交攻,历岁月,竟致不起⑥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祖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操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人能够永远记住母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5分)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5分)
参考答案:
4. D(直:遇到、面对)
5. A
6. B
7.(1)白天常常叫姐姐看守房屋,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疲困)地到亲戚故旧处乞讨,大抵(一般)整天得不到一顿饭食。(“傫”、“匄”、“率”、介词结构,各1分,句意1分)
(2)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对于血肉之躯(生命)呢?(“论”、“摧剥”、“销”、“血气”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县人,明末迁居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外祖父名鼐,是个不曾作官的儒生,外祖母姓张。外祖父当年在家中设私塾教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外祖母早死,外祖父衰老虚弱,母亲尽心奉养,抚育两个弟弟有恩,家事料理得很有条理。
等到嫁给汪家,汪家本就贫穷。先父原是入赘的。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后来伯父、叔父几人,都来一起生活,先父体弱多病,无力谋生。先母生了两男两女,家中没有男仆婢女,喝的吃的穿的,都由先母一人供应,一个月里有大半日子不能安睡。
先君子过世,伯叔父们更贫困,日子久了就离开各自谋生去了。先母教几个女学生,同时帮人做鞋子维持生计,还希望保得住孩子们。碰上大饥荒,穷到一无所有无凭藉可活命。迁移到北城,住的只有三席地方,左面没墙壁,用草席来遮蔽。白天叫姊姊看著家,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地到亲戚家乞讨,常整天吃不到一顿饭。回来就在地上铺著稻秆睡觉,冬天夜里冷得叫出声来,母子相拥,想不到能安全度过,等到看见早晨阳光,就高兴地有活下去的指望。到我中了秀才,到各处游学讲艺,稍能准备些鲜美食物奉养母亲,而母亲已得了各种疾病,缠绵岁年,竟然去世。唉,真是悲痛啊!
先母天性忠诚、质朴、慈爱、祥和,一生没有诳言妄语,对待晚辈有恩惠,多方照顾体念。当我小时,同族亲戚没有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以至於成家立业。先母体质本来强健,一向不看病吃药。总计先母活了七十六岁,少时苦於操作劳累,中年饱受饥荒贫乏之苦,老年苦於疾病缠绵折磨。加上天伦的乖离,人事的不顺利,她的一生,很少有过一天的欢乐。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血肉之躯呢?所以母亲虽是中等之寿去世,绝不能说她天赋的寿数就只有这些。唉!母亲生养我的恩情,初丧母亲的哀痛,本是人人一样的;家庭得以重新兴起,可是母亲却被累积的劳苦折磨死了,不相识的路人都会伤感,何况儿女呢?真是悲痛啊!先母在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初一日逝世,合葬在先父墓里,她的哀子汪中泣血立此石碑,写此墓表,说:
唉!这是汪氏节母的坟墓。她经历千辛万苦抚育后嗣,希望后人保护这坟墓与树木。
史记读书笔记【篇一】
窗外大雨,窗口遮阳棚被雨点滴落的声音非常大,估计雨也是很大很大,外面下雨,屋内看书,继续读高中同学好兄弟送的《史记》之《周本纪第四》。周朝800年,司马迁妙笔生辉,写的荡气回肠、扣人心弦,叹服。当时,没有电脑,没有百度,也没有搜狗,都是手工查找资料典籍,得费多少时间才能够写出这一篇本纪啊。整本《史记》是在其父亲司马谈写了5年的基础上,又花了13年的时间基本写成的。总共130篇,用了18年时间,写一篇需要一个半月还多几天。确实不容易啊。又是在遭受宫刑极度屈辱的情况下,发奋著史,成就次千古绝唱,当之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也是在极度郁愤的情况下的叹息写就千古经典文坛绝响。
这可能就是当初的匠心独运,现在的工匠精神的更高层次的升华所现。
周后稷,生下来后其母本来想丢弃他,不过放在路上羊群绕着走,放在冰上有大鸟用翅膀保护,神奇,其母亲就抱回来继续养着,所以,取名叫弃。身世坎坷,志向远大,喜欢耕农种地之类的活动。周围人都学他,舜帝赞赏他,让他当了农师,功劳很大。晴耕雨读,刚好也有耕,用心做、实践、体验。
西伯拘而演周易,西伯文王被纣王拘禁时潜心推演《周易》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八卦加梅花一字并不差。可以说这个是读书,身处困境不忘读书,晴耕雨读,读书,改变,从阅读开始,古来皆如此。
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
修意、修言、修文、修名、修德。
於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因而也才有刑罚的各种规定,才有攻伐的各种武器,才有征讨的各种准备,才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才有大告天下的文辞)。
上面这几条把国家搞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凡文事者必有武备,所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利是天下之利,万物之所有,不可独占,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与部下与周围人争利。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这句话就是百步穿杨成语来历吧。
刚才写了:西伯(周文王)在位大约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据说曾经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当年卦就是占卜用的。
周公旦按照周武王的遗旨,测量建设洛阳城,最后营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里。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进贡的路程都一样。”这句话可能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吧。不过后来的.文物挖掘没有找到这所谓的鼎,无实物支持。
史记读书笔记【篇二】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喾和唐尧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舜)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要学做传统中国男人最好的榜样。)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刑这玩意儿,没它是绝对不行的!)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想的都是和唐尧相反的。)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虞舜和颛顼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这是说舜呢,所以说他是个好男人,好儿子嘛。)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看到这我觉得挺奇怪的,既然尧那九个儿子都不错,为什么还找舜呢?)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於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充分证明,舜比尧牛那么一点。)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的由来。)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关系比较复杂。)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最喜欢太史公说的这句了,这才是真正的牛人!)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夏禹和黄帝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老子不是说齐家之后才是治国么,当然,李耳那时可能还没生,所以我推断那时候和现在是一样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过我还是有点想不通,要是老想着家里的事情,怎么治水啊?最后还弄出启母石这样的东西,哎,可能禹的觉悟比我高多了。)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彊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我不贪心,我做到三条就够了。)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两面派古代现代都不太受欢迎。)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这也太狠了,现在就是好,没有连坐这种鬼事情。)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这儿写着呢,孔甲曾经吃过龙肉,可惜我没有这样的口福。)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会稽的由来。)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汤跟帝喾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做人不要太绝,这是古训了。)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险。见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后来姬昌和吕尚又玩了一次这套把戏。)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都说不要开这样的玩笑了,上帝也会发火的。)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如果让微子来干,许仲琳估计就得写点别的了。)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做人不低调,再牛也不行。)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大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真是性情中人。)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亶父的胸襟真是大,贤人哪!)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时候人的觉悟就是高。)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现在的国人也有点这种味道。)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就这样来说,周公用不着吐哺,天下一样会归心。)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道理同狼来了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额…这是古时候的一点规矩。)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游於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这是个冷笑话,值得玩味,但是揭示的道理却是至理,同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说的那番挺玄的话。)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就这点看,现代还是比古代好的。)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是一段狼来了。)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怪不得书上说李亨比姬宜臼牛一点呢。)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郑,郑居王于氾。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由此可知,史书上还是有很多官样文章的。)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都是兄弟,何苦如此呢。)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此公说的是秦孝公。)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有个成语叫什么来着…对了…晚节不保。Ps:养由基确实牛。)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图犯。”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这段精彩。)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秦祖先和颛顼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造父真是牛人。)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原来秦襄公和周平王之间还有这么一段呢。)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以人殉葬是很残忍的,顾老师说过的。)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於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於齐而乞食饣至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穨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穨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於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百里奚和蹇叔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十四年,秦饥,请粟於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穆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於韩地。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騺。穆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穆公,穆公伤。於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读史读到令人感动的地方了,秦穆公不称霸诸侯,还有什么人可以呢?)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於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时秦地东至河。
••••••
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我兄弟多,即君百岁后,秦必留我,而晋轻,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归晋。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晋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谢,后乃受。穆公益礼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重耳和秦穆公之间也有一段故事的。)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三十六年,穆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殽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於军曰:“嗟士卒!听无譁,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秦穆公确确实实的是个明君,能够知错就改,所以秦才能逐渐强大,有理。)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我猜想穆公自己肯定不是这么个意思。)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哀公八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而自立,是为平王。十一年,楚平王来求秦女为太子建妻。至国,女好而自娶之。十五年,楚平王欲诛建,建亡;伍子胥奔吴。(禽兽成这样,怪不得伍员要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献公元年,止从死。(秦献公挺有人道主义精神的。)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商鞅就当为强秦的牺牲品吧。)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啊武王,你说你玩什么不好,玩什么举鼎,结果膝盖断了吧,还连累了陪练。)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十七年,城阳君入朝,及东周君来朝。(完全反了,战国。)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十二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死。(就说不要太牛了,比主子还牛,这样的人没什么好下场的,白起如此,韩信如此,杨修如此•••)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秦国已经吹响统一六国的集结号了。)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奇货可居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尉缭还是很聪明的,虽然最后当了秦始王的特务头子,但是并没有因此遭灾。)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李斯这时候害韩非必定感觉良好,但是自己最后也没什么好下场。)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那些被坑杀的人真是没有远见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皇帝称号的由来。)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点秦朝小知识。)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泰山上五大夫松的来历。)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这些人也真是不知好歹,唯恐天下不乱嘛。)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一年十二月,••••••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还来。)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不是胡人,而是你的儿子啊,不过卢生也确实牛的嘛。)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在秦朝入赘的女婿原来这么没地位。)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当差的也要严惩,这点是要肯定的。)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