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的优美散文1
又是一天,微凉和苍茫在悄悄蔓延。暮色渐深,轻轻掩住了西边天际的云霞。眼中,映入一轮明月--她的容颜,洁白如千秋之雪,她清透、澄净的气韵,宛若玉盘中旋转的明珠,沉静内敛,散发出柔美的光华,静静的面对人间。一缕清辉,就像一袭白衣,独倚栏杆,清瘦俏丽的女子,临水望远,万种眷恋。
她在静谧安详中诉说着宇宙间的沧海桑田,亿万年的时空演变,对于她,无非是在挥袖之间。她用自己的经历唱响“岁月如歌”,梦幻般的旋律中诠释出:时间不会终止,距离不是局限。
月下,风吹来,万千植株在微微晃动,用自己的身体簇拥着心灵,奏响一首轻柔的小夜曲,这里也藏有依恋和别离,风儿吹散了云儿,叶子在婆娑间送别了落花---月色如水,水如月色,人生如梦,梦似人生。
月光的清辉,遮住了她身边微小的光芒,此刻的她,应该是无限光彩,但也应是无比寂寞,从肌肤浸入到心底。没有了往日星光的相伴,唯有独自面对山川、河流、草木,没有对话,只能自语,她的心中,是一片欣喜,还是稍许的黯然?恐怕此时的感触只有她自己能知晓。
晨昏中,她来去自由,偶尔身边多了几朵云,轻轻柔柔间,让人多了几分浮想。这,应该就是自然营造的缠绵吧.......
月色的优美散文2
月下人何处,景色依稀是流年。灯火笙歌,银蟾光满,任如水的月色静静流泻。玉兔捣药,嫦娥孤栖,消瘦了谁的相思?
在沉静的月光下迷失,怕只怕惊扰了这静谧的夜晚,将思绪混杂。
月色寂落,芳草萋迷,一如往事娓婉地倾诉,诉说着我们都曾熟悉的凄凉,冻结了体温。渗入我的呼吸,任由氤氲的气息在记忆的枷锁里弥漫、消长。
被这迷离的月色侵染,风轻轻淡淡地拂过,池塘的水轻轻柔柔地倒映着,天空中那轮饱满的月和我残缺的泪痕。稀散的星光,这样的夜,要用多少勇气独自怅惘。溶溶的月色静静地飘洒,曾经最最美丽的誓言渐渐成为最最遥远的执念,终于明白思念也是一种灼伤。蹉跎了红尘万丈,弱水三千。往事的尘嚣念欲、寻觅盼待、徘徊萧索,都消融、隐没在这淡淡的月色里。
月满堆砌,曼妙的月光浸染大地,醉人的月色,把千古萦绕、沉淀的情思释放在满月的夜空中,融在荡漾着浓烈的酒盏,沁入在难眠的梦境。
万水千山之外的你是否在抬头仰望这月色,仿佛多了一种伤感,柔如烟霓,隐隐约约荡漾在心底,连同刺痛的心跳,轻如叹息,缠缠绵绵回荡在耳边,低语愁肠。我闭上眼睛,悄悄地躲进你昔日的温柔,让这忧伤慢慢将我融化,深秋的气息伴随着断续的念想一齐掠过我的心头,似曾相识,彷徨赤裸裸的曝光于月色的照耀,不再有任何的掩饰和幻想。寂寞无声无息地飘来,在我想你的这个夜里,却已无法再追寻你的足迹。
亿万年,那亘古未变的月不知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同一轮圆月,不知纤巧了多少跌宕起伏的爱恋愁离。泪水禁不住的滑落,撩拨俱寂,似有低吟,袅袅不绝,月色在思念中婉转,揽一段皎洁做弦与你和鸣,我愿将这淡淡的思愁倒印在月色的光阴中慢慢堆积消亡,安之千年。
月色的优美散文3
同样是皎洁的月色,却没有了年少时的陶醉和激动,天地万物更像是一种道具而非场景,此心非彼心,此情非彼情,自己是成熟了,还是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
若是年少时
在那些依然青涩或者带点懵懂的年纪
牵着你的手踏着皎洁的月光
走在那个小城人声已寂、灯火零星的街道里
不用说话不用出声
不用浓情深情你侬我侬
就算光华过后终究暗淡
徒留一地的哀伤和凄婉
或者再有悔再有怨
亦都比过今日的浮水飘萍匆匆一梦
月色的优美散文4
晓风新月,一眼动人的娇羞,一杯淡酒,一抹不染尘埃的清幽,月光柔和的洒在的窗上,寂寂成秋。月影不似浓艳的倾城女子,她更像是待嫁闺中的芳华少女,优雅,清丽,好似一抹清香,飘于天边,又似近在咫尺。
那一缕轻柔的月光,滤过了世间的浮华纷挠,多少过客随云烟散尽,清溪流至水穷处,坐看风起云涌时。我们天涯辗转,浮华宜至,穷极一生求索心灵的宁静却是难得。晚深夜静,枕一袭芳香,悟一种境意,偷得片刻安然,静听心博的声音,有涯之生不知已是向日,站在心灵顶层俯瞰山山水水,此刻竟有“浮云过眼瞬息尽,自缘身于最高巅”的豪情。
想必是月色的优雅沉静打动了我,勾起心里压抑持久的情怀,山高影琛,月色夹杂着一丝幽青淡淡的洒在身上,窗外朦胧的月色下点点灯火悄然闪亮,蓦然回首,已近黎明,灯火阑珊处,墨然深寂。
月色的优美散文5
昨日入伏,屈指就要迈入秋的门槛。
进入秋,一季的繁茂就要渐渐隐退,偶尔可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妩媚的月色也渐次有些清冷,洒在心头,再现了一潭忧伤的记忆。曾经的月色亦如今夜,然而,曾留下忧伤的月光距今已很遥远了。
那年中秋刚过,楼前的梧桐叶不时的飘落,发出哒哒的落地声。我带领全区新闻宣传战线一行,前往南戴河举办新闻讲习班。就下榻在区里的宾馆,与海岸近在咫尺,隔窗遥望,那一片片小舟由远而近,大约是满载而归。有的渐行渐远,也许满载丰硕的期待。你只要不怕潮湿打开窗,就会听到阵阵悠悠的涛声,瞬间洗刷掉了一路的风尘。
短暂的休整,匆匆开班,晚间除少量作业,都可自由活动。中秋刚过的月,虽然稍稍来迟,然而依旧那样的丰腴,那样的妩媚。
一出宾馆的大门就进入海岸,你会被海月相融的意境所陶醉。让你不知身处天宫还是大海。中秋过后的海岸,海风有些微凉。低头望明月,海上的月格外的妩媚,妩媚得足以让你恋惜;海上的月格外的清丽,清丽的足以让人心碎。夜色稍稍浓郁,海月便浑然一体,此时你再去赏月下的海,竟然是那么的深情,深情的使生命多了许多血肉。你再去赏海上的月,竟然那样温柔,温柔的让你饱含热泪。此刻,你的灵魂,月下的海,海上的月早已交融在一起,成就了心灵深处的旷世之美。那种美,美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正如我在讲习班上所调侃:你只要领略了海上的月,月下的海,你就领略了深情和温柔的极致。
走过了一段海滩,不禁回回首,那一串串深深的脚窝里,无不洒满了霜一般的月色。此时,置身于明月与大海怀抱的人也许都会这样想: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滚滚海水,日日东去。人,都不要把得到与失去,顺境与逆境看的太重,看重了岂不大喜大悲,熬煎了清澈的心灵,白了我们仅有的黑发么!
中秋的海岸游人稀少,海风忽有丝丝凉意。人的思绪也仿佛月光和海滩一样的深情和柔软,不羁的流泻在潮水刚刚退去的海滩上,然后,会习惯的理理思绪,理出一条五彩缤纷的小径,然后去慢慢的憧憬。
然后,你也可由于夜色太过浓郁,不受夜色的凉意,在回家的路上,萌生一丝丝忧伤。人生易老月难老,月月有月,而岁岁沧桑。有时,霜一般的月色,会让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那样陌生。大约是在很久前的一个夜,传来老父亲病重的消息,那时通讯和交通远没有现在这样的便利。匆匆驱车赶到生我养我的庄子,一切竟然那样的生疏和别样,一样的月色却那样的清冷。真是“中天明月光,村庄满是霜”。
村后的青山,眼前的沃野,村边的牛棚,全脱胎于霜的世界。我踩着洒在地上的清辉,匆匆赶到生命垂危的老父亲的炕前,此刻的月色清冷得竟让我不知所措。
送别了老父亲,我常常感叹:故乡的月光,有着霜一般的清辉,总会勾起人生的哀伤。这哀伤,总会带你去亲历一段无奈的生离死别。于是,你会真切地感知到疼痛,懂得了哭泣,学会了珍惜。等你从霜一般的月光走出,面对和煦的阳光时,才有了一丝有苦涩相伴的灿烂,让你整理思绪,把该捡的捡起,把该丢的'丢弃,让心房渐渐的平和,渐渐的安静。
往昔不见今时月,今月依旧携往昔。曾经的月,你也许依旧恬淡。我期待着再一次置身于中秋的大海,与你一起品味那一段月光下的旖旎,让日渐老去的生命在月色的浸染下,多一分清幽,少一分喧嚣。
月色的优美散文6
水乡的小巷十分奇特,前门一条鹅卵石子路,将水上人家紧密相连;后门却是层层石阶通向潺潺流水的河湾。一座弯如半月的石拱桥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小巷的房屋多半是木结构的单层建筑,没有地基,几根结实而粗壮的木桩,深深地扎在水中,远远看去,好象排列整齐的空中楼阁。
这些人家前门总是关的,只有后窗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河面上飘来只只小船,凭那熟悉的吆喝,主人就能准确判断出谁是卖米的,谁是卖菜的,甚至卖什么小吃的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这不,她将系着长绳的篮子从窗口系下来,马上被船家接住,不须讲话,就将需要的用品或吃食放进竹篮,然后再吊上去。
特别是到了晚上,后门石阶上传来节奏鲜明的捶衣声,松一阵紧一阵,清脆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象花香的气息,弥漫在月光朦胧的水巷之中,活脱脱的一幅陈逸飞的《浔阳夜色图》。婉约的木楼雕花窗户映出金色光晕,隐约可见几位身著古装的少女,怀抱琵琶在弹奏一曲《春江花月夜》,清淡的乐曲烘托出素雅的氛围,正如月光斜射在墨蓝的星空一般,是那样的静谧,那样的和谐。
我无意闯入这条幽深的小巷,与灯红酒绿的闹市迥然形成强烈的对比,清幽立即将喧哗驱逐,显出一派幽静与古朴的本色。小巷最多的是黑与白的反差,老墙灰瓦色调黯黑,石桥驳岸略显苍白。然而转瞬之间,全被升起的月光打破,开始房屋楼台与屋脊有了淡淡的轮廓,继而水巷的水面泛起一层犹如镜面似的亮光。此刻,月亮早已挂在柳林的梢头——原来是月壳的清辉,把这些景色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韵致,月色里的水巷立刻变得清晰而生动起来,幻化出一种全新的意境。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东西都在变,惟独这小巷月色依旧。只要你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月色就能从你身处的小巷升起,还你一个本色依然的水巷。
月色的优美散文7
窗外闲散的人走过月影与灯影下洁净的柏油路,将随行的话偶尔丢在身后的微风中。母亲在楼下的月色灯影里与人闲聊着,我如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于夜的清凉里听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虽是月夜,却没有田田的荷塘,月未满但却皎洁清爽,给人的是另一番别样的韵味景象。
我的南面的窗子是没有灯影的,所以我走到居南房间的窗子,这样我便可以尽览到这窗外的月色了。月色淡淡的,我只是看到近前月下的景致,而远处一片幽深的蓝,并不是笼罩着给人压迫的黑。我听得到虫鸣伴了风动树叶的声音,颇似演奏着的轻音乐。
那对面的一片灯影的村庄,在安静的夜色中明亮着,它还不想入睡。我遥望得到的,但却不是我的村庄,我的村庄在我望不到的地方,我与它的相望被一道屏障隔断,我只有把它放在心里畅想着。
微风将槐花的清香荡了在我的窗口。此时童年的村庄也正值槐花弥漫的时节呀,那故园的槐香此时也在想着我罢,我想。那里有我童年的印痕啊。
清清爽爽的月挂在天空,涤荡我心,它照着我还有我永远的村庄。明月夜,短松冈。树影婆娑中父亲就在村头的月光中将我凝望,他的眸子依旧如月光祥和仁爱。
于是,思想里就淡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来,如这眼光里的月色: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风的窗口,在月的窗口,我将如水的诗句一句句的送进月色,送进微风里。淡淡的不曾惊扰了谁。毕竟,这只是我一个人的月色乡愁。
《月光曲》课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1],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肓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月光曲》课文重点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在两百多年前,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他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来到了一所茅屋前。他听到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赏析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对盲姑娘的语言描写“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她对自己提出的无理要求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抑制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表达了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就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油然而生。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美丽、幽雅静寂。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简陋贫凉。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也应当给予爱好音乐的穷苦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产生的联想,他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作者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赞扬了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作者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词语理解
幽静:深幽静寂,非常安静。
清幽:(风景) 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风吹着湖面,泛起的微小波浪。
恬静:恬适,安静。
波涛汹涌: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纯熟:具有技巧的或表现出技巧的。
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安乐街那儿有家北方书店,我与梓涵姐时常约在那儿附近吃饭,然后顺路去逛逛。有次我说顶喜欢张爱玲那本《流言》集的名字,记得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写过:“这里埋葬的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不知道张爱玲是否也取此意。“流言”读起来也有点像小报的名字,漫街的流言蜚语。梓涵姐听完随口说要送我一本。这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儿了。后来她到真的送了一本《流言》集给我,还在上面写了字。漂亮的文字,精心的句子读着都让人喜欢。书的封面是那种民国闺秀常穿的旗袍蓝,上面淬着碎花的淡印,一本小书就这样集聚了民国的典雅之气,放在架子上远远的望着,很像娶回了旧时闺秀的感觉。
《流言》中“双声”一文写的极好,笔调雅致,用字精巧。开篇处讲与炎婴在咖啡馆的那一段,读来总有种“入画”的感觉,嬉笑声似就在耳边。那文字端的“嬉笑声”写活了小女人的可爱种种,有些像旧时的工笔画,艳俗中是细腻的雅致。《流言》集中写生活的文字我向来都爱读,张爱玲的笔端饱含了旧民国的韵味,韵味泛起时又带着细腻的精致,读着那些平仄有律的句子,很像在读英国十八、九世纪的古诗。忘记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说读英语诗句总要大声的朗诵,韵律间会跳出极漂亮的音色,诗就成了最动听的话。想来这是遗传了荷马时代的旧例,被朗诵的才能称为诗,现代的'诗作,只能算是披着“诗衣”的文字。
我喜欢听女人读英文古诗,读弥尔顿、读彭斯读布莱克的都好听,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也好听。虽然大多时候是听不懂的,但那道风景总像是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插画,声音的抑扬顿挫间,好像又转回了几百年。小雪常说我听不懂又喜欢让人读,是那种最讨厌的将朗读当音乐听的人。我是享受的,她总是有些可怜,那种“怨烦”杂进了诗中,就有了狄更斯小说中悲凉的声音。
我一向讨厌读写理论的文字,张爱玲写《自己的文章》,想来她自己也是不愿的,我读过傅雷写“论张爱玲的小说”那篇文字,文字间并无不妥,只是少了对“天才”的拜服,张爱玲自是要反对的。胡兰成倒是聪明的拜服了,张爱玲也只有傻傻的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从前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在序言里说自己对红楼梦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读得极熟,眼生的词句总会一下子跳出来。我总想着张爱玲的笔调大约是缘自《红楼梦》,后来读了张恨水的小说,才知道张爱玲字端那道月光的出处。张爱玲好像也很喜欢英国的毛姆,不知道她文章结构的精致是不是学了他,上年读了几本毛姆的小说,只是看不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台湾的王德威写了本书,写出了很多所谓的“张派传人”,只记得有王安忆,其它的都不记得了,王德威的归结太过地缘性,那些人与上海有关或与上海的故事有关,这些又与张爱玲有什么关系,张爱玲还写过香港。梓涵姐旧时曾送过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读过后是喜欢不上来的,书的结构太过宏大,作者笔力不及,终究是给写坏了。总觉得如果作者能将第一部分单独写出,也许会是本不错的作品。《长恨歌》的结构有些像老舍的《四世同堂》,可惜王安忆没有老舍的驾驭能力,写坏了一个好故事。不知道王德威嘴中的“祖师奶奶”看了这样的传人,会是何样的心情。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讲到“巫”,说在希腊是由男巫女巫传达神意。在古代,巫是仅次于神的有特殊职能的人。张爱玲也许有着“巫性”,做了萨福的影子。王德威一不小心,将那些人都做了“献祭”。
窗外细碎的青雪迎风敲打着窗棂,雪地上泛起一片月光的影子。我合上书,喝下杯子里最后一口茶。静悄悄的夜静悄悄的文字都成了茶里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