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第二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的俗话。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如果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赘的男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第三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每个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独特的节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个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猎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18世纪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现在所分布的地区。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掌楼,掌楼一般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稳固,生活安定。掌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终年不息;下层不筑围墙,用来堆放杂物、圈牛养鸡。楼外设一阳台,用来晾晒谷物或纳凉。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内压实,然后放到火塘边烤干,再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浓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别具风味的饮料。
拉祜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为第一段,称作“扩路妈”,即大年。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初三这天人们带上食品走亲访友,还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为第二段,称“九黄会”,又称“男人节”。十三到十四日为第三段,称“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
拉祜族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民族,是56个民族中一朵鲜艳的花。
韩国茶道文化之茶室礼仪
入茶室时客人应当遵守的礼仪
1.入茶室时应脱掉外衣,挂在室外的衣挂上。如果没有衣挂,则在进入所指示的场所之后,折叠好放在自己身体后面(应将两边的垫肩相对折起,不能露出衣服衬里)
2.入茶室时不要戴戒指、手表、项链等金属饰物,这样才符合朴素的茶会气氛。不应拾护身用具。
3.茶室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之所在,对茶人而言是圣地。
4.不可穿着过于华丽的服饰,或是过于夸张地露出衬里的衣服,这些都不适应茶室气氛。
5.入茶室前整理好自己的鞋物,以便于离开时方便穿着。
6.换上白色袜筒再进入茶室。
7.事先清洗口腔与洗手。
8.进入后主动向先到的来宾行礼(无论熟悉者或是陌生者)。
9.不可询问其他来宾之身份。
10.事先清洁指甲,注意保持言行举止端正。
11.在茶室里谈论的话题,茶会结束离开茶室后不应再次谈论。
12.离开茶室时彼此行礼致谢,整理好自己的座位,确认没有遗留果皮纸屑。
13.不可践踏坐垫,使用完毕后应放在原来位置上。
14.茶会结束后,客人与主人彼此致谢后静静离去。
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介绍
泰国茶俗:
历史悠久的泰国,在风俗习惯和礼仪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
泰国北部地区、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茶俗:
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他们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萨马拉茶”。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定等级和价格。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关于中国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茶祭风俗。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以上就是对中国的茶祭风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的茶祭风俗有所帮助。
关于汉族的饮茶风俗介绍
以茶敬客。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即使不是富裕人家,也得有“粗茶淡饭”。家里来了客人,不请吃饭可以,但不敬茶就显得不礼貌了。客来敬茶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传统的`礼节和传统的美德。下面就关于汉族的饮茶风俗做一介绍。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除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夫茶以外,讲究一些的一般是用盖碗来泡茶。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但以四川最有代表性。不但茶馆里用盖碗,普通家庭里也喜欢用盖碗。盖碗是三件套,盖,碗,托。用盖碗泡茶确实既方便有实用,既可揭盖闻香,又能观赏茶汤。能趁热喝,还不烫手。早在唐代就有了带托的茶盏了,据说是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发明创造的,她嫌端茶盏时烫手,就想了个办法,把蜡烛烤软,上面放个小碟子,就成了盏托,不烫手了,传到工匠那里,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了。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成了一门技术,甚至是绝技。长嘴大铜壶,青花瓷盖碗,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高难度动作。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盖碗又称“三才碗”,代表天、地、人的和谐。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就是关于汉族的饮茶风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饮茶大不同之维吾尔族人的茶风俗
饮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通过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中国将茶文化远播世界。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风俗习惯,自然每个民族的茶风俗也是存在差异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维吾尔族人的茶风俗吧。
茶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您若有机会到维吾尔族人家家里作客,一般由女主人先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从第二碗起则有男主人敬茶。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茶喝好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
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因此饮茶习俗也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还有“吃茶”习惯,北疆大多使用铝锅煮茶。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而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
这就是关于维吾尔族人的茶风俗的些许认识了,如果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去新疆看看,亲身感受下那边的茶风俗吧。
小助手带您领略各地不同的茶风俗:
拉祜族的特色烤茶茶俗
闽台婚俗之三茶天礼
昆明的迎客九道茶
艺术新娘茶绝对抢眼
新娘茶,作为古俗,代代相袭,流传不息。话说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男家亲眷。当然,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吃饭的人,十有八九没有经历过这种乡下规矩。
晚上七点多时,厅堂里红烛闪烁,新娘在小姑引导下,莲步轻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礼。献上新人果子,里面有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预兆新娘早生贵子。然后是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赐于亲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艺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和规矩。新娘敬茶也有序、重礼。按照考证出来的程序,敬的第一杯茶,当然是上方的公婆,然后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相继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但餐厅里高朋满座,分不清孰亲孰疏,只好拣着顺手的客人上茶。原来以为自己置身事外的顾客,对突如其来的“厚爱”顿生受宠若惊之感。一桌印巴客人喝了“新娘”敬上来的茶后忍不住嘀咕:中国人吃饭还捎带搞行为艺术?
川流不息的茶艺表演,也许只是餐馆丰富就餐气氛的方法。但饭桌上喝茶的传统确实应该有所光大,代代相传,并发扬于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