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桥的优美句子
1、啊,步月桥,你是南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南靖人民的骄傲!我希望人们好好爱护它,让它的美丽永远驻留在南靖人民的眼里。
2、独木桥的材料很特别,但它有很多类形,有的是专门加了工的,还有的是直接把树的树干砍下来,有的是四四方方的,有的是圆圆的,独木桥虽说人可以行走过河,但一次只能乘一个人,所以也不是很方便。
3、遍布水乡的古桥长途不一,风格各异,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环桥,还有踏在桥上后吱吱作响的小大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根据门道的宽度来设定,桥孔一般都是成绩单数。
4、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托举着你,细细柔柔的炊烟笼罩着你,双双深情的明眸挂念着你。啊!亲情之桥——友情之桥,纯洁的色彩,矫健而有不失优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缕春风,一抹阳光.
5、在湖州有很多的古桥和新桥,古桥横卧在两岸,仿佛有点古老的韵味,站在桥上仿佛有一种超越时空,跨越世纪和孚交流四水,问港如织,古桥众多,反获港一古旧有桥23座,其中最名副其实的是:兴隆桥,秀水桥,庙前桥,隆兴桥。
6、故乡的小桥是有青石砌成的,桥面是十分平整光滑,桥的两旁是抚摸光滑了的小石柱护体,小桥离水面很低,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水面,其实还远得很,河底历历可数的卵石,小虾在石间嬉戏、鱼儿在石上休憩和卵石旁长着绿油油的丝草在水波中荡漾,与倒影在水中的柳影相互辉映。
7、在江南没有哪座城市的古桥能像湖州这样千姿百态、奇巧绝伦,湖州的古桥中,气势磅礴的大作。如双林三桥,湖州的潘公桥,菱湖安澜桥,南浔通津桥,永丰塘桥,洪济桥等。也有轻盈灵巧的小品,如菱湖五圣桥,双林金锁桥,履泰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座匠心独运,个性鲜明的古桥,堪称古桥绝品:先说潮音桥。
8、还记得那座古韵悠悠的小桥么?我记得,我们记得,我们这一群嘻嘻哈哈的小孩、一伙年少天真的伙伴、一群朝夕相处的同窗记得。我们曾同行,带着真诚,怀着希冀,揣着梦想,走过风雨中的古桥,走过艳阳下的古桥。
9、翠湖紧靠柳河之间,有一座凹形的踏水桥,桥面用78个长4米,宽50公分的石板组成,桥的东面是奔流直下的柳河,西面是从翠湖溢出的孱孱流水。特别是夏天,河水淹没部分石板,行人走在桥上仿佛走在河中,十分惬意。
10、翠湖西面也有两座用鹅卵石铺的桥,其中一个拱桥的两端有3颗大榕树,把桥面遮完了,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台阶状,栏杆是用石条和石板砌成,石柱上还雕了12个云、龙的图案,桥面和栏杆都做成天然的岩石形状。到公园里游玩的人,都喜欢在这里摄影留念。
11、家乡的桥,美的不光是桥本身,就连桥下也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大川河的桥底下,被颇具匠心的人们种满了花草,从桥上走过,一年四季都有怡人的美景。春天的嫩草刚给河床铺了一张柔滑的绿地毯,夏天的花儿就迫不及待将它装点成五彩。秋天,河床里的芦花汀草茫茫一片,给你以走进大草原的错觉,在这样的前上走过,连心也为之开阔。而一座座汾河桥的两岸,循堤岸建起了秀丽多姿,风采迷人的汾河公园。或红或绿的灌木被修建成美丽的造型;椰树般的路灯摇曳着南国的风情;花砖拼砌的小路延伸出一个个甜美的憧憬,整个的汾河两岸,就是一个风情绝佳的长廊。
12、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踏上了步月桥,首先感受到的是那如同仙镜般的感觉。步月桥的两侧横挂着许多五颜六色的灯管,有的红如火,有的黄如金,有的绿如草,有的.白如雪,有的蓝如海它们还学会了变脸术呢,一会黄变蓝,一会儿蓝变绿,一会儿绿变红,一会儿红变白这些色彩变幻着变幻着,把步月桥装点得花枝招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同进入了一个神神奇的童话世界。
13、兴隆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表介汇金旺里自然村,现保存完好,单孔石梁桥,东西朝向,全长9米,高3。47米,宽2。4米,孔跨4米,拱矢高3米,金钢墙用花岗岩条石缝平砌。长系石镌有楹联,已模糊。
14、夜晚是大桥最美的时候,桥上灯光闪亮,两岸灯火辉映,五彩缤纷的色彩吧大桥装点得更耀眼,更夺目。
15、远远望去,两座塔架高高耸立在南北两岸,120根从塔架伸向桥面的巨大斜拉索,组成了四张巨伞似的形状。那高耸的桥塔,强劲的拉索,与舒展的主桥面相连着,如同是两个巨人伸出那无数的手臂把桥从水中拉起。眼前的葑溪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运河上,又像天上一道绚丽的彩虹,把运河两岸连接起来。
16、大桥给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转学、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转的生活车轮带走了我的童年和无邪。当我再次走向大桥时,愉悦平静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点点惆怅的涟漪。
17、立交桥可真像一个迷宫,虽说它像迷宫吧,可还真起了迷宫的作用,可以四通八达,最后可真好笑,人们一下子把江上的桥搬到陆地上了,使交通更流畅,真是相交的立体的美,真像拧麻花的。
18、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石桥当中更有大工业桥,桥上行人,桥下堤岸也能行人,具有现代立桥桥的雏形。再说双林,三姐妹桥,三姐妹指的应该是三魁,化成,三元,三座三孔桥,她们相踞很近,总间踞350米,同跨双林塘上,雄伟壮丽,可谓天下奇观,更让人感叹的是"三姐妹桥"的建桥工程在800年间曾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展现了湖州先民的执着和顽强。此外,湖州新市还有座当桥前,它与千年古刹觉海寺相连,从选材造型都渗很着佛教文化风格,又如湖州东南的"八字桥",它说是两座桥,桥长50米的石梁南北跨河,平石桥则东西跨河,两桥相踞数米,一长一短,构成"吧"字形,相映成趣。
19、长江大桥在长江的正中央,更加便利,可容下几百人,几百辆车子也不成问题。它非常坚固,可使用二、三百年。它上层通汽车和行人,下层通火车,江上还可通行大轮船、客轮……但做起这座桥来,至少也得花几年的时间吧!可现在交通不便,容易堵车。有什么桥能在陆地上过马路呢?对了,是立交桥!下面就来看看立交桥吧!
20、长江大桥对于石拱桥来说,肯定又要高一个层次,长江大桥长,还很雄伟,并且上面能通汽车和人,下层能通火车,江面上还能通大轮船,相对于石拱桥来说,那真是方便多了,这可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啊!
万仞高高见宫墙,
美而曰富墙里藏;
千年犹是子贡语,
但访其门问登堂。
——万仞宫墙
(第二首)
和元气孔家祠,
香火千秋未少辞。
龙柱宣威偕宇寿,
杏坛遗训比天齐。
棂星转世传仙语,
石坊临风志圣时。
暗抚神龟清泣下,
两千年后拜先师。
——孔庙
(第三首)
夫子宫墙第一门,
五云环绕华夏魂;
圣之时者时与进,
大美长新地球村。
——圣 时 门
(第四首)
千古文明集大成,
悠悠玉振伴金声;
人来门下堂未远,
大道曰行复曰行。
——大 成 门
(第五首)
周公封鲁孔家兴,
少昊坟头谁祭牲?
显赫堪羞皇室裔,
富豪不让紫禁城。
诸孙争誉生前乐,
孔子安贫身后名。
已届仲秋迎圣诞,
寻常巷陌也悬灯。
——孔府
(第六首)
门曰弘道载铎铃,
隐隐当由侧耳听;
谁个得识夫子意,
已收至宝在囊中。
——弘 道 门
(第七首)
神道徐行仰圣怀,
角端翁仲古亭台。
洙泉横贯三千亩,
枫柞悄荫十万碑。
高冢经年能励后,
儒风无日不驯才。
几人凭吊先师意,
尽是游山玩水来。
——孔林
(第八首)
谁在此门呼大哉?
此门正为大人开;
文明道上千般美,
妙境不离和与谐。
——大 中 门
(第九首)
同文门下情自亲,
道是知言可知心;
最喜先师出门去,
教他欧美读雅音。
——同 文 门
(第九首)
七月流火,骄阳如炽,
奔向古齐鲁之地,
去曲阜访古探幽,
企望能寻访到一个,
让身心,
暂时得以栖息的所在。
曲阜给我的第一印象,
是静谧清幽,
那古朴雄伟的城墙,
那泗水桥下潺潺的流水,
勾起,
我的无限遐思。
两千五百年前,
就在你的怀抱,
诞生了中国伟大的,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一进孔庙,
胜迹如林。
那飞檐雕花的门楹,
那盘根错节,
枝丫光秃的千年老松,
令人流连往返。
那大成殿的雄浑,
那十根浮雕,
二龙戏珠的盘龙石柱。
你看那孔老夫子,
面色朱红、
庄严肃穆,
站在他的脚下,
想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来到孔子手执桧,
以讲学驰名的'圣坛,
浮想联翩。
这位先人哲士,
他毕生追求,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为儒家学说的建树发展,
创立了熠熠功勋。
绵绵细雨飘飘洒洒,
不知不觉来到了孔庙。
县史料记载,
孔府占地三百二十七亩,
各种建筑四百四十六间,
自“衍圣公”的封号始,
孔氏家族,
至少延续了三十代,
近九百年了。
这里的珍奇异宝、
古木古香,
令我眼花缭乱。
那石椅那假山、
那苍翠的古柏、
那宽敞的庭院,
隐藏着,
多少秘密啊!
雨还在,
淅淅沥沥的下着,
我又来到了孔林。
这里坟茔累累,
苍松翠柏,
有的坟前石人拱卫,
把生前的繁华,
指给人看。
在这偌大的孔林中,
还不时传来鸟的啁啾。
这是人不由想起,
人生的繁华富贵,
生前功名显赫,
可死后,
一切,
都化为一杯黄土,
只有几尊石碑,
默默伫立在风雨中,
记载着沧桑。
孔庙、孔府、孔林,
是一部大历史书,
炎黄的子孙,
永远不会忘记,
这里的红色的城墙,
忘不了,
那里的一草一木,
我爱那,
悠久古老的国土,
我爱孔子的故乡。
曲阜,
因孔子而名扬天下,
孔子,
也因曲阜而永垂不朽!
我恍然大悟:
曲阜,
正因为古朴而显其永恒,
孔子,
也正因为卑微而彰显其崇高。
我们飘然而至,
我们踏歌而去,
来去匆匆,
如云似烟,
正如,
漫漫历史长河的过客,
从什么地方来,
还将回到什么地方去。
一、失落的凤凰城
在太原市政府的旅游规划中,打算兴建一座新城,恢复一座旧城。这里说的旧城即是指古太原县城。
我手头的一份
我知道湘西有个“凤凰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他的《边城》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真没有想到自己身边竟也有一座凤凰古城,多年来却不知不觉,真是憾事。
金秋之际,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前去寻访这座曾经的“凤凰城”。
古太原县城位于晋源区,距市中心仅18公里,骑车也就半个多钟头的工夫。老城的东门紧邻新晋祠路,是新修的牌楼样式,已经不复古貌了。进门直走可达西门。西门外即是龙山,属于绵延逶迤的西山山脉,绿意层叠,风景优美,远观近眺,赏心悦目,故西门称作“赏翠门”。古城的南门已不复存在了,只遗留下一截厚实而斑驳的黄土夯筑的旧墙,作为历史的记忆,很不起眼地蜷缩在路边;倒是与之遥遥相对的北门已经修葺一新,门头上方镌刻着“德化”二字,寓“以德化民”之义。出北门,有古城营村,据说即是古晋阳城的中心。村内学校中有一塔,名阿育王塔。
四道门,分别连接了东西、南北两条交叉成十字的长街,商铺民居以及大小的各式庙宇就整齐有序的铺展在长街的两侧。
我们骑车游走在十字长街,一方面惊叹于古太原县城竟能有如此宏大的规模,远非邻近的几座古城如榆次、祁县、太谷等可比,一方面又惋惜这座县城古貌十之八九已经是踪迹难寻了,除了几截残墙、几座老庙和几处深宅旧院还牵扯着几缕记忆,能够让人依稀触摸到这座老城的沧桑外,几乎所有的见闻感受都与它既往的历史变得遥远而隔膜了。
这样有名无实的'古城,即使历史再悠久,真的有修复的必要吗?
据龙天寺一位姓关的师傅讲,曾有中央的有关领导就古城修复的规划来此考察,最后留下一句话:价值不大。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就使得几个亿的计划投资打了水漂,古城的修复计划也就此搁浅了。
依我看,古太原县城的修复也确实是价值不大。名义上是恢复古城旧貌,实质上是新建一座古城,这也属于造假的一种吧?所不同的,这样的造假却是打着保护继承文化遗产的名义,听起来堂而皇之,又有谁知道这只“文化葫芦”里到底装着啥药呢!不修也罢。
与其虚假的活在现实世界里,倒不如真实的活在历史记忆中。
我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我衷心的希望太原古城能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但如果是以这么一种文化造假的方式重生的话,我倒宁愿这只凤凰永远地失落在历史的传说和记忆里。
寂寞地飞翔在传说的天空中,也远远强过僵死在现实的繁华里。
老城有知,想必也会这样选择吧。
二、龙天庙里学问多
龙天庙位于县城南关。虽规模不大,形制朴素,但其历史渊源却极其深厚。
龙天庙亦称刘王庙。然而关于庙的主人究竟是谁,倒是有着多种说法。据多方考证,庙中祭祀的刘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圣智温良”“贤圣仁孝”著称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中国历代400余位帝王中难得的贤明帝君,他本是刘邦次子,在未继大统前在晋阳任代王一十七载,其长子刘启(即汉景帝)就出生于晋阳,十岁时随父至长安。刘恒父子统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治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在晋阳任代王时,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谨慎节俭,与民同息,把太原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当时有名的天府之地。入继大统之后,“专务以德化民”,终于开辟了一代清平盛世。晋阳百姓感念刘恒的仁德,立庙祀之,称“代王庙”或“汉文帝庙”。
晋地为刘恒建庙一事,史载甚明。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载:“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人立祀之。”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注曰:“惠帝尊高祖(刘邦)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刘恒)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凡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
但为何不直呼“刘王庙”而称“龙天庙”呢?原来,到了汉元帝时期,朝廷因郡国所立的祖宗庙甚多,财政开支甚众,遂“罢祖宗庙在郡国者”。然而在民间却感念文帝的仁德贤良,不忍毁庙,于是就出现了改头换面的“龙天庙”,庙名真意即为“真龙天子庙”。
就这样,龙天庙就在晋阳大地代代相传。晋阳城毁400余年后,明代复建太原县城,人们依然在县城南关建起了这座龙天庙。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史迹湮没,人们反倒对庙中所祭者是谁不甚明了了。
我们来到庙里时,正是薄暮初起时分,空旷的院子里阒无人声,显得有些清冷寂寞。出来一位师傅,手中一束燃着的艾草,飘散着淡淡的药香。师傅关姓,旗人,喜四处漫游,见闻颇广。他饶有兴致的向我们谈到龙天庙的“三大怪”:
第一怪,中国的庙宇,非僧即道,非道即儒,而龙天庙却是不僧不道不儒,而是一种民俗的体现;
第二怪,就常规庙宇布局看,一般正门左右有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而这里却以磬代钟,讲究钟磬齐鸣。寄寓着希望大汉王朝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祝愿;
第三怪,中国传统的宗庙建筑,方位上多为坐北朝南,而这里却是坐南朝北,庙的正前方直对北面的德化门,人们以此来表达对“专务以德化民”的汉文帝刘恒的崇敬和纪念。
依我看来,如若理解了历史,理解了人们对仁德明君的感念之情,这三怪倒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事了。
唐代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诗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始皇墓与汉文陵,一样的青山秋草,但是路人们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暴君终被唾弃,仁君永受礼敬,历史的评判最是严正无私。
龙天庙的存在应该就是做好的佐证了。
三、冷清的文庙
古太原县城里的庙宇,除了城南的龙天庙,还有太山寺、文庙等。据说城西还有一座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院中有白塔一座,这里我们没有去看。
太山寺位于县城东北角。西城外有太山,太山之上有太山寺,亦名龙泉寺,是为大太山寺。而城内的太山寺与之遥相呼应,称为小太山寺。寺内的建筑、雕塑并无特别处,倒是有个五方文殊殿蛮有点意思。殿中供奉着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萨像,象征着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这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去五个台分别拜谒文殊菩萨的外地僧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变通的朝台方式,故称作“小朝台”。
像我们这样来此一游,轻轻松松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朝台之旅,想想都觉得有趣。
县城里最值一去的应该是靠近县城中央的文庙。文庙即孔庙,夫子庙,是我国历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有时,文庙也作为当地的学校来使用。文庙的布局,在全国基本一致。
这座文庙坐北朝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以及前后大殿、东西廊庑、崇圣祠等。
先要进棂星门。何谓棂星门?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过棂星门,即为呈半圆状的泮池和泮池桥。“泮”是古代的学校。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意即进入孔学之门。在官本位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代表着读书入仕的“入泮”成了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路径,俗谚云:“一过泮池桥,功名利禄来。”
泮池桥变成了升官桥,富贵桥,名利桥,这恐怕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也始料未及的吧。
过了泮池桥就进入大成殿和其他建筑。殿前两株古柏,高大挺拔,
和我们在龙天寺遇到的一样,整个文庙大院里看不见人,静悄悄的。一路过去,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廊庑都是高门深锁,透过门缝窥视里面,空空洞洞的大殿里廊庑内凝固着的昏暗的光线,就像已经在梦中沉睡了几个世纪似的。弥满一院的寂寞冷清,湖水般漫上来,把我们渐渐浸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