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铜车马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铜车马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4 06:14:59

一处曲折而美丽的风景。

因美丽而曲折,为曲折而美丽。

平仄是音乐的旋律,

坎坷是人生的财富,

多难是民族的砺石。

一部弯弯的凝固的史书。

中华有二十四史,

这里有二十四道拐,

一个新的朝代的诞生,

就会划出一个新的历史拐点,

二十四史有二十四个拐点,

二十四道弯也有二十四个拐点。

历史与地理的惊人巧合,

这其中不会蕴藏着什么必然的渊源吧?

——导读

【第1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2年5月1日,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下辖8个县(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州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黔西南有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州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发电量1000万千瓦以上,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8县(市)都有黄金,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州”。

【第2句】地处兴义市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是喀斯特多层次地貌景观的集中表现,被誉为“天沟地缝”、“地裂奇观”。被冠以“百里画廊”之名。千万年前,剧烈阵痛过后的大地异常平静,将苦难的记忆镌刻在沟壑之中。岁月流逝,多少个春秋轮回,把记忆中的苦难演绎成地球上最美丽的题记。沿着谷底的情感之路,河流与峡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直到永远。

【第3句】黄金资源丰富的黔西南州有着“中国金州”之称,而同样令人瞩目的是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水墨画卷般的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古朴自然的布依、苗族村寨,见证辉煌岁月的“二十四道拐”,悠远动听的布依古八音……民族大家庭在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令人沉醉,苗族“踩花节”跳醉苗乡,“查白歌节”唱出爱情与甜美、彝族“火把节”跳出了浓浓的情意和豪放。

【第4句】在黔西南,许是受在十万大山雄奇奔放的熏陶,人们面对高原峡谷,悬崖瀑布,阡陌河流,自有一番含在心中的情愫需要吐露。于是,透过清雅灵秀的或长或短的文字,我们都能读到诗人灵魂深处的颤音。在黔西南,散文诗之所以能呈现如此火热、气象万新的局面,除上面提及的诗人、作家外,还有一群卓尔不凡的巾帼诗人的摇相呼应,默默耕耘。

【第5句】这里还有着“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之称的布依音乐“八音坐唱”,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以及布依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勒尤、布依族高台狮邓舞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黔西南州还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州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国家一级文物有铜车马、抚琴俑等50个,二级文物20个。“贵州龙”的故乡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以古脊椎动物化石丰富而被誉为“古生物化石宝库”,是中国已知海相地层中唯一同时发现爬行动物和鱼化石的产地。

【第6句】走近黔西南深深的峡谷,走进幽长的峡谷,让恩怨宠辱漂流在峡谷的急流之中,身心没有了牵挂。把美带回家吧,让爱恋永存山水间。远方的游子,漂泊的心有了归宿。不与名山争宠,只以恬静而多情的方式在地平线之下快乐地享受着命运的赐予。阳光下,一种大美舒展为一幅百里画卷,在高原深处淋漓尽致。其实,美就这么简单,这么实在,这么深刻。

【第7句】无庸讳言,黔西南散文诗风雨兼乘走过的漫漫岁月,可以说是一路散兵游击,各显风采的艰辛苦旅。正是有了这种磨砺和拼打,使黔西南散文诗人在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中都有其个人的宏博领悟和独到的发现,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散文诗风格,这对黔西南散文诗的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第8句】“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王朝“十八先生墓”和“永历皇宫”等历史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从2.4亿年的“贵州龙”化石到猫猫洞古人类遗址,从交乐汉墓到南明皇城,从何应钦故居到刘氏庄园,从古乐八音到布依族、苗族民间绝技,处处使人领略到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的深厚积淀。

【第9句】黔西南有迷人的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浓郁。境内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旅游资源富集、组合良好,是中国西部一个开发前景喜人的黄金旅游区。拥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勒尤、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10句】万峰林是国内面积最大、最具典型性的峰林,是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主景区,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在被冠以“西南形胜”之名。一座二座三座……百座千座万座……山高则为峰,峰多必成林。游阅过千山万水的徐霞客,把一生中最惊叹的诗句抒写在这绵延不绝群山深处——“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

【第11句】能容纳万座山峰的高原湖。情感之舟荡漾在湖光山色之中,依然浏览不尽这里的山峰之多、湖水之深、人气之旺。最好把她读成一部山水之史、风景之志,用激情的思想去感知喀斯特高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云贵高原最年轻的母亲湖。将一万座大山之子静静地拥入自己温暖的怀抱,让他们枕着山岚入睡。涛声拍响着千姿百态的岩石,轻唱摇篮曲。梦的深处,是游子日思夜盼的家的港湾。岸上,旭日照醒的万峰之林,相拥而来,等待着母亲湖的召唤。

【第12句】黔西南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化石奇石俊美。有“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何应钦先生故居和作为二战时期“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等历史文化遗产。“贵州龙”化石在州内广为分布,距今2.4亿年,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盘江奇石种类多样,形态各异,在奇石收藏界享有盛誉,州府所在地兴义市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

【第13句】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美哉万峰林,从此便在天下风景中脱颖而出。有的远眺着天边的云彩,有的凝视着村庄的炊烟,有的守望着脚下的田野……或歌唱金色飞舞的阳光,或诅咒不约而来的风雨,或追思沧桑远古的历史……一万座山峰就有一万种姿态,一万座山峰就有一万种情思,一万座山峰就有一万种膜拜。脉象相连,心灵相通。八卦田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把一万座山峰都呼唤在村庄的周围,齐刷刷地站立成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最美的峰林。

【第14句】三千万座大山列阵在云贵高原之上,沐浴着风雨阳光,迸发出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勇气、志气、智气和豪气。共和国的总理动容地说,这种精气神就是贵州精神!读不尽的万峰林啊,您就是一部山的辞典、一本美学巨著、一片思想之海!

【第15句】黔西南有众多的生物资源,气候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为45.04%,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桫椤、贵州苏铁等20余种。药用植物有石斛、天麻、杜仲、三七、灵芝等1000多种,是贵州省的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黔西南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和低纬度中海拔区,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年平均气温16℃。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第16句】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省级风景区云湖山,高峡流云,云山雾海,海藏日晖,是其最大的看点。被冠以“高峡流云”之名。昨夜熟睡的山岚纷纷醒来,吮吸着潮润的朝气,引领着年轻的流云,相聚在千年的峡谷,弥漫成一片云之湖、雾之海、山之魂。静静涌动、团团簇拥而来的云层,流连在青山秀水之间,不愿别离。不用预约,永恒的太阳如期而至、悄然驾临。在近近的天边,照红了满山的白云。高峡之上,流动的云依依不舍。

【第17句】黔西南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何应钦先生故居和作为二战时期"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等历史文化遗产。黔西南有神秘的化石奇石。"贵州龙"化石在州内广有分布,距今2.4亿年,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盘江奇石种类多样,形态各异,在奇石收藏界享有盛誉,州府所在地兴义市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

【第18句】双乳峰距贞丰县城12公里,据考证,像这样丰腴、硕大、协调、逼真的双乳山峰,在中国绝无仅有,其他国家也没有类似发现,堪称“天下奇观”。被冠以“大地圣母”之名。远道而来的游子,一路浅浅的脚印盛满了母亲深深的呼唤。出门千里,家永远还在身后。飘泊的生命旅程,有了母爱的照耀,就会温暖一生。然而,轻轻的走近您,我心灵的震撼更加深远了,对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刻了。那是天上人间一幅绝无仅有的圣图。您以一对凝固的壮美音符温柔地镌刻在天地之间,用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从盘古开天辟地的那一时起,就一刻不停地歌唱着生命中最动听的摇篮曲。

巩乃斯的马

周涛

①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②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心理反感。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而巩乃斯大草原上的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则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③那是一九七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把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④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⑤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

乃斯河,沿河形成了一道陡直的不规则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项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⑥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粱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周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⑦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厦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襄,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⑧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都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⑨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经…

⑩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离开巩乃斯草原之后,我再没有机会见到那里的马。但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到处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蹄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免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有删改)

1.文章标题是“巩乃斯的马”,为什么要先写牛和骆驼?“巩乃斯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2,画线句子对“笑”的描写非常富有表现力,请你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

3.文中哪些场面呈现了巩乃斯马的“全部魅力”?你如何理解作者今天爱马的情怀?(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1.要点:第一问:①用牛和骆驼(被人类征服的仆役形象)与巩乃斯的马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②引出下文对巩乃斯马的描写;第二问:①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②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

2.要点:①从“大笑”到“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到“止不住地狂笑”再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形象地表现出了“笑”的程度越来越深;②表现了此时“我们”的痛快、舒畅的心情。(或:表现了“我们”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的心情)

3.场面:①冬夜雪原上骑马狂奔,②夏日暴雨中马群奔跑。

理解(要点):①今天爱马,爱的是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传统;②我们应该发扬“龙马精神”,因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兵马俑名重当世也不是靠名人名言捧起来的,八千陶俑组成了古代严密的军阵,是秦始皇地下王国的长城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秦王朝大帝国"马上得天下"的风貌。目前按发掘的顺序编为一、二、三号坑,三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则达5万多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位冠三坑之首。东西长250米,南北宽62米,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出土陶俑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由步兵,车兵组成矩形方队。东西向地排列三排着战袍的武士俑,每排68人,共计204人,是方阵的前军。南北过道内分别站着一列西向外面的武士俑,组成方阵的侧翼。坑西端也是一个南北的敞廊,并排有三排武士俑,其中一列面西而立,是方阵的后卫。坑中间则排列38路车、步兵相间的面东的纵队是军阵的主体,武士俑着战袍铠甲,按古代战车上每车配三名甲士,中为驭手,左边军士持弓,右边军士持矛,步兵跟在车后,隶属于战车,类似现代步兵跟在坦克和装甲车后冲锋一样。一号坑车后有80人到100多人甚至200多人,是方阵中主力军。

★一片残瓦断垣,被覆盖在富丽堂皇的现代建筑之下,一页发黄的历史,呈现出了溜光异彩的魅力,经过楚军冲天大火的洗礼、舔血抚痕的兵马俑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走出黄土,熠熠生辉地复活在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

★看着那一个个孔武有力的典型的陕西人外貌的秦军将士,看着那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仿佛看到残阳如血浴大旗、仿佛听到北风潇潇战马嘶,就觉得这一辆辆精制的马车、这一个个强壮有力的将士,浩浩荡荡的从公元前出发,穿过历朝历代的关隘,浴血奋战、风尘仆仆、兢兢业业,一直走到现在,然而又在突然间,鼓角无声,天地缄言,硝烟渐散,血雨腥风之后,古战场挺立着引起全世界千古惊叹的奇迹!

★望着那一尊尊默然挺立的俑人,我想,这其实就是一个个血肉之驱,黄土窑里有他们的白发父母,阡陌陇上有他们的妻子儿女,出发的前夜,他们是怎样撕心裂肺的和家人告别的呢?跪地磕头?抱头痛哭?一揖三别?那时候还没有人为他们写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当他们踏上艰难的征战之路,内心有什么感受?身处群雄逐鹿、穷兵黩武的时代,感叹自己的无奈了吗?他们是想尽赤子之心为家人免除一份劳役、还是想尽匹夫之责为皇家挣的一分厚土?他们经过怎样的心里蜕变,割断了那系在黄土地上红高粱中的心,用那双本应该扶梨握锄的手去向同样是炎黄子孙的人们挥剑舞戢的?他们经过了什么样的战争和厮杀?他们是如何从刀光箭影中幸存下来的?

★兵马俑坑位于秦皇陵东南大约5公里处,共有三个俑坑,总共面积仅占秦皇陵的三十分之一,然而就是这三十分之一,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所在,自己都不曾想有一天会站在这里。有人说:不上长城不算到北京,不去兵马俑不算到中国,后一句可能是针对国外游客来说吧,也是站在世界这一高度来看的,由此可见兵马俑的整体历史价值及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兵马俑的制作,均是按照实际将士和陶俑一比一的比例制作的,看那卓绝的雕塑、高超的彩绘艺术,写实主义的手法,甚至超过了此后的几个封建王朝。陶俑兵阵之外,还有陶车马、铜车马、石质甲胄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看眼前形态各异的将士,虽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兵阵阵法严谨,战袍俑、跪射俑、甲士、将军等级森严,发型装束、仪态气质各不相同,虽然在地下尘封了两千年,仍然气宇不凡。一号坑最大,气势恢宏,让人感叹,看那一排排兵阵里的将士战马,似乎还能听到来自两千年以前战场上隆隆的车马声、横戈跃马的厮杀声,站在360度的圆形大屏幕里这种感觉尤为突出,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斩将搴旗的杀场上。

★陶俑挖出的时候,还是丰富的彩绘,颜色很鲜艳,但是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太差,没有保护措施,陶俑表面的彩绘遇到空气,不到两个小时,就氧化变成了灰白色。到现在,针对陶俑这个情况的保护措施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一直都没有挖掘2、3号俑坑。

★一号坑是最具有震撼力的,一进坑门,迎面便似有一股杀伐之气。上千个步兵俑纵队横队排列整齐,大部份为步兵,只有少部分牵马的。俱是手握兵器,整装待发。上千个陶俑面貌神态各不相同,服装头饰随身份不同各不相同,有似乎只有十几岁的稚嫩士兵,也有年老的将军。据说刚出土时,这些陶俑是彩色的,色彩非常逼真,但是一出土,接触到空气,便很快风化了,现在看到的,已经完全是黄土的颜色了。很难想像这只是陶俑,似乎就是二千多年前的一支军队,突然遭遇重大变故被冻结于此,一直尘埋地下而已。也不知道这人来人往的游客是否会惊了他们的梦,是否会损害他们守护秦始皇陵的职责,这两千年后不熟悉的一切是否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不适应,当夜深人静,游人散尽时,他们是否也会轻声交谈他们今日的困惑。

★二号坑大部分还掩埋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陶俑都已破损,倒在坑内,或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或一个跪射的姿势,或一个头,或半个马臀,一个车轮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种的特殊部队。好像他们原本在地下存活了二千多年,突然被我们挖出来毁了他们的生命似的,看着让人心生怜悯,又对那未发掘的部分充满神秘的想像。

★三号坑感觉像是一个指挥机关,整个坑凹形,总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发。马车后面是几个的将军俑,头饰和服装都不一样,神态比较安祥。

★骊山下,渭水边,座落在古城西安30公里以外的.兵马俑,其实是秦始皇陵这一庞大的地下宫殿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陪葬坑,这位中国历史上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始皇,其活着时扫六合,雄霸天下,死后也把叱咤风云的气势带进了冥冥世界,本以为传万世的大秦帝国,不曾想15年就烟飞云散,而耗时40年,百万之众修建的皇陵,却在公元1974年,被几个村民打水井而无意中发现,历史就是这样在必然和偶然中转化,没有事物的永远,只有灵魂的永恒。

★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仔细观察,它们按品字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我站在规模最大的一号坑前,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成长方形,有武士俑和陶马六千多件,造型逼真,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个临阵的军队,就等战鼓擂响,冲锋向前。我被这场景所震撼,就象置身在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战马嘶鸣,刀枪血影,旌旗猎猎。历史的画面一幕幕从眼前闪现,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舍身取义的荆柯,就算杀了秦皇,怎么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又怎能以一已之力挡得住这滚滚洪流。

★走在兵马俑坑旁,一股热血在沸腾,头上是拱形的馆顶,脚下5米是巨大的军阵,生前这些人拼杀疆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统一帝国,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着他们的君主,给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现了昔日的辉煌。

★二号坑从它的布局看,成曲尺形,有6000平方米,由战车、骑兵为主,一千多个陶俑组成的四个混合阵队。放眼望去,个个免盔束发,挽弓挎箭,威风凛凛。从军事角度观察,这里是秦军的精华部分,是最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的军阵。从穿着上明显可区别出将军俑和士兵俑,特别是跪射俑,让人联想到秦军箭锋的强大威力,难怪六国合纵也抗不住秦军的冲击。这支商鞅变法后突飞猛进的军队,强调了军功是平民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于是其战斗力倍增,加之率先改革了军事设备,铁器代替了笨重的铜器,使其兵刃灵活和轻巧但不失杀气。六国的泯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改变历史链接的变化,影响了千年的华夏进程和发展。

★三号坑成凹字形布局,占地有520平方米,陶俑少而精,经专家考证和讲解员介绍,这里是秦军的指挥系统,是秦军的灵魂所在,是一代代秦军将领的缩影。我无法想象长平之战后,由这里发出了惨无人道的活埋指令,四十万赵国降卒硬是活生生地被活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悲剧,秦朝被后人称为暴秦,是不无道理的。也许因为过份追求暴力,物极必反,这个显赫一时的帝国,它只有15年的生命力,而经不起一个普通百姓的一声呐喊,就轰然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