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竹院导游词1
紫竹院公园在北京海淀区白石桥附近,其由来,和附近的庙宇有关。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慈圣皇太后”出资巨万,在广源闸西边兴建万寿寺时,随着将紫竹院的庙宇纳入万寿寺,这里就成了万寿寺的下院,清朝乾隆赐名为“紫竹禅院”,紫竹院由此得名。
紫竹院是三湖两岛、一河一渠(长河与紫竹渠),翠竹全园占地14公顷,其中水面占11公顷,成为一座以水景为主,以竹景取胜,深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该园的竹景是经长期营造的结果。园内所种植的大量紫竹、斑竹、石竹、金银玉寿竹等珍品,是分别从四川、福建、苏杭、日本等地引进的'。当年从南方引来各种各色竹种,有青竹、紫竹、斑竹、石竹、寿星竹、金镶玉竹。特别在古庙旧址上种了成行紫竹,茎为紫褐色。目前园内各处共有竹54个品种,50万株,但以紫竹为众,紫竹院已成为以竹为主的竹景公园,尤其以紫竹为最有名气。
来到紫竹院,便来到了竹子的王国。公园的大门是用竹子搭就的傣族风格的门坊,造型别致新颖,公园里有了竹楼、竹亭、竹桌、竹椅,连大大小小的桥都用竹子装扮起来。壮观的侗寨风雨竹桥,可使游人亲身体会贵州侗族在桥上躲风避雨的习俗;上船桥则是一艘大竹船,竹篷竹窗,船弦边挂着大红灯笼,豪华气派。各式各样的竹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更让人感到竹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园里竹水车带着哗哗的水声慢慢转着;不停撑动的竹篙使竹筏在湖面上划出一道水痕;坐竹轿子,抖箜竹,吹艺筒让不少人玩得开心。一群人合着苗族芦笙的节奏兴高采烈地跳起竹竿舞,草坪里用竹子搭起的舞台上云南白族、傣族的歌舞表演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游人,湖岸边用竹子搭建的竹市一条街上人头攒动,人们在这里饮茶,品尝竹膳,购买各种竹制日用品、工艺品,其景象,颇似南国“清明上河图”。
北京紫竹院导游词2
紫竹院公园(The Black Bamboopark)位于北京首都体育馆西侧。北面与北京舞蹈学院很近,东面与国家图书馆很近,地铁9号线,地铁4号线到达国家图书馆站。古时紫竹院这里原是一片低洼的湿地,元代郭守敬在高梁河上游开挖长河时,形成蓄水湖,成为北京重要的水源之一。明清时期湖边曾建“福荫紫竹院”,后已破败。1953年建为公园,仍以“紫竹院”名之。
紫竹院公园占地47.35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5.89万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的基本格局,是一座翠涌芳岛,篁映碧波,以竹取胜,以竹为景的自然山水园林。分为绿毯诗韵、青莲岛、明月岛、筠石苑等景一片蓄水湖,公元三世纪时,这里是高梁河的发源地,系燕京水源之一。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的下院。全园占地14公顷,其中水面占11公顷。园中有大小湖泊三个,两座小岛,五座拱桥把湖、岛、岸连在一起,桥、廊、亭、榭,点缀其间,紫竹院公园以竹景取胜。过去传说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海紫竹林,这里一建有供奉观音的寺庙而得名。共栽有10余种竹子,16万余株,成为一座以水景为主,以竹景取胜,深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1999年开通的京城到颐和园水上旅游线,这里是必经之路。健身旅游赏景的好地方。景点级别:AAAA。
北京紫竹院导游词3
紫竹院一带,昔日曾有多处优美景观。曾是高梁河的发源地,是燕京的重要水源之一。金代大定二十七年(1159年)以后,以往上游开挖河道,增辟水源,此地就成了一个蓄水湖。流经园内的南长河,是元代修建的通惠河上游河道,在高梁河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长河),蓄引玉泉山水为湖;广源闸则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直驶西郊,就在南长河的南岸开凿一条河汊子,以利大船往来,紫竹院园址就是当时绕行御舟的河汊子“别港”。明代万历五年(1577),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的下院。清代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在此仿修具有江南水乡风光的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
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紫竹院由此得名。光绪年间重修。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观基本荒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1953年3月至7月完成挖湖堆山、修闸和筑环湖路工程,1954年完成公园绿化及公共设施建设,并对外开放,定名紫竹院公园。此后,开辟第二水源“双紫渠”,再度深挖紫竹湖和逐步兴建新景观,至1987年“筠石苑”等景区建成,始成现有格局。
①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北京紫竹院公园里,皑皑白雪之中,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那样令人注目:它们紫里透黄,黄中带绿,清秀潇洒,亭亭玉立……那是什么呢?是名贵的紫竹,在白雪的映衬下,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根节盘错似松柏,枝叶盎然胜腊梅。难怪古人把翠竹、青松、梅花誉为岁寒三友。
②竹子外形典雅,娇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雪,可说是集刚柔于一身,有一种自然生就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③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你看,勇士手中的弓箭,记载着祖国古代历史的竹简,工艺精湛的竹簧雕刻,精美绝伦的竹帘绘画,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以及各种竹制的生产工具,直到巍峨而又精巧的竹楼,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还有民乐中的短笛长箫,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列入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之中。直到现在,在我国的民间乐器中,仍有许多是用紫竹、红竹和水竹制作的。贵州省玉屏县的箫玉笛,尤其享有盛誉。在各种竹乐中,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的是那悠扬悦耳的笛乐。唐代诗人李白写道:(A)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正是对竹乐之一竹笛那婉转动听的乐音的最好描绘。
④竹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古代竹简的发现,解决了这样一桩有趣的历史公案: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一直流传着,而《孙膑兵法》早已失传,没有任何物证可考,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所谓《孙膑兵法》不过是《孙子兵法》的翻版而已。然而1972年,在山东省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中,却同时发现了内容截然不同的这两部军事著作。其中《孙膑兵法》的`残简有四百四十多枚,一万多字。这才了却了这桩公案。对于竹子的历史功劳,人们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在许多成语中都巧妙地提到了竹,像雨后春笋、势如破竹 、(B) 等等,人们常常借用这些生动的比喻表达心声。
⑤竹子浑身都是宝。竹味道鲜美,可以制成各种食品;竹叶可以清热,消痰止咳;竹茹可以止吐;竹根可以补心血。至于竹竿的用途更是举不胜举,用竹修建的房屋,体轻而坚固。杭州西湖有一个竹榭,它的屋瓦、屋椽、门窗、栏杆等全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并且用竹材镶嵌出美丽的图案。经过多年风雨的冲刷,它依然完好,接待着中外游客。
⑥竹材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是制作各种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好材料。合江的竹躺椅,自贡的竹丝扇,杭州的竹筷,常州的篦子,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⑦竹子还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用竹浆制成的胶版纸、描图纸、打字纸和特种工业用纸,让当年的竹简望尘莫及。
⑧目前,在化工行业里,也不难找到竹子的踪迹。竹材经过加工可以制成人造羊毛、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用来满足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加工时产生的废料还可以制成竹丝板和纤维板。更为新奇的是竹子还可以代替钢筋,做成承载力很好的竹筋混凝土构件,用到现代化建筑上。 (文章有删改)
14.阅读文章,在第③段画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文意贯通。(请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15.文章第①段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16. 请在文章A、B画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和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17. 第④段中,竹子解决了一桩怎样的历史公案,请简要概括。文章举这个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8. 文章第⑤段至于竹竿的用途更是举不胜举一句中,举不胜举能不能改成很多,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9. 作者说竹子外形典雅,娇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雪,依据下面的材料或你的生活体验,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竹子气质神韵的理解。(3分)
【资料二】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三】未出土时便有节,及临凌处更虚心,是国画艺术家、书法家李苦禅对竹的喜爱与赞美。
例句:君子爱竹,爱它那娇娜高雅的身姿,刚劲坚忍的气质;
君子爱竹,爱它那 。
记忆与印象1
生死,似乎是一个不可辩驳的永恒的话题,没有哪个人能够坦率地面对死亡的降生。而只有一个人,那是嚼尽了痛苦的滋味,在死神中挣扎的人—史铁生。
在这个躁动不安、纷繁芜杂的尘事里,惟有写作才能让他与死神拉开距离。追溯到孩提时,脑海里并没有残留死的印记,而完全是一种放纵式的,与死神调侃的心境。真正领悟到死的释义,是在他罹病后的一段时期里,死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里泛滥。
生在乡村,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生死的抉择。这是一个生死的理想的场所—医院,闲陪一位朋友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这里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感到自己与死神擦身而过。以前,对于生死,我脑海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幸好有这个机会,来自病人的呐喊,让我
好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生死之中真实的自我,随意地挥霍生命的周期。渐渐的,我厌烦了这个让我心绪浮动的环境。时间一点一滴地在腐蚀着我稚弱的魂灵。我不想拥有太虚假的形体,也许,躯壳早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体验精神濒危的感受,是难以读懂人生这本书的。或许灵魂就是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存活。
人生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留恋,亲情、友情、爱情,究其底,最后的结局只不过是一出生离死别的戏。读了这篇文章后,对于死的内蕴,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个清晰的印象—读懂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公平的,是及其的顽强却又很脆弱。因为思想不停的运动,所以生命很顽强。因为思想时动时歇,所以生命很脆弱。既然思想还未停歇,那么便没有理由让生命在死的边缘徘徊。生存也是死的一种寄托,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因此,不要轻易捅破生死的隔膜。
死并不是马上就消亡,在思维还未完成建造之前,在灵魂还未真正清醒的时候,死是无意义的,称不上消亡。当一个人拥有了对生死体验的权利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在周围,许许多多的生命已是那么的岌岌可危,他们是不懂得享受生死的馈赠。
说到死,史铁生还有另一种体会。拖着一具残骸,放纵灵魂,茫然的飘逝,实则也是玷污了生与死的名节。很多时候,生是很可耻的,相对与死,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的产物。与其邋遢的生存,不如洁净的死去。欲望只是物质的设想,精神上的寄托,是生与死的馈赠品。对于死,应该是一种凤凰涅磐的重生,是没有形体的负重。
摈弃一切重负,在史铁生的身上已经找到答案。带着对人生的期求,他拖着孱弱的躯壳,用思想点缀生命的誓言。他很渴求死,但他更希望另一种“死”。死也许是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也体验了生与死的抉择,他逐渐摆脱了精神的困惑,眼前的视线越来越清晰。对于死,他已不再畏惧,他的思想不再受死神的束缚。史铁生的人生,将会是一部超越生死界线的无字书。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2
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待着我。
生命的开端最为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得忽然,你就进入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边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记忆与印象》
对于人生的叩问,对生死的探索,对日夜的把握,史铁生作为导游引领我们接触人生的真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人生解剖。
有时,我会感觉他是一个老子学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位大家不经意的交集,是真理的汇聚,抑或是如同我起初的猜想呢?无法深究,但我们却了然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整体的把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老却告知我们,生与死不过取决于观察的距离与角度,如同已暗淡的星星在几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眼中仍是璀璨的一颗一样,这不是对于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存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并且从史老中领略到一种,欢死畏生的独特独到的剖析,直面死亡时,是嘴角的微微上扬,面对生存,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试想,要是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如若不笑,何时再笑呢?
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让我又唤起在心底对徐老的记忆,哦,错了,徐志摩从未衰老,并永远浪漫年轻,即使离开人世,他都是选择一种最为浪漫的方式,他青春永驻!也许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徐志摩笔下的时候无关生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难道不是生与死的最为浪漫的方式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曾记得,这是自己记事以来所钟爱并且从未遗落的一句话!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一种闲逸与淡泊,足以媲美万贯家财。而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史铁生,一个真真正正淡泊生死与宠辱的史铁生,一个看破生死的哲人!
生命在每一天中循环,更新,消逝又重生,而每一天又在日与夜的轮回中奔跑,一天中有日夜之分,要是世上有上帝,这大概就是上帝的特意的安排吧!要是人生在世都只是白天那是多么无趣啊!神秘,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会让多少人因无处寄托思绪而失去生的勇气啊!但是一旦人生仅为黑夜,那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吧!生与死如同每日的更替,我们似乎并不察觉今天的朝阳和今晚的月亮与昨天的有哪些区别!但我们呢,却了然每天的我们都是新生的我们!每一天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缩放的生与死,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与迎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惊叹中国国人的智慧与直觉,因为我们有了一种规律,一种充满诗意的规律,阳刚的白让人充满力量,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神秘的黑,给予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休憩。在这中间,我更觉得要是日出而作,月生而息更为浪漫!规律固然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遵守执行,然而,规律规范了生活,生活也就规范了人,所以人的天性让人类钟爱黑夜,似乎白昼的任何规则都无法在黑夜中奏效,风花雪月,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都无法在白天驻足,一切一切要等到黑夜的降临才能重获自由,入脱缰之马,坦然而自由,相信每一个喜爱黑夜的人都能在黑夜中找到内心秉持的寄托。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3
“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谈论什么。’这话给了我胆量。”
一连两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读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的八则《记忆与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开信封发现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约会了。现在夜深,可以写一点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看着文章,通篇在写早已离去的母亲。一再地有点纠缠地缠着妈妈。很多事情,很多光线和气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着她。读这样的文章会停下静一静,停下吸吸气。我想这是一个跪在沙滩涂画的人,赶在潮水到来之前用手指画一点自己反复的梦见。有很多很多情绪海一样朝人涌来,我读的时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没的感觉。那时候,吞没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烟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没自己才好呢。
文章记的是旧人旧事和旧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人可说食色,满纸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说空气。留给空气的只一两个形容词,没有一点颜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觉。儿时被母亲空气一样地环绕灌溉,浑然无知,到一日,气喘起来,才意识它的不可或缺。每个红血球都醒来,不依不饶,才想念儿时的包裹自己的丰沛的爱。
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无法欢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无声流泪。流着泪却有一丝甜意上来。有所庆幸。毕竟还有过老家的废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绕着不敢进入,但去看屋顶上的野草。毕竟有妈妈。
我也是在瞎说。史铁生的这文章没法叙述甚至没法论说。他写字很慢,数念珠一样,一颗颗地下来。第二天的重读,我读得慢些。我也慢慢数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话出来,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变作另外的东西。读,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办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读出来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4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题记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数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独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史实的足迹,铁般的刚毅,生命的朝气,成就了一个人——史铁生。
他的身体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游动的。他坚韧而又顽强地活着,自强而又勤奋地写作,记下患病的`点点滴滴,悟出生死同一的最高境界。
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的生命,依靠印象填补记忆。那消逝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物,那些事,那些人,是见证自己成长的,是不可以说忘就忘的,因为深植在记忆的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留给了世人一份最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铁生却认为,生与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如同一颗早已熄灭的星星在数十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的视野中仍度着它的青春时光。这不是对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命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直到死亡之时,史铁生的嘴角仍微微上扬。面对生存,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与死。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
在我看来,地坛是史铁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也许你会问,这个悲剧的结尾是什么?我想告诉你的是,首先,这不是悲剧,而是秋天;其次,它的结尾是等待死亡。
秋风,绝非肃杀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及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他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叶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万物萧疏,满目凋敞。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欲望与意志,使得灵魂从而凸显出来。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死无忌。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5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