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篇一】
塘约村创新而为所成立的合作社不是过去的“大锅饭”,集体所有制也不是计划经济的翻版,而是符合村情民意的新办法,反映了塘约村党组织对现行政策的敏锐捕捉和灵活把握,也让塘约村党支部完成了由过去“行政人”向现代“经济人”的华丽转身,更是提高了塘约村党支部转换脑筋的自觉性。
塘约村党支部不囿于姓“资”、姓“社”的观念纠结,不在官场争官位,敢在创新中争地位,不求名利兼收,只求干成大事,一心向民,紧贴群众,其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敢于实践。路是走出来的,没有大胆的实践,理想态到现实态的转化永远是美丽的神话。都说“只顾攀登莫问高”,但塘约村党支部不但有“不问高”的勇气,也有“要问高”的睿智,正是在“不问高”与“要问高”的辩证组合中,才让塘约村实现了由穷而富的跨越追求;
其二,要敢于务实。务实就是要把理想化的东西个性化。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三农”的责任转换成自觉意识并深深扎根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要让思想和行为带有泥土气息;
其三,要敢于坚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犹如唐僧取经,又如掘井及泉,信念不可动摇。塘约村合作社就像一艘航船一样,航行在充满不测风云的创新海洋中,唯有认定目标,坚守信念,方能驶抵成功的彼岸。
王宏甲《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对《塘约道路》的深入学习和到塘约村参观学习,本人有四个方面的深刻认识。
一是塘约村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找准了一条发展路子。塘约村建立了村寨一体的合作社,村民自愿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改变先前土地产出率不高,商品率更低的落后状况,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焕然一新,塘约村巩固了集体所有制,进而实现同步小康、共同致富。
二是塘约村特别重视党的层政权,选举了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塘约村在层政权建设方面最重要的一条
三是塘约村特别重视村庄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塘约村通过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规范村民行为的“红九条”,实行村民自治。
四是塘约村善于改革创新,用活了农村资产资源。塘约村通过“七权”同确,成立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营销信息中心,赋予土地产权流转、入股、抵押、收益权能,探索实施“合股联营、村社一体”发展路径和“稻鱼共生、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发展思路,创新“金土地贷”、“房惠通”和“特惠贷”等信贷产品,鼓励村民用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合股联营,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变,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塘约特色的“塘约道路”。
结合实际,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建好层这个组织。
二要用好群众这个主体。
三要走好改革这条路子。
王宏甲《塘约道路》心得体会【篇三】
连日来,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塘约道路》一书,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不小的涟漪。该书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反映了当下贫困村里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我们关注和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看故事的表象,更要读懂其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启示。
启示之一: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各地脱贫攻坚激战正酣。攻城拔寨、脱贫摘帽,往往越是到最后越是艰难。面对“硬骨头”,也有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对困难和问题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到底如何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地都在结合不同实际探索路径、寻找答案。应该说,塘约村穷则思变,仅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村跃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为农村的脱贫致富蹚出了一条新路,为各地扶贫攻坚做出了示范。塘约村之所以能够攻破碉堡,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跨越,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干群齐心、同心协力,从而一举拔掉了“穷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启示之二:只要扎根人民,就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生活是创作的深厚沃土,人民是创作的不绝源泉。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够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报告文学《塘约道路》一书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产生良好的社会轰动效应,再一次地印证了文艺创作只要扎根人民,就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该书作者王宏甲以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一年多在塘约村的深入采访、写作,记录下这个小山村一个个撞击心灵的真实故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农村波澜壮阔的画卷,吹响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力量,让人们看到农村脱贫的新路径、中国农村的新希望。
总之,研讨《塘约道路》,更要读懂其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启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和总结、从一些典型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经济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双赢。
《塘约道路》
读了《塘约道路》这本书以后,使我感觉看到了我们村的缩影。塘约村也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山村,为什么他们能够在大灾面前,用了短短两年时间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从过去的穷山恶水,一跃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能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重建家园,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使我看到“塘约精神”,看到了左文学这位好书记的'闪光点,看到塘约村两委班子的团队精神,更看到他们带领群众发展村级经济,倡导移风易俗,发扬村民自治这种做法的勇气和担当精神。
《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结合我村(和县石杨镇花园村)实际,结合当前“村民大管家”平台建立,我们要更加学习“塘约精神”,学左文学书记的那么一股牛气精神,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正做到权还于民。努力做到:
一、“村民大管家”平台建设,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活动载体上下功夫,使之更贴心于民。
二、村级经济发展,在深化村劳务公司推进和民生工程建设上下功夫,使之有活力、有动力;
三、为民服务上,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两委干部服务意识上下功夫,使之能够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塘约道路
《塘约道路》这本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将一个遭遇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山村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社的故事。塘约道路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新的经验;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三农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农村未来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路标。
201X年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了塘约的村庄。濒临绝境,塘约的村民们却选择了一条组织起来的道路: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建立起“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新型集体组织。由此,塘约从灾难中贫困中崛起。灾后两年,塘约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放眼中国,太多的村庄遭遇留守、空巢的孤寂,随着生产和生活开支的无情上涨,还有相当的村民陷入增收难脱贫的'困境。
作者在书中贯穿了一个观点: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过去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为了追求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往往要求农民有了项目才可以争取到扶贫资金,结果是扶了村里的强者,漠视了村里的贫困者,这就违背了扶贫工作的初衷。而扶持村集体,集体才有能力帮助贫困村民脱困致富。扶贫工作才能落实到根子上。农民有了集体组织依靠,才能制度性地得到政府扶贫工作带来的实惠,扶贫工作也才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长久效果。
塘约道路读后感【2】
海,昨天退去。
出现在眼前的山,从天上俯瞰,宛若无数远古征战的帐篷安扎在大地。它不像太行山、神农架或者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那样连绵不绝,多是一座一座平地而起。好像有一只上帝之手,曾经在这里做游戏,造了这么多小山峰。
这里的山,便是两亿年前海底世界的景观。在这些高度差别不大的群山之间,曾经有许多海底生物在“山”与“山”之间游弋,是两亿年前海底的自然力量造就了这里特有的群山。
我们今天所说的青藏高原,就在那时候出生。它曾是远古的浅海低陆,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形成今天的“世界屋脊”。最后露出水面的这片海底世界,因无数小山峰耸立于斯,便成为当今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
这里是贵州。我没有想过,工业发展滞后的贵州能在信息时代为全国提供什么经验,但是,现在这远山深土是如此生动地教育了我,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