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这部影片相信很多读者相当熟悉,在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一举夺得四项大奖,影片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精神分裂症为素材,演绎了他跌宕起伏但卓越的一生。
青年纳什,恰似缺少了一点呆萌气质的“谢耳朵”,是一名自负、不爱社交、带点神经质、对自己的领域有着极高天赋的狂人,同学们不能理解他的古怪,他说“其实我并不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喜欢我”。
天才的成功总会如期而至:纳什重新解释了亚当·史密斯的博弈论,导师海林格推荐他去著名的惠勒研究所,顺利成为出色的解码专家……一切风调雨顺,生活简直不能更美好,还收获了美丽的爱人艾莉西亚,然后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没有。
恐惧得不敢出门,不敢开灯,整天躲在百叶窗后观察街道的情况,纳什身上出现的异常,让艾莉西亚拨通了心理医生的电话。
纳什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得这个病最大的痛苦在于,你分不清你的世界是真是假”,医生如实告诉艾莉西亚。
亚里士多德对精神分裂的评价是“在他们发作的时候,就是优秀的出色的诗人,而此病一旦治好,就再也写不出诗句了。”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徐毅主任的'看法和这位先贤如出一辙,他打了个很简单的比方,“这就像蒸馒头一样,如果你面粉发酵得好,温度控制好,蒸出来的就是好馒头,但是如果这些外部条件没有控制好,可能馒头就蒸失败了,但这同样是一个蒸馒头的过程。天才和精神分裂之间就是这样一个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往正确的地方探索并且有所发现,那么他可能就成了天才,但是一旦往错误的方向发展,也许就成了精神分裂。”
就像纳什,之前他的思维方向是要创新一种理论,他做到了,并且在数十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当自负与日俱增,他渴望更辉煌更重要的任务,于是,就出现了幻觉并深陷其中。
许主任说,《美丽心灵》这部影片中涉及到的精神分裂专业知识没有硬伤。也许这应该归功于编剧阿基瓦·戈尔兹曼,他的父母均是纽约知名的心理医生。“不过毕竟纳什患病的年份太过久远,也出现了一些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许主任补充道。
首先是影片中给纳什进行治疗的医生,提到他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但在2013年5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表了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在手册中已经不再将精神分裂症划分为具体类型。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精神分裂症是一个很混合的东西,没有办法做一个截然的区分,我们曾经最高分到7个类型,但这些类型其实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说不清楚两种类型之间的区别,为了便于研究,现在就作为一个混合的整体。”
第二个是心理医生给纳什采用了一种“胰岛素休克”的疗法,注射后纳什出现了休克、抽搐的症状,医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固定好他的身体,嘴里也塞了两根小木板防止他咬到舌头。“这种疗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逐渐被淘汰了,因为副作用比较大,现在我们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疗法。”
许主任表示,中国有1%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其中,只有20%的人会主动就医,有一部分的人甚至会被家人囚禁起来不见天日。
“我们不应该抱有偏见,“许主任说,”其实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人们误认为的‘精神病’,现在医学界的看法是,这个病症的产生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并且具有80%的遗传性,对于患者,社会应该更加宽容,家人也要督促他们及时治疗。”
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特征是情感丰富、细腻、敏感、警惕、多疑、缺乏安全感;个人欲望强烈,思维能力发达,内省力强,理智性强,意识性强,责任心强,执着性强,道德感强,纪律性强。
容易患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有:
1、分裂性格:性格内向、怪癖,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喜欢独处,不爱交际,工作中被动,生活上懒散,思维片面离奇,遇事好钻牛角尖。这种性格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
2、循环性格:有时,情绪非常高涨,对人特别热情;有时兴趣和热情均烟消云散,只有冷漠、乏味和孤独。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常常交替出现,故称为循环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容易患感情性精神病。
3、神经衰弱性格:具有孤僻、胆小、多疑,遇事犹豫、好思考、拘谨、兴趣贫乏等性格特点。这类性格的人容易患强迫症。
4、癔病性格:感情易波动,说话没深没浅,想到哪说到哪;做事马马虎虎时常幻想,不时竟会把幻想当作现实,常常做出一些戏剧性举动。这种性格的人一旦遇到精神创伤,极易患癔病。
5、偏执性格:性格固执倔强,做事喜欢一头碰倒南墙”,敏感多疑,喜欢嫉妒或责备别人;易躁易怒,常跟别人发生摩擦;在工作和生活中,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这种性格多见于男性青年,容易患偏执性精神病。
什么人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分裂性格、循环性格、偏执性格等这几类人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坐中间,但是我习惯这样做的,我每天都会念,我每天都要积极做一点功德,回向给这些对象,所以业障要消除,要忏悔。
这个精神分裂就是说,强烈我执,过去的强烈我执,变成一种强迫症,强迫症以后变成忧郁,忧郁变成躁郁,基本上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有信心,在很厉害的时候,还是要吃吃镇静药,让自己的脑筋不要太过兴奋;第二个就抄经,我的皈依和尚,法振老法师,他帮了很多精神分裂症的人,就要抄心经,因为那个有佛力加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抄,有用,那个比吃药还有效果。
所以有各种方法,专心念佛也可以,抄经,无论什么方法,能够专注在佛力,不要再用自己的想法,这个很重要。所以甚至他们会观想,忏悔,嗡班扎萨埵吽。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光,因为躁郁症是因为头脑的问题,这个光从他的头照下去,然后消除他的负面的思想,自己念也可以,或是亲人要帮他念也可以,所以一个人会生病,有三种原因,跟我背一下:业力、鬼神、四大不调。业力就是因为你过去造业,逼迫别人,然后杀生 吃肉,所以你要忏悔。
第二个,鬼神侵,有这个业力然后鬼神就会附着你,所以现在有些人会讲鬼话,甚至这个鬼神就让你生病,得癌症,腰酸背痛,所以你就要超度。超度就是你念佛 诵经 做功德,你要回向给他(冤亲债主),回向鬼神,所以为什么要做,蒙山施食,简易施食,因为这很容易。写牌位回向给祂,有时候各位,你没办法每次参加法会,妈妈胃痛,像我都是这样,我妈妈最近又不舒服了,她打电话给我,我就帮她写,妈妈身上胃上面的冤亲债主,跟他取个法号叫慈悲,然后我就会放在我这边,我习惯了 佛菩萨放这边,超度的放这边,你们看我前面放很多奶瓶,奶瓶就是给那些堕胎胎儿,往生者,我就把它放这边。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坐中间,但是我习惯这样做的,我每天都会念,我每天都要积极做一点功德,回向给这些对象,所以业障要消除,要忏悔。鬼神要超度。再来,四大要调,就是你要改变,你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然后慢慢的调整,如果有些没办法,还是要接触医生,选择辅助的医疗以减轻肉体的痛苦。
拓展:
信愿法师:自力念佛者的心情
信凭自善根,置弥陀于西方
自力念佛的行者,心情就是“依我愿、凭我心、靠我力、信我所修种种善根”,这样的心情也是很值得赞叹,只不过疑惑不安,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是不好的,所以闻法目的就把这一种不安的心放下。
“随着念佛之心,以自力而求悟,仰凭自己的解行,将弥陀置于西方”,也就是认为,阿弥陀佛跟自己很遥远,阿弥陀佛远在西方极乐世界,我在娑婆世间,所以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困难重重的。
底下讲出自力心。自力心念佛就是内心会想:
“如何发道心、净其行”,净其行就是清净自己的三业。“期往生”,对往生这一件事情始终抱着期待的心理,因为内心不敢肯定。“伏烦恼”,我念佛就是要如石头压草,把我的妄念伏住,结果念佛念了十年了,发现根本伏不住,念了二十年也伏不住。到最后就会越念越担心,甚至就退失道心:“原来我烦恼伏不住,我无论怎么念佛都会打妄想,那这样我怎么可能往生?”所以就退失道心了。
事实上他的精进念佛是好的,只不过他的观念错了,他不知道,原来念佛根本没有伏烦恼也绝对能往生。他不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这样就退失道心,实在很冤枉。所以烦恼来了,来了就来嘛,晚上睡觉都会打妄想的,谁没有烦恼?没有烦恼还叫凡夫吗?十法界唯有佛一人没有烦恼、没有妄念。每一个人——只要是凡夫,都有烦恼。佛号无论怎么念,到了临终还是会有妄念。还好,阿弥陀佛的愿力,能够令我不断烦恼证菩提,所以我安心、快乐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菩萨!我们应该这样思惟:如果念佛有烦恼、念佛有妄想、念佛有杂念,阿弥陀佛不但要救度我,而且百分之百有能力救得了我,我干嘛去担心烦恼、妄想、杂念,对不对?对。所以,我们把心的念头转动一下:原来,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名号无碍光明的摄受,让我往生没有障碍。如果我有烦恼,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救度不了,那么阿弥陀佛的能力太差了,阿弥陀佛就不能够称为无碍光佛。阿弥陀佛的第三种光明就是无碍光明,就是救度凡夫。他思惟五劫,用名号要救度的对象是以凡夫为本。阿弥陀佛的古佛智慧,当然对凡夫的心境了如指掌,用名号要救度凡夫,反而要求凡夫念佛念到没有妄念才救度,绝对没有这样的佛,对不对?所以我安安心心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管它烦恼、管它妄想、管它杂念,我念我的佛,阿弥陀佛会救度我。而且更重要的就是,救得了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赞叹(掌声)。
那这样你不安的心就安心了,对不对?从自力心到他力心了,从通途念佛到本愿念佛。本愿念佛就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能够让我们安心念佛,为什么不要?为什么?师父是过来人,以前我也是自力心念佛,我也是要念佛念到工夫成片。后来发现,念了十年以上的佛号,根本不是工夫成片,是烦恼成片。晚上睡觉都还打妄想,谁不会打妄想?有哪一个人跟我讲说,他不会打妄想,我绝对不信,除了佛以外。等觉菩萨都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不是妄想吗?断无明,念佛要把无明断掉,这对凡夫而言根本不可能!犹如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要拿着一把大斧头,要砍断一棵大树,根本不可能。三岁小孩子,气力很小,他根本拿不动一把大斧头。凡夫的妄想纷飞,每天想的就是多赚一点钱,想钱比念佛那个欲望还大得太多了,怎么可能断得了无明?不可能。你能不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吗?当然需要。
“积多念”,积多念的心情,如果是他力心就好,自力心就不好。我念一句佛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功德不够;念了一年了,也不晓得功德够不够;念了十年了,也不晓得功德够不够。每天就在担心,那一个人是谁?就是我,以前的我。以前师父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学习净土法门,我每天念佛六个小时,经常出去为人家助念,有时候一天助念三个亡者,我最多一天助念五个亡者,因为死人太多了,每天要去助念。人家打电话来,我就去,任何人我都不拒绝,结果跑错丧家。奇怪,明明约了很多人来一起助念,怎么只有我一个?这丧家明明有人在办丧事,可是怎么只有我一个人来?我问:不是有很多人要来助念吗?“你会不会跑错了?是不是前面那一条街那一个?”原来莲友跑到那边去助念,是我记错地址。奇怪,他家也有人死。这是确实的事情。
我助念,因为有时候一天助念二三个亡者,整天在外面助念,所以回家觉得自己佛号念得不够多——我去为亡者助念的佛号,没有算在我一天念佛六个小时的功课。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很不安心:“我今天念佛,功课没有做六个小时,那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够吗?我往生的资粮不够,怎么还可以这么安安心心的躺在床上睡觉,不行!起来念佛。”起来一边打瞌睡一边念佛。这是师父以前经历过的念佛修行。
后来,学习了善导大师的本愿念佛思想之后,才放心,以前实在是瞎担心,实在很冤枉。但是念佛念多绝对好的,积多念如果是自力心,是要把自力心放下,佛号念得越多当然是越好,绝对没有越不好的道理。钱越多,一定是越好。所以积多念,如果是他力心那就很好。但是,这里所讲的自力念佛的心情,就是以为佛号念得少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资粮不够。所以以前师父担心,自己每天往生的资粮不够。我去找了很多经论,每天看很多经论,我要找到一个答案,到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要多少才够?没有一本经论写要多少的数目才够的这样道理,没有!
每个人都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累积三资粮信、愿、行。”信、愿、行三资粮到底要累积多少?譬如说我们要从香港到美国去旅游一个礼拜,我们要准备港币二万元,这就有一个数目对不对?如果你只准备一万元,那当然不够,准备三万元就足足有余。但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到底要准备多少资粮?经论怎么查都查不到,所以内心是很不安的。
往生资粮,一句佛号有余
学习了本愿念佛之后才知道,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就足足有余了,你还在担心什么?所以疑心转化为信心,就这样的差别而已,还不是一样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自力心是不好的,把它放下;念佛是好的,一定要多念。
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美丽心灵》观后感1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奋斗不惜、孜孜不倦的追求。很久以前就知道纳什的美丽心灵很不错,今天看了真的深有感触,不怕别人笑,我确实也有一阵想法很多,不断的想一件事情的n种解决方法,感觉有时像是疯人一样,但现在慢慢的对身边的事情的接触,已经基本上可以不必想的复杂了。其实我觉得那是一种思考的习惯,一种态度,只是,我不是科学家。
小的时候经常想自己长大后成为个科学家,但是我却考了体育,呵呵……但这样也很好,起码是我喜欢的东西,一个人的思想某中程度上是可以转载在其他事物上的,其实有时候换位思考是真的能够解决一些事情的,事物之间有很大联系的,就像每个事物都是又不同的分子构成,又由不同原子构成,虽然说形成了不同的事物,但是在毁灭的时候却又重新的变成了同样的质子、中子,以至更小的粒子。
电影的最后,纳什这样说:“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还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学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随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我走了一个来回,在事业上我得到了最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人。”曾经也看过纳什的故事,他是一个经历了艰苦人生,最终得到成功的人,最然这样评价很委屈他,因为他是天才,是科学家,是大智慧的人。但我想,无论是谁,这样的精神是要有的,这样的思想是不能放弃的,也只有这样的坚持和忍耐才能叫做完整的人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2
美,无处不在;美,不在于你的外表,不在于你的身份;美,只在于你的心灵。美,天天都在我们周围游荡,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用心去发现,你,就会察觉,原来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美,但这些美都美在不同的地方。
观看了《美丽心灵》之后,体会到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美丽心灵》观后感3
学校每周末影院会公映一场电影,去的人自然很多了,有点像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气氛,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去的主要原因。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天才的故事,主人公纳什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也是很英俊又非常有天赋的人。早年就有惊人的数学发现——博奕论,此数学发现现今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正是由于他对数学研究的执着,他却在个人事业的巅峰时期,让他的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大学时代的他性格内向,一个人住一间宿舍,但是他却在自己的脑海中幻想出一个室友出来,他不但在自己的幻觉中和这位室友一直相处很好,而且这个幻觉一直伴随到他老,都无法抹去这个幻觉。
或许一般人如果患了这种病,早就疯掉了,但是天才就是天才,他用坚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当他发现吃药会让他无法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停下了吃药,但是不吃药自己的脑海中又会出现很多的幻觉,幻想出很多人一直在他的周围,不断要求他继续自己的研究。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认为他所幻想出来的人是存的。这样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一直也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折磨。
虽然痛苦一直折磨他,但是他却勇敢走进人群中。他极喜欢大学的校园,他会漫步校园,他会默默在图书馆中,或者是给一群学生讲课。
他并没有放弃什么,坚持自己的研究。他的身旁还有一个一直默默为他承担痛苦的妻子,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并没有离开他,而是和她一起战胜病魔,可以说没有艾丽西亚,就没有纳什的伟大。他在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的一段演讲也是感人至极,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一段让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朴实的话。
什么是美丽的心灵?主人公纳什在自己精神崩溃的边缘仍然挚爱自己的研究,而艾丽西亚一直默默地帮助他战胜病魔,美丽的心灵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