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关于暮江吟的优美句子 正文

关于暮江吟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6 18:31:44

1·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李白《登新平楼》

2· 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唐·储嗣宗《南陂远望》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5·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杜甫《落日》

6· 晚日寒鸦一片愁。

7·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8·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9· 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10·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11·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12·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唐·杜甫《晚晴》

13·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14·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唐·杜牧《西江怀古》

15·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6·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17·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8· 流连狂乐恨景短。奈夕阳送晚。

19·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20·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唐·岑参《晚发五渡》

21·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22·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3· 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24· 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25·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

2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8· 衰草残阳三万顷。

29· 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唐·韩偓

30·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高亭》

31· 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

32·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3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34· 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35·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唐·岑参《暮秋山行》

3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7·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38·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39· 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40·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42·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43·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4· 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45·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47· 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唐·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48·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9·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

5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51·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唐·杜牧《秋霁寄远》

《暮江吟》教学设计1

一、导入激趣。

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采用“古诗接龙”的方法进行。

二、师配乐朗诵《暮江吟》。

生观看图画。

三、初读课文。

师:这首古诗意境很美,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在哪儿呢?试着读一读。

1.学生练读,读通。

2.指名读,集体订正。

3.讨论,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儿?

四、看图,播放音乐《古事曲》,边听边看边读边理解。

1.出示图,说一说,画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桌练说)

2.出示前两句。

①要求边听音乐边看图画边轻声读这两句,仔细体会。

②结合图,指名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③评一评。

④再仔细读一读,你不理解哪个词或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铺”与“射”“照”相比较)

⑤这么美的诗句,如果我们用文章写下来,给它定一个什么题目呢?作者是怎么定的?

⑥理解“暮江吟”。

3.学习三、四句。

①读后两句,说一说不理好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理解“可怜”。

②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讨论设疑:

A.像珍珠一样(晶莹、发亮),夜晚天黑怎么发亮?

B.许多人都喜欢写“月亮像个大圆盘”。如果白居易写“露似珍珠月似盘”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连用两个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傍晚(),夜晚(),天上(),地上()。

④用彩色笔画一画这美丽的月夜。

五、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1.你们说这首诗美吗?该怎么读呢?

2.配乐朗诵《暮江吟》。

3.指名朗诵。

六、练笔。

1.导入:这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亲自欣赏一番?

2.出示提示语:

①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

②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

③啊!()。

3.练写。

4.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七、总结。

《暮江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六、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出示,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七、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暮江吟》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4、可怜:可爱。

5、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6、真珠:即珍珠。

7、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