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诫子书里面的优美句子 正文

诫子书里面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0 10:05:34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9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0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

四、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名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

《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 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 …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 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 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⑶每以家弊。( )

⑷至心尚之。( )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参考答案

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D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陶渊明简介:

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