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
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窥:在隐僻处偷看。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答案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
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译文
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发谴谪之恨的词。宋绍圣三年丙子(10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深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颇为近似。又,词人在郴州旅舍有《踏莎行》词,亦与此词心态相似。依此似乎可以断定此词也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是词人在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这首词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具体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这首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远离故乡亲人,置身陌生之处,独宿驿亭之中,其内心不平自不待言。词以“遥夜”开头,即表现出流放之人身虽憩而心未稳,一夜辗转无眠觉得夜色太深、夜程太久的特有感受。 “沉沉如水”的比喻,别有深意。时当深秋,水已寒凉,以夜沉如水为喻,透出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接下一句,交待夜里凉意来源:原来的阵阵秋风借着夜色不断袭来,虽然驿亭的门已经紧闭,却仍然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意。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其状秋声云:“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遭受贬谪,远离故土的作者,对深秋夜风的感受,当然比欧阳修更加敏感,其悲感也必然更加深重。欧阳修在夜读之时,闻声而惊心,继而起赏玩之兴,而作者却对这透骨寒冷的秋风,躲之惟恐不及,将驿亭的门闭了又闭,层层阻障,无非是想少受寒凉,暂时获得心灵的安宁与乎静。这两句写景,看似平实,实际上是字字含情,句句见意,真个是羁愁满纸。
接下两句,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感。一人在外,当然免不了乡思人梦,而且看来词人还是做了一个好梦,所以从梦中惊醒之后,他觉得那份美好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给击破了。回到现实之中的词人所看到的,是如豆的油灯,饥饿的老鼠。 “鼠窥灯”的意象,既写环境之静,又写出了环境的寒凉冷清:惯于隐藏在暗处的饥鼠,竟至大胆地窥视起油灯来,可见已经是好久没有任何人声动静了。沉沉如水的夜幕之中,一点如星的灯火,是那么的飘忽不定。以一点暖色调,反衬整个环境的冷色调,冷暖对比,使整个环境更显清冷寒凉,“霜送晓寒侵被”,既可以说是梦破之后的词人,切身所感,也可以说是他看到这样一组景象之后,心生的凉意。
最后一句,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由于秋寒袭人,加以思绪难平,词人再也睡不着了,两个“无寐”,正是他归梦难成,夜阑无绪,欲眠不能,欲怨无由的心理写照,使人仿佛觉得是词人在万般无奈之时脱口而出的怨语。“门外马嘶人起”,终于,一片人声马嘶,打破了沉沉夜幕,无寐的词人也可以暂时抛开那秋夜的寒意,那紊乱的心绪了。但是,一个白昼之后,不又得回到那沉沉如水的遥夜当中,品味那似乎永远品不完的离愁和凄凉!
诗词欣赏
词中抒发的是一种悲苦的离情,而词的用韵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闭”、“被”、“寐”、“起”等韵脚,都不是响韵而是哑韵。可以想像,这首词演唱时细而低而哑的发声吐字与拍点结合在一起时,所造成的幽咽滞涩之感,会给听众留下什么样的效果。词在当时并非纯粹的案头文学,而是通过演唱传布于大众口耳之间的。所以,一首好词不仅要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人物等文学性要求,还应该有表演时声情并茂的要求。
细味全词,词人高明之处在于善用省净的笔墨(共33字),描绘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代简陋的驿馆。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出,却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这是由于词人下笔精到,所写驿馆种种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岁暮飘零如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描写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现,使人读之有一目了然之快意,味之而作深长之联想。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引导语: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下面是她的如梦令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所展示的画面,领悟词的感情,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想象词所展示的画面,领悟词作描写的意境。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豪孤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词,谁能起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你能说出词有哪些特点吗?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2)词讲究押韵,有时也有对偶,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3)词都有词牌,可以配乐歌唱,如:卜算子,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3、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在宋代,有一位女词人,她的成就居婉约派之首,她就是李清照。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屏显整首词)(板书:如梦令)
【设计意图:由背诵诗词导入,温故知新,并在对比中了解词的特点。再辅以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感知,学会概括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指读后,问:你觉得读好这首词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朗读。
要把一首词读好并不难,如果你能把握住词的节奏,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诗词的中间一般有两处停顿,比如:常记/溪亭/日暮。
3、生默读词句,结合注释说说词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达到熟读的目的。这样可以调动己有的阅读经验,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三、赏图析词,探究感悟
(一)概括画面
我们就随词人一起去郊游,请你再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学生反馈,老师总结后板书:
(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一首词就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欣赏这三幅画。
(二)探究画面
画面:溪亭日暮
1、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浮出怎样的画面?
引导想象后回答。
指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你看到的画面中还有什么?你见到过这么美的景色吗?谁能描绘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趁势引导再读这两句,加深体会。
3、(播放音乐)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优美的画面:
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4、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请你从这两句中选一个字概括词人此时的心情。你打算选哪个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预设1:“醉”。既是酒醉,也是陶醉。体现心情愉快。
预设2:“记”。因为愉快,所以常记。
5、紧抓“醉” 李清照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醉意再读这句词。(指读,评价。)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那份浓浓的醉意吧!(齐读)
6、继续交流。相机引入其他的古诗句(《暮江吟》)。
画面:藕花深处
过渡:因为词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引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引导概括:如果让你选一个字概括这幅画面,你会选哪个字?能说出为什么吗?
预设1:“误”。因为喝醉了,被景色陶了,加上天晚,所以迷路,侧面写出心情愉快。
预设2:“兴”,兴致。兴尽:兴致得到满足,兴犹未尽的意思。
2、引导想象:你认为他们可能会尽兴地做哪些事情呢?
3、指导朗读:此时词人心情怎样?读出愉快、恋恋不舍的心情。
4、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a.就在词人“兴尽晚回舟”时,却误入“藕花深处”。这是一片怎样的美景?谁给大家描绘一下?
b.你能用诗句来描绘吗?(如《小池》、《江南》、《荷花》、《王冕学画》、《虹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荷花的名句。)
5、黄昏时分误入藕花深处,满池的荷花朦朦胧胧,清香四溢。红花绿叶,色彩缤纷,幽静神秘,多美呀!引导学生美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再次感受画面的意境。
画面:一滩鸥鹭
过渡:当“我”从沉醉中醒来,猛然间发现迷路了,于是——(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你能用学习刚才两幅画面的方法自学这幅画面吗?
学生自学后反馈。
1、引导概括:如果让你选一个字概括这两句,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预设1:“争”1、心情急切;2、不知怎么办。
预设2:“惊”1、鸥鹭惊飞;2、惊喜之情。
2、读读这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鸥鹭的声音。我听到了划浆的声音。我听到了诗人的笑声。我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鸥鹭飞起来了。场面多壮观啊!)
3、指导朗读:你们听(音乐起,老师讲解)。那是大自然的奇观啊,是一瞬间的奇观。这真是美丽的意外啊。(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细谈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传承,登峰造极于世人者,其必始于赵宋之词。宋词之美,始于音律合乐,伎町歌舞,势必弹唱词曲。
由此可见,宋词是基于音律曲调的演变,经过几载的传承于革新,以其不可或缺的高姿态留香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閬苑之中。像是一个充满了迷人芳香气息的花圃,用她那姹紫嫣红的娇艳以及千姿百态的神韵来与唐诗争奇、元曲斗艳,楚辞不及她的优柔,明清小说又太过庸俗。华夏千载,文化传承。在千年风雅的历史长廊中,始终不渝的填充着中华文字的美妙绝伦。
寥寥词句,尽染秋意之美
所谓宋词之妙,言简意赅,写尽秋意之时,只需片片词句。秋风过耳,落叶纷飞。金色的大地迎来了秋的礼赞,是喜是悲,是乐是忧?李清照只需几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算是对秋天发出了最深切的叹息。三杯两盏淡酒过后,正伤心,却是梧桐更兼细雨。复杂的心思、却又在这苦闷心伤之秋,又岂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
然而柳三变却听到了寒蝉凄切,冷落伤情。傍晚时分的长亭送别,理应畅饮幽情,不了却是骤雨初歇,兰舟催发。亲人朋友还没离去却有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将会是何种的凄惨与悲凉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许、在柳永看来空有良辰美酒,珍馐万千也不过尔尔。此去经年、或许在这世上终究不会再有那么一个和自己诉说的人了。
秋天气爽,碧海云天,黄叶落地,秋色连波。范希文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种人世间少有的家国情怀让一代文豪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羁旅思念,面对着此情此景,借酒消愁,同样是怀旧伤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伤感情怀。宋人写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只需寥寥数句,却言简意深,使人为之叹服,称奇连连。
千年风雅,彰显帝都繁华
一个时代的风雅,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作为赵宋文化之文学精髓,其势必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的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朝自五代十国开始到元帝国的建立,经历过十八个皇帝以及南宋、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计三百一十九个年头。期间,不少著名的词曲流传千古,印象深远,像《浣溪沙》、《水调歌头》、《清平乐》等。这些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字优美,意味深长,读起来脍炙人口,又便于传播继承。
不仅如此,有着千年神韵之称的宋词在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的影响下,又在民间高手的大力创作和演绎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宋词这种文学载体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昌盛,无论何时何地,千年风雅之宋词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她的耀眼光环以及引人注目绝不是徒有虚名。
建国初期,宋王朝将不再是一片散沙的局面,农业开始逐渐恢复,生产得以稳定,工商业渐渐发达,经济日益昌盛繁荣,帝国的首都也不再变得沉寂。宋室鼎盛,帝都繁华。宋词优雅,争相传诵。文人赴京,商贾云集。艺妓高歌,皇室若狂。无论是从时代前进的脚步,还是放眼整个大宋重文轻武的策略方针,帝国的文明与繁华绝对不是瞎编乱造,随意修饰。
灯宵月夕,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天街,宝马争驰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宇之异味,悉在庖厨。《东京梦华录》中的这种惟妙惟肖的描写将赵宋文学之宋词发挥的淋漓尽致。它犹如一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拥有着绝代的姿容、旷世的才情、冰洁风雅的举止赢得了人们的好赞。不仅如此,在她的影响下宋帝国之帝都文明浩浩然立于世界东方大地,其繁华与富庶也早已遥遥领先,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一代词女,误入溪亭迷途
宋代词者,不乏名人。然而作为一代女流之辈的李清照着实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才人,她的聪慧以及才气能傲视群芳,令她周围的`男人们都顶礼膜拜。
李清照的《如梦令·溪亭日暮》里写道;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所记的是作者年轻时在济南大明湖溪亭游船时迷路时的情景。然而,这位天资聪慧的才女出生济南,长于大明湖畔,又怎么会在溪亭里的藕花深处迷路呢?
且不看这首,李清照还写过另外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美意切,曲尽情棕。但若仔细将这两首词串联起来,结合李清照和赵明诚恩爱相投的故事就不难发现,其实《点绛唇》是李清照遇见赵明诚时的情景,而《如梦令》则是李清照偷偷看到心爱的人时候,以及对于爱情朦胧憧憬时漫无目的划船游玩时的情景,以至于日暮返回的时候尽然不知道去时的溪亭了。
李清照少时才华横溢,天资聪慧,和赵明诚结婚后,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在京城开封写下了不少欢快明朗的著名词篇。然而连年战乱使得她在失去丈夫之痛之后选择了南渡,这期间一改往日的风格,又作了好多脍炙人口的词曲,《如梦令·溪亭日暮》便是其中的一首,看似简单的一首迷途,其实是在真正切切的回忆少年时一次美丽的遇见。
一代词女李清照就这样在无奈的南渡中孤独的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她的词语言清丽,自成一派,为宋代词坛上赢回了该有的美誉。千古才女,千年宋词,在岁月中处处留香,在时光中永放光芒。